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美國人用腦子吃飯,中國人用嘴吃飯,日本人用眼睛吃飯」,其所折射出的就是三國的飲食習慣,歐美人注重營養,中國菜注重口味,而日本的各種美食則往往是精緻好看的代言人。但是其實關於孩子的午飯,有很多日本的家長是非常羨慕中國的家長的。
最近我的一個在日本定居生活的同學在朋友圈裡曬出了關於孩子午飯的那些事,並表示對於我們這些還在國內的家長深深的羨慕。在她的朋友圈裡,孩子的午飯便當都是這樣的:
有沒有食慾且不說,至少看起來就很可愛,會很吸引孩子。但想想也知道,這樣的午飯便當絕對是一種非常耗費精力的事情。我的這個同學說,一開始其實他也覺得這種標準的日式便當很沒必要,都是吃進肚子裡的東西,好吃就行了唄,有什麼可裝飾的,於是一開始給孩子準備的午飯都是這樣的。
但孩子一開學她卻傻了眼,原來在上個世紀70年代 ,日本政府為了鼓勵飲食單一的日本民眾豐富飲食,鋪天蓋地的宣傳「能一頓飯做出10種以上顏色的飯菜的女性才是合格的妻子」,所以在日本,孩子們的便當不只是簡單的食物,也是孩子們家長在展示水平的一場無聲較量。
而我的這個同學一向自詡「全世界最好的辣媽」,為了不「丟牌面」,只能硬著頭皮去研究如何做好日式便當。而直到她真的動上手,才知道:這種便當也沒有那麼好做,小小的一個飯盒裡,有炒的,有蒸的,有煮的,有炸的,為了孩子的一頓飯,直忙得人仰馬翻才算堪堪完成。
而這「悲慘」的忙碌經歷也讓她起了投機取巧的心思,於是一旦想偷懶就會去超市買半成品來節省功夫,但神奇的是,她居然在這裡碰到了很多孩子同學的媽媽來買半成品的經歷,一經交流,她才得知,原來日本的家長也對於這種「便當文化」深感疲憊,但又不得不遵守:
原來,上個世紀,日本女性普遍都是家庭婦女,整天的任務就是相夫教子,做起來這種便當雖有些繁瑣,但也還算可以接受;但在現在,日本的大多數女性也要出去工作,只有一部分丈夫有高收入的女性才是全職太太,而這些又要忙工作又要照顧孩子的媽媽們又不想因為便當而丟面子,被當成「不賢惠的女人」,所以經常用這種只需要加熱一下的半成品來偷懶。
了解了這些,知道了日本孩子手中的便當可能也沒那麼「神奇」,我的同學便只能繼續一邊跟孩子說「你的便當絕對是媽媽親手做的」,一邊偷偷的羨慕我們這些還在國內,對孩子的飲食只求健康好吃就行,沒有奇奇怪怪的要求的中國家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