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的野心

2021-02-07 春秋戰國歷史

公元前644年,宋襄公七年,春正月,宋國境內發生了幾件比較少見的事。一個是五顆隕石墜落於宋,另一個是六隻水鳥被大風吹著無法向前而往後飛。在我們現在看來,這些事情雖然少見,卻也不以為奇,不過是些自然現象罷了。但那個時候,這些事都是具有十分濃厚的象徵意義的。

正巧,周天子派內史叔興去宋國訪問,宋襄公就問叔興這些事情有什麼意義,是兇是吉呢?內史叔興心裡覺得宋襄公這個問題有點愚蠢,因為他認為這些事屬於陰陽之事,人事兇吉與之毫無關聯,但是又不敢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就說了些別的來回答宋襄公。他說:「今年魯國會有幾個大人物去世,明年齊國將會發生動亂,而您,則會得到諸侯擁戴,但卻不能善始善終。」

我們有理由相信內史這幾句預測,應該都是後來史官借內史之口說出來的,因為這三項預測都被後面的事實證明了:魯國當年季友和公孫茲,以及還有一位嫁出去的公主都相繼離世;次年齊桓公去世,五公子為爭奪君位爆發內戰,齊國陷入內亂;至於宋襄公,自幫齊孝公繼位之後,他的內心十分膨脹,總想著要接替齊桓公霸主的位子。宋襄公不可能在知道了自己得諸侯而不終後,還如史書上所記載的那樣愚蠢。我們知道,宋襄公有讓國之美,也有很大機率是因為這一點,齊桓公才會把公子昭託付給宋襄公。儘管在內心膨脹的狀態下,做些傻事很正常,但是如果宋襄公真的聽到了內史的預測,卻依舊不採取有效措施去努力做到善始善終的話,那就和之前的宋襄公反差太大了,我個人認為有點不太合理。接下來咱們來看看,宋襄公幹了什麼蠢事。

公元前641年,也就是宋襄公幫齊孝公繼位的第二年,春三月,宋人以會召諸侯。期間滕國的國君滕宣公可能冒犯了宋襄公,於是宋就抓了滕宣公。雖然滕是小國,但一國之君被抓,也是很丟臉的事。而這就是宋襄公幹的好事。

同年夏六月,宋、曹和邾在曹南會盟,之所以叫曹南,是因為曹國雖參與會盟,心裡邊其實不太服:你宋國什麼東西,也想學齊桓公搞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所以曹國雖為地主,卻並不提供飲食草料,也沒有盡到地主的禮儀。而在本次失敗的會盟中,還有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鄫國國君參與會盟遲到了,宋襄公為懲罰他,竟然要用鄫子活人祭祀次睢的神社.公子目夷覺得宋襄公這個做法太過分了,於是趕緊出言阻止:「古時,祭祀用品是有規矩的,小的祭祀不能用大的祭品,更不敢用活人去祭祀。況且祭祀本來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人民是神怪的主人,用人祭祀,什麼神明會去享用呢?齊桓公曾挽救衛、邢、魯三個快要或已經亡國的國家,來得到諸侯的信任和依附,但有些君子仍然認為齊桓公欲因亂取魯,緩救邢、衛是十分卑鄙的行為。而咱們現在,跟齊桓公比起來可差遠了,咱們沒有救援哪個國家,卻在一次會盟上虐待兩個國家的國君,還要用活人祭祀邪惡的鬼神,以此來作為稱霸的籌碼,不是很困難嗎?能夠好好地死去就不錯了。」這番話是很有道理額的,尤其是人為神之主,祭祀為人民,這兩個觀點很正確。不過透過後面所發生的事,我們的宋襄公似乎並沒把大哥的話聽進去。

曹國的做法顯然讓宋襄公很不爽:我頭一回搞結盟,你就這麼看不起我?當年秋天,宋國出師把曹國給圍了。當然,公子目夷是不贊同此次軍事行動的,但是沒辦法,他不是國君,也不能左右國君的行為,只能苦口婆心地勸諫:現在咱們德行缺失,就來討伐曹國,顯然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咱們還是回國好好檢討檢討自己的德行,等自己沒問題了再來吧。目夷認為襄公德行缺失,所以根本沒有主持會盟和徵討不服的資本,這倒也確實是事實。不過究其本質,還是宋國已沒落太久,根本沒有足夠的實力去支撐其稱霸。欺負欺負小國還行,在大國中間只能被欺負。比如同年冬,齊、魯、陳、蔡、楚、鄭盟於齊,為的是重溫齊桓公時的舊好,根本沒有宋國的事,有點尷尬,宋國也就沒有去.

我們大概可以看出宋襄公一方面是內心膨脹,操之過急矣,另一方面則是宋實力不濟,才會鬧出各種笑話來。那麼宋襄公還會做出什麼驚人之舉呢?咱們下次再說了。

感謝支持

相關焦點

  • 宋襄公其人其事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伐鄭,同前來救助鄭國的楚國交戰,在交戰的時候,宋襄公遵守「仁義」的原則,堅決讓楚國先排兵布陣以後,自己才出兵迎戰,結果可想而知,楚國打敗了宋國,宋襄公就成為了楚國的俘虜。  很多人對宋襄公的做法感到不理解,他也因此成為了笑柄。
  • 宋襄公|滿口仁義的蠢豬?還是戰爭道德的踐行者?
    宋襄公不負偶像生前所託,親自率兵護送太子呂昭,並平定齊國內亂。呂昭即位,是為齊孝公。幹出這番功績的宋襄公,難免驕矜自滿,甚至動了圖霸業的心思。齊桓公曾舉辦「衣裳之會」,即和平峰會。宋襄公效仿齊桓公,在盂地搞會盟。
  • 宋襄公
    《史記索隱》的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王霸》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中學歷史教科書兼顧兩種說法。這裡面的宋襄公,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今天稀客在古宋國的地盤上混,儘量客觀地介紹一下他。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齊國太子昭逃到宋國,向宋襄公求救。
  • 宋襄公是仁義之雄嗎?
    之後幾年的合作,齊桓公覺得宋襄公這個年輕人不錯,管仲也是這麼認為的。《左傳》和《史記》寫的都是,齊桓公和管仲一起,「屬孝公於宋襄公」,把齊桓公的兒子公子昭,未來的齊孝公託付給宋襄公。宋襄公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們把《左傳》的記錄一年一年看過來。
  • 宋襄公:寡人太難了
    好不容易輪到宋襄公他老爹宋桓公登場了,這時候宋國發展了幾百年,也算是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了,宋桓公眼瞅著自己也快掛了,就準備選個接班人繼續為宋國人民服務。按理說宋襄公是嫡長子,這繼位的事那是十拿九穩,問題是宋桓公更喜歡襄公的哥哥,宋襄公秉著仁義的情懷,堅持要將王位讓給自己的哥哥。他的哥哥目夷一看,這小子是在拿我刷熱點啊,不行不行,我得趕快溜。
  • 宋襄公躋身「春秋五霸」,被專家認為是「湊字數」,果真如此嗎?
    這個標準可以排除掉一大批國家,比如當時本身就屬於"蠻夷"的楚國,而宋襄公其實是符合這個標準的。爭霸天下而宋襄公在史書上做的第一件大事,其實也談不上"窩囊",這件事情涉及到齊國的繼承人世子昭,齊桓公晚年,齊國國內形勢混亂,管仲離世前不放心,遂把世子昭託付給宋襄公,以待來日。
  • 宋襄公是真「仁義」還是真「愚蠢」?看看孔子怎樣評價
    齊國太子昭跑到了宋國,請求宋襄公的幫助,再加之齊桓公病重時曾在病床前委託宋襄公照顧太子昭,所以宋襄公聯合了幾個小國出兵齊國平息了叛亂,幫助太子昭當上了國君,是為齊孝王。宋襄公也因此在各諸侯國中有了一定的聲望。不過這裡要特別提一點,為何宋襄公出兵齊國時是聯合的幾個小國?其實當時宋襄公向各諸侯國都發了通知,但受制於號召力有限,大多數的諸侯國都沒派兵,所以最終只有三個小國派了些兵馬支援。
  • 宋襄公:最後的商王遺徒
    第二年春天,宋桓公去世,太子茲父即位,這便是今天的主人公宋襄公。他任命公子目夷為左師,勵精圖治,宋國政治也重新為之一振,成為中原諸侯國中的一支翹楚。宋襄公其人到此為止,已經透露出兩個特點。第一,他頗有仁德,敬重賢良,甚至能夠以國相讓。但是我們也看到,他所信仰的道德其實並不是周代的仁德。
  • 「仁義之師」的來龍去脈,宋襄公是仁義還是愚蠢
    說到仁義之師的由來,就要說說春秋時期宋國的一位國君——宋襄公。據說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但是他與同時期的幾位霸主相比特別是齊桓公,顯然是能力差太多了。所以關於宋襄公是否是五霸之一還存在爭議,而且關於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個人也是有好幾個版本。宋襄公為人忠厚仁義說話算數,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處不錯,還把託孤大事託付給了宋襄公。
  • 被嘲笑的宋襄公到底做錯了什麼?
    宋襄公本人大腿受傷,不久就死了。 後世於是有了成語 「宋襄之仁」,用來諷刺那些對敵人講仁義的可笑行為。宋襄公也因此淪為了歷史的笑柄。就連毛澤東,都在《論持久戰》一文中奉獻出了他一生中最狠的一個歷史人物評價:「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 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豬式的仁義」?
    這不僅是因為宋襄公親自稱述目夷「仁」,而且也可以從宋襄公即位後目夷對宋襄公的多次善言規勸中得到明證。其實,宋襄公不但不仁義,反而個性兇殘。公元前642年,齊桓公死後,齊國大亂。宋襄公欲執牛耳,率兵平定齊亂後,便自以為國力很強盛,遂有代興之志,為在諸侯中樹立威信,他決定先懲罰幾個小諸侯,殺雞儆猴。
  • 宋襄公誤解兵法,他也被後人誤讀了兩千多年
    《左傳—僖公十九年》記載:宋襄公為了威孚東夷,於是執滕子、鄫子,還命令邾文公用鄫子祭祀灶神。有見識的大夫子魚就說宋襄公這是在祭祀"淫鬼"與華夏族不同的、要用人牲的神明,如此焉能讓中原諸侯服氣?楚國自文王以來就開始向北窺伺中原,但其野心受到齊桓公壓制已有30餘年,而今宋國圖霸自然為楚國所不服。於是宋楚兩國矛盾的激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也就是說,此時華夏諸侯中並沒有強有力的主心骨而且秦晉、宋齊魯還在紛爭不休,北狄與南蠻又交相入侵,中原可謂岌岌可危了。三.襄公的野心和韜略平心而論,宋襄公並非完全無才無德,但是距離齊桓公和晉文公依舊差一口氣。
  • 宋襄公殺了鄫國國君祭神,卻為何認為自己一點不殘暴反而很仁義?
    春秋時代的帶頭大哥之宋襄公篇(5)主筆:閒樂生齊國霸業衰弱後,實力二流的宋國竟爆發了野心,宋國國君宋襄公覺得自己在中原諸侯間本就爵位最尊(公爵),在齊桓公組織之華夏聯盟中,也向以老二自居,如今老大退居二線,其他小弟又畏畏縮縮,老二不站出來代理老大繼承霸業怎麼行?
  • 宋襄公奉行仁義,反而成為笑柄,還引來殺身之禍
    可是第一霸主齊桓公死後,宋襄公認為機遇來了。助齊孝公奪位,嶄露頭角在葵丘會盟時,宋襄公接受齊桓公囑託照顧公子昭,因為齊國內亂,長公子無虧奪位,公子昭逃到宋國,請求宋襄公幫助。宋襄公率領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國人心思定,殺了無虧和豎刁,趕走易牙,在國都臨淄迎接公子昭回國,宋襄公兵不血刃助公子昭即位,就是齊孝公,因而在諸侯中有了點名氣。
  • 宋襄公的貴族精神,為什麼被稱為「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宋襄公)先讓我們認識一下宋襄公其人。宋襄公子姓,宋氏,名茲甫,是春秋時期宋國的第二十任國君,春秋五霸之一。(筆者註:春秋五霸有兩個版本,《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 【成語一則】宋襄之仁:被誤解千年的宋襄公,他真的愚蠢和迂腐嗎
    這段講的是,宋國和楚國打仗,宋國軍隊已經準備好了,但是楚國軍隊還沒有過河,此時司馬子魚就對宋襄公說:「敵眾我寡,楚軍還沒有全部過河,請主君下令攻擊楚軍。」宋襄公說:「不行。」然後等楚軍全部過河後,軍隊陣型還沒有排好,這時司馬子魚又勸襄公,請求下令攻擊。然而宋襄公又拒絕了。最後等楚國軍隊全部列好陣型後,兩軍擊鼓決戰,宋國敗之。
  • 兵者詭道也,宋襄公背的「黑鍋」,作為一國之君宋襄公的悲劇何在?
    蠢豬似的宋襄公,這口「黑鍋」宋襄公看來是背定了。 宋襄公背上這口「黑鍋」源於泓水之戰。 宋國不大,但「地位」高。想當初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築壇會盟時,宋國的國君因其祖上商有殷,被封為公;而齊桓公的封位是侯,宋國國君理該挑頭,成為「霸」,但因國力不如齊國,才屈居其後,但那是宋桓公時代的事。
  • 春秋五霸裡唯一一個不是靠實力取得地位的霸主——宋襄公
    而宋襄公也覺得自己是有大功勞的,開始飄了,也要著手自己的霸主之路了。  實現霸主夢的舉措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認為自己之前齊國的功勞是足夠樹立威信的,在諸侯國肯定威望不小,便想會盟先把自己的地位確定下來。不過宋襄公自己也膽怯,自己軍隊實力沒有姜小白那樣強大,想召集天下諸侯來會盟,只怕容易被打。
  • 楚莊王名副其實,宋襄公靠仁義上榜
    歷史上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和秦穆公;另一種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管是哪一種,有三個人物是大家一致認可的,就是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筆者更贊同第一種說法,在下文中也採用第一種說法,對春秋這五位榜上有名的霸主進行分析排名。
  • 宋襄公的仁義為什麼成為千古笑柄?只因兵不厭詐成為正義!
    宋襄公在這裡不擊半渡之兵,不攻無陣之軍,完全是堅持的古代戰爭格式,缺完全忽視了宋國的實力,所以楚人列隊以後,就一舉擊潰宋軍,並且重傷宋襄公。宋襄公落得裡外不是人,成了千百年來被嘲笑的對象。 這可能是最著名一場古戰爭形式,是否最後一場不太確定,如同演義中的兩軍列隊,將領出場比輸贏。雖然文明但尷尬癌溢出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