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期間,應英國與美國等同盟國要求,1941年12月,國民政府組建中國遠徵軍,中國遠徵軍正式入緬作戰。狹義上,中國遠徵軍一共進行了兩次遠徵,首次遠徵是從1941年12月23日開始,至1942年6月結束,第一次遠徵軍作戰失敗。第二次遠徵是從1942年7月開始,至1945年3月中國遠徵軍與英軍勝利會師後順利完成任務。
中國遠徵軍第一次遠徵失敗有多方面的原因,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與盟軍配合不好,各自為戰,導致被日軍逐個擊破。遠徵軍戰敗後從緬甸戰場撤退進入印度,駐守印度,為第二次遠徵做準備。
第一次遠徵失敗後,國民政府總結了遠徵軍失敗的原因。1942年6月,宋希濂在第一次遠徵失敗的檢討會議上指出:「第一次遠徵軍全面潰敗,最主要的原因是66軍在緬甸戰場不戰而敗,導致整個作戰計劃失敗」。
當然,這只是宋希濂的一家之言,遠徵軍失敗有多方面的原因。不過,當時那種情況下,66軍成了「替罪羊」。66軍軍長名叫張軫,他也因此被撤職查辦,並且66軍的番號也被取消。那麼,第一次遠徵失敗的「替罪羊」張軫,他的最終結局如何呢?
按理說,捅了這麼大的簍子,張軫完全有可能被蔣介石法辦。好在張軫有一個好上司,那就是程潛。程潛曾經是湖南主席,是地方大員,深得蔣介石信任。在程潛的疏通下,張軫雖然被免去66軍軍長的職務,但卻成了東南行署主任兼第十戰區副司令長官。雖然手中沒有實權,但官職幾乎沒有受到影響。
抗戰勝利後,張軫被蔣介石任命為鄭州綏靖公署副主任,之後兼任河南主席。張軫在遠徵軍第一次遠徵時吃過大虧,所以在以後的軍旅生涯中特別重視培養自己的嫡系部隊。他在主政河南期間曾經大規模收編地方遊兵散勇,從而建立了自己的嫡系部隊。
有了實權後的張軫開始反對蔣介石,之後張軫與李宗仁等人配合,要求蔣介石通電下野。1949年1月,蔣介石正式下野。蔣介石下野後國民黨更是節節敗退,張軫看到形勢對國民黨不利後主動聯繫我黨,向我黨表明通電起義的意圖。
說起張軫的通電起義其實是危險重重的,張軫起義之前白崇禧已經得到他要起義的密保,因此召喚來張軫並打算扣留張軫。張軫急中生智,決定提前起義,以「回去通知部下」為理由成功騙過了白崇禧。1949年5月15日,張軫宣布通電起義。
張軫通電起義後成為解放軍51軍軍長,之後擔任湖北軍區副司令員與中南軍政委委員等職務。1953年,張軫離開部隊進入國家體委工作,任國家體育委員會主任,為祖國的體育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1957年之後張軫曾經受過不公正的待遇,不過張軫卻始終堅信自己是清白的,他沒有喪失生活的信心,為自己力爭清白。1979年,張軫被徹底平反。晚年的張軫陸續擔任過全國政協委員與河南省副省長等職務,於1981年7月去世,終年87歲。
參考資料:
《張軫金口起義》陳豔萍 陳勇、 《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