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是一部值得看的電影,它講述的是幾代中國女排的故事,80年代的輝煌和崛起,90年代的沉寂和滑落,00年代的燦爛到谷底,01年代的演變和綻放……,它以1981年擊敗日本女排,2008年中美大戰,2016年逆轉巴西三場酣暢淋漓的比賽和兩句點睛之筆的臺詞,反映了中國女排精神的演變,同時也反映這個時代的變遷。
第一場比賽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1981年,中國剛剛張開投向世界的眼睛,郎平第一次喝了苦口的咖啡,還是一個球場的人圍著一個電視機看直播的時代,女排戰勝日本東洋魔女讓全中國為之瘋狂,上街遊行,敲鑼打鼓,放火宣洩,那時的中國,正從懵懵懂懂中醒來,但是有激情,有活力,有精神,有奉獻,有追求,這是八十年代的中國,是充滿了希望的中國,是開始崛起的中國。女排精神,成為那個時代的象徵,那個時代的記憶。
第二場比賽是北京奧運會的比賽,以郎平帶領的美國隊擊敗陳忠和帶領的中國隊,這一幕裡最大的看點,是郎平在爭議中帶領美國隊回京,和老友重聚,以及她帶領美國隊和中國隊對決的內心矛盾,她約陳忠和聊天,有意無意把美國隊的戰術放在車上給陳忠和看,都反映了她的心態和糾結。戰勝中國隊之後,電影給了看臺觀眾幾個鏡頭,用靜音展現他們對郎平的憤懣。從口型能看出有人喊出了「賣國賊」,而另一名觀眾的畫面只給了一個蠕動的下巴,手在邊緣憤怒地指點——這代表了當時國人對郎平行為視同賣國的憤怒和無法接受。這一場比賽其實在電影剛開始就有畫外音:中美之間的比賽從來就不僅僅是比賽!這是2008年,隨後字幕顯示中國女排至此開始下滑,一度跌到世界第七。
第三場比賽是2016年的裡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和東道主巴西的比賽,這一幕都是現役運動員真人出演,重點是講中國女排重兵突圍,反敗為勝,我想陳可辛想講的是郎平新的排球理念,新的戰略突圍,她排除萬難,一改傳統,用國際化的視野,綜合化的打法贏得勝利。同時,反映的還有90後隊員的思想,她們的精神,她們的追求,她們的動力,都和老一代顯著不同,女排的精神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這是最需要關注和反思的東西。
全片亮眼的地方,是郎平對新一代女排隊員們說的「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在乎輸贏,是因為內心還不夠強大」這句臺詞。郎平重回國家隊的改革會議上,那句「排球不是人生的全部」也同樣畫龍點睛,這句話和郎平在80年代說的「排球不只是我們的工作,還是我們的全部」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反映了郎平代表的女排精神發生了質的改變,電影從始至終營造的都是艱苦訓練,為國爭光,不流淚不掉隊的語境,因此當這兩句詞冒出來時,就顯得相當亮眼。它強調了對舉國體制的反思,對拿金牌這一目的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沒有將電影局限在一味歌頌集體主義犧牲精神上,完美地升華了主題。
貫穿全劇主線的,是郎平和陳忠和的友誼,但我唯一不理解的,是陳忠和在劇中一直沒有名字,片中所有人面對他的時候,都沒有直呼其名,而是以「陪打教練」替代。只有郎平對他顯得更為親切些,用「你」代稱。至於那些老女排運動員們,更是只有號碼沒有名字,我無法理解這個噤聲的原因。尤其是陳招娣的葬禮,這種禁聲達到了噁心的巔峰,陳招娣家人捧著的遺照名字,也「巧合」地被一根手指擋住了,看著極其難受,我簡直有罵娘的衝動。
所以,當張常寧、朱婷、惠若琪等新一代女排運動員被叫出名字的時侯,我終於有一種高潮到來,快感釋放的痛快!也許,陳可辛導演想暗示的,是對老一代女排精神體現的集體主義(所以沒有個人名字)的反思,到新一代女排精神尊重個人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