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生伊始到撒手人寰,這段漫長而又短暫的生命之路,每個人都是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
萬物生死循環,無論是前世、今生亦或是來世、永生,每個人的福報和命運都不盡相同。
佛說:「人的思想和行為,都會產生一定的業力,然後再通過業力牽引出何樣的命運」。
同樣為人,有的福緣深厚一生平順,有的命運坎坷窮困潦倒,亦或是漂泊不定大起大落,走到人生盡頭時依然留下諸多遺憾...
生命很短,你我既然來此走上一遭,與其掙扎於瑣碎的日子中憂愁煩悶,倒不如安定下來潛心修行。
修行,就是要修自己的福報。
對於普通人來講,福報是什麼?
其實這個答案很簡單,無非就是健康的身心,順遂的事業,以及美滿的生活。福報深厚之時,此生自然順心如意。
談起修行時,多數人會聯想到深山古廟中的高僧,或者是雲遊天下的道長。他們擺脫掉紅塵世俗的羈絆,寄情於山水之間,遊走於五行之外,有時恣意灑脫,有時清心靜修。
不談輪迴,那些清心寡欲、寧靜致遠的修士們,身上有著我們渴望已久卻很難實現的東西。例如健康的身體,愉悅的心靈...
一次偶然的機會,有幸受朋友的邀約,同去佛教聖地五臺山拜佛參禪。那幾天的時間,暫時拋棄了忙碌的工作深入地領略了另一種人生的體會。
中秋已過,五臺山上氣候微涼,我們一行十幾人,頂著晨起的寒露登頂遠眺。
路上,偶遇了一位鬍子已白似霜雪的老僧。相見是緣,又是同路,便攀談了幾句。
聊天后才得知,這位僧人年幼時身體孱弱,被家人送到廟中修行,如今也有了八十九歲的高齡。
聽到他報出的年齡那一刻,我們的眼中都露出了不敢相信的表情,
行走在山路上健步如飛,講話的聲音寬廣洪亮,皮膚婉如十八少女,精神酷似壯年小夥。若不是他那明晃晃的白鬍子擺在那,定會有人質疑他胡亂編造。
清楚地記得朋友王青的那句感嘆:「二十九歲的我,還沒有人家八十九歲的顯年輕啊」。
的確,現在的年輕人,承受了太多的生活壓力,早已被碾壓得精疲力盡。肝鬱腎虛是標配,過勞命短太正常。
我們也需要一個強壯似牛的身體,平和安詳的心態,可是卻被紅塵之中的諸事所擾,讓我們變得越來越焦燥,越來越虛弱。
羨慕之餘,我們也聽到了一番人生修行的聖經。
老僧告訴我們,其實生活處處皆可以修行,不止於在這深山之中。只要記住一點,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就好。
南懷瑾說「人生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這幾個字與老僧所說的不謀而合。
擁有「拿得起」的心態,能夠讓一個人坦然面對生活中不斷湧來的挑戰,經過一番艱辛之後,迎來豐碩誘人的成果。
而「放得下」和「想得開」,則是在拿起來之後,也要懂得斷舍,不執迷,不焦灼,心無掛礙,活得灑脫。
古語云:「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也」。
古人的經驗總是總結得很精闢,智慧的甘泉一直滋養著他的後人。
年輕時,曾為買房而拼命賺錢,不夠愛惜自己的身體。年紀稍長,房子、車子全都有了,身體卻垮了,自己卻很難像年輕時那樣享受這得來不易的成果。
與其如此,不如堅持豐富自己的知識與閱歷,提升自己的能力,當你足夠優秀的時候,並不需要去如何拼命,財富自己就走過來了。
看似捨棄了一些東西,實際卻是身體與財富的雙贏。
林清玄說:「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生活中諸多不如意的事情,時常不期而至,讓人避不開、躲不過。這個時候,「想得開」就顯得極為重要。
我見過很多年輕時經歷過磨難的老人,在晚年才看開了很多事情。
想開所有的事情之後,放棄了內心的糾結掙扎,自然情緒平穩,愉悅自然,曾經折磨自己多年的病痛也減輕了很多。
當經歷過世間的繁華,迎來歲月靜好的時光,更需要大家具備「想得開」的智慧。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修行。
這趟路的盡頭是否完美,此生是否會不留遺憾,全看自己該如何去經營打理。
臨別前,老僧談興未減,以一首西北山歌作為禮物相送。
聽著這首歌時,讓我想到了一個詞語:氣吞山河。
那遼闊的音域,擴散開來引得山石微微地震動,不是哪個高音歌唱家所能夠比得上的。
多年修行得來的福報,正在源源不斷地回饋於他的身體,讓他年近百歲,卻依然底氣十足,「鶴髮」童顏。
被生活所裹挾住的年輕人,不妨嘗試改變一下自己的心態。或許很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開始變得鳥語花香,自己的人生之路也變得越來越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