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徵捺山地質公園茶農採摘鮮葉。 楊寶嶺 趙磊 攝
明前茶,貴如金。清明節即將來臨,揚州綠楊春明前茶也迎來最寶貴的採摘時機。記者昨日從儀徵月塘鎮獲悉,揚州本土名茶綠楊春產地之一——儀徵捺山地質公園茶場的茶農們已開始採摘今年的第一批春茶。受去年乾旱以及今年疫情等因素的影響,預計今年的產量將下降,售價與去年持平,好的明前茶每斤售價在800元至1200元之間。
受乾旱和疫情影響,今年綠楊春產量將下降
昨天上午7點,儀徵月塘鎮捺山茶農魏其山背著茶簍上山採茶。受疫情影響,他家今年沒有僱用外地工人,而是在當地找了六七個熟悉的採茶工。
魏其山家有50多畝茶園。「去年乾旱,雨水不足,目前採摘的都是一些抗旱的茶樹。」魏其山說,現在預計一天每畝能採20斤鮮葉就不錯了,不過後期如果天氣給力,產量會慢慢上升。
嫩芽傲立枝頭,茶園綠意盎然。儀徵捺山周邊約3000畝茶園,每到採茶時節,周邊百餘村民因「茶」而聚,採摘忙碌一個多月。然而,今年受疫情影響,沒有了以往大規模的「喊山醒茶」儀式,揚州綠楊春明前茶在「低調」聲中開採。
「目前只是一些抗旱的茶樹率先開採。」儀徵捺山茶葉試驗場辦公室主任張鵬說,從去年冬天以來,揚州持續乾旱少雨,導致今年的春茶發芽晚,茶青芽頭小、不茂密,採摘起來費時且效率不高。此外,受疫情影響,外來採茶工難招,今年的產量將受到影響。
「明前茶如果採摘得太早,茶葉的芽苞太緊,就達不到製作首批明前茶的標準;如果採摘得過晚,茶葉的芽苞都舒展開了,同樣也達不到標準。」張鵬說,揚州大規模的採茶還未開始,今年到底減產多少還是未知數。現在最要緊的是順利把茶葉採下來,把好質量關,等著客戶來買。
價格與去年持平,積極開闢多元化銷售渠道
「明前茶金貴,冒尖的少,一個人一天只能採摘2斤左右鮮葉,炒成幹茶也就2兩多。」魏其農說,正宗地產明前春茶需按照4斤3兩鮮葉製作1斤幹茶的比例嚴格執行,典型特徵是「一芽一葉」,以芽苞為主,有種含苞待放的感覺,泡製出來是嫩綠色。
「人工成本在明前茶成本中佔很大比例,明前茶一斤鮮葉包含人工成本,價格在120元,這樣製作一斤幹茶的採摘人工成本就要超500元。」張鵬說,今年外地工人難招,均使用本地的採茶工,導致人工成本也增加了許多。可即便如此,今年好的綠楊春明前茶售價在每斤800元至1200元,價格與去年持平。「等到春茶大量上市,幾百元一斤的大眾茶依舊是市場主流。」張鵬說。
採訪中,記者獲悉,受疫情影響,除了人工問題外,今年茶農還需面對銷售渠道難拓展的問題。「目前許多茶葉市場比較冷清,這將影響春茶的銷售。」張鵬說。
「對於茶客來說,茶是生活的一部分,疫情是短暫的,生活還是要繼續。」張鵬表示,就目前的市場反響來看,還是比較樂觀的。雖然客商不能親自到當地來採購,但通過電話、微信等渠道,客商們均表示出繼續採購的意願,採購量較去年而言也並未減少。
「現在很多茶商藉助直播、抖音等網絡渠道銷售茶葉。」張鵬說,隨著新茶上市,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茶農和茶商嘗試直播、抖音,新零售、社群等網際網路營銷方式,多元化打開銷售渠道。
「沒有什麼能比一杯春茶,更能讓人品味春天。」揚州市綠楊春茶葉協會會長潘斌說,協會將進一步提高對揚州名茶綠楊春的品質要求,保證色、香、味、形特性,讓消費者知道綠楊春好在哪裡。
通訊員 樊榮榮 蔡榮榮 記者 楊寶嶺 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