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參是監獄長,周勃是吹鼓手,為何劉邦手下出身不高都能帶兵打仗

2020-12-26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布衣天子,他出身於楚國底層的普通農民家庭,身為農民,劉邦沒有像祖輩那樣背朝黃土面朝天一樣種地,而是遊手好閒,到處結交英雄豪傑,劉邦後來成為秦朝的一名基層亭長,估計靠的還是他結識的朋友關係才能當上的。

後來,在一次帶隊去驪山的路上,他負責押送的囚徒有人逃走,於是劉邦乾脆放了所有人,亡命芒碭山,直到陳勝、吳廣起義後,劉邦才走出芒碭山,開始反秦起義。但是,劉邦從起義開始,到建立大漢朝只用了七年時間,而且他結識的人中無一不是人才,幾乎人人都能帶兵打仗。

曹參最早是個監獄長,算是個小吏,還是劉邦這個泗水亭長的上司,沒打過仗,但是跟了劉邦之後,像讀了兵法一樣厲害,打仗幾乎都是贏,而且曹參的軍功在漢初所有將軍中是最高的,成為一代名將,後來還做了大漢朝的第二任丞相,這是從監獄長到丞相的人生逆襲,在西漢145位功臣表中名列第2位,要不是劉邦一心把蕭何抬為第一,那曹參應該就是軍功第一的。

劉邦與項羽的楚漢之爭

周勃是個吹鼓手,偶爾給人家編編蘆葦和蠶具為生,這在當時就是小手工藝者,社會地位低下,就是社會最底層了,不過周勃練過武,身體強壯,這算是他的優勢吧,但是周勃跟了劉邦之後,打仗一直很厲害,逐漸成為漢朝軍隊的高級將軍,完全依靠軍功一路升遷,成為大漢王朝的太尉,最後還在漢文帝一朝擔任過丞相,周勃位列西漢功臣表第4位。

樊噲最早以屠宰為生,也就是個屠戶,只懂得宰殺家畜並以此為生,但是,樊噲跟隨劉邦之後,一樣子就成了驍勇善戰、有勇有謀的將軍,還敢在鴻門宴懟項羽而沒有絲毫懼色,在反秦戰爭和楚漢戰爭中,多次有先登之功,也就是第一個衝上敵軍城牆,這是需要勇氣和謀略的,樊噲成長為西漢王朝的大將軍和左丞相,位列西漢功臣表第5位。

灌嬰最早是個小販,以販賣絲織品為生,標準的底層小人物,但是灌嬰跟隨劉邦後,迅速成長為劉邦的騎兵將領,不僅作戰勇猛,而且頗有戰功,也是一路因軍功而升遷,成為西漢朝的車騎將軍,後來又擔任過太尉和丞相的官職,灌嬰在西漢功臣表中位列第9位。

樊噲

韓信是無業游民,在家鄉的時候,連飯都沒得吃,到處混飯吃,而且還經常受人欺負,韓信參軍跟隨項羽後,不過當了個執戟郎中,但是,韓信跟隨劉邦並經過蕭何推薦後,成為漢朝的第一任大將軍,然後開創不世戰功,平定了代國、魏國、趙國、齊國,之後還被封為相國和齊王,韓信的軍功是沒有人比得上的,算是西漢開國最高的,後來韓信被改封為楚王,因為有人告密韓信謀反,而被改封為淮陰侯,王侯將相,韓信一個人全部擔任過,韓信在西漢功臣表中位列第21位。

除了上面講到這些人之外,還有靳歙、酈商、柴武、陳豨等人,幾乎都是從底層身份跟隨劉邦,然後隨著劉邦的成功而一路升遷,成為西漢一朝的開國功臣的,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麼多出身底層的人物,他們又不是天生會打仗,為什麼人人都能帶兵打仗,成為獨當一面的軍事將領?

根本原因就是:這批人的成功是整個劉邦團隊的成功,團隊成功了,團隊中的個人即使身份低微,能力並不出眾,只要能跟隨劉邦成長,基本上都能成才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競爭的本質就是團隊的競爭,秦末時期也是如此,在整個天下的所有反秦起義中,並不是只是劉邦一個團隊,而是有無數個團隊,但是最後成功的,只有劉邦團隊,只有成功的團隊才能保證團隊中的個人成功,只要團隊成功了,團隊中的個人只要不是傻子,基本上就能成功。

打仗這事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劉邦團隊中的底層人物大都沒有經歷過戰爭,也沒有打仗的經驗,但是整個七年的反秦戰爭和楚漢戰爭,就是他們積累經驗和軍功的時間,劉邦把握著團隊的整個戰略和決策,保證了團隊戰略上的正確,即使團隊中的個人偶爾打個幾次敗仗,也不會影響大局。

比如劉邦本人在四年的楚漢戰爭中,多次輸給了項羽,這只是戰術上的失敗,在戰略上,劉邦是成功的,他聯合了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採納了正確的戰略,看看垓下之戰,整個天下都在幫劉邦打仗,項羽成了政治上的孤立者,與其說垓下之戰是項羽敗在軍事上,不如說是敗在政治上,而劉邦這個團隊中的個人只需要跟隨團隊進步就好,聽從戰略安排就好,基本上都會隨著戰爭獲取軍功,從而成功翻身成為新的貴族階層。

曹參

看看劉邦團隊與項羽團隊的比較就知道了,劉邦團隊有三大主力人才,蕭何負責後勤與內政,他是這方面的專家,做得最好的人才,張良負責謀略與戰略,他是這方面的天才,提出的戰略幾乎都是正確的,韓信負責打仗與軍事,他是這方面的奇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是韓信的特點,劉邦依靠這三大人才做出正確的決策,然後就成功了。

而項羽呢,手下只有範增作為謀士,而且項羽還不能聽從,在後方幫助項羽處理內政與後勤的沒有特殊人才,項羽打仗基本上是自己定戰略,自己執行,自己衝鋒在前,自己一人做了其他人的事,手下當然就沒有人才,有人才也留不住,韓信最早在項羽手下,但只是執戟郎中,韓信只有投靠加入劉邦團隊才能成功,這是唯一的,這也是項羽團隊的弱點。

周勃

劉邦團隊並不是最強的,但卻是最有民心的,同時也是受支持度最高的團隊,在團隊的競爭中,劉邦贏了,所以取得了整個天下,所以手下的將領也算是成功了,跟對了團隊,這是曹參、樊噲、灌嬰、韓信、周勃等人能成功的關鍵,因為只有不斷的成功,才能給他們不斷進步的空間,如果他們不能成長,自然會被淘汰,會有人取代他們的地位

除了團隊成功的作用之外,曹參、樊噲、灌嬰、韓信、周勃等人能成功當然也有自己的原因,但這是次要原因,跟隨劉邦成功的人很多,但是一路上跟隨劉邦作戰而死的將領也不會少,能否在七年的戰爭中立功並活到劉邦開國,靠的就是個人能力與運氣。

項羽

雖然出身底層的人沒有打過仗,沒有軍事經驗,但經驗從來就不是書上學來的,也不是一天就能學來的,而是在不斷的戰爭中取得的經驗,韓信、曹參、樊噲、灌嬰、周勃等人都是在不斷的戰爭中獲取的軍事經驗,依靠一個又一個戰功來獲取的成功,因為他們如果不能跟著團隊進步,就會被團隊淘汰,最終留下來的人,都是成功的人,都是在環境下生存下來的人,也就成成為人人事帶兵打仗的將領。

這些中只有韓信是一個例外,他是個軍事天才,一出手就橫空出世一樣,固然有對手較弱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韓信有劉邦團隊這個平臺的支持,離開了平臺的支持,韓信是不可能成功的,這也是韓信不敢背叛劉邦的原因,所以能力必須服從團隊一起成長才能成功,如果這些人中間有人背叛劉邦,那麼他即使個人能力再強,也會失敗,比如韓信,陳豨等人,就是因為背叛劉邦而失敗。

相關焦點

  • 推翻秦朝暴政的,怎麼都是一群二流子?劉邦是怎樣「物盡其用」的
    劉邦聚眾揭竿,左膀右臂皆出身低微除此之外,夏侯嬰、曹參並非出身名門,可就是這幫狐朋狗友,卻能先後擊敗天下各路諸侯,垓下之戰中,逼迫霸王項羽烏江自刎。按常理度之,劉邦身邊這些兄弟個個出身低賤,自是談不上有任何社會地位,鬥大的字都不識一籮筐。
  • 漢文帝能做皇帝,全靠周勃,他為何恩將仇報,想把恩人害死?
    漢文帝名叫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原本被封為代王,他本人既不得父皇的喜愛,母親也受到劉邦的冷遇,根本沒有機會成為皇帝。可是,呂后死後,爆發了諸呂之亂,以太尉周勃為首的大臣們,誅殺了呂后的侄子,將代王劉恆推上了皇帝的寶座。然而,漢文帝即位後,卻恩將仇報,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安劉必勃」的周勃為何會迎立代王劉恆為帝?
    因此勸告建成侯呂釋之說:「太子帶兵出徵,勝利了則權利地位不會增加,而如果失敗了,則會留下詬病。」然後呂釋之就去勸呂后,而後呂后自然也是對著劉邦一番勸說,雖然最後的結果是勸說成功了,劉邦決定自己親自帶兵出徵,但是劉邦心裡其實也對這個軟弱的兒子不滿意了。
  • 呂氏亂政是藉口,劉邦提議周勃為太尉另有深意,只能說呂后不夠狠
    談秦說漢(302)呂氏亂政是藉口,劉邦提議周勃為太尉另有深意,只能說呂后不夠狠劉邦在臨死之際,與呂后的交談中不僅提到了丞相人選是陳平,還提到讓周勃為太尉輔助陳平。這看似遺言,其實有很深的用意,其目的就是防範漢室不改姓。
  • 呂雉和劉邦的大婚之夜,周勃為了逗呂嬃開心,吹出了一首千古名曲
    聲明:吳學華講歷史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必究(趣頭條和網易號的朋友,請你們不要再轉載了,否則投訴到中國網絡監管中心,封你們的號可就不好了)上一節說到呂公堅持將女兒嫁給老光棍劉邦,大喜之夜,樊噲和周勃去鬧洞房,被一個女子擋住。
  • 文武雙全者曹參:上馬提劍上陣平天下,下馬執筆拜相安天下
    曹參的名聲雖不如漢初三傑那般響亮,但他的能力與之相比卻是毫不遜色,蕭何的治理能力有目共睹,韓信的領兵打仗的本事也毋庸置疑,他們都是在一個領域達到了巔峰,曹參雖不如他們專精,但卻能做到兩者兼得,並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實屬不易,曹參在劉邦集團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有人可能會說楚漢時期那麼多英雄豪傑,為何獨獨說曹參是真正的文武雙全呢?
  • 劉邦為啥能駕馭比他厲害的人?看得見的厲害,並不是最可怕的才能
    總把別人當傻子,自己也許才最傻;如果覺得劉邦不厲害,那極有可能是政治小白。劉邦是個政治家,而且是在東西方世界都備受肯定的那種。雖然筆者並不認為劉邦的地位比得過秦始皇,但他作為一流政治家的地位,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劉邦之所以給人留下「不厲害」的印象,可能是由於兩個原因:其一,他是個出身、長相、履歷都極其一般的「三無」人員,與出身貴族、年紀輕輕卻又「千古無二」的西楚霸王相比,實在過於平凡。
  • 樊噲對劉邦忠心耿耿,還救過他的命,為何劉邦死前要殺樊噲?
    眾所周知,漢高祖劉邦是小混混出身。後來能在楚漢相爭中打敗項羽,建立漢朝,與他手下的文臣武將有很大的關係。
  • 曹參:我當相國就是閒著喝酒
    曹參和劉邦一樣,也是沛縣人,秦時擔任獄吏,蕭何那時擔任主吏,兩人都是公務員,當時的日子過得還是不錯的。 秦末農民起義時,亭長劉邦做了帶頭人,蕭何、曹參就都跟著劉邦一起幹。 曹參這個人很英勇,帶兵打仗有一套。 他不像張良那樣運籌帷幄,也不像韓信那樣屢出奇計。 但是他肯吃苦,不怕死,身先士卒,攻城拔寨時衝在最前面,所以立下了不少戰功,職位也不斷提升。
  • 曹參:蕭規曹隨,千年老二亂世有為與治世無為之局
    雖說是最底層的官吏,但他們在沛縣這個小地方還是很混的開的,曹參的職位是獄掾,是監獄裡面的官,可以說是不錯的鐵飯碗。因為都歸屬於秦朝的官吏,而且都在沛縣,曹參與劉邦可以說是兄弟單位,所以他與劉邦關係也是非常不錯的。可能是位置的特殊性讓他與文官蕭何有點不一樣,那就是他也能帶兵打仗。
  • 劉邦手下的五虎將,最後都是什麼下場?背後有何隱情
    楚漢相爭中,劉邦之所以能夠戰勝強大的楚霸王項羽,完全在於,劉邦對於人才的運用,如張良,蕭何,韓信等。而其手下也有五虎上將,分別是,彭越,灌嬰,周勃,英布,樊噲五位。而在兔死狗烹的漢初,這五位虎將又是什麼下場呢?
  • 劉邦為何拔高蕭何壓制曹參?一著妙棋瓦解豐沛集團
    曹參與蕭何,是西漢開國最重要的功臣之二,也都是劉邦的故交。當年曹參為沛縣獄吏,蕭何為主吏,二人都是當地很有名望的「豪吏」。兩個人關係交好,最大一筆「合資買賣」,就是把劉邦推向沛縣瓢把子:「諸郡縣皆多殺其長吏以應陳涉。沛令恐,欲以沛應涉。掾、主吏蕭何、曹參乃曰:『君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聽。
  • 職場中能力強的為何往往做不了領導,淮陰侯列傳中告訴了我們原因
    劉邦又問,「我嘛,當然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了」韓信很自信地回答道。「那麼你帶兵越多越好,為何還是受我管制呢?」劉邦笑著問道。韓信這時怕劉邦有猜忌之心,機智地回答道「陛下是不善於帶兵,卻善於統領將軍,這就是我韓信為何被陛下管制的原因,況且陛下是上天安排的,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
  • 劉邦的那些「狐朋狗友」,為何都成為了出色的軍事將才?
    劉邦年輕的時候,就幹了兩件事,一件是前往魏國遊歷,與張耳交好。另一件是在街頭廝混,結交了一幫「狐朋狗友」。劉邦的這些「狐朋狗友」,有沛縣主吏掾蕭何、沛縣獄掾曹參、殺狗的屠夫樊噲、吹喪的周勃、趕車的夏侯嬰、賣步的灌嬰。但是這些「狐朋狗友」,後來都成為大漢朝響噹噹的人物,蕭何、曹參、周勃、灌嬰先後擔任大漢丞相,可謂是出將入相。
  • 蕭規曹隨,其實是曹參的無奈
    孝惠帝二年,蕭何死於相國任上,臨終前,向惠帝推薦曹參來接替自己。曹參是誰呢?因為「蕭規曹隨」這句成語,定格了曹參的文臣身份,但他之前是一位出色的武將。有多出色呢?韓信出山之前,曹參是劉邦帳下頭號得力戰將,東徵西討,攻城拔寨,十分出色。彭城一戰後,劉邦陣營大潰敗,韓信從此獨立帶兵,外線作戰,收復北方諸國。
  • 劉邦手下怎麼有兩個韓信?而且都封了王,可見戰功應該相當
    韓信作為劉邦手下最耀眼的將星,在當時獲得了如日中天般的地位,在軍中有著近乎封神一般的地位,而那一年,他年僅三十四歲。 另一個韓信名氣就沒有那麼大了,以至於現代很多人都並不了解他,他的名字也叫韓信,後人為了把他和「兵仙」韓信進行區分,稱呼他為韓王信。 比較奇怪的一點是,這個韓王信似乎戰功並沒有那麼卓著,怎麼也能夠封王呢?
  • 項羽天下無敵,為何還是會輸給劉邦?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這也是眾所周知的版本了:劉邦:你們說實話,我為啥得天下?高起王陵:您粗魯,項羽仁愛;但您給手下好處,項羽不給手下好處。劉邦:這是其一。其二就是,張良蕭何韓信都是人傑,我用好了,項羽不懂用範增!
  • 周勃 (西漢開國功臣、宰相)
    帶兵攻取曲逆、泗水、東海兩郡,凡得二十二縣。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封為絳侯。帶兵討平韓王信、陳豨、盧綰叛亂,拜為太尉。劉邦死前預言「安劉氏天下者,必勃也」。呂后死後,聯合陳平奪取呂祿軍權,誅殺呂氏諸王,擁立漢文帝即位,兩度成為丞相,最終罷職歸國。 漢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去世,諡號為武。
  • 劉邦死前,為何讓奸詐的陳平殺掉忠心的樊噲?深不可測的帝王權術
    只要劉邦一駕崩,樊噲就會立即帶兵滅了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呂后出氣。按說,此人的控告只是一面之詞,沒有任何證據。然而劉邦卻不顧舊情,當即將謀士陳平以及大將周勃叫到身前:「陳平,你動動腦子,把樊噲從軍隊中抓出來;陳平完事後,周勃立即替代樊噲領軍!只要樊噲被捕,陳平你立即給我把樊噲殺了!」
  • 蕭規曹隨----漢朝宰相曹參
    漢初的曹參。曹參也是跟著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大功臣,帶兵打仗的功勞只在韓信之下,一生帶兵攻下了兩個國家,一百二十二個縣。除軍事實力,在政治方面也很厲害,是個難得的文武雙全的人才。2、曹參這個人本就是武夫出身,不精於機巧算計之利,在出任齊國丞相任內刻精求治,曾集聚儒士百人遍詢治道,但終不得其道,後 參研黃老之學,在理論上遵循無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