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則】宋襄之仁:被誤解千年的宋襄公,他真的愚蠢和迂腐嗎

2021-02-07 蘇蘇看歷史
宋襄之仁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故事】

宋襄之人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主要講了宋國和楚國泓水之戰的一段故事: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

這段講的是,宋國和楚國打仗,宋國軍隊已經準備好了,但是楚國軍隊還沒有過河,此時司馬子魚就對宋襄公說:「敵眾我寡,楚軍還沒有全部過河,請主君下令攻擊楚軍。」宋襄公說:「不行。」然後等楚軍全部過河後,軍隊陣型還沒有排好,這時司馬子魚又勸襄公,請求下令攻擊。然而宋襄公又拒絕了。最後等楚國軍隊全部列好陣型後,兩軍擊鼓決戰,宋國敗之。

宋襄公因為此戰不僅受了傷,於第二年去世,而且也因為此戰,留下了「宋襄之仁」這個被恥笑千年的成語。但是宋襄公卻是當時春秋時期繼齊桓公之後的第二位霸主,如果他那麼蠢,那怎麼會被人認可呢?

我們先分析分析宋襄公為什麼要爭霸?

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國力嚴重受損;此時晉國也因為「驪姬之亂」實力大損,著名的春秋霸主晉文公——重耳還在四處流浪。秦國此時一直被擋在函谷關之西,和戎狄正鬥的你死我活,根本無暇東顧。

所以此時只有楚國一家獨大,然而楚國是不被中原各國認同的。楚國原本南蠻,只是因為投靠了周文王,在武王伐紂中立下了一些功勞,所以被封為「子」爵。這個爵位在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處於第四等,是非常低的。而且楚國此時的文化和中原各國文化差異很大,所以楚國依然被其他各國當成南蠻看待,如果讓楚國成為霸主,那中原各國心裏面肯定不痛快了。

認清楚了這個背景,就好理解宋國為什麼要爭霸了。齊桓公死後,楚國已經沒有了最大的威脅,在中原各國都勢弱的情況下,只有宋國能帶頭來和楚國一爭高低。而且宋國主君爵位位列五等爵位之首的「公」爵,這也讓宋襄公有一種擔負起維護華夏正統的責任感,所以宋襄公就逐步做了如下一些事情,以圖霸業。

首先,在葵丘之會上,宋襄公受齊桓公委託幫忙照顧齊國太子昭。後來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宋襄公果然不負所托,號召各個諸侯國來協助齊國太子平定內亂,雖然此時宋國影響力還不大,只有衛國、曹國、邾國三個小國幫忙,但最終還是將齊國內亂平定下去,太子昭即位,為齊孝公。從這件事起,宋襄公的仁義就開始樹立起來了,逐漸有了名望。

接著,因為地處東夷的滕宋和鄫國受楚國所誘惑,背離宋國。宋襄公這時就扣押了滕國滕宣公,然後,又命邾文公把鄫國國君當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以震懾東夷各國不能有二心。所以單純說宋襄公仁義,也不是很全面的,他在實現他認為的「大仁」時,也是非常有魄力的。這件事之後,宋襄公在諸侯國的威王就樹立起來了。

然後,宋襄公見周邊小國已經聽話了,剩下楚、齊兩國搞定就行,於是就號召楚、齊兩大國會盟於鹿上,試探試探這兩個大國的口風。齊國這邊當然是沒問題了,畢竟齊孝公受到過宋襄公的恩惠,所以肯定站在宋國這邊。楚成王此時一看,情況不妙啊,你宋襄公約我會談,居然想成就自己的霸業。你宋國地方沒我楚國大,人口沒我楚國多,國力更加比不上楚國,只有公爵之虛名壓我一頭,憑什麼你宋國當霸主。但這時楚成王不好意思拒絕,畢竟沒有來會盟時比較倉促,而且還是二比一的局面,所以只好口頭應承,推諉說,大家先各自回去後和其他小國商量好,再約定好時間,一起定下這個盟約。這時宋襄公也就同意了,然後就有了後來的「盂之會」。

也就是在「盂之會」上,楚成王背棄信義,勾結鄭國等其他小國,把宋襄公直接擒住,羈押回楚國,再以楚國軍威要挾其他各國奉自己為盟主。這種行為實在是野蠻人的行徑,雖然後來在魯國的調節下,宋襄公被釋放回國,但從此楚國在各國心目中野蠻形象更加根深蒂固。所以會盟結束後,各國都否認楚國的霸主地位,只有鄭國認可楚國。這也讓宋國和鄭國結下了仇恨。

宋襄公回國後,心裡肯定不爽啊,但他們又打不過野蠻的楚國,只好出兵討伐鄭國,想重振宋國國威。此時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出兵,於是就有了「宋襄之仁」這個成語故事——泓水之戰。

其實在春秋時期,周禮還沒有崩塌,各國打仗都是尊重禮法的。打仗前必須下戰書邀約在什麼地點,什麼時間打仗。此時宋國國力不如楚國,宋襄公完全可以不應戰。但宋國作為唯一一個可以和楚國對抗的國家,必須為中原各國做出表率,不然讓蠻族隨意欺凌,這讓以華夏正統自居的諸侯各國顏面何存。所以宋襄公現站在了道義的制高點,率仁義之師迎戰楚軍。

既然是「仁義之師」,代表了華夏正統,就容易理解問什麼宋襄公那麼堅持「不鼓不成列」的戰爭規則。雖然對方是蠻夷,雖然對方比自己強大很多,但宋襄公依然讓楚軍過河,列好陣型後再開始戰鬥,就是因為他是周禮的衛道士,是中原各國的臉面,他雖然失敗,但卻維護了周禮的尊嚴,也讓野蠻之國深刻認知到華夏文化的內涵。

宋襄公不是愚蠢,迂腐,他只是堅持最後的道義,正是這種堅持讓戰爭沒有成為殺人的屠宰場。而且在春秋末期「禮崩樂壞」後,戰爭變得爾虞我詐,沒有道義可講。平民不再是人,成為了殺人機器,貴族不再有貴族精神,成為了冷血無情的死神。不過歷史始終是站在勝利者的一方的,宋襄公不過是因為失敗了,所以才被大家詬病,但大家不應該指責他最後的堅持,在如今和平時代,我們反而應該好好向他學習,來維護如今來之不易的和平時光。


相關焦點

  • 【溫故知新】成語很有趣——宋襄之仁 專業招黑三千年
    此「宋」非彼「宋」,宋襄公與趙宋王朝無關,他來自遙遠的春秋時代。同樣是以「仁」著稱,宋襄公的仁愛為什麼就毀譽參半呢? 今天我們來講一個這個成語就是宋襄之仁。話說齊桓公小白去世後,齊國的霸業也就隨之崩塌了。
  • 評書版成語319-宋襄之仁
    接著給您講中國成語故事,今天這個成語叫宋襄之仁。這段評書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在中國古代,做一個好人的標準是仁、義、禮、智、信,這個仁字被放在了首位,但是這個宋襄之仁和仁義道德的仁有什麼區別呢?聽我慢慢道來!故事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在春秋時期,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路諸侯割據天下,徵戰不斷!
  • 宋襄公的貴族精神,為什麼被稱為「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宋襄公之所以名震古今,倒也不是因為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後世最津津樂道的不是他的雄圖大業,而是他「愚蠢的仁義」。誠然,宋襄公的一生,始終貫穿著一個「仁」字,還因此誕生了一個成語—宋襄之仁。宋襄之仁其一:讓國之美宋國的第十九任國君是宋桓公,他的長子叫目夷,是侍妾所生的庶子,他的次子是茲甫(宋襄公),是正室所生的嫡子。
  • 原來,這個著名的成語,「誕生」於亳州…
    此戰之後,油膩的宋襄公,以死守教條、抱殘守舊的文學形象走進了中學語文教材,誕生了一個成語「宋襄之仁」,他與《韓非子·五蠹》中的宋人「守株待兔」一同成為令後人會心一笑的反面典型,變成國人永恆的記憶。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說:「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告誡人民要分清敵我,對兇殘的侵略者不能講仁義,不能講仁慈。」宋襄公成了迂腐的代名詞,貽笑千古。
  • 宋襄公是真「仁義」還是真「愚蠢」?看看孔子怎樣評價
    春秋時期的宋襄公是個頗受爭議的人物,支持他的人認為宋襄公秉持仁義,在春秋禮樂崩壞的時代為各諸侯國和百姓樹立了良好的道德標準,而且在國內也普遍得到了國人的擁護和支持,國家在他的治理下國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而反對他的人則認為宋襄公是假仁義、真愚蠢,尤其在與楚國發生的「泓水之戰」中的仁義觀念導致宋國大敗、損傷慘重,自己也身負重傷,第二年就病死了。
  • 宋襄公
    《史記索隱》的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王霸》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中學歷史教科書兼顧兩種說法。這裡面的宋襄公,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今天稀客在古宋國的地盤上混,儘量客觀地介紹一下他。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齊國太子昭逃到宋國,向宋襄公求救。
  • 「仁義之師」的來龍去脈,宋襄公是仁義還是愚蠢
    宋襄公幫助齊國恢復了平靜,他就有點飄飄然了,他過高的看重了自己的能力,他覺得既然我能讓曾經是霸主的齊國安定社稷,那我不就是春秋霸主了嗎,我就接替了齊桓公的地位,像齊國的先君那樣稱霸諸侯號令天下了。宋襄公這人有點忠厚老實,也有點夜郎自大。宋襄公其實沒什麼能力治理國家,但是他老想著好大喜功,揚名天下。
  • 宋襄公的野心
    正巧,周天子派內史叔興去宋國訪問,宋襄公就問叔興這些事情有什麼意義,是兇是吉呢?內史叔興心裡覺得宋襄公這個問題有點愚蠢,因為他認為這些事屬於陰陽之事,人事兇吉與之毫無關聯,但是又不敢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就說了些別的來回答宋襄公。他說:「今年魯國會有幾個大人物去世,明年齊國將會發生動亂,而您,則會得到諸侯擁戴,但卻不能善始善終。」
  • 雍姬:救了父親,害了丈夫,留下一個成語,被後人誤解了上千年
    當然,她之所以名傳千古,跟相貌無關,而是關鍵時刻的一次重要選擇,雍姬的選擇是,救了父親,害了丈夫,順便還留下一個成語,被後人誤解了上千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故事就得從春秋小霸,了不起的鄭莊公薨掉以後講起了。
  • 被嘲笑的宋襄公到底做錯了什麼?
    宋襄公本人大腿受傷,不久就死了。 後世於是有了成語 「宋襄之仁」,用來諷刺那些對敵人講仁義的可笑行為。宋襄公也因此淪為了歷史的笑柄。就連毛澤東,都在《論持久戰》一文中奉獻出了他一生中最狠的一個歷史人物評價:「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 宋襄公誤解兵法,他也被後人誤讀了兩千多年
    三.襄公的野心和韜略平心而論,宋襄公並非完全無才無德,但是距離齊桓公和晉文公依舊差一口氣。對於被周人擊敗,商人極其不服氣從襄公的表現來看,宋國稱霸的目標與宗旨是振興商朝祖業:"若天不棄我,商可興矣。"宋襄公的野心可見一般。因為宋襄公是殷商之後,爵位為公爵,位列諸侯之上,見周室衰微,而且中原列國沒有主心骨,所以他會做復興商朝的大夢。
  • 宋襄公躋身「春秋五霸」,被專家認為是「湊字數」,果真如此嗎?
    宋襄公之所以受質疑,是因為他給後人留下來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迂腐"、"懦弱"、"窩囊",那麼,宋襄公果真如此嗎?齊國的齊桓公死了,剛剛大亂一場,元氣大傷,新國君還是宋襄公擁立的;秦國正在遭遇嚴重的饑荒無暇他顧,晉國剛從"驪姬之亂"中緩過來,下一任霸主晉文公正在到處流亡;鄭國衰落日久,衛國和魯國還不如宋國,在這樣一片慘澹的情況下,如果要挑一個霸主出來,也只能是宋襄公了。
  • 宋襄公其人其事
    當初,宋襄公和楚王相約乘車之會,堅決不聽目夷和大臣們阻攔,結果是他信守信用按照當初的約定,前去赴約,卻遇上了楚王失信違約的兵車之會,自己成為了楚王的階下囚。天下人都在嘲笑宋襄公的愚蠢,他的愚蠢還不止在這個地方體現。  宋襄公還有次犯傻體現在他禪讓他的王位上。
  • 十個容易誤解的成語,你用對了嗎?
    我們漢語詞彙特別豐富,成語也特別多,大多成語也都有他的典故,但我們上學的時候,很少有老師專門去給我們講成語,所以導致我們對很多成語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卻並不了解它的來歷和典故,因此經常被誤用,甚至鬧出笑話,今天我們就先學習十個比較容易被誤解的常用成語。一,洛陽紙貴。
  • 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豬式的仁義」?
    他讓目夷做大司馬,主管宋國軍政,宋襄公也因此以」仁義「稱道一時。春秋時世衰道微、禮崩樂壞,對外戰爭和內部傾軋並存,為奪取王位兄弟相殘的事件更是屢見不鮮。當時宋襄公以一種「仁」者的姿態,主動讓位庶兄的行為,贏得了國人和諸侯的一片喝彩。說到仁義,宋襄公和他庶兄目夷相比,目夷的「仁」倒是名副其實的。
  • 宋襄公奉行仁義,反而成為笑柄,還引來殺身之禍
    可是第一霸主齊桓公死後,宋襄公認為機遇來了。助齊孝公奪位,嶄露頭角在葵丘會盟時,宋襄公接受齊桓公囑託照顧公子昭,因為齊國內亂,長公子無虧奪位,公子昭逃到宋國,請求宋襄公幫助。宋襄公率領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國人心思定,殺了無虧和豎刁,趕走易牙,在國都臨淄迎接公子昭回國,宋襄公兵不血刃助公子昭即位,就是齊孝公,因而在諸侯中有了點名氣。
  • 宋襄公:寡人太難了
    」宋襄公:「No,problem!你父親對寡人那是恩重如山啊,我要不幫你我還是個人嗎?別急大侄子,叔拉你這一把!」宋襄公發出檄文,邀請天下諸侯和自己一起去匡扶齊國社稷。這時他的哥哥目夷出來說話了(目夷被襄公任命為國相),這是人家齊國的內部矛盾,以我們宋國這封建主義初級階段的實力,還是不要幹涉的好吧。
  • 文化爭辯:成語《三人成虎》被多少人誤解了!不要錯誤使用了
    成語更有優勢被誤解的成語:《三人成虎》可是,我們很多人在平時生活中明明用錯了成語,還不知道哪裡錯了。比如成語:《三人成虎》,當然了它並不是說三個人就組成了一隻老虎。它經常被誤解成:團結、合作力量大。分析歷史典故,解析《三人成虎》:這個成語出自於:《戰國策·魏策二》。說的是:戰國時期,魏國大臣龐蔥陪同太子要前往趙國做人質。龐蔥知道朝中內部很多人看他不順眼。臨出發前,就舉例子想點撥魏王,打個預防針。他對魏王說:「大王您看,假如現在有一個人說咱們魏國的街市上出現了一隻兇猛的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回答:「胡鬧嗎?我魏國的街市上哪裡有老虎?我不相信。」
  • 這些成語看字面就忍不住笑出聲,慘綠少年是什麼鬼,真的沒逗我?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大多都來源於歷史故事和古代著作,其含義常常與字面意思不同,需要了解成語的來歷才知道他的具體意思。但是有一些在生活中不常用的冷門成語十分有意思,看字面就讓人忍不住笑出聲,其用法和內涵更是與字面意思相差十萬八千裡,90%的人都沒有聽過,看看你知道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