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徵軍失敗後,此軍長被當成「替罪羊」,1949年起義,結局如何?

2020-12-14 悟空談歷史

抗日戰爭期間,應英國與美國等同盟國要求,1941年12月,國民政府組建中國遠徵軍,中國遠徵軍正式入緬作戰。狹義上,中國遠徵軍一共進行了兩次遠徵,首次遠徵是從1941年12月23日開始,至1942年6月結束,第一次遠徵軍作戰失敗。第二次遠徵是從1942年7月開始,至1945年3月中國遠徵軍與英軍勝利會師後順利完成任務。

中國遠徵軍第一次遠徵失敗有多方面的原因,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與盟軍配合不好,各自為戰,導致被日軍逐個擊破。遠徵軍戰敗後從緬甸戰場撤退進入印度,駐守印度,為第二次遠徵做準備。

第一次遠徵失敗後,國民政府總結了遠徵軍失敗的原因。1942年6月,宋希濂在第一次遠徵失敗的檢討會議上指出:「第一次遠徵軍全面潰敗,最主要的原因是66軍在緬甸戰場不戰而敗,導致整個作戰計劃失敗」。

當然,這只是宋希濂的一家之言,遠徵軍失敗有多方面的原因。不過,當時那種情況下,66軍成了「替罪羊」。66軍軍長名叫張軫,他也因此被撤職查辦,並且66軍的番號也被取消。那麼,第一次遠徵失敗的「替罪羊」張軫,他的最終結局如何呢?

按理說,捅了這麼大的簍子,張軫完全有可能被蔣介石法辦。好在張軫有一個好上司,那就是程潛。程潛曾經是湖南主席,是地方大員,深得蔣介石信任。在程潛的疏通下,張軫雖然被免去66軍軍長的職務,但卻成了東南行署主任兼第十戰區副司令長官。雖然手中沒有實權,但官職幾乎沒有受到影響。

抗戰勝利後,張軫被蔣介石任命為鄭州綏靖公署副主任,之後兼任河南主席。張軫在遠徵軍第一次遠徵時吃過大虧,所以在以後的軍旅生涯中特別重視培養自己的嫡系部隊。他在主政河南期間曾經大規模收編地方遊兵散勇,從而建立了自己的嫡系部隊。

有了實權後的張軫開始反對蔣介石,之後張軫與李宗仁等人配合,要求蔣介石通電下野。1949年1月,蔣介石正式下野。蔣介石下野後國民黨更是節節敗退,張軫看到形勢對國民黨不利後主動聯繫我黨,向我黨表明通電起義的意圖。

說起張軫的通電起義其實是危險重重的,張軫起義之前白崇禧已經得到他要起義的密保,因此召喚來張軫並打算扣留張軫。張軫急中生智,決定提前起義,以「回去通知部下」為理由成功騙過了白崇禧。1949年5月15日,張軫宣布通電起義。

張軫通電起義後成為解放軍51軍軍長,之後擔任湖北軍區副司令員與中南軍政委委員等職務。1953年,張軫離開部隊進入國家體委工作,任國家體育委員會主任,為祖國的體育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1957年之後張軫曾經受過不公正的待遇,不過張軫卻始終堅信自己是清白的,他沒有喪失生活的信心,為自己力爭清白。1979年,張軫被徹底平反。晚年的張軫陸續擔任過全國政協委員與河南省副省長等職務,於1981年7月去世,終年87歲。

參考資料:

《張軫金口起義》陳豔萍 陳勇、 《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戰記》

相關焦點

  • 「遠徵軍」第一次遠徵失敗,回國後蔣介石是如何處理三個軍長的?
    那麼遠徵軍第一次遠徵失敗,回國後蔣介石是如何處理三個軍長的?遠徵軍第一次作戰失敗後,甘麗初帶領第六軍從景棟路線撤回國內,回國後第六軍軍長甘麗初被免職,並且被剝奪兵權,之後被蔣介石任命為中央軍校第六分校主任,幫助蔣介石訓練青年軍官。1950年,甘麗初在解放戰爭中被解放軍擊斃,終年49歲。
  • 1949年,七十二軍軍長郭汝瑰和平起義,副軍長的結局怎麼樣?
    1949年春天,蔣介石重建了七十二軍,任命郭汝瑰為七十二軍軍長。郭汝瑰到任後,暗地裡準備起義投誠,很快就剪除了蔣介石安插在七十二軍中的眼線。1949年下半年,郭汝瑰在四川宜賓和平起義,正式加入解放軍。那麼,作為七十二軍的軍長,郭汝瑰率領七十二軍和平起義後,他手下的副軍長是如何選擇的呢?
  • 「遠徵軍」杜聿明軍長手下有三個師長,他們都是什麼結局?
    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並不順利,尤其是遠徵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各方面配合不好,很快就被日軍打敗。中國遠徵軍第一次遠徵時共有三個軍,分別是杜聿明的第五軍、甘麗初的第六軍以及張軫的第66軍。第一次遠徵失敗後,杜聿明率領第五軍分三路從緬甸撤退。
  • 西北三馬之一的馬鴻賓,1949年9月發動起義,他後來的結局如何?
    而甘肅的馬鴻賓則選擇於1949年9月率領部隊發動起義,為甘肅的和平解放作出了一定貢獻。那麼,作為西北三馬之一的馬鴻賓在發動起義之後,他後來的結局如何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早年間,西北三馬都是馮玉祥西北軍的一個小分支,後來隨著馮玉祥在1930年中原軍閥大戰中遭遇失敗,西北軍土崩瓦解,西北三馬才逐漸坐大,成為了盤踞西北的軍閥勢力。馬鴻賓的父親馬福祿曾跟隨董福祥抗擊八國聯軍,結果戰死沙場,後來馬鴻賓在叔叔馬福祥(馬鴻逵的父親)手下任職。馬鴻賓在西北三馬之中,勢力不是最強的,但是他的年齡最大、資歷最高。
  • 1949年,國軍第16兵團宣布起義,兵團司令和3位軍長是誰?
    1949年12月16日,國民黨第16兵團在什邡城中宣布起義,六萬餘名官兵投入到解放軍麾下,加速了大西南的解放進程。那麼,16兵團司令長官和下屬3位軍長是誰?他們在建國後又怎樣的結局?
  • 他是黃埔一期生,中國遠徵軍軍長,沒有跟蔣介石到臺灣,結局如何
    1.號稱"天下第一軍"的新一軍實力如何?國民黨在前期無論是在裝備還是戰士素質上面,都比共產黨要高出很多,今天主要來跟大家說一說國民黨的新一軍。新一軍是在1943年的時候,由孫立人的新編38師和廖耀湘的新編22師所組建的,這支部隊所使用的是美式化的裝備,堪稱是國民黨軍隊裡面的王牌軍。
  •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出國作戰的中國遠徵軍有幾個軍,各自軍長是誰
    而為了粉碎日軍的陰謀,國民政府和英國正式籤訂了《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隨後,中國遠徵軍三個軍約10萬人的部隊開始奔赴緬甸戰場支援英軍抵禦日軍侵略,今天咱們就一起來了解下當年出國遠徵的這三個軍各自的軍長都分別是誰,他們的最終結局如何。
  • 平津戰役中,傅作義為何選擇和平起義?一起起義的四軍長結局如何
    而平津戰役是國共兩黨在長江以北的最後戰役,這場戰役結束後,也幾乎宣告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結束。在這場戰役中,傅作義以及他麾下的華北剿總部隊是不得不提的關鍵人物。平津戰役中,傅作義帶領下轄部隊進行和平起義,使得古都北平倖免於難。傅作義和平起義後,自然而然成為國家的英雄,此後,傅作義便一直服務於新中國。
  • 「雲南王」龍雲,1949年通電起義,他的後代結局如何?
    護國戰爭爆發後,雲南軍閥唐繼堯身邊的副官被護國將軍蔡鍔調走,龍雲也因此成為了唐繼堯的副官。之後龍雲在唐繼堯身邊,逐步由副官成為唐繼堯第五軍的軍長。1927年,龍雲聯合其他三位追隨唐繼堯的軍官逼迫唐繼堯下臺,之後龍雲獨掌雲南大權。從1927年到1945年,龍雲主政雲南長達18年之久,被稱為「雲南王」。1949年,「雲南王」龍雲在香港通電起義,擁護我黨綱領。
  • 陳明仁發起湖南起義,後成開國上將,他麾下4位軍長結局如何?
    一年後,黃埔軍揮師北上,陳明仁又立下了大功。他也一步步被提拔了上去。1929年,他進入了廬山軍官訓練團。陳明仁為人穩重,做事果斷。在此期間,他就展現了非凡的頭腦。一代軍事天才,更是初顯現威風。1930年,老蔣和閻錫山,馮玉祥打響了中原戰爭。在戰鬥中,黃埔出身的陳明仁大顯神威。他被任命為了88師師長。在包圍閻系部隊的時候,他採取了圍魏救趙的方法。
  • 1949年,國軍第19兵團起義,三位重要將領都是誰?各自有什麼態度?
    1949年5月15日,國民黨第19兵團司令張軫率領所部25000人起義,起義成功後,張部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1軍,由張軫擔任首任軍長。事實上,第19兵團在起義之前,主要有3位主要將領,他們分別是兵團司令張軫、兵團副司令兼127軍軍長趙子立以及128軍代軍長辛少亭,那麼,這3位將領都有著怎樣的人生?他們對於起義有著怎樣的態度?起義後有著怎樣的結局?
  • 他是第四軍軍長,1949年通電起義,蔣介石氣得連杯子都摔了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紅軍分散在南方的遊擊隊被改編成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擔任軍長。我軍之所以用「新四軍」這個番號,就是源於當年北伐時,葉挺所在的「鐵軍」第四軍。但實際上,當時第四軍仍然存在,軍長是吳奇偉,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抗戰名將。
  • 傅作義宣布起義後,哪三位國軍高級將領堅決反對?後來結局如何?
    1949年1月15日,隨著天津的國民黨守軍被解放軍殲滅,北平徹底成為了一座孤城。當時駐守北平的是傅作義,經過多次談判,他最終決定率部起義,使得北平這座千年古都免遭炮火的摧殘。但鮮為人知的是,起義過程並不順利。
  • 他是國軍19兵團副司令,49年底蔣介石把他扶正時,卻通電起義了
    他是在1949年6月被蔣介石任命為國軍第19兵團副司令的,叫王伯勳。 知道這段歷史的人都會疑問,這國軍第19兵團不是在1949年3月已經起義了嗎?怎麼又冒出來個國軍的第19兵團? 是的,原來的國軍第19兵團是張軫將軍的19兵團,他們在1949年起義後被編入解放軍第51軍。在老的19兵團起義後不久5月份,老蔣又把在貴陽的第十三編練司令部整編為新的第19兵團,司令是何應欽的侄兒何紹周,副司令就是王伯勳。
  • 他是國軍19兵團副司令,49年底蔣介石剛把他扶正時,卻通電起義了
    他是在1949年6月被蔣介石任命為國軍第19兵團副司令的,叫王伯勳。咦!知道這段歷史的人都會疑問,這國軍第19兵團不是在1949年3月已經起義了嗎?怎麼又冒出來個國軍的第19兵團?是的,原來的國軍第19兵團是張軫將軍的19兵團,他們在1949年起義後被編入解放軍第51軍。在老的19兵團起義後不久5月份,老蔣又把在貴陽的第十三編練司令部整編為新的第19兵團,司令是何應欽的侄兒何紹周,副司令就是王伯勳。
  • 「傻兒司令」範紹增1949年起義後,結局如何?建國後官至副部長
    1894年,範紹增出生於一個鄉紳之家,從小他就有著頑皮的性格,經常搗亂,家裡人都拿他沒辦法,從此他就有了一個「哈兒」的稱號。很快多地都發生起義,範紹增決定參加起義,進入了軍隊。很快,軍隊中的範紹增就展現出了優秀的軍事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戰役中,他都取得了勝利,被蔣介石任命為第八十八軍軍長。不僅僅如此,他甚至還創造了奇蹟。
  • 最後一任「雲南王」盧漢,1949年通電起義,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盧漢出生於1895年,他是彝族人,是前一任「雲南王」龍雲的表弟。年幼時盧漢與龍雲一起進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之後盧漢一直跟隨龍雲,先後擔任排長、連長等職務。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滇軍決定出滇參加對日作戰,在出滇之前,滇軍被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60軍,盧漢則成為了第60軍軍長,並誓師抗日。
  • 國軍中將劉萬春:49年綏遠起義後任36軍軍長,後因何被關押26年?
    北平和平解放的,傅作義將軍的老部下,時任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的董其武將軍立即表示了和平起義的意願;隨著中共華北局和傅作義的協助,至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將軍率領所部6萬餘官兵宣布脫離國民黨集團,和平起義,接受解放軍的改編,綏遠和平解放。
  • 三野第七兵團轄有4個軍,軍長政委都由誰擔任?後來結局如何?
    第三野戰軍第七兵團是由原山東兵團於1949年1月22日改稱的,轄4個軍,分別是第21軍、22軍、23軍和35軍。第七兵團的司令員、政委和參謀長在日前的文章已經對大家作過分享,接下來就和大家說說這4個軍的軍長、政委都由誰擔任?他們的結局如何?
  • 「西北四馬」馬鴻賓,1949年和平起義,晚年的結局怎麼樣?
    馬福祿是武進士出身,馬鴻賓早年曾追隨父親,父親去世後追隨叔叔馬福祥。1916年,32歲的馬鴻賓被北洋政府授予陸軍少將,四年後又被授予陸軍中將,可以說馬鴻賓是一位依靠祖蔭發跡的年輕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