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44年,宋襄公七年,春正月,宋國境內發生了幾件比較少見的事。一個是五顆隕石墜落於宋,另一個是六隻水鳥被大風吹著無法向前而往後飛。在我們現在看來,這些事情雖然少見,卻也不以為奇,不過是些自然現象罷了。但那個時候,這些事都是具有十分濃厚的象徵意義的。
正巧,周天子派內史叔興去宋國訪問,宋襄公就問叔興這些事情有什麼意義,是兇是吉呢?內史叔興心裡覺得宋襄公這個問題有點愚蠢,因為他認為這些事屬於陰陽之事,人事兇吉與之毫無關聯,但是又不敢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就說了些別的來回答宋襄公。他說:「今年魯國會有幾個大人物去世,明年齊國將會發生動亂,而您,則會得到諸侯擁戴,但卻不能善始善終。」
我們有理由相信內史這幾句預測,應該都是後來史官借內史之口說出來的,因為這三項預測都被後面的事實證明了:魯國當年季友和公孫茲,以及還有一位嫁出去的公主都相繼離世;次年齊桓公去世,五公子為爭奪君位爆發內戰,齊國陷入內亂;至於宋襄公,自幫齊孝公繼位之後,他的內心十分膨脹,總想著要接替齊桓公霸主的位子。宋襄公不可能在知道了自己得諸侯而不終後,還如史書上所記載的那樣愚蠢。我們知道,宋襄公有讓國之美,也有很大機率是因為這一點,齊桓公才會把公子昭託付給宋襄公。儘管在內心膨脹的狀態下,做些傻事很正常,但是如果宋襄公真的聽到了內史的預測,卻依舊不採取有效措施去努力做到善始善終的話,那就和之前的宋襄公反差太大了,我個人認為有點不太合理。接下來咱們來看看,宋襄公幹了什麼蠢事。
公元前641年,也就是宋襄公幫齊孝公繼位的第二年,春三月,宋人以會召諸侯。期間滕國的國君滕宣公可能冒犯了宋襄公,於是宋就抓了滕宣公。雖然滕是小國,但一國之君被抓,也是很丟臉的事。而這就是宋襄公幹的好事。
同年夏六月,宋、曹和邾在曹南會盟,之所以叫曹南,是因為曹國雖參與會盟,心裡邊其實不太服:你宋國什麼東西,也想學齊桓公搞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所以曹國雖為地主,卻並不提供飲食草料,也沒有盡到地主的禮儀。而在本次失敗的會盟中,還有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鄫國國君參與會盟遲到了,宋襄公為懲罰他,竟然要用鄫子活人祭祀次睢的神社.公子目夷覺得宋襄公這個做法太過分了,於是趕緊出言阻止:「古時,祭祀用品是有規矩的,小的祭祀不能用大的祭品,更不敢用活人去祭祀。況且祭祀本來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人民是神怪的主人,用人祭祀,什麼神明會去享用呢?齊桓公曾挽救衛、邢、魯三個快要或已經亡國的國家,來得到諸侯的信任和依附,但有些君子仍然認為齊桓公欲因亂取魯,緩救邢、衛是十分卑鄙的行為。而咱們現在,跟齊桓公比起來可差遠了,咱們沒有救援哪個國家,卻在一次會盟上虐待兩個國家的國君,還要用活人祭祀邪惡的鬼神,以此來作為稱霸的籌碼,不是很困難嗎?能夠好好地死去就不錯了。」這番話是很有道理額的,尤其是人為神之主,祭祀為人民,這兩個觀點很正確。不過透過後面所發生的事,我們的宋襄公似乎並沒把大哥的話聽進去。
曹國的做法顯然讓宋襄公很不爽:我頭一回搞結盟,你就這麼看不起我?當年秋天,宋國出師把曹國給圍了。當然,公子目夷是不贊同此次軍事行動的,但是沒辦法,他不是國君,也不能左右國君的行為,只能苦口婆心地勸諫:現在咱們德行缺失,就來討伐曹國,顯然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咱們還是回國好好檢討檢討自己的德行,等自己沒問題了再來吧。目夷認為襄公德行缺失,所以根本沒有主持會盟和徵討不服的資本,這倒也確實是事實。不過究其本質,還是宋國已沒落太久,根本沒有足夠的實力去支撐其稱霸。欺負欺負小國還行,在大國中間只能被欺負。比如同年冬,齊、魯、陳、蔡、楚、鄭盟於齊,為的是重溫齊桓公時的舊好,根本沒有宋國的事,有點尷尬,宋國也就沒有去.
我們大概可以看出宋襄公一方面是內心膨脹,操之過急矣,另一方面則是宋實力不濟,才會鬧出各種笑話來。那麼宋襄公還會做出什麼驚人之舉呢?咱們下次再說了。
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