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女排精神的變化 也是中國人心態的變化

2020-12-16 中國青年報

本應春節公映的《奪冠》在「十一」上映,成為國慶長假娛樂的一個關注點。推遲到「十一」上映也挺合適,影片的性質,從春節檔的合家歡,轉向國慶節愛國情懷的釋放,頗為適宜。

愛國精神、女排情懷、體育真諦,導演陳可辛需要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既要各個擊破點明主題,又要尋找共振合為一體。有點令人意外的是,陳可辛用三段式結構,分別承擔了這三個訴求,很直白也很清晰地傳達了體育競技項目在不同時期所承載的意義。

現在的體育電影,通常已不再喜歡使用這樣的拍攝手法,為了使作品擺脫紀錄片性質,更有戲劇衝突,創作者通常會圍繞一個點、一條線進行創作,在強化煽情能力的同時,也突出體育電影的緊張氣氛。《奪冠》最具戲劇衝突的地方,發生於2008年奧運會,郎平帶領的美國隊戰勝陳忠和帶領的中國隊,如果影片緊扣這個核心展開故事的話,會是另一個風格的作品。

但陳可辛沒有這麼做,不是他不能這麼處理,而是中國排球之於中國體育歷史、之於中國人的情感,要求創作者儘可能地對不同的時代情緒進行反映。比如1981年中國隊戰勝日本隊首奪世界冠軍,的確對那個時代的國人有巨大的振奮作用,用現在的眼光看(也是《奪冠》第三段故事提出的議題):奪冠真的那麼重要嗎?——對於1980年代的中國與中國人來說,真的很重要,這毋庸置疑,不能用現在的體育競技價值觀來衡量那時的教練員、運動員以及為女排奪冠熱淚盈眶的人們,當年女排五連冠所帶來的鼓舞力量,是無法代替的。

《奪冠》再現了老女排在條件艱苦的環境下刻苦訓練的情形,隊員承受的傷痛讓人心疼;在進入低潮期成為二流隊伍時,隊員的表現又令人失落與著急;當郎平重新執掌國家隊並再奪世界冠軍的時候,不禁為之感到激動與開心……對比之下,觀眾更願意看到最後一段故事吧,因為這段故事藏著觸底反彈、再攀高峰的戲劇性,也有著享受比賽、實現自我的新體育精神——不是女排變了,而是觀眾、中國人的心態集體變了,所以中國女排才會再次找準定位。

在結構、訴求、價值觀表達這三個方面找準,影片就基本立住了。剩下的考驗是細節的呈現,《奪冠》有幾個細節抓得不錯:比如一名打沙灘排球出身的運動員在發球前喜歡轉球,還因此被裁判判罰過超時;比如新女排隊員被郎平批評,說老女排隊員從來不會在訓練時拍對方屁股,這樣的細節讓觀眾大笑,也讓影片變得輕鬆、生動。

作為一部新主旋律電影,《奪冠》如何處理集體和個體的關係,考驗著創作者的立場與技巧,在最後一段,顯然《奪冠》明確了球員為誰而打球的問題——不是為了爸媽打球,不是為了獎牌打球,而是為了改變和提升自我而打球,也正是這樣的激勵,最終讓最年輕一代的球員,做到了輕裝上陣。她們丟掉女排精神了嗎,並沒有,她們只是將女排精神進化了。她們表達出愛國情懷了嗎,當然是,雖然沒有喊口號,但她們的勝利以及她們帶給自身以及帶給觀眾的喜悅,本身就可以含蓄地激發愛國情緒。

回到電影本身,《奪冠》的缺憾也是有的,比如第一段故事裡的隊員都沒有出現名字,不管什麼原因,聽不到一個個熟悉的名字,總是一種遺憾;在對比賽畫面的呈現上,鏡頭有時候沒有跟著球走,沒能協調好比賽的全面與局部之間的關係,剪輯方面略顯不足;雖然多數演員都超出預期地完成了表演任務,但個別角色還有臉譜化的嫌疑。

作為一部體育題材的主旋律電影,主創群體能將《奪冠》以現有水準捧出來,已經算不錯,如果對女排歷史有好奇心或者對女排隊員有親切感,影片的帶入能力會更強些。在國慶檔,期望《奪冠》能接棒《八佰》,繼續為國產片提氣,把疫情之後恢復的電影市場,進一步帶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奪冠》:女排精神的變化也是中國人心態的變化。
    比如1981年中國隊戰勝日本隊首奪世界冠軍,的確對那個時代的國人有巨大的振奮作用,用現在的眼光看(也是《奪冠》第三段故事提出的議題):奪冠真的那麼重要嗎?——對於1980年代的中國與中國人來說,真的很重要,這毋庸置疑,不能用現在的體育競技價值觀來衡量那時的教練員、運動員以及為女排奪冠熱淚盈眶的人們,當年女排五連冠所帶來的鼓舞力量,是無法代替的。
  • 《奪冠》:女排精神的變化 也是中國人心態的變化
    比如1981年中國隊戰勝日本隊首奪世界冠軍,的確對那個時代的國人有巨大的振奮作用,用現在的眼光看(也是《奪冠》第三段故事提出的議題):奪冠真的那麼重要嗎?——對於1980年代的中國與中國人來說,真的很重要,這毋庸置疑,不能用現在的體育競技價值觀來衡量那時的教練員、運動員以及為女排奪冠熱淚盈眶的人們,當年女排五連冠所帶來的鼓舞力量,是無法代替的。
  • 《奪冠》想說的女排精神,也是那一代國人的精神
    女排與女排精神相信每個中國人臉上都會掛起自豪的笑容這部《奪冠》通過八十年代、08、13三個時間段回顧講述了女排起落的命運如果要解釋姑娘們為什麼「倔」是其背後的時代精神和國民性贏對於我們來說一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唯一的目標這恰好就是八十年代女排們所面臨的現狀而這正好也是把
  • 中國人需要「女排精神」
    當得知陳可辛導演將把中國女排的奮鬥史搬上大銀幕時,就決定一定要去電影院裡感受一下。於是昨晚就去看了《奪冠》這部影片,看完後,自己的內心有很大的觸動,給自己的內心一個很大的鼓舞,讓人最大的感慨就是人無論到任何時候都要有不服輸的精神。
  • 《奪冠》女排精神:中國人的精氣神
    在中國,有一支球隊叫中國女排,有一種精神叫女排精神,中國女排是中國三大球中唯一拿到冠軍獎盃的隊伍,她們被稱為一支最有「隊魂」的球隊。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在袁偉民的指導下開始騰飛,開啟了風雨40年的奮鬥歷程。中國女排的冠軍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它衝上過巔峰,也走進過低谷,經歷過大起大落,但難能可貴的是,中國女排從來沒有一蹶不振,而是一直在拼搏進取,勇往直前。風雨40年,依然傲立於世界榮譽舞臺。
  • 《奪冠》:「女排精神」的傳承與延展
    ,講述「女排精神」的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也終於得以上映,以最為「陳可辛的方式」娓娓道來中國女排橫跨近四十年的歲月浮沉。沒錯,因為它所講述的故事,是女排這項運動陪伴著幾代中國人的難忘回憶;它所表達的主題,是近三十年來女排傾注給國人的體育精神,甚至是時代精神。
  • 中國人的女排情結能否引爆電影《奪冠》
    在所有的體育項目中,最受中國人關注的可能是桌球和女子排球這兩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直到現在,桌球一直深受國人的喜愛,桌球也被稱為中國的「國球」。但是,隨著中國男女桌球隊在奧運會、世界錦標賽、世界盃等世界大賽上的大包大攬,以及中國海外兵團的強大,人們對桌球的關注度呈現出某種微妙的變化。女子排球情況則不同。中國女子排球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異軍突起,不斷取得驕人的戰績。
  • 讓幾代人淚奔的中國女排,《奪冠》為何會成為一種精神?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說女排精神,可什麼是女排精神,我想,《奪冠》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最好的答案。《奪冠》的故事從2008的北京奧運會女排比賽開始,那場讓很多人都印象深刻的中美大戰。帶著美國和中國對壘的,是中國女排裡曾經的金牌隊員郎平。
  • 《奪冠》,配不上女排精神
    這部電影我等了8個月,前前後後的改名、撤檔,都不能阻止我對《奪冠》的期待。鞏俐的演技、女排姑娘們真人出鏡,本就吊足了胃口,再加上女排故事本身足夠燃情,背後還承載著熱烈洶湧的時代記憶——女排精神,本身就是一部史詩。
  • 《奪冠》:女排精神永不滅
    特別是「鐵榔頭」精神,鼓舞了無數國人,我們也可以成為世界的冠軍!更重要的是,我們這代人在改革開放初期,備受這種精神的鼓舞,喚起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自信。陳可辛似乎什麼題材都可以駕馭,不僅是能找到最合適的呈現方式、切入角度,更是能在故事之中看到人、剖析人,將每個角色行為背後的情感支點呈現給觀眾,並由此打動我們。做到極致細膩,又不缺乏格局,兩者兼得著實難能可貴。
  • 《奪冠》背後 女排精神陪伴我們
    早在接拍這部電影時陳可辛就表示,中國女排的故事激動人心,拍這部戲「壓力很大」,希望能儘量還原細節,展現中國女排精神和時代變遷。1978年,陳可辛曾近距離觀摩過中國女排的亞運會比賽,16歲的他被深深震撼。多年後,他掌鏡女排故事,用一個「難」字概括所有感受,笑稱憑藉女排精神完成電影。《奪冠》是一部用中國女排精神拍的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帶有使命感的電影。什麼是女排精神?
  • 由《奪冠》看女排精神
    老女排時代,教練和運動員們注重國家集體榮譽。有人說《奪冠》的某一片段拍出了一種大義凜然感,但這其實是對那個時代最好的還原,從一些影像資料中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運動員和觀眾心中都是「憋著一口氣」的,是豁出命去拼的。
  • 《奪冠》:幾十年間,女排精神的變與不變
    《奪冠》作為一部電影,顯然是有它的不足。有人說它不倫不類,不知道電影是要講述中國女排這幾十年的故事,還是要講述郎平的故事。我承認電影是有它不足的地方,讓人摸不著頭腦。可我們也不能忽視它的亮點。至少它讓我了解了中國女排幾代的光榮與浮沉,讓我對女排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中國女排走過來的這幾十載,是光榮與沉浮,汗水與淚水交織的。幾代人的拼搏,女排精神有變化的地方,但也有永恆之處。
  • 《奪冠》再掀口碑狂潮,聯想圖像致敬女排精神
    萬眾期待的女排大電影《奪冠》,於9月25日正式登陸各大影院,觸發國人的集體回憶。40載風雨浮沉,一種精神、兩次傳承、三代傳奇,中國女排,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奮勇拼搏。每一次奪冠的背後,都離不開無數日夜默默付出的積累,奪冠時刻的淚水也承載了太多辛酸的重量。
  • 奪冠上映廣受好評,橫跨38年的故事引起共鳴,女排精神值得學習
    電影《奪冠》最近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討論,這部電影是講中國女排的故事,這是一個時間跨度很大的故事,因為無論是郎指導還是中國女排都有一個很漫長的成長和發展歷程,人物和時代的前後變化也有很大的看點38年的發展和變化確實是故事的主線,78年那個時候中國人需要證明自己,女排比賽全村人都圍坐在一個小的電視前觀看,贏了,大家上街頭放炮慶祝,那時候女排是為了中國在比賽,她們代表了中國的拼搏和不服輸的精神,30年之後,中國騰飛了,今非昔比,
  • 電影《奪冠》中女排精神的演變
    《奪冠》是一部值得看的電影,它講述的是幾代中國女排的故事,80年代的輝煌和崛起,90年代的沉寂和滑落,00年代的燦爛到谷底,01年代的演變和綻放……,它以1981年擊敗日本女排,2008年中美大戰,2016年逆轉巴西三場酣暢淋漓的比賽和兩句點睛之筆的臺詞,反映了中國女排精神的演變,同時也反映這個時代的變遷。
  • 《奪冠》想要表現的「女排精神」到底是什麼,是不是真的女排精神
    《奪冠》上映了,獲得了很多好評,表現了我們津津樂道的「女排精神」,那這裡就要問一句,什麼是「女排精神」,電影所表現的是不是真的「女排精神」?1981年,在袁偉民教練的帶領下,中國女排參加在日本大阪舉行的女排世界盃,中國女排七戰全勝的成績奪冠,前五戰乾淨利落全是3:0斬落巴西、蘇聯、朝鮮、保加利亞、古巴。後兩戰以3:2戰勝了美國、日本。
  • 《奪冠》:什麼是女排精神
    《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從未打算向觀眾掩飾自己想表達的故事,它是一部不怕劇透,也不會被劇透的影片。影片借郎平之口反覆提及的一個詞是「女排精神」。到底什麼才是女排精神?導演不直接點明,而是選擇用鏡頭說話,通過展現人們在不同時代對女排感情的變化來間接表達女排精神內核的變化歷程。
  • 《奪冠》:三場比賽,兩個時代,同一種「女排精神」
    通過美術、布景和妝化,以及宋世雄的聲音,電影《奪冠》對於兩個時代都盡己所能地做出最大程度的還原。這種不免會讓人產生割裂感的結構對於一部體育勵志電影來說,無疑是具有風險的。但若想展示如此豐富壯闊的女排精神,除了像這樣的劍走偏鋒之外,恐怕暫時也找不出更加合適的辦法。
  • 《奪冠》來了,讓中國女排精神感動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吧
    導讀:電影《奪冠》上映啦,40年,從首奪世界冠軍到奪得第十個世界冠軍,中國女排幾經沉浮卻始終不屈不撓。「一種精神,兩次傳承,三代傳奇。」讓中國女排精神感動並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吧。家長朋友們,我們要把「中國女排」故事講給我們的孩子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