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滙豐控股、渣打集團均於港交所發布公告,決定要取消派息計劃並暫停回購股份。這樣一份相同內容的公告,讓兩家國際大行在香港市場雙雙大跌。截至4月1日當天收盤,滙豐控股大跌9.51%,渣打集團大跌7.64%。
歐洲銀行分紅黑天鵝來襲
以上的動作並非是兩家銀行的獨立行為,而是多家歐洲銀行的一致操作。4月1日,勞埃德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巴克萊銀行、桑坦德銀行發表聯合聲明,取消2019年的股息,不再為2020年的投資者派息預留現金,同時承諾不會進行任何股票回購。
據了解,歐洲央行呼籲銀行不派發股息的主要原因是,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提高銀行承擔損失的能力,並向家庭、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支持。但是在股價大跌的背後,是投資者對分紅的期待落空。眾所周知,對於大型上市銀行來說,未來的成長性較低,而穩定的現金分紅,成為了投資者買入並持有的最重要理由。
以滙豐為例,早在30年前,這句「聖誕鍾,買滙豐」的投資策略就在港股市場流傳開來,主要意思是說:在每年聖誕節前後買入滙豐控股的股票,很可能會有較理想的投資回報。所以,眼下滙豐銀行的這一波操作讓很多投資者直呼「買入滙豐的理由都沒了。」
美國百年銀行破產
隨著歐美疫情的爆發,除了歐洲銀行業有所動作之外,美國大型銀行也紛紛效仿歐洲銀行的做法。近日,摩根大通CEO傑米·戴蒙明確表示,若美國經濟出現「極端不利」的衰退,摩根大通也可能考慮為了保存資本金而推遲股息發放。此前,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集團、摩根史坦利、富國銀行、高盛、紐約梅隆銀行、道富銀行等8家美國大型銀行已決定在今年第二季度停止股票回購。
相比大型銀行,疫情衝擊下,缺少資金空間的眾多中小銀行的生存環境則更加艱辛,比如近期破產的美國第一州立銀行。截至去年底,這家銀行總資產規模約為1.524億美元,總存款規模約1.395億美元,雖然在美國屬於典型的小型銀行,但是這家銀行已經存在了上百年之久,連2008年金融危機時都熬過來了,卻倒在了今年的新冠疫情中。
我國銀行會不會跟進?
疫情蔓延給全球經濟帶來巨大衝擊,引發產業鏈受損甚至斷裂,大量企業面臨資金困境,可能導致債務違約風險上升,加大銀行不良壓力,疫情加大了全球銀行業的經營壓力。對我國的銀行業來說,也不例外。
隨著歐美銀行業陸續開始取消分紅、暫停回購,很多國內的投資者就開始擔心我國的上市銀行是否也會跟進這一舉措。根據金庫君搜集到很多業內人士的說法來看,我國跟進的可能性比較小。
一方面,國內疫情已相對緩和,沒有必要調整已經確定的年度分紅計劃。另一方面,國內上市銀行的風險抵禦能力和應對資源還是比較充足的,撥備和資本實力仍然可以支撐30%的分紅比例。
疫情對我國銀行業經營的影響
但這並不代表疫情對我國銀行業的衝擊就比較小,我國的銀行業仍面臨諸多不利影響:
首先,在獲客方面,零售的借記卡和信用卡的獲客數量相較往年有一定幅度的減少,減少幅度以疫情情況最嚴重的的2月份為頂峰。
在存貸款方面,考慮到當前宏觀託底經濟的動力加強,超預期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監管環境下,整體社融規模增長仍能保持平穩。但是在貸款方面,企業單位的對公業務較為穩定。零售貸款方面,涉及到零售的信用卡、小微貸款、房屋貸款方面則帶來短暫的衝擊。疫情對居民購房意願、外出消費、休閒等活動產生階段性負面影響,因此,按揭貸款及消費類信貸短期增長乏力,上半年增長可能低於預期。
在淨息收入方面,淨息差收窄幅度將進一步擴大。根據最新披露的2019年年報數據顯示,六家大行中除交通銀行外,其餘五家淨利差、淨息差均有一定程度下降,淨息差降幅在0.05至0.17個百分點之間。
而對於今年的淨息差走勢,包括多家股份行在內,預計淨息差下行將是大概率趨勢。一方面是在疫情的影響下,銀行信貸業務的投放節奏出現下降。另一方面是利率下行因素的衝擊。
在中間業務收入方面,今年也面臨比較大的挑戰。一是受疫情影響,傳統類中間業務收入增長乏力。比如與消費相關性較強的銀行卡業務收入面臨明顯階段性下降,信用卡新開戶數短期內也將有較大回落。二是公募基金和私募產品代銷等與資本市場相關的新型中間業務收入也有所減弱。因為目前市場的不確定性加大,整體市場預期偏悲觀的狀態下,網點客流量的減少也不利於銀行拓展理財、資管類相關業務。
最後,在資產質量方面,銀行業短期資產質量下行壓力加大。疫情對部分行業和地區的衝擊可能會帶來相關中小企業信用風險上升的壓力,失業率以及居民收入的下降也將影響到銀行個人信貸質量。2月以來,銀行業不良資產率有所上升。不過,銀保監會對銀行資產質量做過壓力測試,不良貸款受疫情影響會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會太大,風險整體可控。
寫在最後
中長期來看,疫情對於銀行業的影響主要還取決於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後宏觀經濟的運行情況。
上圖是中信建投報告中對一季度銀行業利潤增速的預測,預計銀行業業績增速將進一步下降,預測2020年一季度銀行業利潤增速下降至5.4%。可見,我國的銀行業也面臨重重的挑戰,如果中小企業能夠從疫情中儘快恢復,銀行業中長期受到的影響會相對較小。另外,部分第三產業受到的衝擊較大,後續實體企業逐步恢復也將減輕銀行面臨的系統性風險。
其實,從歷史經驗來看,每次突發事件的衝擊都將是銀行業加速經營管理轉型的催化劑,這次也不例外。疫情的突然來襲,讓我國的銀行業不得不加快銀行數位化轉型的進程,相應地轉變了營銷措施,迅速找到發力點。希望銀行能把握住這次打破行業競爭均衡的機會,在逆勢中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