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最初起源於戰場,將士手握重兵,馳騁拼殺,只爭你死我活,將其他置之度外。由於兵器沉重,需要夾緊兩臂,才能揮動,此時依靠身動帶動器械,人體軀幹得以強化,由此可知,「夾肘合肩」 乃整合一身勁力之關鍵。長時間的徵戰使得肌肉力早已經無法支持,於是肌腱開始慢慢佔據主導,起了莫大作用。而這肌腱位於肌肉兩端,連接於骨骼之上,或者存身於關節之間,使得關節能夠崩彈,謂之「大筋」,這種動作被稱之為「抻筋拔骨」。
抻筋拔骨
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大筋」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介於關節之間,用於固定骨關節,並且保持關節有一定彈力的肌腱韌帶。另一類連接「肌肉」與骨關節之間的,區別於肌肉,但又跟肌肉連為一體的物質,如「跟腱」就是其中一種。有骨節的地方就有「大筋」,所以整個人體被大筋所連接著。
大筋系統
西方-德國的羅伯特-施萊普也寫了一本叫做《筋膜健身》的書,他是德國筋膜研究領域先驅,人類生物學博士,心理學碩士,他在德國烏爾姆大學擔任筋膜研究中心主任。說明了人類已經開始注重筋膜的研究,這對未來的體育運動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並明確提出了未來屬於筋膜這樣的說法。
羅伯特-施萊普
筋膜健身
拳譜中有雲「漲筋騰膜」,這個「筋」就是指大筋,這個「膜」則是指筋膜,大筋與筋膜之間是有區別的,但兩者之間又有著很大的聯繫。《易筋經》中講到「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於筋;肉與膜較,膜勁於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竄於膜間,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
筋膜
人們在運動時,一般很難分清到底使用的「大筋還是肌肉」,所以比較含糊。健美運動員,就是通過不斷刺激肌肉,使其變得發達而有線條,而我們練拳又恰恰相反,我們要儘量避免肌肉用力,使肌肉處於放鬆的狀態,藉助各種阻力使大筋拉緊,而後能夠崩彈,產生更快的速度和勁力。一個好的武者,一定是對自己的身體結構非常熟悉的,這樣先區分而後盤練,才可以有質的改變!
肌肉鍛鍊
我們脫開氣不談,因為無從考證,但我們大筋開發好以後,確實能夠用大筋帶動人體骨節崩彈,久而久之,會出現骨架與皮肉間脫離開這樣的狀況,就如同貓的背部皮肉可以一抓一大把,此時我們認為這種狀態為「骨肉分離」。同時也認為氣血可以在其間流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騰膜」之法其實在訓練時,我們只要把大筋的崩彈訓練出來了,大筋有了,筋膜自然也就騰起來了。
「骨肉分離」
《易筋經》又有雲:「且雲易筋者,謂人身之筋由胎稟而受之,有筋馳者、筋攣者、筋弱者、筋縮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筋和者種種不一,奚由胎稟。如筋馳則病,筋李則瘦,筋糜則萎,筋弱則懈,筋縮則亡,筋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筋和則康。」充分概括了「大筋」對於人體健康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我們在日常訓練中比較重視肌肉的訓練,因其可見,效果直接。而大筋位於關節之間或者介於肌肉兩端,連接於骨節之上,容易為我們所忽視。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筋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由此可知「大筋」遍布周身,且與骨節相伴而行,大筋通肝,肝通神,經常訓練大筋,可使精神矍鑠,神採奕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