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修行的最高境界,無非是這九個字

2020-12-22 語嫣然的暖心故事

從出生伊始到撒手人寰,這段漫長而又短暫的生命之路,每個人都是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

萬物生死循環,無論是前世、今生亦或是來世、永生,每個人的福報和命運都不盡相同。

佛說:「人的思想和行為,都會產生一定的業力,然後再通過業力牽引出何樣的命運」。

同樣為人,有的福緣深厚一生平順,有的命運坎坷窮困潦倒,亦或是漂泊不定大起大落,走到人生盡頭時依然留下諸多遺憾...

生命很短,你我既然來此走上一遭,與其掙扎於瑣碎的日子中憂愁煩悶,倒不如安定下來潛心修行。

修行,就是要修自己的福報。

對於普通人來講,福報是什麼?

其實這個答案很簡單,無非就是健康的身心,順遂的事業,以及美滿的生活。福報深厚之時,此生自然順心如意。

談起修行時,多數人會聯想到深山古廟中的高僧,或者是雲遊天下的道長。他們擺脫掉紅塵世俗的羈絆,寄情於山水之間,遊走於五行之外,有時恣意灑脫,有時清心靜修。

不談輪迴,那些清心寡欲、寧靜致遠的修士們,身上有著我們渴望已久卻很難實現的東西。例如健康的身體,愉悅的心靈...

一次偶然的機會,有幸受朋友的邀約,同去佛教聖地五臺山拜佛參禪。那幾天的時間,暫時拋棄了忙碌的工作深入地領略了另一種人生的體會。

中秋已過,五臺山上氣候微涼,我們一行十幾人,頂著晨起的寒露登頂遠眺。

路上,偶遇了一位鬍子已白似霜雪的老僧。相見是緣,又是同路,便攀談了幾句。

聊天后才得知,這位僧人年幼時身體孱弱,被家人送到廟中修行,如今也有了八十九歲的高齡。

聽到他報出的年齡那一刻,我們的眼中都露出了不敢相信的表情,

行走在山路上健步如飛,講話的聲音寬廣洪亮,皮膚婉如十八少女,精神酷似壯年小夥。若不是他那明晃晃的白鬍子擺在那,定會有人質疑他胡亂編造。

清楚地記得朋友王青的那句感嘆:「二十九歲的我,還沒有人家八十九歲的顯年輕啊」。

的確,現在的年輕人,承受了太多的生活壓力,早已被碾壓得精疲力盡。肝鬱腎虛是標配,過勞命短太正常。

我們也需要一個強壯似牛的身體,平和安詳的心態,可是卻被紅塵之中的諸事所擾,讓我們變得越來越焦燥,越來越虛弱。

羨慕之餘,我們也聽到了一番人生修行的聖經。

老僧告訴我們,其實生活處處皆可以修行,不止於在這深山之中。只要記住一點,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就好。

南懷瑾說「人生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這幾個字與老僧所說的不謀而合。

擁有「拿得起」的心態,能夠讓一個人坦然面對生活中不斷湧來的挑戰,經過一番艱辛之後,迎來豐碩誘人的成果。

而「放得下」和「想得開」,則是在拿起來之後,也要懂得斷舍,不執迷,不焦灼,心無掛礙,活得灑脫。

古語云:「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也」。

古人的經驗總是總結得很精闢,智慧的甘泉一直滋養著他的後人。

年輕時,曾為買房而拼命賺錢,不夠愛惜自己的身體。年紀稍長,房子、車子全都有了,身體卻垮了,自己卻很難像年輕時那樣享受這得來不易的成果。

與其如此,不如堅持豐富自己的知識與閱歷,提升自己的能力,當你足夠優秀的時候,並不需要去如何拼命,財富自己就走過來了。

看似捨棄了一些東西,實際卻是身體與財富的雙贏。

林清玄說:「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生活中諸多不如意的事情,時常不期而至,讓人避不開、躲不過。這個時候,「想得開」就顯得極為重要。

我見過很多年輕時經歷過磨難的老人,在晚年才看開了很多事情。

想開所有的事情之後,放棄了內心的糾結掙扎,自然情緒平穩,愉悅自然,曾經折磨自己多年的病痛也減輕了很多。

當經歷過世間的繁華,迎來歲月靜好的時光,更需要大家具備「想得開」的智慧。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修行。

這趟路的盡頭是否完美,此生是否會不留遺憾,全看自己該如何去經營打理。

臨別前,老僧談興未減,以一首西北山歌作為禮物相送。

聽著這首歌時,讓我想到了一個詞語:氣吞山河。

那遼闊的音域,擴散開來引得山石微微地震動,不是哪個高音歌唱家所能夠比得上的。

多年修行得來的福報,正在源源不斷地回饋於他的身體,讓他年近百歲,卻依然底氣十足,「鶴髮」童顏。

被生活所裹挾住的年輕人,不妨嘗試改變一下自己的心態。或許很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開始變得鳥語花香,自己的人生之路也變得越來越暢通無阻。

相關焦點

  • 南懷瑾:三句話說透了人生最高境界,若能達到,前程不可限量
    《無量壽經》謂:「斯義弘深,非我境界。」所謂境界,在佛教中指的是學佛所能達到的境地,修行的成果。而在俗世中,境界也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人生的感悟。這世上之人,高矮胖瘦,窮富美醜皆有,有些人成就非凡,有些人卻只能碌碌無為;有些人清淨自在,有些人卻遭受諸多煩惱苦厄,這一切差別,在佛門看來,都是境界不同引起的。
  • 男人愛你的最高境界,無非就是這四個字
    男人愛你的最高境界,無非就是這四個字,主動和害怕。感情裡,只有一方主動,兩個人才會有故事續集。如果一個男人願意為你主動,那他一定很愛你。前幾天,看了一個感人的視頻,故事講解的是一個遠嫁的姑娘,姑娘為了心愛的人,不顧父母的反對,義無反顧的嫁給了現在的老公阿宇。兩個人是在大學裡認識的,可能這就是所謂的緣分,讓兩個原本相隔千裡的人相識,相知,相愛。
  • 曾國藩智慧:人生修行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慎獨自律」4字
    在2000多年前的著作《禮記·中庸》中,有這樣一句話,可以說是道出了千百年來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這句話便是: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自律,是人生修行的最高最高境界。獨處時,並不僅僅是指空間上的獨處,更是指精神上的獨處,追求一種內在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的道德標準和底線,做到「表裡如一」,而不是人前一個樣人後一個樣。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則始終如一。
  • 修行的最高境界——無我
    修行達到佛果可以說是人性的「目的」,因為還是有相的著落,只要有目的就不會徹底解脫,無論怎麼解釋這種佛性是「自由」的,是空性的,是解脫的,還是讓修行的過程帶有一絲的「功利性」,哪怕只有一絲,也達不到另一種徹底「無我」的狀態,無我才是一種自性最高的自由。
  • 無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是怎麼修行才能達到呢
    無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一文後曾說過:「無我無畏,無私無憂,談何容易啊!」的確不容易達到,所以我們要修行。然而怎麼修行?我們在嘗試提出修行的路徑之前,先要看看「無我」之前有幾種境界。《黃帝內經》中有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 南懷瑾老師:《易經》與領導學!
    這是《易經》最高的哲學境界,也同帝王領導學有關。天地宇宙的定位,天總歸是天,地永遠是地,改變不了的,所以說「天地設位」。天地也有缺陷,天地的缺陷由誰來彌補呢?由人來補。天地人謂之三才。乾坤兩卦的用九用六,就是這個意思。「人謀鬼謀,百姓與能」,人的智慧是看得見的,鬼的智慧是看不見、不可知的。不可知的一面永遠是不可知嗎?也不一定,「百姓與能」,任何一個平凡的人都會知道。所以一個做領導的人,不管你有多麼高的才能,頭腦好得跟諸葛亮一樣,用盡了心思,所打的主意,正如古人所說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因為天下沒有一個笨人。
  • 修行的最高境界:「化境」是什麼意思
    修行的最高境界「化境」是什麼意思?顧名思義,就是修到了化解的境界。那麼到達這種境界的人都能化解什麼呢?無論是禍事還是福事都是一種現象,在現象的背後有一種常人不可見的隱象,這隱象才是現象的根源。隱象又是由無形的大象再通過人的行為及思維方式等而形成的一種易象的形態。禍事或福事的隱象它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受時空限制,它們往往是由祖輩的行為或思維習慣所形成的隱象,往往顯現在後代人的身上進而決定子孫後代的運勢。
  • 曾國藩智慧:慎獨,才是一人修行的最高境界
    慎獨能夠讓人心神安寧,而我們平時的修行就在於養心,養心的關鍵,則在慎獨。能夠做到慎獨,時常反省而不內疚,便是無愧於天地鬼神。人心坦蕩,沒有一件有愧之事,則是處世泰然,內心是快樂、滿足、寬慰、安然的,這是人生自強的第一途徑,也是尋求快樂的良方,是守住身心的任務。
  • 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如何達到?
    明白了這點,佛性也就取代我執了,亦即智慧取代無明、智慧取代一切了。因為智慧即佛,佛即智慧!只要你打開了佛性,打開了智慧,明白了人生的意義所在、價值所在,一切就都會如如不動、了了分明。二、放下的方法是?三、如何達到修行的最高境界?做任何事情要想達到最高境界,不是你自顧自的做、不是你自己在做,而必須跳出來看到你自己在做。即在做任何事情時,人與事隨時都能分離,也隨時都能合一。
  • 南懷瑾:開悟的人最可怕,人生至高境界,全在《金剛經》這20字!
    《金剛經》,乃是佛教最偉大的經典之一,道出了大成佛教最高智慧,被譽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中國古代時期,上至王侯將相、官宦大夫下至販夫走卒、尋常百姓,無不推崇《金剛經》,《金剛經》在中國傳頌千年,已深深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 「在我看來,南懷瑾根本就是個騙子」,李敖如此評價南懷謹客觀嗎
    後來讀到南懷瑾先生的《金剛經說什麼》,了解到「境界」,這是個常用詞,正因為常用,所以我們不會下功夫去理解它的意思。他舉了個例子:一個人年老時,前方的路已走得差不多,總喜歡遙想往事,有時候在哪兒坐著突然回想起過去的某個瞬間,還搖頭一笑,回味其中。
  • 南懷瑾老師: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
    離開人世間的一切,專心於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放棄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羅漢的境界。羅漢境界住空,不敢入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見心不煩,只管自己。善護念「善護念」這三個字,鳩摩羅什不曉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譯的。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
  • 一生最好的修行,就藏在這四個字裡
    提起修行,總會讓人聯想到世外桃源、與世無爭的山林隱士,坐禪,吃齋,念經……其實,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不只在社會中。紅塵是人生最好的修行道場。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可以把修行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面對境界歷事煉性,對人煉心。一生最好的修行,就藏在這四個字裡。
  • 佛教中的涅槃圓寂,並非「逝世」意思,是指修行的4種最高境界
    涅槃和圓寂,當作為普通人的大家在聽到這兩個詞時,一般會浮現出「逝世」的意思。其實這兩個詞在佛教中並非指「逝世」。佛教中說修行到滅生死,沒有煩惱,不生不滅的解脫境界時為涅槃,而涅槃也可按意思譯為圓寂,其中圓為功德圓滿,寂為沒有了業障。因此涅槃在佛教中,是其修行的最高境界,而非「逝世」之意。之前咱們講到六道輪迴,佛教中認為世間眾生的一切言語行為和意念都會招來業報,業報分為善惡二報,行善會獲得善報,做惡會得到惡報。
  • 南懷瑾:六度,是6個修行的方向,成就一個,其他就貫通了
    學佛修行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想要修成圓滿,消除業障,禪修者就必須堅持學佛,保持發展,絲毫不能有倦怠之意。對於學佛的信眾而言,如要在修佛上大有斬獲,除修繕佛家基本法門「五度十善」以外,佛家大乘法門「佛門六度」,也是修行過程中須了解領悟的。
  • 南懷瑾老師講述:周利槃特迦尊者怎樣修行悟道的
    指著掃帚,叫他專念掃帚二字。他忽然領悟到佛是教他把心地上的塵垢掃除開凈,由此而悟道。)因此佛又憐憫我的愚鈍,教我安居自修,調攝出入的氣息。我那時觀察氣息,由微細而到窮盡。了解它的生起、存在、變易、消滅的一切經過,剎那之間,也不得固定常存。因此心境豁然開朗,得到大無礙的境界。再加進修,到達煩惱漏盡,完成阿羅漢的果位。
  • 南懷瑾先生:人格修養的基礎
    至於聖人境界,還要在修行以後,經歷很長的一段路程,才能夠達到。例如一般人講「修行」二字,這個行字就是隨時隨地反觀自照,修正自己生理和心理的行為,行就是功德,大乘菩薩就是走這個路子。儒家、佛家都要如此,便是「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
  • 南懷瑾先生:聞風而起,學做聖賢
    人道以心為中心,孟子本篇「盡心」就是道,就是佛家說的明心見性,這就是道。誠心正心,修身養性,本是建立高尚人格最初步的修養,是基礎;初步基礎打好以後,才談得到修行。至於聖人境界,還要在修行以後,經歷很長的一段路程,才能夠達到。
  • 南懷瑾先生:修行必須先轉「種子」,轉化習氣
    譬如說眼睛看東西九個緣,你們都記得嗎?九個條件眼睛才能看東西。眼睛有眼珠子、眼白、眼神經,這個不拿科學分析,如果以科學來分析就有一二十個緣了。粗淺來講,我們的眼睛、眼珠子就叫眼根。我不過用我的知識範圍先告訴你,我們眼珠子每人看的東西不同哦。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何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呢?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篇》,所謂「從心所欲」,說的就是,要以一顆真心做人,順從自己的心意和愛好,做一個真實坦率,無所偽飾的灑脫之人;所謂「不逾矩」,指的是堅守自己的底線,遵循法理人心,遵循倫理良知,再瀟灑也不能損害他人或者社會的利益。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就是強調,人要順心而為,這並非是做思想上的奴隸,而是明心見性,順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