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鞠峰】脫歐,一場延宕多年的「鬧劇」即將「劇終」,而新冠病毒的變異,似乎給這場「政治大戲」來了個「劇透」,許多英國民眾,提前感受到了結局的冰冷殘酷。
在英國發現傳染性更強的新冠病毒新變種後,英國政府採取更為強力的疫情封鎖措施,但仍有倫敦民眾大量外逃,英國混亂不堪,歐洲眾多國家,一個接一個地「禁航」。英國人,一下成了最「不受待見」的歐洲群體。
紅色為對英國「禁航」的歐洲國家(圖源:每日郵報)
一眾英國媒體,用犀利的言辭形容這種尷尬的國際地位。《每日鏡報》直接在頭版上印出「歐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的標題;《泰晤士報》頭版稱,「歐洲對英國關上大門」;《太陽報》對於法國的態度評論道,「法國沒有絲毫憐憫」。大洋彼岸的美國媒體更是直言英國已成「國際棄民」。
因為在英國發現了傳染性更強的新冠病毒新變種,英國政府在12月19日宣布,從20日起倫敦等部分地區的新冠疫情防控級別將提升至第4級(Tier 4),實行更嚴格的防疫措施。倫敦等地將再度「封城」,其他區域的防疫措施也會進一步收緊。
各大英媒頭條均與英國「被關門」有關
《泰晤士報》20日頭條以《歐洲對英國關上大門》為題,介紹了歐洲眾多國家,緊急對英國封鎖航線和軌道交通時堅定態度,以及描述英國國內疫情如何「失控」。
《泰晤士報》頭條截圖
該報援引英國衛生大臣漢考克(Matt Hancock)的話稱,由變異病毒毒株引發的疫情「已經失控」。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奧地利等國,在英國首相詹森警告變異毒株的傳染性後,迅速「關上了國門」。
《每日鏡報》提前在推特上發布了次日(21日)報紙的頭版,上面印著「歐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的大寫字母標題。封面上的詹森帶著口罩,一臉疲倦。
《每日鏡報》21日頭版預告
報導要點提及,因詹森「沒有早一點實施嚴格的封城」,被工黨政客批判。詹森在疫情期間的表現飽受詬病。17日,詹森還承諾假期暫時「放鬆」防疫要求,反對工黨人士「取消聖誕節」的提議,要讓英國人「過個好聖誕節」。但20日,他又突然改口,宣布自20日起的未來兩周內,提升倫敦及周邊地區防疫級別至新增的第四級(Tier 4)。「我懷著沉重的心情宣布,我們無法繼續按原定計劃度過聖誕節。」詹森表示。這種短時間內反覆修改政策的表現,讓工黨領袖斯塔莫感到沮喪,保守黨內部也對詹森「不打招呼」的做法表示不滿。
《太陽報》頭版稱,「法國人沒有絲毫憐憫(show no mercy)」,直指停航停運帶來的英國食品危機。報導稱,(英吉利)海峽隧道和法國的港口的關閉,將影響從蘇格蘭到歐洲的海鮮等商品的出口。如果歐洲駕駛員拒絕前往英國,英國超市的進口食品也將受到影響。
《太陽報》頭版右下部分截圖
英國物流集團喬登貨運公司的董事喬恩·斯沃洛(Jon Swallow)對路透社表示,法國這一舉動,會嚇得歐洲司機不敢前往英國,因為他們擔心會無法回家。他說:「這是一個嚴重的情況,因為我們的庫存商品是為聖誕節期間準備的,以及幫助明年1月穩定(脫歐過渡期結束後的)情況。」 「這說明了英吉利海峽路線有多脆弱。」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本月中旬《泰晤士報》呼籲英國民眾為即將到來的「硬脫歐」而「屯糧」。英國食品生產商預警,「硬脫歐」引發的蔬菜短缺將持續三個月。衛生部長們已經通知藥品、醫療設備和疫苗的供應商在安全地點,儲備至少6周的藥品。
大洋彼岸的美國媒體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21日直言,英國成為「國際棄民(a global pariah)」。
CNBC21日報導稱英國成「國際棄民」
報導稱,英國政府表示,將在周一舉行一次危機會議,討論國際旅行的情況。歐理會將在倫敦時間上午10點,舉行歐盟對新冠病毒變種的協調反應談判,「這種情況可能會使英國脫歐談判進一步複雜化。 隨著12月31日最後期限的臨近,英國和歐盟在脫歐後的貿易關係上仍然陷入僵局,漁業等問題引發的爭端是談判的障礙。」
截至目前,國際上已經有超30個國家和地區宣布了對英國「禁航」、停止人員往來的相關措施。但是,美國和澳大利亞兩個英國「盟友」顯得十分例外。澳衛生部長稱「無計劃與英斷航」,解釋道「我們的隔離方式與歐洲不同」,美國也認為沒必要限制(英國)航班,「無需拉響警報」。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