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社會公知、學者教授少有出頭,具體原因你懂得,畢竟當代不需要魯迅。
但有一個人,不僅大聲疾呼,還唱反調,公開反對「武漢加油」,怒甩一句話:不拍馬屁,會死啊!
他就是易中天。
曾經因為「百家講壇」《品三國》火遍全國的麻辣教授,此時沒有沉默。
你初中的書架上是不是也有一套《品三國》?
當某些人還在叫喚「武漢加油」比「風月同天」更實在的時候,當知識分子噤若寒蟬的時候,易中天挺身而出,來了個思維剎車——
加什麼油啊,先看看油箱!不要一味把人當機器一樣,血肉之軀可不是擎天柱、大黃蜂。
而是要「鉚起」,就是挺住,即使無油可供,無力可出,也要像像鉚釘一樣狠狠的楔進木頭裡,熬過疫情、共克時艱。
圖源:易中天公眾號
他這篇名為《武漢鉚起,馬屁精滾開》一時刷爆朋友圈,仔細看題目其實包含兩點,第一是為隊友鳴不平,第二是痛罵豬隊友!
罵的就是把喪失辦喜事的人,過度吹捧領導賺功績的人,可以說非常剛了。
除了以正史評書表演藝術家聞名,易中天當年在各大節目談笑間手撕記者、觀眾,堪稱抬槓終結者,主持人粉碎機。
因為路子野、走位騷,當時還受到學術界的集體白眼,但仔細一品,三觀賊正,說是知識分子界的蜻蜓隊長也不為過。
因為粉絲的熱愛,成功加入表情包亞文化套餐
從平民學者,到大眾情人
2006年中國最火的人有兩個,女生是快女冠軍李宇春,男的就是人稱「學術超男」的易中天。
那時候流行給粉絲起名,易中天的飯圈都以「意粉」、「乙醚」自稱。
而他卻自稱是「學術界的土匪」,一股子野蠻生長、撕破禁忌、勇戰八方的勁兒使他名揚天下,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18歲那年,易中天成了一名支援新疆的知青,每天踩十幾個小時棉花,一邊不忘讀書,第一本讓他改變歷史觀的書是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1978恢復高考的那年,易中天已經是一個高中教師了,他尋思著要麼試一把?甭考大學了,直接報考研究生吧,高中生考碩士,考不上不丟臉,考上就賺。
從此他的人生軌跡因知識改變,並一路開掛,成功考取武漢大學,以優異的成績留職任教,後來成為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
求學期間易中天一直特立獨行,八十年代穿西裝、扎領帶,有點社會有點帥,據他自己說:有倆大學女同學上課傳紙條,一個問:你喜歡易先生哪裡?另一個說:鼻子。
2006年,央視科教頻道絞盡腦汁想打造文化品牌,無意間盯上了他,因為這位教授上課,課堂300人無一虛席,加板凳蹭課那是家常便飯。
這一下可是請來個孫猴子,直接讓「百家講壇」成功出圈, 收視率起死回生,連帶出一票明星教授,而易中天可以算是其中的C位門面。
火到什麼程度呢?
當時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東邪西毒,南帝北丐,易中天。
中國人看過《三國演義》電視劇,聽過袁闊成、單田芳評書,但從沒見過這麼演繹三國的,當時舉國懵逼。
中央十套中午12點,霸道總裁曹操、帥哥諸葛亮、奇葩教授與你不見不散
他顛覆講史的講法,但嚴格尊重正史,可說一邊正本清源,一邊油腔滑調,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諸葛亮是肯定要出山的,呆在壟中做什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嗎?
曹操勸夫人:寶貝,你回來吧,好不好?別鬧了。
周瑜在戰場、官場、情場,場場得意……反正我是很羨慕!
諸葛亮在城樓上唱卡拉OK。
袁紹整天在家裡面大會賓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辦沙龍,開Party。
印象最深的還有當他在《百家講壇》講到「長跪 、避席」這種歷史術語時,竟然脫下皮鞋,親自下跪示範。
試問哪位教授做的到?哪個知識分子敢於如此放下身段?
《品三國》一時間創下銷量奇蹟,上冊一個月賣出100萬套,下冊一周賣出1200萬套,易中天也拿下了14%的天價版稅(業內一般最高為10%),他帶火了「三國」,引起了全民文化熱浪潮。
有人看不過去了,大家的爭議很多,第一個質疑點,怎麼能這麼嬉皮笑臉的講歷史?
預警!
對此易中天的潛臺詞是:放屁!面對各路挑戰者,懟人大王的態度是:
懟我你試試,試試就逝世!
其中有兩大手撕主持人名場面,第一個就是「易中天solo王志」。
主持人提出了種種質疑——為什麼說曹操是老闆?為什麼說劉表見上帝?為什麼說諸葛亮是帥哥?
易中天的打法是連環反問式暴力輸出。
他微微一笑說:看過《三國志》嗎?史書記載諸葛亮「身高八尺,容貌甚偉」。
身高一米八四,相貌堂堂,不叫帥哥,難道叫偉哥?
易教授表示,首先,史學大家也曾管古代官員叫公務員,這種貼地氣普及歷史沒毛病。王侯死了,不說死,說「薨」普通觀眾聽得懂麼?
其次,他自己就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是這麼講話的。一個字:剛,兩個字:有趣,三個字:真性情。
於是他全場連環反問:難道在電視上就不能輕鬆講歷史麼?大眾傳媒的意思就是不說人話?
彈幕警告!
易老師第二場著名戰役發生在央視《開講啦》現場,當時一個大學生提出了第二個大爭議——大學教授出來教課,是不是不務正業?
大學生咄咄逼人,以刷存在感為刻板印象,說易中天是不是因為下鄉時放牛空虛導致的。易老師一點沒慣著這熊孩子,一個逆煉邏輯,反向推導,一頓嘴炮給對方辨的啞口無言。
從可笑的邏輯起點發出的論點,從開始就是站不住腳的。
這包含了易中天一直以來的態度,知識分子憑本事賺錢,無可厚非。
安貧樂道」不是說「樂道一定要貧窮」,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即便我貧窮,我也樂道」。但我有能力,憑什麼不能既普及知識,還賺錢呢?
在易中天最火的那幾年,他曾跟郭德綱、樂嘉、何炅等多位高手過招,未嘗敗績。最氣的還是那些業務水平不高的主持人,都成了「」毒舌大法」的手下敗將。
主持人問:你為什麼要寫那些歷史人物,有什麼目的嗎?
易中天把手一攤:我拒絕回答這樣弱智的問題。你生下來是為什麼,有什麼動機嗎?
主持人問:觀眾喜歡你但是他們並不真的懂歷史,如果被誤導,你要負責的。
易中天巧妙反問:如果有個小夥子愛上了你,你用負責麼?
其實表面不羈的易中天,背後是一種真性情的可愛,只要不跟他八卦尬聊,人家講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關於「俗」和「雅」的問題,他曾和趙本山談過,在他眼裡,所謂的「俗」是一種野性:
野性盡滅,則血性無存。如果所有的「俗」都被我們「剿滅」,人類就會整體上「陽痿」。
聊到興起,還送了趙本山一首《卜算子》,寫的十分風趣詼諧:
君唱二人轉,我講三人行。踏遍天涯皆芳草,滿眼豔陽春。漫道晨昏短,但問耕耘深。茄子黃瓜老玉米,泥土最清新。
性情中人,必有可愛之處,易中天並沒有滿足於一時風靡帶來的名人效應,七十歲還在編寫《易中天中華史》,關於寫作,他有一個「寫書如做愛」的觀點,非常牛逼:
我才不要流芳百世,我死了才不管那麼多,我活的時候爽快一把。
我不爽,肯定不行的,我不爽,讀者就不會爽,讀者不爽,我就不會爽,說得難聽,寫書這事跟做愛是一樣的,雙方都爽。
以上種種,易教授在疫情最重時候敢於出來喊「武漢鉚住」,敢於唱反調批評不良風氣,這就毫不奇怪了。他說過:
然後到了明代,時代精神就在褲襠了,代表作是《金瓶梅》,朝野關注的就是床上那點事,清代更糟糕,時代精神到膝蓋了,最會做的事情就是下跪。
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又如何呢?
一個知識分子的風骨,不是偽崇高,不是正襟危坐不接地氣,而是敢於說話的精神,一身正義的骨氣。
易中天在武漢街頭品嘗小吃。從兒時生長,到工作任教,他對武漢有著第二故鄉般的情懷
易中天野生混不吝風格概括起來就是:人生之事,不外乎兩件,一件是幹你屁事,一件是幹我屁事。
但如果涉及家國大義,那對不起,這就幹老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