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最後的商王遺徒

2021-02-07 商氏資訊


宋襄公是春秋時期宋國的國君,那麼我們就要先把時光回溯到襄公之前的400年前,交待一下「宋」這個特殊的國家。我們知道,周武王克商伐紂之後,為了安撫商代遺民,便在河南商丘地區分封給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了我們今天故事主人公的屬國--宋國,來穩定東部局勢,在恪守禮樂的西周時期,暫時還沒有出現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大小相攻的局面。宋國在周王室被稱作「客」而不是「臣」,這實際上賦予了宋國名義上和周王室平起平坐的地位。商朝的習俗、禮教也在宋國得到保留。身為宋國王室公子的宋襄公,自然也在商朝的文化價值觀的浸潤下成長起來,熟悉並尊敬商代禮制,這是解讀宋襄公的第一個關鍵。

春秋時期中原諸國

公元前652年底,先代國主宋桓公病重。嫡長子太子茲父堅決請求說:「公子目夷比我年長,而且素有仁德,君父請立他為國君吧!」宋桓公竟然就答應了,於是叫來公子目夷。目夷堅決拒絕,說:「太子茲父竟能以國相讓,還有比這更大的仁德嗎?臣下完全比不上,況且廢嫡立庶不符合當下禮法。」第二年春天,宋桓公去世,太子茲父即位,這便是今天的主人公宋襄公。他任命公子目夷為左師,勵精圖治,宋國政治也重新為之一振,成為中原諸侯國中的一支翹楚。

宋襄公其人到此為止,已經透露出兩個特點。第一,他頗有仁德,敬重賢良,甚至能夠以國相讓。但是我們也看到,他所信仰的道德其實並不是周代的仁德。第二,他非常認同多元靈活的商代繼承法,而並無意遵守周代的「嫡長子繼承」法,而他的父親宋桓公也有這種傾向。實際上,在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正是遵循著一套獨特的「復古興商」理念,上演了一場以慘敗告終的稱霸鬧劇。

我們知道,在上古及春秋時期,生產力不足,對於很多現象無法解釋,人們普遍相信「天命」,而很多政治家也利用人民對「天命」的信仰,賦予了自己諸多的便利和合法性。比如商朝晚期,周文王通過解夢,宣告自己已經獲得天命,武王繼承的不僅僅是王位,還是討商克紂,發動戰爭的天命合法性。對於「天命」的信仰,則是解讀宋襄公的第二把鑰匙。

代表春秋天命觀的「河圖」和「洛書」

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姜姓西申聯合犬戎擊敗,軍隊攻入鎬京,宗周覆滅。平王動遷建立成周,即東周。拉開了幾百年戰亂的烽火。而在相信天命的時人眼中,不僅僅是西周滅亡東周建立這麼簡單,人們看到了姜姓西申帶領眾方國討伐姬姓幽王,聯想到了商湯聯合眾方國討伐夏桀、姬姓武王帶領眾方國討伐紂王。人們相信,這是天命再度流轉,拋棄了姬姓幽王和垂青了姜姓西申。這也是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的深層原因。

姬姜之爭,最典型的便是鄭齊之爭,齊僖公不費多大精力,通過外交手段便聯合了眾國,而姬姓鄭國鄭莊公對外徵伐多年毫無收穫,這天命的眷顧與否決定著人心的向背,直到齊桓公稱霸,便是向天下宣告,姬姓已失天命,現在這天下,是姜姓的舞臺。

做了大篇的鋪墊,故事終於講回了宋襄公,此前闡述了宋襄公素有以國相讓的仁義之名,在這時尤甚。宋國在他的治理下也被世人認為是保留了仁義的國度。

公元前643年,齊國內亂,桓公暴斃。太子昭出奔宋國,因為宋襄公曾被齊桓公託付以保護太子的承諾,於是便帶著太子昭,討伐齊國,殺滅亂黨,扶立太子昭登上王位。截止到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仗義、負責任有擔當的宋襄公。

信奉「」仁義「的宋襄公

其實到此為止,我們已經像一個偵探一樣,掃清了陰霾,可以推理出宋襄公失敗的邏輯鏈條。首先,宋襄公是商代遺民,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他的立場決定了他畢生為商朝效力甚至為了復興商朝。他篤信天命,他看到了姬姓被拋棄,姜姓崛起;又看到了姜齊內亂,太子出奔,而匡扶危局的竟然是他本人,這讓宋襄公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認為天命拋棄了姜姓而偏向了他本人!天命先後拋棄了周朝的姬、姜兩大巨頭,那不就是回到了與周對立的「商」陣營了嗎!

從此,宋襄公認為自己得到了天命的加持,便開始圖謀稱霸。公元前641年,他逮捕了姬姓滕國君主滕宣公。又以會盟遲到為由殺死了鄫國君主鄫子,祭奠了東夷的神,希望能夠得到東夷部落的支持。但是,殺死中原君主來祭祀蠻夷,這是荒謬絕倫的一件事,堪稱中原諸國的恥辱,人祭,又是商的故俗,不符周禮。宋襄公徹底背離了「尊王攘夷」的傳統霸業,開始了「稱王媚夷」。

而此時,齊國衰落,中原無首,宋襄公認為這是上天留給他的一個位置,然而,南邊楚國的崛起打了宋襄公一個狠狠的耳光。

相信自己獲得天命加持的宋襄公

前639年,宋襄公想要會合諸侯,於是在宋地鹿上與齊人、楚人會盟。公子目夷說:「小國爭當盟主,這是禍事。宋國恐怕要滅亡了!能晚一點失敗就是幸運。」

同年秋天,他與楚、陳、蔡、鄭、許、曹君主在宋地盂會盟。楚成王在會盟現場扣押了宋襄公,押解著他討伐宋國,以此來羞辱他。冬天,十二月,諸侯們在宋地薄會盟,釋放了宋襄公。

前638年,宋襄公又率領衛、許、滕三國君主討伐鄭國,懲罰鄭國投靠了楚國。討伐楚國的附庸國鄭國,等於就是向楚國宣戰,公子目夷說:「我所說的大禍就在此時了。」

泓之戰形勢圖

果然,楚人討伐宋國以救鄭。這年十一月一日,宋襄公與楚國在泓水交戰。宋國已經在泓水岸邊排好了戰陣,而楚人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場面混亂。公孫固請求出擊,宋襄公不允許。楚人渡過泓水後軍陣還不整齊,此時公孫固又請求出擊,宋襄公還是不允許。楚人已經布好軍陣之後,宋襄公才命令出擊,宋軍大敗,宋襄公身負重傷。「一戰成名」,為後人笑。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審視宋襄公其人,他出身於商朝遺地,畢生為復興商禮而奮鬥。他篤信天命,認為西周滅亡,天命棄姬;桓公暴斃,天命棄姜。自己匡扶危局,才是天命的真正代言人,但是宋襄公不會納諫,更不懂唯物史觀,他沒有聽從公子目夷「小國勿盟」的建議,沒有看到自己身為一個小國國君的現實,認為只要秉持了「天命」,便可超越一切物質條件。在這種思想下,他打敗了齊國的亂黨,匡正了齊國君位,便對這份信仰更加偏執。在與楚國交戰中,還堅守戰爭仁義,扮演秉持天命的有德之師,最終戰敗身死,帶著他的復興商禮的夢想一起埋進了陵墓。(轉自:視鑑原創頭條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宋襄公:寡人太難了
    楚成王;「咱們既然要會盟,那不是得有一個霸主嗎?你們看誰當比較合適啊?」宋襄公內心(???我叫你來的當然是選我了,你懂規矩嗎?」楚成王:「那就這樣吧,楚國是王爵,與天子平級,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霸主就由我來做吧」宋襄公:「???誰TM承認你是王爵了?你那是自封的,不算數!
  • 宋襄公
    《史記索隱》的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王霸》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中學歷史教科書兼顧兩種說法。這裡面的宋襄公,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今天稀客在古宋國的地盤上混,儘量客觀地介紹一下他。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齊國太子昭逃到宋國,向宋襄公求救。
  • 宋襄公其人其事
    天下人都在嘲笑宋襄公的愚蠢,他的愚蠢還不止在這個地方體現。  宋襄公還有次犯傻體現在他禪讓他的王位上。召陵之盟13年後,桓公管仲相繼去世,齊桓公的兒子們相當不爭氣,相互殘殺最後把齊國建立的霸業生生毀滅,齊所建立的中原聯盟,也隨之潰散。管仲桓公將公子昭託付於宋襄公,就是看在宋國既有相對強勢的國力,宋襄公這個人也是個相當有雄心壯志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仁義」。
  • 兵者詭道也,宋襄公背的「黑鍋」,作為一國之君宋襄公的悲劇何在?
    蠢豬似的宋襄公,這口「黑鍋」宋襄公看來是背定了。 宋襄公背上這口「黑鍋」源於泓水之戰。 宋國不大,但「地位」高。想當初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築壇會盟時,宋國的國君因其祖上商有殷,被封為公;而齊桓公的封位是侯,宋國國君理該挑頭,成為「霸」,但因國力不如齊國,才屈居其後,但那是宋桓公時代的事。
  • 宋襄公躋身「春秋五霸」,被專家認為是「湊字數」,果真如此嗎?
    當然霸主也要擔負起巨大的責任,即"尊王攘夷",內扶周室,外拒蠻夷,還要有足夠的威望。這個標準可以排除掉一大批國家,比如當時本身就屬於"蠻夷"的楚國,而宋襄公其實是符合這個標準的。可是宋襄公在史書上的"高光時刻"到此結束,開始變得有些執著的追求"仁義",周襄王十三年,宋襄公以盟主的身份請諸國會盟,宋襄公的哥哥子魚勸告宋襄公,諸侯奸詐,一定要帶足軍隊,但是宋襄公認為會盟不用帶兵,結果剛到會盟之地就被楚王綁架了。
  • 被嘲笑的宋襄公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戰爭中恪守軍禮的,其實不止宋襄公。 春秋時期,晉楚之間發生過三次戰略性的戰役,分別是城濮之戰、邲之戰、鄢陵之戰。而這三次戰役中,都有對軍禮恪守的體現。 城濮之戰中,晉文公重耳為了兌現當初逃亡楚國時對楚成王許下的承諾,兩軍交戰,先後退三舍,也就是九十裡。
  • 「仁義之師」的來龍去脈,宋襄公是仁義還是愚蠢
    說到仁義之師的由來,就要說說春秋時期宋國的一位國君——宋襄公。據說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但是他與同時期的幾位霸主相比特別是齊桓公,顯然是能力差太多了。所以關於宋襄公是否是五霸之一還存在爭議,而且關於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個人也是有好幾個版本。宋襄公為人忠厚仁義說話算數,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處不錯,還把託孤大事託付給了宋襄公。
  • 宋襄公誤解兵法,他也被後人誤讀了兩千多年
    武王伐紂滅商後,由於商人在廣大的東方地帶尚有強大實力。原因在於商人屬於夷族,為夷族首領。對於商朝遺民,除了宋國由爵位為公爵的商王后裔統治外,其餘商人被周人分散統治:魯有商人六部;衛有七部,不肯接受王化的頑民遷到東都洛陽集中管理。從地理位置上看,齊、魯、燕、晉四大功臣的封地對外形成抗擊蠻夷、捍衛中土的藩籬,從幾個方向上,包圍商朝遺民最多的宋衛兩國與洛陽。且宋衛洛陽位於平原之上的衢地,位於四方之中,易攻難守,南面還有大禹後裔的陳國與王室宗親叔度的蔡國加以圍堵。
  • 楚莊王名副其實,宋襄公靠仁義上榜
    歷史上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和秦穆公;另一種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管是哪一種,有三個人物是大家一致認可的,就是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筆者更贊同第一種說法,在下文中也採用第一種說法,對春秋這五位榜上有名的霸主進行分析排名。
  • 宋襄公|滿口仁義的蠢豬?還是戰爭道德的踐行者?
    比幹怒懟昏君,紂王詭笑道:「孤王聽說聖人有七竅玲瓏心,果真如此?」比幹竟慘遭剜心。至此,三賢非死即隱,盡皆凋零。後來,武王伐紂,推翻商朝。幾經波折,頗有賢名才幹的微子,獲封宋地,成了宋國始祖。歷史的車路滾滾向前,駛至春秋亂世。
  • 宋襄公的野心
    正巧,周天子派內史叔興去宋國訪問,宋襄公就問叔興這些事情有什麼意義,是兇是吉呢?內史叔興心裡覺得宋襄公這個問題有點愚蠢,因為他認為這些事屬於陰陽之事,人事兇吉與之毫無關聯,但是又不敢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就說了些別的來回答宋襄公。他說:「今年魯國會有幾個大人物去世,明年齊國將會發生動亂,而您,則會得到諸侯擁戴,但卻不能善始善終。」
  • 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豬式的仁義」?
    「仁義」一度是宋襄公的人設。雖說「春秋無義戰」,但爭霸諸侯們為了給自己的侵伐戰爭披上合理的外衣,都會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宋襄公是從「仁義」起家的,他是宋桓公的嫡長子,有個庶兄叫目夷。公元前652年,宋桓公病危,襄公對父親說:「目夷長且仁,君其立之。」請求改立目夷為太子。
  • 宋襄公奉行仁義,反而成為笑柄,還引來殺身之禍
    可是第一霸主齊桓公死後,宋襄公認為機遇來了。助齊孝公奪位,嶄露頭角在葵丘會盟時,宋襄公接受齊桓公囑託照顧公子昭,因為齊國內亂,長公子無虧奪位,公子昭逃到宋國,請求宋襄公幫助。宋襄公率領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國人心思定,殺了無虧和豎刁,趕走易牙,在國都臨淄迎接公子昭回國,宋襄公兵不血刃助公子昭即位,就是齊孝公,因而在諸侯中有了點名氣。
  • 宋襄公殺了鄫國國君祭神,卻為何認為自己一點不殘暴反而很仁義?
    圖:宋襄公雕像宋襄公與齊桓公的稱霸舉措都是盟會,但路線稍有不同。齊國國力雄厚經濟發達,可以胡蘿蔔大棒雙管齊下,行尊王攘夷之道稱霸天下;宋國地處中原東南,為抗擊南蠻與東夷之第一線,加以國力不濟,所以只能行外交之手段,寄希望於以仁義感服蠻夷,這當然很不切實際,但也實屬無奈之舉,因為除此之外,宋襄公恐怕也沒有其他爭霸的資本了。
  • 【成語一則】宋襄之仁:被誤解千年的宋襄公,他真的愚蠢和迂腐嗎
    這段講的是,宋國和楚國打仗,宋國軍隊已經準備好了,但是楚國軍隊還沒有過河,此時司馬子魚就對宋襄公說:「敵眾我寡,楚軍還沒有全部過河,請主君下令攻擊楚軍。」宋襄公說:「不行。」然後等楚軍全部過河後,軍隊陣型還沒有排好,這時司馬子魚又勸襄公,請求下令攻擊。然而宋襄公又拒絕了。最後等楚國軍隊全部列好陣型後,兩軍擊鼓決戰,宋國敗之。
  • 宋襄公的貴族精神,為什麼被稱為「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宋襄公)先讓我們認識一下宋襄公其人。宋襄公子姓,宋氏,名茲甫,是春秋時期宋國的第二十任國君,春秋五霸之一。(筆者註:春秋五霸有兩個版本,《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 宋襄公是真「仁義」還是真「愚蠢」?看看孔子怎樣評價
    齊國太子昭跑到了宋國,請求宋襄公的幫助,再加之齊桓公病重時曾在病床前委託宋襄公照顧太子昭,所以宋襄公聯合了幾個小國出兵齊國平息了叛亂,幫助太子昭當上了國君,是為齊孝王。宋襄公也因此在各諸侯國中有了一定的聲望。不過這裡要特別提一點,為何宋襄公出兵齊國時是聯合的幾個小國?其實當時宋襄公向各諸侯國都發了通知,但受制於號召力有限,大多數的諸侯國都沒派兵,所以最終只有三個小國派了些兵馬支援。
  • 宋襄公的仁義為什麼成為千古笑柄?只因兵不厭詐成為正義!
    天理表示自己很為難,於是將難題扔給了交戰雙方,最後勝敗取決於裝備、兵士素養、糧草補給、將領智慧、綜合國力以及對戰局的靈活把控。勝出者將表示天理在己! 不可否認他們的行為確實尊王了,也攘夷了,而且自身也獲得足夠多的好處,可謂是一箭三雕。這樣的事情何樂而不為?所以春秋五霸相繼而起,只要舉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就成了正義化身。 在這個背景之下,一場場激烈的爭鬥輪番上演,徹底改變了戰爭形式。尊王攘夷之前,戰爭還是溫和明亮的,之後為了利益,爾虞我詐,戰爭成了修羅場人間煉獄,改變的起點就是宋國和楚國的泓水之戰。
  • 春秋五霸裡唯一一個不是靠實力取得地位的霸主——宋襄公
    宋襄公這位霸主,在《史記》、《漢書》兩個版本裡都有,在這裡暫且以《史記》版本為主: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五位霸主。而宋襄公也覺得自己是有大功勞的,開始飄了,也要著手自己的霸主之路了。  實現霸主夢的舉措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認為自己之前齊國的功勞是足夠樹立威信的,在諸侯國肯定威望不小,便想會盟先把自己的地位確定下來。不過宋襄公自己也膽怯,自己軍隊實力沒有姜小白那樣強大,想召集天下諸侯來會盟,只怕容易被打。
  • 【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四回 宋襄公假仁失眾 齊姜氏乘醉遣夫
    宋襄公全然不知,墮其圈套,正是:「沒心人遇有心人,要脫身時難脫身」了。楚王拿住了襄公,眾甲士將公館中所備獻享犒勞之儀,及倉中積粟,擄掠一空,隨行車乘,皆為楚有。陳、蔡、鄭、許、曹五位諸侯,人人悚懼,誰敢上前說個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