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智慧:人生修行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慎獨自律」4字

2020-12-10 書法網

在2000多年前的著作《禮記·中庸》中,有這樣一句話,可以說是道出了千百年來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

這句話便是: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意思很明顯,君子能夠旁人看不見、聽不著的時候,依然保持謹慎、嚴肅,不會因為事情很隱蔽而為之,更不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一個人能夠在獨處時,依然嚴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漸、兢兢業業,便是君子的行為。

慎獨自律,是人生修行的最高最高境界。

獨處時,並不僅僅是指空間上的獨處,更是指精神上的獨處,追求一種內在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的道德標準和底線,做到「表裡如一」,而不是人前一個樣人後一個樣。

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則始終如一。

檢驗一個人能否有所作為,便是看這個是否真正做到了「如一」。

我們這裡來聽一個故事:

在東漢時期,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官員,此人名為楊震,楊震備受百姓愛戴,是個不折不扣的好官。

一段時間,楊震在荊州擔任刺史,他發現一名叫做王密的秀才是個人才,於是將王密推薦為昌邑縣令縣令。

之後,楊震又被任命為東萊太守,當他經過昌邑縣時,當初被他舉薦過得王密熱情招待了他。

這天晚上,王密趁著月黑風高來到了楊震的住處,見其屋內沒有其他人,王密悄悄摸出10兩黃金送給楊震。

楊震

楊震見此十分驚訝,連連拒絕了他,義正言辭的告訴他:當初我舉薦你為官,僅僅是因欣賞你的才華而已,而你今天的行為,實在是太不了解我了。

王密聽此後,又對楊震說道:現在正值黑夜,無人知曉呀。

楊震正色道:怎無人知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為何說無人知曉?

王密聽後瞬間羞愧難當,收起黃金而歸家

相關焦點

  • 曾國藩智慧:慎獨,才是一人修行的最高境界
    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短短幾句話,句句不離慎獨。慎獨能夠讓人心神安寧,而我們平時的修行就在於養心,養心的關鍵,則在慎獨。人心坦蕩,沒有一件有愧之事,則是處世泰然,內心是快樂、滿足、寬慰、安然的,這是人生自強的第一途徑,也是尋求快樂的良方,是守住身心的任務。那麼,「慎獨」是什麼意思呢?
  • 儒家智慧:「慎獨自律」,是通往成功的重要法門
    這「慎獨」二字,說白了,就是保持自律,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在人前人後都要保持一致,切不可人前正人君子,人後卑鄙小人。那麼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抱怨成功太難,可實際上並不是成功難,只是沒有堅持下去罷了。若想要在人生中披荊斬棘,就必須做好「慎獨」二字。有一句說得非常好,叫做「慎獨自律,修己安人」,這句話,吾輩之人,當終身奉行。
  • 曾國藩:智慧的人生,剛柔並濟
    剛柔並濟,乃人生大智慧也。人無柔難親和。柔,是一種大智慧。領悟至此後,曾國藩行事做人就軟了很多,這便是他人生的一個最重要的轉折點。尤其,在請左宗棠出面幫助自己時,他把「柔」字,簡直發揮到了極致。有一種胸襟,能知天地之大,有容人之雅量,這就是柔字的智慧、格局。柔,不是懦弱,而是一種大智慧。柔,能夠助你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積攢更多的人際資源,為前途更好的鋪路,讓你走的更好更快、更穩更順。
  • 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如何達到?
    由此可見,內在的原因主要是——我執,而我執也正是智慧不足的表現,因為我沒有明白「我」存在的意義、「我」的人生價值之所在,「我」從哪來,在此又是為了什麼,又要到哪去?明白了這點,佛性也就取代我執了,亦即智慧取代無明、智慧取代一切了。因為智慧即佛,佛即智慧!
  • 南懷瑾:修行的最高境界,無非是這九個字
    同樣為人,有的福緣深厚一生平順,有的命運坎坷窮困潦倒,亦或是漂泊不定大起大落,走到人生盡頭時依然留下諸多遺憾...生命很短,你我既然來此走上一遭,與其掙扎於瑣碎的日子中憂愁煩悶,倒不如安定下來潛心修行。修行,就是要修自己的福報。
  • 無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是怎麼修行才能達到呢
    無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一文後曾說過:「無我無畏,無私無憂,談何容易啊!」的確不容易達到,所以我們要修行。然而怎麼修行?我們在嘗試提出修行的路徑之前,先要看看「無我」之前有幾種境界。《黃帝內經》中有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 王陽明智慧: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濃的滋味
    王陽明智慧: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濃的滋味事上磨鍊,修心至要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人只有在磨練中才能成才,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這就是在事上磨練的含義,也就是要培養活智慧,而不做死學問。
  • 南懷瑾:三句話說透了人生最高境界,若能達到,前程不可限量
    境界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就,所以,想要自己有所成長、精進,想要自己的人生有所成就,得到自在幸福,那就得通過修行不斷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對於境界,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有過一番開示:「一個人的經歷和悟性最終決定了他人生的境界。
  • 修行的最高境界——無我
    修行達到佛果可以說是人性的「目的」,因為還是有相的著落,只要有目的就不會徹底解脫,無論怎麼解釋這種佛性是「自由」的,是空性的,是解脫的,還是讓修行的過程帶有一絲的「功利性」,哪怕只有一絲,也達不到另一種徹底「無我」的狀態,無我才是一種自性最高的自由。
  • 【住真實慧】【1】為什麼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念佛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
    最高的享受唯有學佛才能得到,因為學佛能使我們廣大眾生都能得到純淨純善的自性之中,無量的壽命福報、智慧德能,無量的善好快樂、稱心如意,而且永遠不會失去。所以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如果人人都明白這個道理該有多好啊!念佛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 做人的最高境界
    苦而不言,喜而不語,才是活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01 苦而不言,方成大器 很久以前,森林裡住著有一隻小猴子。」 人生起伏,坎坷不斷。想成大器,就必須學會苦而不言。 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不抱怨、不訴苦,自己體會箇中滋味,才能在深陷泥潭時,全身而退。
  • 讀論語談人生修行,聖人孔子曾子的人生哲學,竟與曾國藩不謀而合
    論語的人生哲學對於當今社會,論語雖不是一部治世聖經,但卻是個人修養道德,提高品行的寶典。孔子和他的學生曾子都曾說出人生修行的秘訣。甚至被譽為末代儒家的曾國藩也靠著這個秘訣蛻變成了「聖人」。那麼究竟是什麼秘訣被儒家如此推崇,下面就跟書生來看一下,這些人身上有什麼共同的特質。
  • 人生的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各人有各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其實,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八個字。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八個字也出自老子《道德經》。其意就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造萬物卻與事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的境界,符合自然法則。這就是厚德載物的品質。
  • 曾國藩怎樣成為半個完人,這四副對聯,飽含人生智慧,可當座右銘
    清朝末年,文人除寫詩之外,最喜歡撰寫對聯,曾國藩也是如此,在北京為官時期,士林中就有「包做輓聯曾滌生」的說法。曾國藩也喜歡將自己的思考和人生經驗撰寫成聯,他的聯多率直隨意,通俗曉暢。  雖然如此,曾國藩的對聯卻含義卻深刻,發人深省,飽含他的人生智慧。
  • 曾國藩16字的座右銘是克服優柔寡斷的良藥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這一點上就做的很好,他有一句16字的座右銘,乃是克服優柔寡斷的良藥。 曾國藩說:「當讀書,則讀書,心無著於見客也;當見客,則見客,心無著於讀書也。 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要專心致志,全神貫注,要有古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意志力。 你可曾見過有哪些三分鐘熱度的人,最後成就大事的?沒有。
  • 曾國藩講透人生的4句告誡,讀後醍醐灌頂
    答案只有4個字:優質教育曾國藩在二兒子曾紀鴻只有7歲的時候,就經常和他書信來往,給到他人生忠告,這樣的習慣也被他的後代延續了下去,每一代子孫都非常重視對後代的教育,所以才讓曾家近200年人才輩出。這樣一個牛逼的人物,我們若能學到半點智慧,後面的人生之路都會好走很多。今天這篇文章,阿胖分享給你曾國藩的4句告誡,講透了人生,讀後醍醐灌頂,無論你是自己看,還是分享給孩子,都會受益匪淺!
  • 曹德旺:曾國藩的12字遺言,在我辦公室50年,是我的人生指路明燈
    曹德旺:曾國藩的12字遺言,在我辦公室50年,是我的人生指路明燈「一代玻璃大王」曹德旺,是慈善領域的模範,他極大的奉獻贏得了好聲譽,有媒體統計,自1983年第一筆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計個人捐款已超過110億元,其本人更有著「中國首善」之稱。
  • 王陽明的智慧: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深度好文)
    這條天規出自心學大師王陽明,只有短短六個字——「去人慾,做聖賢」,要絕交的東西則是貪慾!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那就是……不貪!不貪之所以是人生最高境界,是因為,作為俗世中的人,我們誰都有一定的貪慾,貪慾是人的私慾使然,要想做到不貪實在是太難了,能做到的人大概也只有聖人,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普通人以不貪為人生目標,減少私慾,遏制貪慾。
  • 曾國藩智慧:性格猶豫的人,難成氣候,這16字助你越來越好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號稱繼孔子、王陽明之後的「半個聖人」,文武都做到了極致,連為人處世的道理,亦是總結到了巔峰。他這一生,有一句伴隨了他一生的座右銘,值得後世人去思考。曾國藩座右銘曰: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 學佛修行的三大境界——看看你修到哪裡了
    想了解佛教,看更多佛學故事,搜索並關注:宜青禪寺在線今天跟大家講修行,許多人都說自己會修行,但是都不知道修行是什麼,今天給大家講講修行,希望大家看後能夠對修行有一個更好的理解。學佛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修行」這一個詞,現在變得越來越生活化、大眾化、世俗化了,不是僅僅局限於出家修行學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