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深圳市衛健委通報,3月23日,深圳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從最高記錄41例,首次降為0。戰疫還在繼續,但這個消息讓市民頗為欣喜。
從廣東首個治癒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到20天建成深圳版「小湯山」,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深圳迅速響應、周密部署。而深圳三階段疫情防控策略也被寫入《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報告》。
●南方日報記者 姚淑慧 張瑋
動態清零啃下重症救治「硬骨頭」
作為一個人口流動頻繁的大型城市,1月1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確認:內地首例湖北以外省份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出現在深圳。承擔過SARS、H7N9等傳染病救治工作的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下稱「市三醫院」),被選為定點收治醫院,先後騰出1600張床位。1月23日,深圳2名確診患者治癒出院,成為廣東首批出院患者。
與普通患者相比,多數重症患者年紀較大,並且有基礎性疾病。為與死神搶奪生機,在他們的床邊都有護士「一對一」24小時護理。每個危重症患者還有一個治療小組對接,包括重症治療醫生與護士、呼吸治療師、臨床藥師、感染科、營養科、影像及中醫專家等。
救治中,醫療硬體設施也為患者爭取到更多搶救時間。當高流量供氧、無創呼吸機支持、氣管插管呼吸機支持都無法維持時,就要用上ECMO(體外膜肺氧合)。它是能夠替代人體心臟和肺的體外生命支持系統,被視作ICU裡的「終極武器」。
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深圳醫院術後ICU主任溫雋珉帶領的重症1組負責需ECMO支持的患者,是「ICU中的ICU」。醫護人員在治療時如走鋼絲般小心翼翼,患者的生命體徵、藥物的精確用量和時間,呼吸機、ECMO參數、檢驗檢查的具體數據等,不容有一絲差錯。而省、市專家也會參與討論,制定搶救方案。
此外,市三醫院探索多種新型治療手段,1月30日起利用康復患者的血漿提取抗體,為危重患者進行治療。深圳首位使用恢復期血漿特異性抗體的危重患者在3月8日治癒出院。在救治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深圳終於實現重症、危重症患者動態清零。
未雨綢繆20天建成應急院區
在重大疫情面前,僅憑醫院的臨床救治,顯然無法全然應對。統籌調度資源,打造救治樞紐平臺更為關鍵。
按照「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原則,市三醫院除迅速匯集深圳最優質的醫療資源,緊急調配口罩、防護服、ECMO、呼吸機等醫用物資和設備,一連串的「應戰」布局也隨之展開:
1月23日,深圳市衛健委組織來自全市各大醫院的12位主任中醫師組成中醫藥專家組支援市三醫院;1月25日,安排15位主任醫師、教授成立專家團隊,以及8名主治醫師組成「搶救天團」,專注重症、危重症患者;1月28日,僅用36個小時,尚未開業的禾正醫院將兩層樓110張病床布置成接診標準,深圳開闢了「第二病區」。兩次核酸檢測為陰性但仍需接受治療的疑似病例,均轉至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禾正病區和深圳大學總醫院集中收治。
2月1日,深圳市衛健委再次指派39名重症醫學護理骨幹前去支援。據悉,前後有8批專家進駐市三醫院,共100多名醫務人員。此外,還有廣東省衛健委組織的數位專家。
1月底,市三醫院單日收治新冠肺炎初篩陽性患者達60例、連續多日收治新冠肺炎初篩陽性患者約40例。深圳市委、市政府當機立斷,本著「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的原則,緊急決定建立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應急院區。
項目1月31日開工,2月19日基本完工,實現20天規劃、設計、建成一座擁有千張床位的應急醫院,也將市三醫院總計能提供的床位數推至2600張。
雖然目前該應急院區暫未啟用,市三醫院院長劉磊表示,院區將本著「平戰結合」的原則,在兼顧醫療應急的同時,成為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用房用地。
「打造一個高效運轉的救治平臺,對於深圳提高收治率和治癒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深圳市抗擊新冠肺炎重症醫學專家組組長馮永文說。
優化治療臨床科研兩手抓
臨床診治的同時,更為深層次的醫療科研也同步進行。市三醫院的P3實驗室承擔了新型冠狀病毒的篩查和確診病人病毒載量動態觀察的任務,通過每日檢測患者病毒樣本,觀察病毒量是否下降,為臨床的精準治療提供依據。
1月3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一版)》(下稱「深圳版診療方案」)正式發布,除了對疾病加重的時間節點、風險因素以及防治策略進行介紹,強調部分患者可能「無明顯症狀」,重症患者也可能「無明顯發熱」外,方案的實驗室檢查標本中增加了「糞便」一項。
2月16日,深圳版診療方案迎來更新,對康復者血漿和特異性抗體治療規範進行詳細指引,並建議高度重視病情篩查,及時發現病情加重患者。
接著,英文版診療方案以及兒童診療方案也發布,後者明確指出兒童普遍易感,新生兒及嬰幼兒也有發病;前者則利於將「深圳經驗」分享到更多國家和城市。
近日,市三醫院與南方科技大學聯合從臨床新冠病例獲取生物樣本,首次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觀察到了新冠病毒經滅活後的真實形貌,為新冠病毒的識別、鑑定和臨床相關研究提供重要的超微影像基礎。
3月9日,重症醫學專家組聯合撰寫了《深圳重症(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指引(共識版)》,發表在《中華危重急救醫學》第32卷第2期上。其中重要的一點是:提前篩查出可能從輕症轉為重症、危重症的病例,儘早介入,幹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