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其他武藝高強、驍勇善戰的瓦崗兄弟,程咬金不僅混得官職最高,而且獨得善終!
傳統評書裡面,幾乎每部都有一個類似程咬金、牛皋,胡大海的角色,既是草包,也是福將。
這類的角色形象也非常雷同:黑大個,粗嗓門,愛喝酒,武藝稀鬆,為人仗義,每每險象環生,卻又福大命大,能幹一些常人幹不了的事情。
在現實中,他是大哥的好兄弟,好幫手;在藝術上,他是主角的陪襯和形象烘託。
而在真正的歷史真相裡,這類人物一般比評書中的本事要大很多,大多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他們之所以能從「酒囊飯袋」裡脫穎而出,超過那些「武藝高強」的結拜兄弟,活得更久,官做得更大,得益於他們身上一些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可貴品質」,這些「品質」,才是這個延續了幾千年的社會中真正的生存法則。
以「程咬金」為例,讓我們具體分析一下這類人物形象身上的不凡品質。
評書演義中的程咬金,混跡下層,行俠仗義,武藝一般,經常闖禍,卻受到眾兄弟的喜愛,被推舉為「混世魔王」。
程咬金投唐後,由於參與宣武門事變,官越做越大,被封為盧國公,位列凌煙閣功臣第十九位。
而相比於其他「武藝高強」的瓦崗寨的兄弟,個個驍勇異常,但最後鮮有善終的,更不要說混到高官厚爵。
保佑程咬金走到最後的,是他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積極進取的奮鬥精神,以及粗中有細的處世哲學。這些,用他的「三斧子半」武功恰能很好地加以闡釋。
01 劈腦袋
這是程咬金的第一招。遇到對手出招時,不避不閃,直劈腦門,是一種拼了命的打法。
這跟程咬金勇往直前,從不退縮的性格如出一轍。無論是劫皇綱、定瓦崗,還是刺殺楊廣,程咬金從一出世就膽大包天。
02 鬼剔牙
劈腦袋使出的時候,對手一般會收招側避,畢竟大家都不想死,等對手避開,扳斧頭獻斧攥,倒捅一下,是為「小鬼剔牙」。
程咬金並非魯莽之人,而是粗中有細,有勇有謀。賈家樓聚會,程咬金小施計謀,就能讓羅成和單雄信打起來。每到緊要關頭,程咬金總能生出一些歪點子,讓自己絕處逢生。
勇敢而不魯莽,堅定而不固執,是大丈夫成就事業的先決條件。
03 掏耳朵
就是掃耳雷子。從右邊向左橫掃,或者從左邊向右橫掃,牛的話就掀了天靈蓋子,起碼也打掉頭盔。
跟裴元慶、羅成等不同,程咬金雖然也是英雄,卻從不孤芳自賞,而是與眾人打成一片,左右逢源,這讓他有很深厚的群眾基礎。
被眾兄弟推舉為瓦崗之主後,程咬金也不高高在上,而是廣泛聽取徐茂公、魏徵等人的意見,關鍵時甚至上馬出陣。這種親民意識,連有「小孟嘗」之稱的秦瓊也似乎不及。
04 捎帶腳
等掏耳朵完了,斧子稍向下落,自左向右帶回來,斜著以下往上一撩,斜肩鏟背。
不把事情做絕,留有餘地,也是程咬金的一貫風格。這需要很高的哲學智慧。所以無論是結交李密,投靠王世充,歸附李世民,程咬金都能吃得開。單雄信就不一樣,執念著兄長之仇,最後落得個茫茫大地無處容身!
程咬金的這「三斧子半」,總結起來就是勇於進取、善於謀斷、集聚人脈、順應潮流,這不就是大丈夫獲取事業成功、完善人生軌跡的真實寫照嗎?
想不到這「三斧子半」,竟然藏有這麼深奧的哲學智慧!不知道評書的作者是否有意為之,要真是,那作者就太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