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撐筋拔骨的修煉秘法

2020-12-16 武術之家

如何從樁功中找到六面力,找到六面力就找到了拳勁(樁勁),就明白了練拳和做操的區別。找拳勁的不傳之秘是——體內撐筋拔骨。

一、體內撐筋拔骨的內涵

1、體內、體外撐筋拔骨的區別

體內撐筋拔骨區別於壓腿、劈叉、下橋等通過肢體大幅度、快節奏、機械性彎曲變形的拔筋,它是在相對靜止(蠕動)的樁功狀態下,通過內視和假借,氣血鼓蕩,使筋膨脹骨撐起。好比「半撐開」的雨傘,筋似龍骨,骨如傘把,肉象雨布,骨拔筋撐,骨肉分離,也就是習武人夢寐以求的上乘武功——脫骨之法。

2、體內撐筋拔骨的狀態

修煉體內撐筋拔骨要求「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又稱「形松意緊」,其本質是「蓄勢待發」。形如「半撐傘」的狀態,不撐為懈,撐開變僵,「懈」和「僵」都為過,因為「懈」了只能前撐,「僵」了只能後收,它們只有單方向的運動空間,缺少變化,半撐狀態,留有充分的迴旋餘地,可收可撐,可進可退,收發自如。

3、體內撐筋拔骨狀態下骨骼、肌纖維和筋三者間的關係

體內撐筋拔骨的修煉對象主要是骨骼和骨骼肌。骨骼肌主要由肌纖維和筋(肌腱和肌中結締組織)組成,在肌纖維和筋內分布著豐富的神經組織和血管網。肌纖維的功能是通過收縮產生張力,筋和骨起調節、支撐和彈性作用。肌纖維必須通過筋的支持和聯繫,才能使肌肉附著於骨骼上,發揮其運動功能。

樁功中的「半撐傘」狀態,表現為骨骼合理支撐下的「筋緊肉鬆」;也就是拉長筋,拔開骨關節間縫隙(拉長骨關節肌腱),肌纖維相對放鬆。只有肌纖維相對放鬆,為自身收縮和氣血鼓蕩創造條件,才能蓄勢待發,才能炸力無斷續;所以放鬆肌纖維是修體內煉撐筋拔骨的難點和核心。

在技擊訓練中,氣血鼓蕩,筋緊生膨勁,肉鬆產炸力。在養生時,王安平先生把站渾圓樁形象地比喻成在衣架(筋骨)上晾曬溼衣(肌纖維)。「溼衣」妙在合理加強重力,不重不輕,恰到好處;然後再假借,陽光燦爛,微風習習, 「衣」隨風動,心曠神怡。在肌纖維相對放鬆的條件下,體認骨肉相爭、筋肉相爭、筋骨相爭。

二、樁功中體內撐筋拔骨的修煉方法

「六面整體渾圓力」是修煉意拳的核心,由上下爭力、前後爭力和左右爭力,三對矛盾力組成。樁功中如何調整自己的「意」,形成上述三對爭力,並使三對爭力協調一致形成統一系統是學習意拳入門的關鍵。

(一)在樁功中體認六面力形成系統

意拳前輩強調「局部加局部不等於整體」。所以多數意拳修煉者採用由「整體到局部」的修煉方法,也就是在樁架中加「一個意」,首先建立一個整體的三組爭力系統,然後仔細體認三組爭力的有無、強弱和協調,再調整局部爭力過強和過弱肢體,逐步形成渾圓爭力狀態。

方法如下:以無極樁為例。

1、技擊訓練。意念:立定跳遠口令「預備,跳」;意念集中在「預備和跳」之間,保持似跳非跳的狀態。在上述意念引領下,調整身體姿勢,調整到能跳最遠狀態。長期訓練,能做到一觸即發,立感即應。

(1)體認身體姿勢。在上述意念引領下身體自然形成,五趾抓地,雙足平行分開、與肩同寬,雙膝內扣、前頂上提,胯根內裹,臀部下坐上提,含胸拔背,虛靈頂勁,肩撐肘橫,十指微曲,目視前方等合理的間架支撐狀態;使複雜繁瑣的站樁要求一步到位。這是半蹲起跳的最佳狀態,也是身體最大負重狀態。

(2)體認六面爭力。

上下爭力:主要由臀部下坐上提,含胸拔背形成;前後爭力:主要由五趾抓地,雙膝前頂形成;左右爭力:主要由雙膝內扣形成。

上肢橫撐豎抱,內引外聯。橫撐產生前後力和左右力,豎抱形成上下力,是對以上六面力的加強。

身體是一個統一整體,每一組爭力都是所有姿勢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有主導和輔助之分,以上動作拆分,能幫助修煉者抓住重點,學會調整六面爭力的平衡。

2、養生狀態:意念站在水中,水深至下顎,目平視水面。意念集中在水的輕微湧動上。水的浮力和湧動促使身體自然調整到最佳平衡穩定狀態(同技擊訓練姿勢),六面力自然形成,不再贅述。養生和技擊沒有本質區別,沒敵意頻率慢為養生,敵意大頻率快是技擊。

(二)在樁功中建構體內撐筋拔骨系統

第一步。上述意念不變,構建縱向體內撐筋拔骨系統,見圖1、圖2。

讀圖1,在樁功中首先建構脊柱弓、手臂弓、腿弓三弓爭力系統。

箭頭1、2:含胸拔背、意在尾閭和百匯,脊柱連通,形成脊柱弓;箭頭5、6:肩撐肘橫,十指微曲,意在指端、雙臂連通,形成手臂弓;箭頭3、4:雙膝(內扣前頂)定位,胯根內裹,臀部上提下坐,意在五趾抓地,雙腿連通,形成腿弓。

修煉注意事項:

1、意念在力端:每一弓的形成都是由雙向矛盾力組成,且意念都在力端(手指、腳趾、頭頂和尾閭的端點),意念的位置直接影響撐筋拔骨效果。如臂弓,如果意念5、6在肘,手腕和手指關節就不能放鬆拉伸;意念在手腕,手指關節就失去作用;意念在力端,手臂手指逐漸延長,弓越來越長大,每個關節都得到充分的放鬆,同時避免體內局部爭力傷害身體。

2 弓背意念不能過重:弓背好比細皮筋,意斷意折,若有若無,需要盡心呵護。意重則氣滯,不虛靈,傷害身體。不少修煉者被意念控制,意拳修煉的是功夫,是身體健康,不是「意念」,意念僅僅是過河用的船,過了河要棄船,開始意念重些,越練越輕,意念沒有了,功夫也就練成了。

3、力端任意組合形成各種「弓」的渾圓系統:從基本的三弓入手,力端任意組合。如5和4、3 、2 、1、6,每一個端點都能和其它5個端點組成5張弓,形成渾圓爭力系統,一個端點動,其它端點都要做相應的調整,外三合完成。

4、脊柱弓是修煉的核心

修煉脊柱弓要改變脊柱原有的生理彎曲,讀圖二。人的生活習慣是昂頭、挺胸、翹臀,脊柱呈圖二中的原生態,在頭胸和腰臀形成兩大彎曲,它們是修煉脊柱弓的兩大障礙。根據圖中要求,圖中的練功態,1和2兩力端呈現對稱拉伸運動,使脊椎節節鬆開,形成脊柱弓,同時避免折腹、翻盆、弊氣的現象。每松一節脊椎都異常困難,也是各門派的不傳之密,能節節鬆開的人,基本能做到,罕遇對手,健康長壽。

第二步、脊柱弓「搖旋」,形成橫向螺旋體內撐筋拔骨。

上述三弓,只有縱向撐筋拔骨,缺少橫向運動,不能充分松活關節。練功強調練「根本」,「根」指腿之根---胯和臂之根—肩,「本」指脊柱。在圖一中表現為A、C為根,是三弓的接觸點,ABC組成本。松肩松胯是所有門派修煉勁力的切入點和難點,脊柱弓「搖旋」是松活AC兩處關節最有效方法之一。

具體方法是:1、3、4、5、6五力端相對固定,意念伸縮箭頭2,好比長出長尾巴(虛線),根據自身功力「尾巴」伸縮的範圍在B(腰)至腳之間自由調整。然後「尾巴」向斜下方左右旋轉。尾巴帶動脊柱,脊柱弓通過AC帶動帶動手臂弓和腿弓,AC兩處的肌群明顯向內收縮,形成肩窩和胯窩,全身筋骨橫向螺旋撐拔。

修煉注意事項:

1、「尾巴」搖旋帶動三弓變形,形成各種樁法。意拳設有很多樁法,這些樁法從何而來,樁樁之間如何轉換,困擾不少初學者。「尾巴」搖旋,使手掌產生高低內外之分,腳形成前後虛實之別,搖旋過程中的每一個停頓都是樁,它們是橫向螺旋撐筋拔骨的靜態體現。明白這一道理,修煉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有選擇的站樁,並且可以造出適合自己的獨特樁法,用來彌補身體橫向螺旋撐筋拔骨的局部不足之處,使身體逐步進入渾圓狀態。

2、三弓的意念差異。圖一中6個力端,只有3、4是實的(用力),其餘4個力端沒有力的作用點(只有擊打物體時,個別力端才變成實的),在訓練時,5、6兩力端,意念要輕,只需有輕微的指意(引領發力方向),不能加一絲力,始終保持虛靈狀態。上身虛靈,下盤才能穩固,才利於氣血循環,強身健體;否則,氣血上浮,集聚胸腔,身如浮萍,嚴重傷害身體健康。上實下虛是許多勤奮的自學者練功出偏的最主要原因。

保持虛靈的檢驗方法。(1)保持身體在任何「樁態」下都能拔地欲飛(跳起)。(2)手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是由「尾巴」的搖旋形成,搖旋使力端2和3或4合併(腰馬合一),身體重力在虛靈之意下松到腳下,引地面之反作用力上行,由腳到腰、脊、肩、肘、腕而行於手指,手是被動的膨脹。

第三步、放大精神,鼓蕩氣血,體內撐筋拔骨綜合訓練。

當橫向螺旋撐筋拔骨具有一定基礎後,就可以進入假借實戰搏擊訓練。學習動物的本能,放大精神,鼓蕩氣血。如學習熊的勇氣:力大無比,勇往直前;虎的霸氣:俯視群雄,唯我獨尊;鶴的傲氣:振翅撥雲,目空一切;猴的靈氣:驚恐怒急,閃展騰挪;蛇的驚氣:陰冷絕殺,抖彈驚炸。熊、虎、鶴、猴等形的具體修煉方法,筆者以前已在《武魂》上有所介紹,不再贅述。

三、體內撐筋拔骨的養生意義

體內撐筋拔骨是性命雙修的有效法門。

1、調身。生命由有形的物質(皮膚、肌肉、骨骼、內臟等)和無形的氣組成。由於氣的存在才使有形的物質具有新陳代謝的生命特徵,氣催動血液沿體內管道給各組織細胞輸送營養,清理垃圾,延續生命。

健康的嬰兒氣血充盈,好像氣衝的娃娃,因為嬰兒時期,筋骨的柔韌性好,彈性大,能完全撐開身體內輸送營養物質的管道,氣血運行暢通無阻。隨著年齡增加,骨骼、肌肉逐漸老化、僵硬、萎縮, 擠壓輸送營養的管道、使管道變窄,個別管道甚至堵塞病變,等到大部分管道堵塞了,生命就結束了。修煉撐筋拔骨,通過「撐」和「拔」力的作用,逐步激活經絡,疏通管道,使氣血暢行,滋養內臟,進而使生命充滿活力,延年益壽,是回歸「嬰兒態」的有效修煉方法之一。

2、調心。修煉體內撐筋拔骨就是修道,貴在「道法自然」。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很多思想和行為是違反自然法則。爭名奪利、勾心鬥角、吸菸酗酒、暴飲暴食、熬夜等行為加速身體的衰老和病變。在修煉過程中,要想功力進展,修煉者必修克服身體的種種不適和異常痛苦的病灶反映,需要超常的毅力、決心和恆心;這將迫使修煉者靜下心來,深入地思考社會和自身,反思以前的工作作風和生活習慣,改變不自然的思想和行為,使身心逐漸走上健康發展的正軌。

目前學習意拳的人多,有收穫者少,站樁的人多,堅持者少。原因是站樁的盲目性,不明白樁功的內涵,感覺不到樁功的作用,更體味不出樁功造成人體身心變化的快樂。老前輩教導我們,樁是「悟」出來的不是「站」出來的。樁功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由於筆者修為有限,在此拋磚引玉。

【武術之家的故事】

【武醫之家】

相關焦點

  • 樁功探秘——體內抻筋拔骨的內涵
    相遇即緣分,想交流可點擊我頭像,看簡介1、體內、體外撐筋拔骨的區別體內撐筋拔骨區別於壓腿、劈叉、下橋等通過肢體大幅度、快節奏、機械性彎曲變形的拔筋,它是在相對靜止(蠕動)的樁功狀態下,通過內視和假借,氣血鼓蕩,使筋膨脹骨撐起。
  • 為什麼「撐筋拔骨」是傳統拳練習的第一步驟
    「抻筋拔骨」就是修煉筋骨皮的方法。「抻筋拔骨」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各門派、拳種皆存有的一種修煉「外形體」功夫綜合方法的名稱。在討論「抻筋拔骨」方法之前,首先要知道為什麼這樣做。《拳經》云:「肌膚骨節,處處開張」。這是從拳術較技角度立論「抻筋拔骨」的效果。必能使自身筋骨處處開張,才是外形最大之動變「蓄勢」狀態。蓄勢充足,才能有發放之威力。
  • 傳統武術之——透視「抻筋拔骨」
    「抻筋拔骨」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各門派、拳種皆存有的一種修煉「外形體」功夫綜合方法的名稱。傳統拳術講究內外兼修。諺云: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抻筋拔骨」就是修煉筋骨皮的方法。《拳經》云:「肌膚骨節,處處開張」。這是從拳術較技角度立論「抻筋拔骨」的效果。
  • 傳統武術為什麼要抻筋拔骨?
    「抻筋拔骨」就是修煉筋骨皮的方法。  《拳經》云:「肌膚骨節,處處開張」。這是從拳術較技角度立論「抻筋拔骨」的效果。必能使自身筋骨處處開張,才是外形最大之動變「蓄勢」狀態。蓄勢充足,才能有發放之威力。  《易筋經》云:「內清虛,外脫換」。其中,「外脫換」就是指「易筋、易骨」而說的。因為,普通人的筋骨,並不適合拳術攻防較技。
  • 內家拳抻筋拔骨,內家拳如何練抻筋拔骨-典傳筋骨開發
    內家拳的抻筋拔骨,需要做到「松、活、彈、抖」。所謂「松」就是肌肉能夠松,「活」關節能夠活,「彈」就是大筋崩彈、運動,「抖」就是內家拳撐筋拔骨的訓練效果。內家拳抻筋拔骨-骨架和大筋我們在開始練拳的時候,就知道要通過撐筋拔骨來訓練骨架和大筋。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整個身體變得慢慢的松活。同時能夠用大筋的崩彈來帶動整個身體骨架的運動,無論是速度還是勁力,都得到質的提升。
  • 站樁 撐筋拔骨之苦過後 方可達到養練合一
    只有放鬆而沒有正確的間架結構,是不能伸筋拔骨的。挑筋是大成拳的基礎,要想迅速快捷的將周身大筋挑起,必須要有標準的間架結構。可以說,沒有正確的間架結構,就不可能練好大成拳。在練功的過程中,當我們的肢體處於一個正確角度時,我們身上的筋就能一下子繃起來。
  • 站樁體認:講一點「撐筋拔骨」的小竅門
    愛好站樁的人們,大都聽過「撐筋拔骨」這個詞,感覺很神秘,但又苦惱且不得要領。其實難者不會,會者不難,出於站樁養生的鍛鍊,讓我們來講一講怎麼「撐筋拔骨」的一點小竅門。我們兩腳與肩同寬,近似於直立,雙手手心向裡,指尖相對約三拳之距,兩臂也近似於伸直。立身中正,目光遠望,內心平靜。
  • 太極拳的抻筋拔骨和鍛鍊性的抻筋拔骨,兩者究竟有何不同?
    太極拳的抻筋拔骨和鍛鍊性的抻筋拔骨有何不同? 好處是,不僅能使練者體內氣血更加流暢,達到健身效果,也能使肢體動作更加柔軟,使動作表現性更加美觀
  • 站樁第一關:肩部的伸筋拔骨
    ,其實,相信只要愛站樁或喜歡太極拳等傳統運動的人,對伸筋拔骨一說基本不會陌生,不過,對於如何做好伸筋拔骨,就是個大問題了。到底如何做好伸筋拔骨呢?說伸筋拔骨,是全身都伸筋拔骨嗎?如何找這種感覺?從什麼地方著手?練拳時,談到伸筋拔骨,師傅強調最多的兩點是肩部和脊柱。脊柱的拔骨,體現在上拔下拉,大椎往上是上拔,腰椎以下是下拉。這裡的拔和拉都不是使勁的意思,一旦使勁,就違背了打拳站樁用意不用力的大原則。
  • 易筋撐筋拔骨的重要性
    傳統武學訓練中的「筋骨開發」武練法撐筋拔骨部分,初期訓練可以把人體拆分成十二個部分,分別地進行相關訓練,身勁的重點是肘、肩、胯、肋、背和內練。通過一段時間的專項開發,我們的局部「整身勁」越來越強。道韻國術「四大版塊」包含了文練、武練、橫練與呼吸吐納,簡單來說可以概括成六個字:「易筋」、「易膜」、「易軀」。武練法對應著易筋即撐筋拔骨,武練法「十二大開」十二處練法包括:開肩、開肘、開腕、開指、頭部訓練、開肋(開胸)、開背(開脊)、開腰、開胯、開膝、開足(開踝)、內練。
  • 留住青春逆轉衰老——從抻筋拔骨開始
    抻筋拔骨需要有恆心能吃苦我國古代武術家在自我保健的過程中,發現了抻筋拔骨順氣柔筋法,有很好的逆轉衰老的作用。但練抻筋拔骨之法很難。難就難在需要天天不斷的練,只要懈怠一、二天,筋骨就會重新變得僵硬。另一個因素是,抻筋拔骨的動作。是在微微推壓中完成的,這微微的推壓。
  • 太極拳抻筋拔骨,如何鍛鍊大筋!典傳筋骨體系廣州站
    所以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太極拳中大筋的作用!太極拳教學我們在打拳時,如果為了慢而慢,那麼只能夠理解為「操」,如果慢的過程是為了「開弓」,使關節撐拔起,這個過程叫撐筋拔骨外形並不最重要的,關鍵是能否掌握實質這個實質就是發勁的根源,「大筋」有沒有撐拔?鍛鍊大筋實際上就是盤練我們全身的筋膜。
  • 傳統武術的基礎-抻筋拔骨,究竟講的是什麼
    提到傳統武術,特別是內家拳,我們都會想到一個詞,叫做抻筋拔骨,很多教拳師父把抻筋拔骨作為了練拳的第一階段,筋骨抻開的程度也成為了是否入門的標誌。抻筋拔骨究竟講的是什麼東西,它究竟又有多少神奇的效果?今天我們就來科學的解讀一下,被神化了的抻筋拔骨。
  • 習武之人你真的知道什麼是大筋嗎?
    「筋骨撐拔」就是修煉筋骨皮的方法。「筋骨撐拔」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各門派、拳種皆存有的一種修煉「外形體」功夫綜合方法的名稱。在討論「筋骨撐拔」方法之前,首先要知道是什麼大筋。跟腱我們典傳筋骨體系對大筋的改變是根本上的,有很多人會疑問,撐筋是不是和拉韌帶是一樣。
  • 抻筋拔骨,拳學的起點!
    柔韌度是最基礎的訓練起點,俗稱抻筋拔骨。先人把「踢腿、「活腰」、「抻筋」作為練武之人必備的三個要素。武術的訓練往往也離不開這三個方面。有人問,太極拳也需要這三方面嗎?回答是肯定的。太極拳的塌胯、松腰、沉肩、墜肘,在內在意念與外在形體上都有嚴格的要求,需要更鬆柔的韌性。俗語曰「筋長一寸,壽延十年」,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抻筋的重要性。
  • 站樁的核心是撐筋拔骨
    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站樁能調整神經系統的機能促進血液循環強化體內系統的新陳代謝作用外靜內動,通過拉筋,拉筋,筋增長增粗。同時增加了骨頭的密度,使骨膜,膝關節,半月板都得到了有效的保養和修復。
  • 形意功夫高境界必經之路-抻筋拔骨 脊柱2種不同練法
    形意功夫抻筋拔骨 脊柱兩種練法,你知道嗎? 龍從雲,虎從風。傳統拳決講:「龍虎二勁」。龍是脊柱,虎為胯勁。今天講講人體最重要的關節-脊柱。何為龍?「拿得起,放得下,既能狠,又能讓,既有鋒利的爪牙,又有退隱的伸縮。爪牙一出,天地震懾,爪牙一縮,身形退隱,萬物寂靜。」——這就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