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四回 宋襄公假仁失眾 齊姜氏乘醉遣夫

2021-02-16 讀行者讀行


第三十四回 宋襄公假仁失眾 齊姜氏乘醉遣夫

話說楚成王假飾乘車赴會,跟隨人眾俱是壯丁,內穿暗甲,身帶暗器,都是成得臣、鬥勃選練來的,好不勇猛。又遣蒍呂臣、鬥般二將統領大軍,隨後而進,準備大大廝殺。宋襄公全然不知,墮其圈套,正是:「沒心人遇有心人,要脫身時難脫身」了。楚王拿住了襄公,眾甲士將公館中所備獻享犒勞之儀,及倉中積粟,擄掠一空,隨行車乘,皆為楚有。陳、蔡、鄭、許、曹五位諸侯,人人悚懼,誰敢上前說個方便。楚成王邀眾諸侯至於館寓,面數宋襄公六罪,曰:「汝伐齊之喪,擅行廢置,一罪也;滕子赴會稍遲,輒加縶辱,二罪也;用人代牲,以祭淫鬼,三罪也;曹缺地主之儀,其事甚小,汝乃恃強圍之,四罪也;以亡國之餘,不能度德量力,天象示戒,猶思圖伯,五罪也;求諸侯於寡人,而妄自尊大,全無遜讓之禮,六罪也。天奪其魄,單車赴會,寡人今日統甲車千乘,戰將千員,踏碎睢陽城,為齊、鄫各國報仇。諸君但少駐車駕,看寡人取宋而回,更與諸君痛飲十日方散。」眾諸侯莫不唯唯。襄公頓口無言,似木雕泥塑一般,只多著兩行珠淚。須臾,楚國大兵俱集,號曰千乘,實五百乘。楚成王賞勞了軍士,拔寨都起,帶了宋襄公,殺向睢陽城來。列國諸侯,奉楚王之命,俱屯盂地,無敢歸者。史官有詩譏宋襄之失。詩云:卻說公子目夷自盂地盟壇逃回本國,向司馬公孫固說知宋公被劫一事:「楚兵旦暮且到,速速調兵,登陴把守。」公孫固曰:「國不可一日無君,公子須暫攝君位,然後號令賞罰,人心始肅。」目夷附公孫固之耳曰:「楚人執我君以伐我,有挾而求也。必須如此如此,楚人必放吾君歸國。」固曰:「此言甚當。」乃向群臣言:「吾君未必能歸矣。我等宜推戴公子目夷,以主國事。」群臣知目夷之賢,無不欣然,公子目夷告於太廟,南面攝政。三軍用命,鈴柝嚴明。睢陽各路城門,把守得鐵桶相似。方才安排停當,楚王大軍已到。立住營寨,使將軍鬥勃向前打話,言:「爾君已被我拘執在此,生殺在我手。早早獻土納降,保全汝君性命。」公孫固在城樓答曰:「賴社稷神靈,國人已立新君矣。生殺任你,欲降不可得也。」公孫固曰:「立君以主社稷也。社稷無主,安得不立新君?」公孫固曰:「故君被執,已辱社稷。雖歸亦不得為君矣。歸與不歸,惟楚所命,若要決戰,我城中甲車未曾損折,情願決一死敵。」鬥勃見公孫固答語硬掙,回報楚王,楚王大怒,喝教攻城,城上矢石如雨,楚兵多有損傷。連攻三日,乾折便宜,不能取勝。楚王曰:「彼國既不用宋君,殺之何如?」成得臣對曰:「王以殺鄫子為宋罪。今殺宋公,是效尤也。殺宋公猶殺匹夫耳,不能得宋,而徒取怨,不如釋之。」得臣對曰:「臣有計矣,今不與盂之會者,惟齊、魯二國,齊與我已兩次通好,且不必較;魯禮義之邦,一向輔齊定伯,目中無楚,若以宋之俘獲獻魯,請魯君於亳都相會,魯見宋俘。必恐懼而來,魯、宋是葵邱同盟之人,況魯侯甚賢,必然為宋求情,我因以為魯君之德,是我一舉而兼得宋、魯也。」楚王鼓掌大笑曰:「子玉真有見識。」乃退兵屯於亳都。宋公傲慢無禮,寡人已幽之於亳,不敢擅功,謹獻捷於上國,望君辱臨,同決其獄。魯僖公覽書大驚。正是:「兔死狐悲,物傷其類。」明知楚使獻捷,詞意誇張,是恐嚇之意,但魯弱楚強,若不往會,恐其移師來伐,悔無及矣。乃厚待宜申,先發回書,馳報楚王,言:「魯侯如命,即日赴會。」魯僖公隨後發駕,大夫仲遂從行,來至亳都,仲遂因宜申先容,用私禮先見了成得臣,囑其於楚王前,每事方便。得臣引魯僖公與楚成王相見,各致敬慕之意,其時,陳、蔡、鄭、許、曹五位諸侯,俱自盂地來會,和魯僖公共是六位,聚於一處商議。鄭文公開言,欲尊楚王為盟主。諸侯囁嚅未應,魯僖公奮然曰:「盟主須仁義布聞,人心悅服,今楚王恃兵車之眾,襲執上公,有威無德,人心疑懼。吾等與宋俱有同盟之誼,若坐視不救,惟知奉楚,恐被天下豪傑恥笑。楚若能釋宋公之囚,終此盟好,寡人敢不惟命是聽?」眾諸侯皆曰:「魯侯之言甚善。」仲遂將這話私告於成得臣,得臣轉聞於楚王。楚王曰:「諸侯以盟主之義責寡人,寡人其可違乎?」乃於亳郊更築盟壇,期以十二月癸丑日,歃血要神,同赦宋罪。約會已定,先一日將宋公釋放,與眾諸侯相見。宋襄公且羞且憤,滿肚不樂,卻又不得不向諸侯稱謝。至日,鄭文公拉眾諸侯敦請楚成王登壇主盟。成王執牛耳,宋、魯以下次第受歃。襄公敢怒而不敢言。事畢,諸侯各散。宋襄公訛聞公子目夷已即君位,將奔衛以避之。公子目夷遣使已到,致詞曰:「臣所以攝位者,為君守也。國固君之國,何為不入?」須臾,法駕齊備,迎襄公以歸。目夷退就臣列。胡曾先生論襄公之釋,全虧公子目夷定計,神閒氣定,全不以舊君為意。若手忙腳亂,求歸襄公,楚益視為奇貨,豈肯輕放。有詩讚云:又有詩說六位諸侯公然媚楚求寬,明明把中國操縱之權,授之於楚,楚目中尚有中國乎?詩云:宋襄公志欲求伯,被楚人捉弄一場,反受大辱,怨恨之情,痛入骨髓,但恨力不能報。又怪鄭伯倡議,尊楚王為盟主,不勝其憤,正要與鄭國作對。時周襄王之十四年春三月,鄭文公如楚行朝禮,宋襄公聞之大怒,遂起傾國之兵,親討鄭罪。使上卿公子目夷輔世子王臣居守。目夷諫曰:「楚、鄭方睦,宋若伐鄭,楚必救之,此行恐不能取勝。不如修德待時為上。」襄公怒曰:「司馬不願行,寡人將獨往。」固不敢復言。遂出師伐鄭。襄公自將中軍,公孫固為副,大夫樂僕伊、華秀老、公子蕩、向訾守等皆從行。諜人報知鄭文公,文公大驚,急遣人告急於楚。楚成王曰:「鄭事我如父,宜亟救之。」得臣對曰:「宋公被執,國人已破膽矣。今復不自量,以大兵伐鄭,其國必虛,乘虛而搗之,其國必懼。此不待戰而知勝負者也。若宋還而自救,彼亦勞矣,以逸制勞,安往而不得志耶?」宋襄公正與鄭相持,得了楚兵之信,兼程而歸,列營於泓水之南以拒楚。成得臣使人下戰書。公孫固謂襄公曰:「楚師之來,為救鄭也。吾以釋鄭謝楚,楚必歸。不可與戰。」襄公曰:「昔齊桓公興兵伐楚,今楚來伐而不與戰,何以繼桓公之業乎?」公孫固又曰:「臣聞『一姓不再興',天之棄商久矣,君欲興之,得乎?且吾之甲不如楚堅,兵不如楚利,人不如楚強,宋人畏楚如畏蛇蠍,君何恃以勝楚?」襄公曰:「楚兵甲有餘,仁義不足;寡人兵甲不足,仁義有餘。昔武王虎賁三千,而勝殷億萬之眾,惟仁義也。以有道之君,而避無道之臣,寡人雖生不如死矣。」乃批戰書之尾,約以十一月朔日,交戰於泓陽,命建大旗一面於輅車,旗上寫「仁義」二字。公孫固暗暗叫苦,私謂樂僕伊曰:「戰主殺而言仁義,吾不知君之仁義何在也?天奪君魄矣,竊為危之。吾等必戒慎其事,毋致喪國足矣。」且說楚將成得臣屯兵於泓水之北,鬥勃請「五鼓濟師,防宋人先布陣以扼我」。得臣笑曰:「宋公專務迂闊,全不知兵,吾早濟早戰,晚濟晚戰,何所懼哉?」天明,甲乘始陸續渡水,公孫固請於襄公曰:「楚兵天明始渡,其意甚輕,我今乘其半渡,突前擊之,是吾以全軍而制楚之半也。若令皆濟,楚眾我寡恐不敵,奈何?」襄公指大旗曰:「汝見『仁義'二字否?寡人堂堂之陣,豈有半濟而擊之理?」公孫固又暗暗叫苦。須臾,楚兵盡濟,成得臣服瓊弁,結玉纓,繡袍軟甲,腰掛雕弓,手執長鞭,指揮軍士,東西布陣,氣宇昂昂,旁若無人。公孫固又請於襄公曰:「楚方布陣,尚未成列,急鼓之必亂。」襄公唾其面曰:「咄!汝貪一擊之利,不顧萬世之仁義耶?寡人堂堂之陣,豈有未成列而鼓之之理?」公孫固又暗暗叫苦。襄公使軍中發鼓,楚軍中亦發鼓,襄公自挺長戈,帶著公子蕩、向訾守二將,及門官之眾,催車直衝楚陣,得臣見來勢兇猛,暗傳號令,開了陣門,只放襄公一隊車騎進來,公孫固隨後趕上護駕,襄公已殺入陣內去了。只見一員上將擋住陣門,口口聲聲叫道:「有本事的快來決戰!」那員將乃鬥勃也,公孫固大怒,挺戟直刺鬥勃,勃即舉刀相迎。兩下交戰,未及二十合,宋將樂僕伊引軍來到,鬥勃微有著忙之意,恰好陣中又衝出一員上將蒍氏呂臣,接住樂僕伊廝殺。公孫固乘忙,覷個方便,撥開刀頭,馳入楚軍。鬥勃提刀來趕,宋將華秀老又到,牽住鬥勃,兩對兒在陣前廝殺,公孫固在楚陣中,左衝右突,良久,望見東北角上甲士如林,圍裹甚緊,疾驅赴之,正遇宋將向訾守,流血被面,急呼曰:「司馬可速來救主!」公孫固隨著訾守,殺入重圍,只見門官之眾,一個個身帶重傷,兀自與楚軍死戰不退。原來襄公待下人極有恩,所以門官皆盡死力,楚軍見公孫固英勇,稍稍退卻,公孫固上前看時,公子蕩要害被傷,臥於車下。「仁義」大旗已被楚軍奪去了。公子蕩見公孫固到來,張目曰:「司馬好扶主公,吾死於此矣。」言訖而絕,公孫固感傷不已。扶襄公於自己車上,以身蔽之,奮勇殺出。向訾守為後殿,門官等一路擁衛,且戰且走,比及脫離楚陣,門官之眾,無一存者。宋之甲車,十喪八九。樂僕伊、華秀老見宋公已離虎穴,各自逃回,成得臣乘勝追之,宋軍大敗,輜重器械,委棄殆盡。公孫固同襄公連夜奔回。宋兵死者甚眾,其父母妻子,皆相訕於朝外,怨襄公不聽司馬之言,以致於敗。襄公聞之,嘆曰:「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寡人將以仁義行師,豈效此乘危扼險之舉哉?」舉國無不譏笑。後人相傳,以為宋襄公行仁義,失眾而亡,正指戰泓之事。髯翁有詩嘆云:楚兵大獲全勝,復渡泓水,奏凱而還。方出宋界,哨馬報,「楚王親率大軍接應,見屯柯澤。」得臣即於柯澤謁見楚王獻捷。楚成王曰:「明日鄭君將率其夫人,至此勞軍,當大陳俘馘以誇示之。」原來鄭文公的夫人羋氏,正是楚成王之妹,是為文羋。以兄妹之親,駕了輜車並,隨鄭文公至於柯澤,相會楚王。楚王示以俘獲之盛。鄭文公夫婦稱賀,大出金帛,犒賞三軍。鄭文公敦請楚王來日赴宴。次早,鄭文公親自出郭,邀楚王進城,設享於太廟之中,行九獻禮,比於天子。食品數百,外加籩豆六器,宴享之侈,列國所未有也。文羋所生二女,曰伯羋、叔羋,未嫁在室。文羋又率之以甥禮見舅,楚王大喜。鄭文公同妻女更番進壽,自午至戌,吃得楚王酩酊大醉。楚王謂文羋曰:「寡人領情過厚,已逾量矣。妹與二甥,送我一程何如?」鄭文公送楚王出城先別,文羋及二女,與楚王並駕而行,直至軍營。原來楚王看上了二甥美貌,是夜拉入寢室,遂成枕席之歡,文羋彷徨於帳中,一夜不寐,然畏楚王之威,不敢出聲。以舅納甥,真禽獸也!次日,楚王將軍獲之半,贈於文羋,載其二女以歸,納之後宮。鄭大夫叔詹嘆曰:「楚王其不得令終乎?享以成禮,禮而無別,是不終也。」再表晉公子重耳,自周襄王八年適齊,至襄王十四年,前後留齊共七年了。遭桓公之變,諸子爭立,國內大亂,及至孝公嗣位,又反先人之所為,附楚仇宋,紛紛多事,諸侯多與齊不睦。趙衰等私議曰:「吾等適齊,謂伯主之力,可藉以圖復也。今嗣君失業,諸侯皆叛,此其不能為公子謀亦明矣。不如更適他國,別作良圖。」乃相與見公子,欲言其事。公子重耳溺愛齊姜,朝夕歡宴,不問外事,眾豪傑伺候十日,尚不能見。魏犨怒曰:「吾等以公子有為,故不憚勞苦,執鞭從遊,今留齊七載,偷安惰志,日月如流,吾等十日不能一見,安能成其大事哉?」狐偃曰:「此非聚談之處,諸君都隨我來。」乃共出東門外裡許,其地名曰桑陰,一望都是老桑,綠蔭重重,日色不至。趙衰等九位豪傑,打一圈兒席地而坐。狐偃曰:「公子之行,在我而已。我等商議停妥,預備行裝,一等公子出來,只說邀他郊外打獵,出了齊城,大家齊心劫他上路便了。但不知此行,得力在於何國?」趙衰曰:「宋方圖伯,且其君好名之人,盍往投之,如不得志,更適秦、楚,必有遇焉。」只道幽僻之處,無人知覺,卻不道:「若要不聞,除非莫說;若要不知,除非莫作。」其時姜氏的婢妾十餘人,正在樹上採桑餵蠶,見眾人環坐議事,停手而聽之,盡得其語,回宮時,如此恁般,都述於姜氏知道。乃命蠶妾十餘人,幽之一室,至夜半盡殺之,以滅其口。蹴公子重耳起,告之曰:「從者將以公子更適他國,有蠶妾聞其謀,吾恐洩漏其機,或有阻當,今已除卻矣。公子宜早定行計。」重耳曰:「人生安樂,誰知其他,吾將老此,誓不他往。」姜氏曰:「自公子出亡以來,晉國未有寧歲。夷吾無道,兵敗身辱,國人不悅,領國不親,此天所以待公子也。公子此行,必得晉國,萬勿遲疑。」次早,趙衰、狐偃、臼季、魏犨四人立宮門之外,傳語:「請公子郊外射獵。」重耳尚高臥未起,使宮人報曰:「公子偶有微恙,尚未梳櫛,不能往也。」齊姜聞言,急使人單召狐偃入宮,姜氏屏去左右,問其來意。狐偃曰:「公子向在翟國,無日不馳車驟馬,伐狐擊兔,今在齊,久不出獵,恐其四肢懶惰,故來相請,別無他意。」姜氏曰:「汝等欲劫公子逃歸,吾已盡知,不得諱也。吾夜來亦曾苦勸公子,奈彼執意不從。今晚吾當設宴,灌醉公子,汝等以車夜載出城,事必諧矣。」狐偃頓首曰:「夫人割房闈之愛,以成公子之名,賢德千古罕有。」狐偃辭出,與趙衰等說知其事,凡車馬人眾鞭刀糗糒之類,收拾一一完備。趙衰、狐毛等先押往郊外停泊。只留狐偃、魏犨、顛頡三人,將小車二乘伏於宮門左右,專等姜氏送信,即便行事。正是:「要為天下奇男子,須歷人間萬裡程。」是晚姜氏置酒宮中,與公子把盞。重耳曰:「此酒為何而設?」姜氏曰:「縱慾懷安,非丈夫之事也。從者乃忠謀,子必從之。」重耳勃然變色,擱杯不飲。姜氏曰:「子真不欲行乎?抑誑妾也?」姜氏帶笑言曰:「行者,公子之志;不行者,公子之情。此酒為餞公子。今且以留公子矣。願與公子盡歡可乎?」重耳大喜。夫婦交酢,更使侍女歌舞進觴。重耳已不勝飲,再四強之,不覺酩酊大醉倒於席上。姜氏覆之以衾,使人召狐偃。狐偃知公子已醉,急引魏犨、顛頡二人入宮,和衾連席抬出宮中。先用重褥襯貼,安頓車上停當,狐偃拜辭姜氏。狐偃等催趲小車二乘,趕黃昏離了齊城,與趙衰等合做一處,連夜驅馳,約行五六十裡,但聞得雞聲四起,東方微白,重耳方才在車兒上翻身,喚宮人取水解渴。時狐偃執轡在傍,對曰:「要水須待天明。」重耳心下恍然,知為偃等所算,推衾而起,大罵子犯:「汝等如何不通知我,將我出城,意欲何為?」狐偃誑曰:「離齊已百裡矣,齊侯知公子之逃,必發兵來追,不可復也。」

相關連結:

紅樓夢

三國演義

西遊記

水滸傳

進入公眾號,輸入「東周列國志」、「東周列國」、「東周」可閱讀所有回目

點亮右下方在看分享本文

相關焦點

  • 【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九回 公子鮑厚施買國 齊懿公竹池遇變
    公子商人,齊桓公之妾密姬所生,素有篡位之志,賴昭公待之甚厚,此念中沮,欲候昭公死後,方舉大事。昭公末年,召公子元於衛,任以國政。商人忌公子元之賢,意欲結納人心,乃盡出其家財,周恤貧民,如有不給,借貸以繼之。百姓無不感激,又多聚死士在家,朝夕訓練,出入跟隨。及世子舍即位,適彗星出於北鬥。商人使人佔之,曰:「宋、齊、晉三國之君,皆將死亂。」商人曰:「亂齊者,非我而誰?」
  •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五回 華元登床劫子反 老人結草亢杜回
    公子側進曰:「楚所善無如齊,而事晉之堅,無過於宋。若我興師伐宋,晉方救宋不暇,敢與我爭鄭乎?」莊王曰:「子策雖善,然未有隙也。自先君敗宋於泓,傷其君股,宋能忍之,及厥貉之會,宋君親受服役。其後昭公見弒,子鮑嗣立,今十八年矣,伐之當奉何名?」公子嬰齊對曰:「是不難。齊君屢次來聘,尚未一答。今宜遣使報聘於齊,竟自過宋,令勿假道,且以探之。
  •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六回 蕭夫人登臺笑客 逢醜父易服免君
    景公復有圖伯之意,謀臣伯宗進曰:「先君文公,始盟踐土,列國景從。襄公之世,猶受盟新城,未敢貳也。自令狐失信,始絕秦歡。及齊、宋弒逆,我不能討,山東諸國,遂輕晉而附楚。至救鄭無功,救宋不果,復失二國,晉之宇下,惟衛、曹寥寥三四國耳!夫齊、魯天下之望,君欲復盟主之業,莫如親齊、魯。盍使人行聘於二國,以聯屬其情,而伺楚之間,可以得志!」晉景公以為然,乃遣上軍元帥郤克,使魯及齊,厚其禮幣。
  • 宋襄公:最後的商王遺徒
    代表春秋天命觀的「河圖」和「洛書」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姜姓西申聯合犬戎擊敗,軍隊攻入鎬京,宗周覆滅。平王動遷建立成周,即東周。而在相信天命的時人眼中,不僅僅是西周滅亡東周建立這麼簡單,人們看到了姜姓西申帶領眾方國討伐姬姓幽王,聯想到了商湯聯合眾方國討伐夏桀、姬姓武王帶領眾方國討伐紂王。人們相信,這是天命再度流轉,拋棄了姬姓幽王和垂青了姜姓西申。這也是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的深層原因。
  • 【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五回 弒齊光崔慶專權 納衛衎寧喜擅政
    季捧簡而出,將至史館,遇南史氏方來,季問其故,南史氏曰:「聞汝兄弟俱死,恐遂沒夏五月乙亥之事,吾是以執簡而來也!」季以所書簡示之,南史氏乃辭去。髯翁讀史至此,有贊云:是月,晉平公以水勢既退,復大合諸侯於夷儀,將為伐齊之舉。崔杼使左相慶封以莊公之死,告於晉師,言:「群臣懼大國之誅,社稷不保,已代大國行討矣。
  • 關於上海人美紅、白《東周》連環畫初版與再版概述
    上海人美在70年代前究竟出了多少種東周列國故事連環畫,或者說到底有多少「紅東周」和「白東周」。就整體水平而言,質量明顯高於白東周。有資料顯示,紅東周原來計劃還遠不止15種,但還是由於歷史上的一些原因,遺憾地最後沒有出齊。此套書創作隊伍強大,出版策劃周密,圖書品質上乘,現在深受收藏界厚愛。
  • 【東周列國30 立了個壞的】大國之君為何被姨太太坑得家破人亡? | 立新說
    同時,他又得到了一個消息,說齊桓公也答應立夷吾為國君。他就打發百裡奚、公孫枝,帶領兵馬幫助夷吾回到晉國去。他們到了晉國,可巧齊桓公也派隰朋帶領著諸侯的兵馬到了,就共同立夷吾為國君,就是晉惠公。晉惠公夷吾謝了秦國和齊國的將士,打發他們回去。公孫枝可留在那兒,預備接收河外那五座城。晉惠公對大臣們說:「當初為了不能回來,晉國的土地還是別人的,所以我做了人情。
  •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九回 寵胥童晉國火亂 誅岸賈趙氏復興
    嬰齊恐公子側不死,別遣使謂公子側曰:「先大夫子玉之敗,司馬所知也;縱吾王不忍加誅,司馬何面目復臨楚軍之上乎!」公子側嘆曰:「令尹以大義見責,側其敢貪生乎!」乃自縊而死。楚王嘆息不已,此周簡王十一年事。髯仙有詩言酒之誤事,詩云:話分兩頭,卻說晉厲公勝楚回朝,自以為天下無敵,驕侈愈甚。士燮逆料晉國必亂,鬱郁成疾,不肯醫治,使太祝祈神,只求早死,未幾卒。子範匄嗣。
  • 宋襄公|滿口仁義的蠢豬?還是戰爭道德的踐行者?
    齊桓公與管仲宋襄公特別崇拜齊桓公,而齊桓公也挺欣賞這位「滿口仁義」的小迷弟,並委託宋襄公以重任——輔佐太子呂昭。齊桓公暴斃,屍骨未寒,齊國就發生諸子奪位之爭。宋襄公不負偶像生前所託,親自率兵護送太子呂昭,並平定齊國內亂。呂昭即位,是為齊孝公。幹出這番功績的宋襄公,難免驕矜自滿,甚至動了圖霸業的心思。齊桓公曾舉辦「衣裳之會」,即和平峰會。
  • 【東周列國志】第六十四回 曲沃城欒盈滅族 且於門杞梁死戰
    斐豹曰:「小人名在丹書,枉有沖天之志,無處討個出身,元帥若於丹書上除去豹名,小人當殺督戎,以報厚德!」範匄曰:「爾若殺了督戎,吾當請於晉侯,將丹書盡行焚棄,收爾為中軍牙將!」斐豹曰:「元帥不可失信!」範匄曰:「若失信,有如紅日。但不知用車徒多少?」斐豹曰:「督戎向在絳城,與小人相識,時常角力賭勝,其人恃勇性躁,專好獨鬥,若以車徒往,不能勝也,小人情願單身下關,自有擒督戎之計。」
  •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 晏平仲二桃殺三士 楚平王娶媳逐世子
    徐子大懼,遣使行成於齊,齊侯乃約郯子、莒子同徐子結盟於蒲隧,徐以甲父之鼎賂之。晉君臣雖知,而不敢問。齊自是日強,與晉並霸。景公錄田開疆平徐之功,復嘉古冶子斬黿之功,仍立「五乘之賓」以旌之。田開疆復舉薦公孫捷之勇。那公孫捷生得面如靛染,目睛突出,身長一丈,力舉千鈞,景公見而異之,遂與之俱獵於桐山。忽然山中趕出一隻吊睛白額虎來,那虎咆哮發喊,飛奔前來,徑撲景公之馬,景公大驚。
  • 【故事合集】《湯小團東周列國卷:王者之劍》
    【故事】《湯小團東周列國卷:王者之劍》第01場:初遇鄭莊公【故事】《湯小團東周列國卷:王者之劍》第02場:迷路的小黑【故事】《湯小團東周列國卷:王者之劍》第03場:糟糕【故事】《湯小團東周列國卷:王者之劍》第04場:爸爸媽媽【故事】《湯小團東周列國卷:王者之劍》第05場:段的打算
  • 【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二回 周襄王河陽受覲 衛元暄公館對獄
    第四十二回 周襄王河陽受覲 衛元暄公館對獄話說周襄王二十年,下勞晉文公於踐土,事畢歸周。諸侯亦各辭回本國。但列國鱗集,行李充塞,車徒眾盛,士民目未經見,妄加猜度,訛言易起,或相譏訕,反負晉侯一片忠愛之意。不如已之。」趙衰曰:「寡君思見天子,實出至誠。下臣行日,已傳檄各國,相會於溫邑取齊,若廢而不舉,是以王事為戲也,下臣不敢復命。」趙衰曰:「古者,天子有時巡之典,省方觀民,況溫亦畿內故地也。天子若以巡狩為名,駕臨河陽,寡君因率諸侯以展覲,上不失王室尊嚴之體,下不負寡君忠敬之誠,未知可否?」
  • 宋襄公奉行仁義,反而成為笑柄,還引來殺身之禍
    可是第一霸主齊桓公死後,宋襄公認為機遇來了。助齊孝公奪位,嶄露頭角在葵丘會盟時,宋襄公接受齊桓公囑託照顧公子昭,因為齊國內亂,長公子無虧奪位,公子昭逃到宋國,請求宋襄公幫助。宋襄公率領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國人心思定,殺了無虧和豎刁,趕走易牙,在國都臨淄迎接公子昭回國,宋襄公兵不血刃助公子昭即位,就是齊孝公,因而在諸侯中有了點名氣。
  • 西周為何會演變成東周,如何區分東周的春秋與戰國,有什麼規律?
    談秦說漢(260)西周為何會演變成東周,如何區分東周的春秋與戰國,有什麼規律? 史學為區分西周與東周王朝兩個時期,從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天子都城在西邊鎬京的時期內稱之為西周;從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天子都城東遷到雒邑後,稱之為東周。而東周又以「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劃分春秋與戰國時期。
  • 宋襄公的野心
    我們有理由相信內史這幾句預測,應該都是後來史官借內史之口說出來的,因為這三項預測都被後面的事實證明了:魯國當年季友和公孫茲,以及還有一位嫁出去的公主都相繼離世;次年齊桓公去世,五公子為爭奪君位爆發內戰,齊國陷入內亂;至於宋襄公,自幫齊孝公繼位之後,他的內心十分膨脹,總想著要接替齊桓公霸主的位子。宋襄公不可能在知道了自己得諸侯而不終後,還如史書上所記載的那樣愚蠢。
  • 宋襄公究竟是不是「蠢豬式的仁義」?
    這不僅是因為宋襄公親自稱述目夷「仁」,而且也可以從宋襄公即位後目夷對宋襄公的多次善言規勸中得到明證。其實,宋襄公不但不仁義,反而個性兇殘。公元前642年,齊桓公死後,齊國大亂。宋襄公欲執牛耳,率兵平定齊亂後,便自以為國力很強盛,遂有代興之志,為在諸侯中樹立威信,他決定先懲罰幾個小諸侯,殺雞儆猴。
  • 宋襄公其人其事
    天下人都在嘲笑宋襄公的愚蠢,他的愚蠢還不止在這個地方體現。  宋襄公還有次犯傻體現在他禪讓他的王位上。召陵之盟13年後,桓公管仲相繼去世,齊桓公的兒子們相當不爭氣,相互殘殺最後把齊國建立的霸業生生毀滅,齊所建立的中原聯盟,也隨之潰散。管仲桓公將公子昭託付於宋襄公,就是看在宋國既有相對強勢的國力,宋襄公這個人也是個相當有雄心壯志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仁義」。
  • 宋襄公
    《史記索隱》的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王霸》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中學歷史教科書兼顧兩種說法。這裡面的宋襄公,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今天稀客在古宋國的地盤上混,儘量客觀地介紹一下他。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齊國太子昭逃到宋國,向宋襄公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