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奪冠》中女排精神的演變

2020-10-04 鄧鄧99

《奪冠》是一部值得看的電影,它講述的是幾代中國女排的故事,80年代的輝煌和崛起,90年代的沉寂和滑落,00年代的燦爛到谷底,01年代的演變和綻放……,它以1981年擊敗日本女排,2008年中美大戰,2016年逆轉巴西三場酣暢淋漓的比賽和兩句點睛之筆的臺詞,反映了中國女排精神的演變,同時也反映這個時代的變遷。

第一場比賽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1981年,中國剛剛張開投向世界的眼睛,郎平第一次喝了苦口的咖啡,還是一個球場的人圍著一個電視機看直播的時代,女排戰勝日本東洋魔女讓全中國為之瘋狂,上街遊行,敲鑼打鼓,放火宣洩,那時的中國,正從懵懵懂懂中醒來,但是有激情,有活力,有精神,有奉獻,有追求,這是八十年代的中國,是充滿了希望的中國,是開始崛起的中國。女排精神,成為那個時代的象徵,那個時代的記憶。

第二場比賽是北京奧運會的比賽,以郎平帶領的美國隊擊敗陳忠和帶領的中國隊,這一幕裡最大的看點,是郎平在爭議中帶領美國隊回京,和老友重聚,以及她帶領美國隊和中國隊對決的內心矛盾,她約陳忠和聊天,有意無意把美國隊的戰術放在車上給陳忠和看,都反映了她的心態和糾結。戰勝中國隊之後,電影給了看臺觀眾幾個鏡頭,用靜音展現他們對郎平的憤懣。從口型能看出有人喊出了「賣國賊」,而另一名觀眾的畫面只給了一個蠕動的下巴,手在邊緣憤怒地指點——這代表了當時國人對郎平行為視同賣國的憤怒和無法接受。這一場比賽其實在電影剛開始就有畫外音:中美之間的比賽從來就不僅僅是比賽!這是2008年,隨後字幕顯示中國女排至此開始下滑,一度跌到世界第七。

第三場比賽是2016年的裡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和東道主巴西的比賽,這一幕都是現役運動員真人出演,重點是講中國女排重兵突圍,反敗為勝,我想陳可辛想講的是郎平新的排球理念,新的戰略突圍,她排除萬難,一改傳統,用國際化的視野,綜合化的打法贏得勝利。同時,反映的還有90後隊員的思想,她們的精神,她們的追求,她們的動力,都和老一代顯著不同,女排的精神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這是最需要關注和反思的東西。

全片亮眼的地方,是郎平對新一代女排隊員們說的「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在乎輸贏,是因為內心還不夠強大」這句臺詞。郎平重回國家隊的改革會議上,那句「排球不是人生的全部」也同樣畫龍點睛,這句話和郎平在80年代說的「排球不只是我們的工作,還是我們的全部」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反映了郎平代表的女排精神發生了質的改變,電影從始至終營造的都是艱苦訓練,為國爭光,不流淚不掉隊的語境,因此當這兩句詞冒出來時,就顯得相當亮眼。它強調了對舉國體制的反思,對拿金牌這一目的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沒有將電影局限在一味歌頌集體主義犧牲精神上,完美地升華了主題。

貫穿全劇主線的,是郎平和陳忠和的友誼,但我唯一不理解的,是陳忠和在劇中一直沒有名字,片中所有人面對他的時候,都沒有直呼其名,而是以「陪打教練」替代。只有郎平對他顯得更為親切些,用「你」代稱。至於那些老女排運動員們,更是只有號碼沒有名字,我無法理解這個噤聲的原因。尤其是陳招娣的葬禮,這種禁聲達到了噁心的巔峰,陳招娣家人捧著的遺照名字,也「巧合」地被一根手指擋住了,看著極其難受,我簡直有罵娘的衝動。

所以,當張常寧、朱婷、惠若琪等新一代女排運動員被叫出名字的時侯,我終於有一種高潮到來,快感釋放的痛快!也許,陳可辛導演想暗示的,是對老一代女排精神體現的集體主義(所以沒有個人名字)的反思,到新一代女排精神尊重個人的演變?​​​

相關焦點

  • 關於電影《奪冠》,關於「女排精神」
    吳剛老師說,電影《奪冠》劇組第一次找到他,沒敢答應。因為中國女排四個字可不是鬧著玩兒的。1981年日本世界盃時,吳剛還在上學。中國隊七戰七捷,一場沒輸。最後的決賽孫晉芳攔網成功從而在日本奪冠,他在電視機前激動得熱淚盈眶。大街上全是歡呼聲!
  • 電影《奪冠》熱映 用女排精神書寫女排傳奇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正在熱映的電影《奪冠》,截至今天票房已超3億,該片通過對1981年第三屆女排世界盃中日之戰、2008年北京奧運中美之戰、2016年里約奧運中國巴西大戰,三場關鍵對決的呈現,串起了上世紀80年代,正是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初期,恢復經濟、探索發展的過程中,整個國家急需精神鼓舞。中國女排在1981年的第三屆女排世界盃七戰七捷,奪得中國足籃排三大球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冠軍,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人,一定可以」。
  • 燃情演繹女排精神,電影《奪冠》上映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9月25日訊(全媒體記者 黃能)如果有一項體育賽事能成為國民記憶,那肯定是中國女排的比賽。當她們的故事搬上大銀幕時,會有怎樣的表現?今日,電影《奪冠》正式上映。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奪得「五連冠」,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極大振奮了國人,進入新世紀,中國女排在世界盃、奧運會上繼續創造佳績,重現曾經的輝煌。作為一部體育題材的影片,《奪冠》當然不乏緊張、激烈的比賽戲份。電影集中呈現了3場精彩的排球大戰,分別是1981年第三屆女排世界盃中日之戰,2008年北京奧運中美之戰,2016年里約奧運中國巴西大戰,也串起了中國女排近40年的發展歷程。
  • 從電影《奪冠》再看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是什麼?為什麼今天的中國人仍然需要女排精神?近期有一部非常令我出乎意料的電影《奪冠》,我沒有想到它的質量是如此之高。,又為中國人帶了什麼,以及探討了到底什麼是女排精神。這就是老一代的女排精神,它代表了中國人團結一致,頑強拼搏的這種精神。也是靠著這種精神,女排一口氣拿下了一個五連冠。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每當中國需要在國際影響力上證明自己的時候,女排總是會適時的出現,並拿下冠軍,向世界展現中國人的精神,鼓舞國人。
  • 電影《奪冠》:女排精神是「繼承」還是「重塑」?
    電影《奪冠》講述了中國女排的奮鬥歷程和頑強的拼搏精神、為國爭光的感人故事。影片原定於2020年1月24日上映,但由於爆發疫情,1月23日影片宣布撤檔,於2020年9月25日正式全國公映!時隔12年,中國女排再度殺入奧運決賽。惠若琪的一記探頭球,讓全場屏住呼吸。一個高速旋轉的排球,勾連起幾代排球女將的熱血與青春,中國女排三十餘年的沉浮圖景被緩緩打開。行雲流水的故事線,經久不衰的時代精神,中國女排,只要提起它,似乎無人不熱血,就像是一團火在燃燒,燃燒起14億人的激情歲月。
  • 電影《奪冠》和其背後的女排精神
    中宣部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攝製拍攝,由陳可辛執導,鞏俐、吳剛、黃渤、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主演的電影《奪冠》2020年9月25日一上映,就吸引了廣大影迷們前去觀看。當地時間2019年9月29日,日本大阪,2019女排世界盃第三階段第3輪,中國女排3-0阿根廷女排這部電影從
  • 陳可辛:《奪冠》用中國女排精神拍的電影
    19日,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在北京舉行首映禮,導演陳可辛,監製張一白與主演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等出席,分享拍攝故事。  導演陳可辛  電影《奪冠》的故事跨越35年,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重返世界之巔,致敬幾代功勳,再現中國女排這支王者之師一路的荊棘與榮光。
  • 《奪冠》電影,飆升中國女排精神,青春光彩再現
    中國女排》,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中國女排精神的真實寫照。8月17日上午,電影《奪冠》官微發文:」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王者歸來,定檔國慶」。電影《奪冠》,再現中國女排一代又一代的付出與傳承,在國際上站住腳並取得輝煌成就,是多少夜以繼日的訓練磨練堆砌而成。又有多少運動員在傷病折磨下再次重新站起來!中國女排給排球賦予了不一樣的新定義,而這個定義是女排獨有的專屬的。
  • 火爆熱映中,康爾綠廚攜手電影《奪冠》傳遞女排拼搏精神
    電影《奪冠》在上映不到兩天的時間裡票房迅速過億  國慶期間更是再創佳績  至10月13日已破7億  在多部作品同時上映的黃金檔  《奪冠》憑藉著高質量的口碑  完成了票房的逆襲  連講述女排奮鬥史的電影都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  女排精神,奮力拼搏才能贏得漂亮
  • 《奪冠》中的「女排精神」究竟是什麼?
    在彼時,體育是最快的能讓中國人在世界證明自己的方法,中國女排的精神也就此而種下了。於是我們可以說,《奪冠》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傳承。」而陳可辛在電影中還拋出了另一個問題:體育運動,亦或者說是女排精神對於當代人還重要嗎?這個答案,鞏俐飾演的郎平直到最後時刻才知道。
  • 電影《奪冠》:熱淚盈眶,回味無窮 給孩子們講講「女排精神」
    當然,這樣的裹挾或許有些誇張,但我們可以看到女排精神對一個普通人的意義,那就是相信她們。 女排之於普通人,就是這股相信的力量,極為重要。建立信任關係在現在的社會,並不是容易事,我想在這份相信中有太多被包含的情緒。
  • 電影《奪冠》上映 中國女排精神就是這麼「燃」
    此次,《奪冠》受到高度關注,一方面是「中國女排」這個標籤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國民性」,是很多中國人在時代變遷中保留下來的一份情懷;另一方面《奪冠》對角色和場景超高的還原度,讓觀眾感受到製作團隊滿滿的誠意。
  • 《奪冠》看得其實不是電影,是去感受那個「女排精神」的時代
    本來過年上映的《奪冠》,最近終於上映了,對於我而言,所謂的「女排精神」,其實是一個遙遠的傳說,在文字資料中,在老舊的新聞中,是父母們年輕時,那是年代的口號,與我而言,感受不深,而看了《奪冠》後,最大的感觸是,我應該去了解一下,「女排精神」或許對於當下這個時代的我們,
  • 國足全體觀看電影《奪冠》 學習感悟「女排精神」
    國足全體觀看電影《奪冠》 學習感悟「女排精神」 時間:2020.10.0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Esther
  • 女排精神驕傲!電影《奪冠》代表中國內地角逐奧斯卡
    圖片來源:電影奪冠官微。中新網客戶端12月3日電 據電影《奪冠》官微透露,由導演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的電影《奪冠》將代表中國內地角逐第93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原最佳外語片)。不久前,該片在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上斬獲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共三項大獎。
  • 電影《奪冠》今晚首映 再現中國女排精神
    電影《奪冠》將於今晚(25日)正式登陸全國電影院線。影片回溯了中國女排40年的風雨徵程,展現了幾代中國女排人的傳承與女排精神的延續。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電影《奪冠》以中國女排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郎平為主線,還原了中國女排三個不同的階段。
  • 電影《奪冠》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女排精神!
    相信在觀看這部2020年9月25日上映,豆瓣評分的7.3,由鞏俐、黃渤等人主演的電影《奪冠》後,您會得到想要的答案。而中國女排,也和當時的國家和民眾一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困惑,就像電影裡面所將的那樣,當時的中國女排面臨著「高不過蘇聯、跳不過巴西、力不如塞爾維亞、技不如日本」的窘境,在比賽中,無論她們遇到哪個對手,結果都是打不過。難道打不過,就學男足破罐子破摔嗎?
  • 《奪冠》熱映,德意斥巨資贊助電影踐行女排精神!
    是的,電影《奪冠》與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一樣,刷屏了!無數觀眾在網絡上分享了自己的觀影感受。自上映以來,《奪冠》憑藉有口皆碑的品質徵服了每一個年齡段的觀眾。截至目前,電影票房已破7億,並且口碑、熱度還在持續增長。據悉,《奪冠》官方合作夥伴一一德意電器,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送電影票活動,為票房與中國女排賦能助力。
  • 電影《奪冠》上映獲贊 書寫女排精神的時代意義
    本報記者 劉 陽中國人不會忘記那一幕:1981年,人們通過電視和收音機聽到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的消息,在北京,人們湧向天安門廣場,高呼「中國萬歲,女排萬歲」……這一幕,被正在上映的電影《奪冠》搬上了大銀幕
  • 電影《奪冠》上映引發熱議 書寫女排精神的時代意義
    中國人不會忘記那一幕:1981年,人們通過電視和收音機聽到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的消息,在北京,人們湧向天安門廣場,高呼「中國萬歲,女排萬歲」……  這一幕,被正在上映的電影《奪冠》搬上了大銀幕。《奪冠》展現了中國女排40年的發展歷程,呈現出延續至今的女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