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科技創新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0-12-23 順德城市網


  大良街道積極貫徹落實順德區率先建設廣東省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實驗區取得哪些成效?10月16日上午,「灣區智聚 未來新城——2020年大良街道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大會」給出了答案。


  會議透露,2020年1至9月,大良街道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35.14億元,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銷售額223.91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143.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值全區排名第一。


  順德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冼陽福,順德區副區長蔡偉,大良街道黨工委書記霍茂昌,大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葉善楷,區科技局、經促局、大良街道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及有關商協會、機構、企業等約200人出席了本次活動。



兩家省級科技創新平臺落戶紅崗科技城揭幕儀式。


經濟發展:「排名全區第一」的謀劃


  2020年8月7日,順德召開科技創新大會,會議發布了《關於推進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命名了一批科技創新企業和科技標兵,重獎科技創新企業及個人。霍茂昌表示,此次大會結合街道經濟高質量發展扶持政策實施一周年進行階段性回顧,並深入貫徹區科技創新大會和人才工作大會精神,謀劃下階段借科技創新驅動實現經濟更高質量發展,以人才智慧集聚和更高能級的現代化服務深度參與大灣區分工協作。


  近年來,大良全面貫徹落實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工作,結合產業結構特點,明確「強中心」發展定位和「品質化」建設標準,對標新發展理念,以村改「頭號工程」為抓手,出臺了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扶持政策,推動經濟社會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發展態勢。在扶持政策的強力帶動下,大良科技實力顯著增強、創新成果加速湧現,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塑造更多創新引領型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2019年,大良轄區內實現生產總值574.79億元,同比增長7.1%;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22.92億元,同比增長7.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2.07億元,同比增長11.39%;全年工業投資37.33億元,同比增長47.61%。大良街道各項經濟指標增長超預期,湧現出一批批優質企業,為轄區社會經濟建設作出卓越貢獻。


  2020年上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大良街道積極推動企業復工復產,更有一批企業異軍突起實現逆市增長。2020年1—9月,大良街道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35.14億元,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銷售額223.91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143.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值全區排名第一。科技創新工作更是在高企培育、工程中心、科技項目申報以及產學研方面名列全區前茅,今年高新企業培育和申報完成了239家,超額完成區下達的考核任務,排名全區第一。



2019年度扶持資金約3700萬元發放給企業。


資金扶持:超過3700萬元重獎企業


  大良在人才工作方面下狠勁、出實招,以扶持政策為契機,積極吸引人才、科研機構落戶企業、落戶中心城區。2019年度,大良街道在推動科研、人才工作方面合共發放扶持資金超過3700萬元。


  霍茂昌表示,2019年度扶持資金約3700萬元涵蓋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組建研發機構、發展創新載體、引入高端人才、開展自主創新、參與產學研項目、落實智慧財產權戰略、實施企業發展服務等方方面面。其中,對成功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的單位及相關服務機構的獎勵約1300萬元,大良街道對科技創新單項補助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體現了支持轄區企業以科技創新走向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大良正向創新驅動發展邁出堅定步伐。


  當日,佛山市順德區永創翔億電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志斌作為獲得高企補助的企業代表接過支票。葉志斌表示,公司落戶順德大良十年,感受到這兩年區、街道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今年公司多個項目獲得資金扶持,包括高企補助、技術創新、技術改造、稅收獎補等,有助於加強企業自主創新。


  活動還對2019年度大良街道優秀服務機構進行了授牌,肯定他們在協助本地企業提升內部管理水平,引導申報高企認定、工程技術中心認定、專利申請及企業股改、上市服務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



大良街道辦事處分別與各商協會、金融服務機構等進行籤約。


引進平臺:兩家省級科技創新平臺落戶紅崗科技城


  今年6月,順德區委區政府將紅崗科技城列為重大戰略平臺,區、街道緊鑼密鼓進行相關謀劃,繼前一天順德中醫院紅崗新院區動工開建,當日,兩個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廣東裝備製造業產業集群數位化轉型試點」和「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順德基地」落戶紅崗科技城進行了揭牌儀式。


  據介紹,廣東裝備製造業產業集群數位化轉型試點是以佛山盛軟科技有限公司作為牽頭單位組建產業聯合體開展產業集群數位化轉型試點。廣州盛原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燕聰提到,該試點落戶大良,是看中了大良良好的裝備製造業產業基礎和完善的產業配套政策,目標是希望通過數位化、工業網際網路技術推動傳統製造裝備業實現數位化轉型,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據悉,對於試點範圍內裝備企業使用數位化轉型方案,廣東省工信廳給予單家企業最高100萬元的補助。


  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順德基地是由廣東省教育廳和佛山市人民政府共建的新型事業單位,也是全國先進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據該中心項目部副部長程富平表示,基地落戶順德大良,實實在在下沉企業,了解企業需求,藉助集聚的高校智力資源,通過科技成果精準對接、技術轉移轉化、成果再研發及運營為一體的轉化服務體系,服務大良乃至佛山的企業,推進創新驅動發展。


  霍茂昌表示,大良街道將全面深化創新驅動戰略及人才強區戰略,依託順德古城改造更新、順德港澳城加速建設和順德紅崗科技城整體開發,加強中心城區品質建設和引領輻射,提高「引進來」的吸引力、「留下來」的支撐力、「走出去」的競爭力。尤其是精耕細作紅崗科技城20平方公裡整體開發,加速村級工業園改造和舊村整村改造,整理並釋放出近萬畝發展空間,高定力著眼未來,高品質規劃建設,高標準完善配套,高要求篩選項目。緊密落實順德「科技創新十條」和相關人才政策,讓大良成為人才發展樂土,以開放包容的創新環境、便捷高效的創業環境、品位出眾的城市環境,助力順德高質量發展。


  當日,大良街道辦事處分別與各商協會、金融服務機構等就推動科金產融合發展項目進行了籤約。


■兩大省級科技創新平臺


  廣東裝備製造業產業集群數位化轉型試點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在2020年9月7日正式發文通知,順德區大良街道辦事處作為裝備製造業產業集群起步區域,由佛山盛軟科技有限公司作為牽頭單位,通過聯合單位協同創新,融合利用5G、區塊鏈、行業標識解析等,構建裝備製造業產業集群數位化新型基礎設施,為本土企業提供安全、高效、低成本、高效便利的數位化價值服務。


  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順德基地


  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順德基地落戶「紅崗科技城」,將以紅崗科技城為輻射原點,發揮轉化中心的高校智力聚集優勢,為企業輸出研發外包、產業調研分析、高層次人才團隊孵化、研發人才引入和培養等服務內容,為全區企業構建科學的創新研發體系,助力企業轉型升級。(鍾柳梅 謝逢萍)

相關焦點

  • 大良:科技創新刮「風暴」
    針對「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2020年8月,廣東佛山市順德區面向全球發布核心技術攻關榜,推出「科技創新十條」重磅措施,颳起一場科技創新「風暴」,吹響從製造大區轉型創新之城的號角。作為順德中心城區,大良構建「科技創新」新發展格局,積極推動智能製造產業鏈上下遊整合優化,全面推進20平方公裡紅崗科技城建設,是順德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 以科技創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為一家深圳本土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製造企業代表,我深感自豪。今年對欣旺達來說也是個新起點、新徵程,公司全面建設自動化、數位化、智能化生產製造,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用數字賦能製造,深圳經濟特區將引領我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成為全球先進位造的重要基地。
  • 廣東大門設計創新產業園揭牌,賦能順德高質量發展_時政速遞_順德...
    作為2020順德設計周系列活動,當天還舉行了創新聯盟發起儀式、產品創新與CMF研討會、產業需求對接會等。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會長胡啟志、順德區委常委周旭、大良街道黨工委書記霍茂昌等出席了活動。  廣東大門設計創新產業園由廣東東方麥田工業設計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和運營,將與順德已有園區形成差異化,力求打通工業設計產業鏈各環節,在產業上下遊每個環節均有對應的設計服務企業,充沛工業設計全產業鏈,把工業設計向全產業鏈的服務設計範疇發展。
  • 搶佔創新高地 下好科技「先手棋」——以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的...
    搶佔創新高地 下好科技「先手棋」——以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的「白銀模式」探訪記白銀日報記者 馬曉微 施耀花創新驅動,決勝千裡。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更是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如何讓創新成為一座城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
  • 永州市舉辦「轉型跨越 創新賦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論壇
    11月24日上午,以「轉型跨越,創新賦能」為主題的永州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永州市民營企業服務中心舉行。省政協副主席、省工商聯主席張健,省工信廳二級巡視員崔國強出席並講話。市委常委、副市長賀輝致辭,市政協副主席、市工商聯主席呂斌主持開幕式。
  • 科技創新賦能現代產業體系 灃東新城高質量發展引擎強勁
    這些都在推動著灃東新城發展重心向產業發展轉移,構建著現代產業體系,為區域經濟發展不斷注入新活力,也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日立ABB電網全球電容器及電能質量產品生產基地開工儀式發力科技創新招大引強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企業則是創新的有力推手;對科技企業的招大引強,自是題中之意。
  • 金融與科技融合賦能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北京立言金融與發展研究院和北京市朝陽區金融辦聯合主辦的「金融科技與區域金融發展」研討會上,專家們表示,在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之下,我國長期存在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矛盾面臨新的改革契機。金融與科技的融合能夠發揮各自優勢,聚集各方資源,在生產、消費、流通等環節中,提供符合區域特點及需求的場景金融服務,賦能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 科技創新賦能龍華高質量發展
    擁有24個省市創新創業團隊,高層次創業人才超300人;國高企業總數超過2730家,穩居全市第三;擁有國家、省、市、區創新載體185家,創新氛圍令人欽羨不已……數據的背後,是龍華區鼓勵創新的氣氛、崇尚創新的氣魄、競相創新的氣象。  科技創新,激起滿池春水,激發龍華區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 青島理工大學:賦能科研高質量發展 打造科技創新新引擎
    聚焦國家重大需求,服務區域現實問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是高校應有的責任擔當。青島理工大學召開第三次黨代會以來,實施科技創新標杆工程,依託高端科研平臺,圍繞國家、區域、行業需求,推動傳統行業脫胎換骨和新興產業加速崛起,賦能科研高質量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青島理工特色的發展新路徑。
  • 甘肅路橋路衍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甘肅路橋建設集團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搶抓全省「十大生態產業」發展先機,按照省公交建集團發展「路衍經濟」的決策部署,把實施「公路+路衍」發展戰略與開展「雙促雙帶」專項行動結合起來,圍繞和依託公路主業向關聯產業延伸,著重在挖掘項目、破解難題、狠抓落實上發力,積極打造具有競爭優勢的路衍經濟產業集群,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為企業高質量發展賦能提速,開拓了新的利潤增長極,帶動上下遊關聯產業鏈發展
  • Z-ONE護航計劃上地街道聯合中關村軟體園賦能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5月7日,上地街道與中關村軟體園聯合啟動「Z-ONE護航計劃」,向上地企業開放中關村軟體園優質服務平臺,以優化地區營商環境,賦能區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開創了新時期政企協同的新模式。「Z-ONE護航計劃」啟動儀式現場「Z-ONE護航計劃」中的「Z」代表中關村軟體園,「ONE」代表上地街道與中關村軟體園齊心協力,賦能區域經濟發展。「Z-ONE護航計劃」將依託中關村軟體園專業領先的服務資源,為上地地區企業提供七大平臺化服務,賦能企業發展。
  • 「創新賦能高質量 擴大開放新格局」—2020中德園高質量發展大會...
    主活動「創新賦能高質量 擴大開放新格局—2020中德(瀋陽)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高質量發展大會」於12月17日上午在瀋陽世茂希爾頓酒店隆重舉行。大會首先播放了中德園五周年祝賀視頻。隨後,鐵西區區長,經開區、中德園管委會主任郭忠孝向大家介紹了中德園五周年建設情況。
  • 科技賦能 濰坊濱海著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今年以來,濱海區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培育創新主體、爭取要素資源、搭建合作平臺,不斷突出企業主體、人才根本、項目引領和平臺支撐,以科技賦能,著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加快培育科技創新主體,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濱海區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育苗造林」工程和「小升高」計劃行動,通過優化培育手段、強化政策扶持,引領和帶動具有高成長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脫穎而出,推動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及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積極爭取上級科技項目,提升企業科技競爭力。
  • 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 聊城「四新經濟」增速居全省第3位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科技創新浪潮激蕩,科技領域已成為市場競爭和區域競爭的新賽場。我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不斷優化科技創新環境,持續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加速提升科技創新實力,為高質量發展拓展「新賽道」。  聚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推動九大優勢產業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 科技進步擔綱經濟增長「主動力」 資本市場多維度賦能科技企業發展
    事實上,站在如今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回望歷史可以發現,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的緊密度進一步提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推進,以科技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事實上,科技快速進步也需要外部介質的推動,金融的支持正是重要的推動力之一。
  • 灌南:用科技創新點燃高質量發展「強引擎」
    科技創新就是生產力,企業賴之以強,經濟賴之以盛,裕灌食用菌技術創新是灌南縣科技創新成效的縮影。近年來,灌南縣牢牢抓住科技創新「牛鼻子」,樹牢「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的意識,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聚焦問題補短板,精準發力促提升,全力推動科技創新工作發展,以科技賦能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
  • 雲遊四方|科技賦能旅遊產業創新「蝶變」
    科技支撐是旅遊業發展的客觀規律。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旅遊市場本身正在發生變化,給旅遊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契機、新模式和新思維,科技與文化正在成為旅遊業發展的主動能,新的旅遊消費需求正在積聚,而「科技+旅遊」的融合創新成為強大的推進器,為旅遊業走向現代化指明了方向。
  • 信思金:以高質量科技供給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因此,必須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的部署,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通過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發揮科技優勢、人才優勢和創新型資源優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高質量科技供給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 衢州常山:科技創新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偏居浙西一隅的常山縣,緣何憑藉科技創新築巢引鳳?用常山縣委書記潘曉輝的話來說,「擁抱創新就是贏得未來,我們要鐵了心抓創新」。近年來,常山縣深入推進創新發展和人才強縣戰略,實現科技、人才、產業的深度融合與良性循環,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源泉。
  • 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記者 唐克 攝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是破解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社會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