-
太極拳的抻筋拔骨和鍛鍊性的抻筋拔骨,兩者究竟有何不同?
太極拳的抻筋拔骨和鍛鍊性的抻筋拔骨有何不同?運動方式既要符 合招式的外在特徵,又符合內涵勁力要求的組織方式。而且,只有一種組織方式是正確的。 所以,太極拳的抻筋拔骨與平時整體拉筋式的訓練方法是不一樣的。 1.太極拳的發力方式,實際上是從肌肉發力轉變為骨架傳力的過程。關節、韌帶、副韌帶如果沒有按太極拳的要求去組織正確的肌肉運動方式,是無法做到太極拳的招式標準的。
-
傳統武術之——透視「抻筋拔骨」
「抻筋拔骨」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各門派、拳種皆存有的一種修煉「外形體」功夫綜合方法的名稱。傳統拳術講究內外兼修。諺云: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抻筋拔骨」就是修煉筋骨皮的方法。《拳經》云:「肌膚骨節,處處開張」。這是從拳術較技角度立論「抻筋拔骨」的效果。
-
體內撐筋拔骨的修煉秘法
如何從樁功中找到六面力,找到六面力就找到了拳勁(樁勁),就明白了練拳和做操的區別。找拳勁的不傳之秘是——體內撐筋拔骨。一、體內撐筋拔骨的內涵1、體內、體外撐筋拔骨的區別體內撐筋拔骨區別於壓腿、劈叉、下橋等通過肢體大幅度、快節奏、機械性彎曲變形的拔筋,它是在相對靜止(蠕動)的樁功狀態下,通過內視和假借,氣血鼓蕩,使筋膨脹骨撐起。
-
傳統武術為什麼要抻筋拔骨?
「抻筋拔骨」就是修煉筋骨皮的方法。 《拳經》云:「肌膚骨節,處處開張」。這是從拳術較技角度立論「抻筋拔骨」的效果。必能使自身筋骨處處開張,才是外形最大之動變「蓄勢」狀態。蓄勢充足,才能有發放之威力。 《易筋經》云:「內清虛,外脫換」。其中,「外脫換」就是指「易筋、易骨」而說的。因為,普通人的筋骨,並不適合拳術攻防較技。
-
傳統武術的基礎-抻筋拔骨,究竟講的是什麼
提到傳統武術,特別是內家拳,我們都會想到一個詞,叫做抻筋拔骨,很多教拳師父把抻筋拔骨作為了練拳的第一階段,筋骨抻開的程度也成為了是否入門的標誌。抻筋拔骨究竟講的是什麼東西,它究竟又有多少神奇的效果?今天我們就來科學的解讀一下,被神化了的抻筋拔骨。
-
內家拳抻筋拔骨,內家拳如何練抻筋拔骨-典傳筋骨開發
內家拳的抻筋拔骨,需要做到「松、活、彈、抖」。所謂「松」就是肌肉能夠松,「活」關節能夠活,「彈」就是大筋崩彈、運動,「抖」就是內家拳撐筋拔骨的訓練效果。內家拳抻筋拔骨-骨架和大筋我們在開始練拳的時候,就知道要通過撐筋拔骨來訓練骨架和大筋。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整個身體變得慢慢的松活。同時能夠用大筋的崩彈來帶動整個身體骨架的運動,無論是速度還是勁力,都得到質的提升。
-
留住青春逆轉衰老——從抻筋拔骨開始
抻筋拔骨需要有恆心能吃苦我國古代武術家在自我保健的過程中,發現了抻筋拔骨順氣柔筋法,有很好的逆轉衰老的作用。但練抻筋拔骨之法很難。難就難在需要天天不斷的練,只要懈怠一、二天,筋骨就會重新變得僵硬。另一個因素是,抻筋拔骨的動作。是在微微推壓中完成的,這微微的推壓。
-
抻筋拔骨,拳學的起點!
柔韌度是最基礎的訓練起點,俗稱抻筋拔骨。先人把「踢腿、「活腰」、「抻筋」作為練武之人必備的三個要素。武術的訓練往往也離不開這三個方面。有人問,太極拳也需要這三方面嗎?回答是肯定的。太極拳的塌胯、松腰、沉肩、墜肘,在內在意念與外在形體上都有嚴格的要求,需要更鬆柔的韌性。俗語曰「筋長一寸,壽延十年」,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抻筋的重要性。
-
形意功夫高境界必經之路-抻筋拔骨 脊柱2種不同練法
形意功夫抻筋拔骨 脊柱兩種練法,你知道嗎? 龍從雲,虎從風。傳統拳決講:「龍虎二勁」。龍是脊柱,虎為胯勁。今天講講人體最重要的關節-脊柱。何為龍?「拿得起,放得下,既能狠,又能讓,既有鋒利的爪牙,又有退隱的伸縮。爪牙一出,天地震懾,爪牙一縮,身形退隱,萬物寂靜。」——這就是龍。
-
為什麼「撐筋拔骨」是傳統拳練習的第一步驟
「抻筋拔骨」就是修煉筋骨皮的方法。「抻筋拔骨」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各門派、拳種皆存有的一種修煉「外形體」功夫綜合方法的名稱。在討論「抻筋拔骨」方法之前,首先要知道為什麼這樣做。《拳經》云:「肌膚骨節,處處開張」。這是從拳術較技角度立論「抻筋拔骨」的效果。必能使自身筋骨處處開張,才是外形最大之動變「蓄勢」狀態。蓄勢充足,才能有發放之威力。
-
站樁第一關:肩部的伸筋拔骨
想交流可點擊我頭像,看簡介傳統站樁和打拳,都非常講究伸筋拔骨,其實,相信只要愛站樁或喜歡太極拳等傳統運動的人,對伸筋拔骨一說基本不會陌生,不過,對於如何做好伸筋拔骨,就是個大問題了。到底如何做好伸筋拔骨呢?說伸筋拔骨,是全身都伸筋拔骨嗎?如何找這種感覺?從什麼地方著手?練拳時,談到伸筋拔骨,師傅強調最多的兩點是肩部和脊柱。脊柱的拔骨,體現在上拔下拉,大椎往上是上拔,腰椎以下是下拉。這裡的拔和拉都不是使勁的意思,一旦使勁,就違背了打拳站樁用意不用力的大原則。
-
太極拳抻筋拔骨,如何鍛鍊大筋!典傳筋骨體系廣州站
所以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太極拳中大筋的作用!>太極拳教學我們在打拳時,如果為了慢而慢,那麼只能夠理解為「操」,如果慢的過程是為了「開弓」,使關節撐拔起,這個過程叫撐筋拔骨外形並不最重要的,關鍵是能否掌握實質這個實質就是發勁的根源,「大筋」有沒有撐拔?鍛鍊大筋實際上就是盤練我們全身的筋膜。
-
站樁 撐筋拔骨之苦過後 方可達到養練合一
眾所周知,大成拳練的是整體,要想把身體煉整,首先必須在樁功中讓自身的筋骨發生根本的變化,也就是生理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筋腱的放長變粗,骨的密度增大變硬,就是俗話說的「筋長力大,筋粗力大,骨重筋靈」。只有放鬆而沒有正確的間架結構,是不能伸筋拔骨的。挑筋是大成拳的基礎,要想迅速快捷的將周身大筋挑起,必須要有標準的間架結構。可以說,沒有正確的間架結構,就不可能練好大成拳。在練功的過程中,當我們的肢體處於一個正確角度時,我們身上的筋就能一下子繃起來。
-
別把站樁功法當扎馬步
而樁功不求低,是培養氣血,氣血充盈後,自然流轉,開始自然過度到伸筋拔骨的階段,以易筋、易骨、易髓來改善身體結構和筋骨體系。本質是完全不同的,出的東西也完全不同。若要說血緣,樁功可以說和易筋經是親戚,都是源於道家,而不是馬步。
-
骨正筋柔,如何養筋
站樁裡有「抻筋拔骨」之說,此乃筋骨鍛鍊之法,這是站樁的初步功夫和基本要求。今世有人津津樂道於此,以為神秘不可示人。筋骨鍛鍊實不可分開而論,所謂抻筋拔骨,抻者,拉長也,拔者,拉開也,直白地講,就是筋要拉長,骨要拉開,這裡的骨,指的是各大關節。師爺嘗言:「練功時各大關節似有間隙,有助於放鬆。」這裡的「各大關節似有間隙」,亦即「拔骨」之意,能拔骨者,自能抻筋;能抻筋者,方能拔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