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閃炎 攝
從秀州北路拐入光明街,在大運河旁坐落著一幢別致的西式建築——文生修道院。一個多世紀過去了,建院時栽下的香樟、廣玉蘭等早已成了參天大樹,它們仿佛是時間的老人,無聲地訴說著滄桑的故事。目前,文生修道院內建築多處損毀,為保護嘉興悠久的歷史文化,再現運河畔獨特的風景,我市將對其實施修繕,按照計劃,5月上旬進場施工。據悉,整個修繕工程將體現建築的原真性、完整性和連續性。
文生修道院
目前破敗不堪
1902年,法國神父步師加(曾任遣使會會長)在嘉興購地後開始建造法蘭西嘉興文生修道院,一年後順利竣工。自1903年至1908年,此處為中國遣使會唯一的總修院,又是總會院。這裡常住中外修生四五十名,研習教義,考試合格後晉升為神父。從1909年至1941年,文生修道院共培養12年制神父155名,並被派往全國各地教堂。
據悉,文生修道院是典型的西式建築風格,其主體為倒「凹」字形的西式樓群,由教堂和西式環樓組成,坐東朝西,左右對稱,「凹」口向著大運河。
昨天下午,記者走進文生修道院,院內環境十分幽靜,映入眼帘的是灰黃色的建築、斑駁的牆體、朽壞的樓梯、逼仄的樓道……再往裡走,只見部分牆體開裂嚴重,牆面起皮、鼓脹的現象更是隨處可見。整個建築幾乎沒有一扇完整的窗戶,屋頂及樓板破壞嚴重。空闊的教堂內則是空無一物,只有牆上的標語依稀可見,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往昔的變遷。
附近居民、今年55歲的陸來法看到記者一行,驚訝之餘感嘆不已!「終於要修繕了,很多人都盼著這一天呢!」陸來法說,小時候他還經常到文生修道院裡玩,因此對當年的輝煌多少有點印象,「大教堂內,那些拱形的窗上都鑲嵌著很好看的彩繪玻璃,地面上鋪著進口的紅色花紋地磚,還有很多石膏像,牆壁上也有畫像。鐘樓裡有一口很大的銅鐘,那些樓板都是造價不菲的洋松木。」
修繕不改變文物原狀
據介紹,文生修道院曾經是我國近代歷史上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修道院之一,2000年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不僅是中國早期教會建築的代表,還是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的重要實物例證,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對其實施修繕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修繕將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切實保持好建築的歷史信息,修繕中尊重歷史真實性,保護建築風貌、建築特徵及結構形態,最大限度保存原有構件,堅持『最小幹預』原則。」文生修道院修繕項目現場負責人倪根良告訴記者,文生修道院佔地面積2223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814平方米。
記者了解到,整個修繕工程主要包括:處理局部牆體開裂等結構性問題,整體翻修屋面,整理立面形象,拆除部分有損建築安全的構建物,修復南翼樓坍塌的樓面以及排除室外積水等影響文物建築保存的外部因素等。另外,還會在管線、給排水、消防等方面增加必要的設施。
倪根良說,無論是在建築主體還是一些細部上,都會真實還原歷史面貌,拆除護欄、磚牆等後期添建部分。「比如在牆體牆面方面,會處理開裂並修補起皮脫落的地方,天棚粉刷層按原紙筋灰做法重新粉刷;地板地面方面,則會拆除主樓、南北配樓室內後來所改的水泥地面,還原地壟牆、木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