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飛沫最遠可傳6米,是美疾控推薦社交距離的3倍多

2020-12-22 西安發布

新冠病毒的載體可以傳播多遠?有多少飛沫會變成氣溶膠顆粒?在新冠預防措施方面,這些問題的答案將為政策制定者和公眾提供急需的指引。為此,有研究團隊專門研究了環境的溫度、溼度及空氣流通速度,會對飛沫傳播產生怎樣的影響。9月10日,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的期刊《Nano Letter》刊登了他們的研究結果:在溼冷條件下,飛沫最遠可傳播6米。該研究團隊認為,在溼冷環境中,美國疾控中心(CDC)推薦的保持6英尺(約為1.83米)的社交距離,並不能完全消除所有接觸飛沫的可能。

《Nano Letter》 圖

研究顯示:溼冷環境中飛沫最遠可傳6米據《Nano Letter》9月10日刊發的文章《COVID-19: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the Propagation of Respiratory Droplets》顯示,呼吸道飛沫在將病原體載體傳遞給易感宿主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該文由5位作者聯合署名,4位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機械工程系,1位來自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呼吸道飛沫通常通過說話、咳嗽和打噴嚏產生,最初的擴散速度約在每秒1米到100米之間。該文研究者通過動力學方程來分析氣溶膠顆粒的傳輸、積累和沉澱,並利用現有框架模型來分析飛沫的傳播速度。該分析在0-40攝氏度的溫度條件及0-92%的溼度條件下進行,跟美國的地理氣候相似。該研究的關鍵是Lmax (飛沫傳播的最大水平距離)。文章顯示,新冠病毒會通過飛沫和氣溶膠傳播,新冠患者呼出的大大小小的飛沫將在環境中散播並最終蒸發。小飛沫會迅速乾燥形成固態的氣溶膠顆粒,氣溶膠顆粒可以在空氣中長時間懸浮,因而會造成遠距離的傳播。受重力影響,大飛沫的傳播距離相對有限,在乾燥之前大飛沫通常會落在他人的上半身。Lmax 即被研究者定義為飛沫在變為乾燥的氣溶膠顆粒或掉落到人手高度以下之前可傳播的最大水平距離。分析結果顯示,飛沫在低溫和高溼的環境中傳播的更遠,而在高溫和低溼的環境下則會產生大量的氣溶膠顆粒。研究團隊稱, 值得注意的是,在溼冷環境中,美國疾控中心(CDC)推薦的保持6英尺(約為1.83米)的社交距離,並不能完全消除所有接觸飛沫的可能。研究顯示,在極端溼冷的條件下,飛沫最遠可傳播6米。研究團隊還關注到越來越多「超級傳播事件」發生在室內。其研究顯示,乾熱環境中,氣溶膠顆粒的最終大小在1–15 μm(單位:微米)之間,這種小顆粒在沉澱前可在空氣中懸浮數小時,而且容易在學校、辦公室、旅館、醫院等公共場所聚集。因此,夏季要更重視防禦氣溶膠引發的遠距離傳播,尤其是在天氣乾燥時。美疾控中心強調保持社交距離,專家呼籲口罩據美聯社(AP)10月6日(當地時間)報導,美國疾控中心(CDC)10月5日(當地時間周一)表示,新冠病毒在空氣中可傳播超過6英尺遠,特別是在通風不好時和密閉空間中。但是疾控中心官方表示這種傳播比較少見,目前的社交距離指南依然有效。然而,一些專家對CDC最新的指南提出了批評。他們認為,新冠病毒比CDC說的更容易傳播,他們建議即使是在人們間隔6英尺以上的長時間戶外聚會中,公眾仍應該佩戴口罩。「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傳播,這裡沒有一個清晰的界限。6英尺外你也不安全,不能脫下口罩。」來自馬裡蘭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Donald Milton博士說。據美聯社報導,幾個月來,CDC一直說當感染者咳嗽或者打噴嚏時,新冠病毒主要通過空氣中較小的飛沫傳播。大部分CDC關於社交距離的指南都是建立在這個理念之上,即6英尺是不戴口罩時人與人之間安全的緩衝距離。在採訪中,CDC的官員也承認,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病毒有時可以通過更小的顆粒傳播,即氣溶膠的傳播範圍會更廣。在CDC官網最近更新的指南中,也承認了新冠感染者可以傳染6英尺以外的人,感染者剛離開的地方也可能傳染他人。CDC官方說這些是「有限的、不常見的情況。」CDC官方表示,這種傳染通常發生在通風不好時或密閉空間中,且人們因為正在進行唱歌或鍛鍊等活動而呼吸劇烈。人們可以通過以下措施自我防護:保持至少6英尺的社交距離,勤洗手,清潔觸摸物表面,生病時呆在家中。9月下旬,CDC也曾更新過一次指南,但幾天後又撤下。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及華盛頓郵報(WP)報導,CDC在9月下旬曾更改過一次指南並公布,稱新冠病毒通常通過「呼吸道飛沫或更小的顆粒比如氣溶膠」傳播。但幾天後該更新被撤下,CDC官員稱這次更新是發布錯誤,「很不幸,早期的修訂稿沒有經過技術性審查。」據美聯社報導,包括Donald Milton在內的一些研究人員10月5日(當地時間周一)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封信,呼籲就冠狀病毒如何在空氣中傳播提供更清晰的公共衛生指南。他們說,公共衛生官員在表述可以傳播疾病的空氣中的顆粒和飛沫的大小時,應該使用更清晰的語言,而且要更直接地說明小型氣溶膠中的病毒在傳染人時所起的作用。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Linsey Marr說,帶口罩和勤通風在室內很重要,在戶外這也同樣重要。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美疾控中心:「新冠病毒可通過鞋底傳播」,中國專家曾建議在家門口...
    近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通過鞋底傳播,傳播距離至少為13英尺(約4米),是之前社交隔離指南推薦的2米的2倍。資料圖,王一波 攝據美國《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12日消息,該項新研究刊登在CDC的學術期刊《新發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上,研究人員在中國武漢某家醫院檢測了空氣和地面的樣本,發現重症監護病房工作的醫護人員中約有一半人的鞋底都攜帶有新冠病毒。
  • 美疾控中心更新指南:新冠病毒可能通過空氣傳播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5日報導,美疾控中心當天更新了關於新冠病毒的指南,表示這種病毒「有時可以通過空氣傳播」,感染距離超過6英尺(約1.8米)外的人。美疾控中心網站:新冠病毒有時可以通過空氣傳播美疾控中心表示,基於目前的科學,人們與新冠患者接觸的時間越長、距離越近,就越有可能被感染。一些已經發表的報告顯示,在「有限的、不常見的情況」下,人們能夠被6英尺外的新冠患者感染,或者在新冠患者離開不久的區域內被感染。
  • 研究表明新冠氣溶膠可包含仍存活的病毒 傳播距離遠超6英尺安全距離
    一項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氣溶膠包括可以感染和在細胞中繁殖的活病毒,它證明病原體可以通過空氣傳播傳播,且傳播的距離比建議的6英尺(1.8米)社交距離遠得多。200多名科學家幾周前敦促世界衛生組織(WHO)承認COVID-19的氣溶膠傳播。該組織後來承認了這點,但堅持認為,飛沫傳播是COVID-19傳播的主要途徑。
  • 新冠傳播能力被嚴重低估:安全距離不是6英尺而是8米!
    美國麻省理工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的傳染威力被嚴重低估了危險不只是6英尺是26英尺(8米)美國目前的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 規定人們公共場合下要保持6英尺(及1.8米)的距離。然而近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適當的條件下,噴嚏、咳嗽和呼氣產生的液滴可以在空氣中停留並蔓延超過26英尺,即8米遠。!據稱 ,這也是為什麼上周五美國CDC終於正式建議美國人除了保持社交距離之外, 在公共場合要戴口罩。這個研究報告的作者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副教授,專門研究流體力學的Lydia Bourouiba。
  • 新冠氣溶膠可包含仍存活的病毒 傳播距離遠超6英尺
    新冠氣溶膠可包含仍存活的病毒 傳播距離遠超6英尺2020-08-13 11:56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空氣中的COVID-19傳播是通過感染者在咳嗽、打噴嚏、大喊大叫,甚至只是正常說話時排出的微小飛沫和氣溶膠發生的。 一項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氣溶膠包括可以感染和在細胞中繁殖的活病毒,它證明病原體可以通過空氣傳播傳播,且傳播的距離比建議的6英尺(1.8米)社交距離遠得多。  200多名科學家幾周前敦促世界衛生組織(WHO)承認COVID-19的氣溶膠傳播。
  • 為什麼在疫情防控中一再強調要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離?
    問:為什麼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中,一再強調要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離?答:大家都知道,在疫情防控中,我們始終強調要保持社交距離。首先,新冠、流感等病毒均可通過近距離飛沫傳播,當人說話、咳嗽或者打噴嚏時,病毒會隨飛沫排出到空氣中,研究表明,在重力的作用下飛沫從人體口鼻排出到落地的水平距離一般在1米以內,近距離接觸的人,如果吸入含有病毒的飛沫,則有導致感染的風險,所以建議在公共場合,人與人之間至少要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
  • 廣州一餐廳聚集性感染新冠案例:3個家庭共10人確診 空調或助推飛沫...
    Infectious Diseases》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COVID-19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ir Conditioning in Restaurant, Guangzhou, China, 2020」的論文,該論文的作者為廣州市疾控中心和廣州越秀區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員。
  • 2米不夠?新研究否定「6英尺」社交距離:新冠病毒很容易傳播到5米外
    新研究否定「6英尺」社交距離:新冠病毒很容易傳播到5米外  黃琨 • 2020-05-20 18:40:36 來源:前瞻網
  • 美疾控中心發布「可怕」信息後緊急撤回!美股大跌
    (原標題:美疾控中心發布「可怕」信息後緊急撤回!歐美股市遭遇驚魂一夜,但這隻股票再創新高,今年已漲近6倍)因市場擔憂第二波疫情的到來,周一,全球多數股票市場出現下跌。當日,美股表現欠佳,道指一度跌超3%,重挫逾900點,納指、標普500指數盤中雙雙跌超2%。尾盤階段,科技股拉升,納指收窄跌幅至接近平盤,道指、標普500指數均有回升。
  • 社交安全距離是2米,走路跑步騎車要隔多遠?運動安全距離是多少
    安全的社交距離是2米左右在之前疫情嚴重的時期,我們通過各種媒體了解到再疫情期間有一個社交的安全距離,一般這個距離在1-2米左右,平均也就是1.5米,這個安全距離指的是兩個人停止運動後,面對面交流的距離,當然也要拋去有風的情況,也就是說在靜止的情況下,兩人面對面在2米的距離
  • 大同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堅持防疫「三件套」 防護記住「五還要」
    市疾控中心提醒,當前市民仍需保持高度警惕,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始終如一落實好個人防護措施,堅持防疫「三件套」,防護記住「五還要」,減少不必要的人群聚集,共同維護好來之不易的階段性防控成果。  市疾控中心專家介紹,當前市民應時刻保持個人防護意識,做好「三件套」,即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做好個人衛生。
  • 美疾控中心發布自製布口罩教程,歐洲多國均提出「要求」
    《時代》雜誌報導截圖美國:疾控中心推薦民眾佩戴布口罩當地時間4月4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發布自製布口罩「教程」。CDC建議民眾在社交疏離措施難以維持的公共場合(雜貨店或藥店),特別是在以社區為基礎的主要病毒傳播區域內佩戴布口罩。
  • 江西兩地疾控發布健康提醒!
    ●勤洗手、多消毒,流行期間最好不要帶去人員密集的場所遊玩。●幼託機構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應該及時隔離就診。上饒疾控提醒您三月應重點預防新冠肺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性腹瀉以及春季過敏性鼻炎等疾病。目前境內本土傳播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全球新增報告病例已連續6周呈現下降趨勢,死亡病例也連續3周呈現下降趨勢,但國外疫情仍呈較高水平流行,境外輸入疫情防控壓力較大。3月份仍是做好預防新冠肺炎的重要時期。在此提醒市民做好以下幾點個人防護措施。
  • ...英國或升級警報考慮再封鎖 美疾控中心稱「冠狀病毒可在超6英尺...
    美國、印度和巴西分別一日新增病例逾3.1萬、7.4萬和1.3萬。美國疾控中心刪除其此前草案,稱「冠狀病毒可在超6英尺距離空氣中傳播」為誤報。媒體稱英國針對新冠疫情的警報級別將從三級提高至四級。英首相據稱正考慮再度封鎖全國6個月。比爾·蓋茨批美國新冠檢測周期長:24小時都無法出結果。
  • 廈門疾控中心發布健康提醒:重點關注諾如、水痘和流感
    6、避免近距離接觸患者的嘔吐物和排洩物要及時清理和消毒,清理時注意個人防護。7、環境衛生學校教室和居家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8、及時報告各類學校等集體單位一旦發現胃腸道症狀病例異常增多時,應及時將患者送到醫院診治並報告屬地疾控機構。
  • 【擴散】合肥疾控再發重要提醒!
    【擴散】合肥疾控再發重要提醒!近期多地報導進口冷凍肉類食品外包裝新冠病毒檢測陽性,新冠肺炎疫情境外輸入、由物傳人和局部散發的風險不斷加大。我們要克服麻痺思想、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毫不懈怠地落實各項疫情防控措施。
  • 中疾控研究員馮錄召:保持一米社交距離,減少與朋友相約觀影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關於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提了五個方面20條具體要求,前四條實際是對我們每個人的具體行為提出的要求,比如說科學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減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動、室內多通風、勤洗手、使用公勺公筷等,這既是疫情防控需要我們做出的行為改變,也是從未來長期提高每個人的健康素養需要做出的行為改變,是將來生活方式的常態。
  • 梅奧診所新研究:口罩在預防COVID-19傳播方面發揮著 「關鍵」作用
    梅奧診所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任何一種口罩對預防新冠病毒傳播都至關重要。研究人員用人體模型證明了口罩的有效性,並在不同距離進行了類似的實驗。研究發現,口罩與社交距離相結合,可以顯著降低一個人在接觸感染者時感染COVID-19的風險。
  • 2天3起進口冷凍食品或外包裝檢測陽性,從巴西等三國進口,中疾控...
    臨汾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總調度室再次提醒廣大市民朋友:關注官方發布的疫情信息,進一步提高個人防護意識,做好自我健康監測,勤洗手、常通風,不聚集、少聚餐,科學佩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離,養成使用公筷公勺、衛生用餐、文明用餐的良好生活習慣。
  • 美疾控中心建議全民戴布面罩,川普唱反調
    【文/觀察者網 龍玥】當地時間3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發布會上宣布,當天美國疾控中心(CDC)發布了新指導方針,敦促美國民眾在公共場合佩戴布面罩(cloth face cover),以防止新冠病毒傳播。疫情蔓延以來,一直建議生病的人才佩戴口罩的美國疾控中心現在終於改口。然而,對於該機構這一新指南,川普第一個在公共場合唱起了反調:這只是一個建議,反正我不會照做。川普在發布會上表示,最近的研究顯示,無症狀者也可能會傳播病毒,「美國疾控中心建議使用非醫用面罩作為額外的自願的公共衛生措施。這是自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