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傳統武術,特別是內家拳,我們都會想到一個詞,叫做抻筋拔骨,很多教拳師父把抻筋拔骨作為了練拳的第一階段,筋骨抻開的程度也成為了是否入門的標誌。抻筋拔骨究竟講的是什麼東西,它究竟又有多少神奇的效果?今天我們就來科學的解讀一下,被神化了的抻筋拔骨。
傳統武術的基礎-抻筋拔骨,究竟講的是什麼
說到抻筋拔骨,我第一次聽說這個詞是在一個太極拳的師父那裡,他講練拳得先練骨,說著他給我做了一個示範。他跟我一臂的距離,然後把指尖點在我的身上,肩不動,全憑胳膊慢慢伸長把我頂了出去。他告訴我這就是抻筋拔骨,主要是練習節節貫穿的勁,想要把人打飛五米遠,就憑的是這個勁兒。
然後我又從一個練形意的前輩那裡聽到過這個詞,他在跟我講抻筋拔骨的時候,是伴隨著像瑜伽一樣的高難度動作的,有時兩個手臂像藤蔓一樣纏繞在一起,有時又把頭用力貼近後腳跟,他說這就是抻筋拔骨。
我們先不論這兩種抻筋拔骨誰對誰錯,姑且認為他們都是對的,只是大家練的東西不一樣,碰巧同名而已。
先說說第二種抻筋拔骨,這類更容易讓人們接受,因為簡單好懂啊,抻抻胳膊抻抻腿,跟廣播體操一樣。如果單純的想鍛鍊身體,這類的抻筋拔骨是效果最好的,我遇見好多人,都跟我說自從練了抻筋拔骨,胳膊腿鬆快多了,練的就是這個,高難點的就是配合盤拳架子,健身效果更好。
相對於第二種,第一種的抻筋拔骨更難讓人理解。其實這種抻筋拔骨練的是一種發力方式。我剛才舉的例子只有胳膊,其實頭和尾閭可以拔,兩肩可以拔,手臂可以拔,腿也可以拔,總的來講就是周身處處都能拔。練出來的勁是一種柔中帶剛的勁兒,像是張滿的弓箭,看著是軟的,其實是硬的。這種勁講求一個遞進,不像我們打拳就一個勁,打到疼一下。它是由兩個或者幾個勁遞進而成的,剛接觸時的勁防住了,其他的勁馬上接踵而來,打人一個後續乏力。問題就是這種勁太難練,站樁可得,但是也得專項去練,對現在快節奏的生活習慣來講,確實不好出功夫,會的人也越來越少了,我只在70歲往上的前輩們那裡見過。
還有一種抻筋拔骨是我現在練的,讓自己完全放鬆開,運動形式不以肌肉為主導,靠著身體的大筋發力,久之剛勁可成。
其實所謂的抻筋拔骨,無非就是基礎,無論是煉體也好,練勁兒也罷,只不過是一個基礎階段。如果能把兩種抻筋拔骨的方法融合在一起,既能強化自己的身體,讓身體柔軟輕靈,又能掌握一種使用的勁兒,豈不是美哉。究竟您更認可哪一種說法,只能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如果大家對傳統武術感興趣,請關注我,更多的傳武小知識跟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