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應運而生的「共享用工」無疑是人力資源市場最熱門的話題。企業間攜手並肩,調劑人力餘缺,為特殊時期的市場用工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今,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原先「借出去」的員工按照企業之間的協議被陸續召回。人們也開始思考,在「後疫情時代」,靈活用工能否成為一把金鑰匙,巧妙破解困擾勞動力市場長期存在的「用工難」問題?
靈活用工
疫情期間
立了大功
小梅原是禾綠餐廳的一名服務員。因為疫情影響,餐廳沒了客源,所以小梅成了「待崗」員工。
小梅在公司附近租房居住,每月房租2000元,再加上日常生活,每個月的基本生活開支至少也要三四千元。那段時間,小梅無班可上,每天窩在出租屋裡犯愁。就在卡裡餘額所剩無幾的時候,突然迎來了轉機——朝陽區人力社保局推動企業間「共享用工」模式,小梅和幾個姐妹被安排到了離禾綠餐廳不遠的「便利蜂」超市。
便利蜂的店員跟禾綠餐廳服務員的工作內容有很大相似性,在便利店的工作是整理貨架,打掃衛生,對小梅來說沒什麼壓力,很快她就上手了。對於這份新工作,小梅挺滿意:「最起碼解決了生存難題,不用為基本生活發愁了。」
「共享用工」的概念源於盒馬鮮生和西貝的一場合作。疫情期間,「盒馬」吸納了3000多名其他企業的員工來救急,公司副總經理胡海河表示,疫情過去之後,靈活用工將會成為用工市場的一個發展趨勢。
這幾個月,旺順閣也有一批待崗員工進入物美社區服務站等便民商超工作。旺順閣餐飲負責人說:「在疫情期間搭建企業間互通互助平臺,既穩定了員工就業,保障了基本收入,又幫助企業對員工進行管理,對企業經營來說起到了極大的緩衝作用。」他也認為,即使疫情過後,這種靈活用工形式還是有很大的市場。
用工平臺
從低到高
都有需求
長期以來,在各類機構發布的「缺人崗位」排行榜上,佔據前幾名的大體都是銷售、保安、保潔,餐廳服務員……這類崗位對技能的要求並不高,但工作穩定性較差,社會地位不高,薪酬上也不佔優勢,所以長期以來,對勞動者的吸引力不強,用工難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而疫情期間誕生的以共享用工為代表的靈活用工讓人們眼前一亮,為解決用工難的問題打開了一個新思路。
張阿姨退休以後進城來照顧獨自生活的女兒。家裡就母女兩人,所以張阿姨平時除了操持一下家務,做做飯,倒也很清閒。「白天幾乎沒什麼事做,跟四鄰八裡也都不認識,挺悶得慌。」張阿姨整天無精打採,總想著找點兒活幹。
「阿姨,想不想沒事的時候打份零工?」一天,在小區遛彎的時候,一場推廣活動吸引了張阿姨的目光。那是一個數位化靈活用工平臺,名字很有意思,就叫「閒不住」,專門針對45至65歲的用戶。一聽這名兒,張阿姨就樂了:「這不就是說我們這些剛退休的老年人嘛?」張阿姨立馬決定應聘。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她註冊了帳號,填報了相關信息,通過平臺智能匹配,發現小區旁邊就有一個生鮮超市在招工,工作不難,整理整理貨物,幫忙打掃下衛生,每天工作4個小時。平時女兒上班去了,白天的時間幾乎都是空閒的,張阿姨正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到超市打個零工,既解決了閒來無事的困境,還可兼顧陪伴女兒。
不僅是人們所熟悉的商超、物流、客服等中低端崗位需求,包括設計師、軟體開發、創業策劃、財務會計等高端崗位,近年來也出現了大量的靈活用工現象。相應的靈活用工平臺也應運而生,比如豬八戒、雲帳戶、薪行家、工貓、點匠、好活……
4月15日,今元數科推出了一個專門針對年輕人的兼職平臺——「豆豆兼職」。這也是一個數位化靈活用工平臺,服務於在校大學生及畢業5年內的青年群體,內容涵蓋網紅主播、在線教育等網際網路新興崗位,也包含零售、餐飲、房產、旅遊等傳統領域,同時也開拓了攝影師、設計師、文案高手、程式設計師兼職等技術型崗位,全面滿足青年群體個性化、定製化的兼職需求。
靈活用工的普及帶動了一批「斜槓青年」的誕生。在各種威客網上,個人和企業發布任務,公布任務期限和酬金,而「威客」們則通過競標接下任務,獲得報酬。小到一個端午節產品包裝的設計,一個PPT的製作,大到公司產品的樣本設計、品牌策劃、網站建設和維護等,內容涉及非常廣泛。求職者可以將自己的碎片化時間利用起來,隨時到平臺上「找活兒」,很多具備多種技能的人才也由此成為「斜槓青年」。
各方探索
未來或是
大勢所趨
實際上,很多企業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了靈活用工方面的探索。
建築、裝修行業的農民工流動性極大,需要頻繁找活兒,「點匠」平臺把建築施工方的用人需求和農民工的勞動力資源整合在一起,農民工可以將自己的簡歷掛出來,同一包工頭手下的工友還可以形成一個「班組」,方便企業大批量僱傭工人;企業則將用工需求通過「一呼百應」功能發布在平臺上。接下來,就是供需雙方的自行匹配了。
還有房產中介負責給房源拍照的攝影師,因為並非每天都有新房源可供拍攝,所以企業也是採取靈活用工的方式,在有拍攝需求的時候才會邀請攝影師。
此前,在朝陽區人力社保局推動下,100多名共享員工到沃爾瑪、永輝、物美上崗。朝陽區的操作突破了以往共享用工的思路,將這些員工與用工企業之間的關係定義為「兼職」,認定員工在與原企業存在勞動關係之外,與用工企業同樣存在勞動關係,工資由用工企業發放,同時給勞動者上一份兼職工傷險,以解決員工可能出現的意外風險。朝陽區的做法作為一種創新性的探索,為靈活用工打開了一個新思路,開拓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人才正從『為我所有』轉變為『為我所用』,是因為任務出現的時候才需要人才,任務結束後人才再多也沒有意義,能一起完成任務才有價值。」這是華為首任人力資源副總裁、人瑞集團創始人張建國的觀點。
人瑞集團發布的《中國靈活用工發展白皮書》中提出,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從2010年左右,我國的勞動力結構從「供大於求」逆轉為「求大於供」。在這兩個大的結構性變化背景下,中國企業面臨著用工成本上漲、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局面。一家企業要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生存,最根本的是要具備環境適應與快速應變的能力。靈活用工正是企業面對激烈競爭環境和技術變革時所採取的有效管理策略,是企業彈性用工的一種方式。未來,靈活用工或將成為網際網路與共享經濟時代企業用工方式的重要選擇。
(責任編輯:趙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