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多食茵陳湯,不辭常做泉州郎

2021-02-12 草草啖鹽說蜜


圖文原創/寸草天心·天心草

一、泉州的藥膳

泉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是僑鄉,是經濟發達城市,也是美食之都,更是藥膳之都。

說是藥膳之都並不牽強,泉州人的日常飲食裡,時不時都要加點中草藥。


石橄欖豬肝沿湯

泉州尋常人家,當歸是廚房必備之物,普遍用於任何骨湯、魚湯的燉煮,龍骨湯、排骨湯、鱸魚湯等等,加點當歸,補血抗癌提高免疫力,還特別美味。

當歸也用於泡酒,當歸料酒,面線糊、湯麵,加點當歸料酒,美得飛起。


鰻魚當歸湯

煲湯方面,枸杞、黨參、黃芪、洋參、高麗參等貴重中草藥,隔三差五煲個洋參豬心湯補補,在泉州,實屬家常。

說到滋補菜餚,不得不提四物和四神。四物老番鴨湯,是泉州人的重要滋補美味,其中的四物,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四味中藥;四神豬肚湯,養胃開脾的神湯,四神乃茯苓、芡實、淮山、蓮子;如果是給小兒吃,那麼四神減一神蓮子,三神小肚湯,專治小兒厭食症,泉州小兒郎的常備藥膳。


三神小肚湯

涼茶算不算藥膳?話說泉州人熬煮涼茶,真的沒廣東人啥事。天青地紅、含草幹、葉下紅、葦莖等等都是泉州人夏天常喝的飲品。


天青地紅涼茶

而這些青草藥不但能熬煮涼茶,也能入膳,苦菜小腸湯、石橄欖豬肝沿湯、過飢草大骨湯,都讓泉州人慾罷不能。


過飢草大骨湯

二、泉州人痴迷的藥膳之王

還有一樣草藥湯,藥香芬芳、回甘綿長,堪稱泉州藥膳之王,那便是讓所有泉州人魂牽夢繞,日思夜想都要一喝為快的——茵陳小腸湯。


茵陳有清熱、化溼、退黃的功效。泉州地處東南沿海,常年潮溼、悶熱,人們稍加不慎,便會有肝火旺、溼熱、溼瘡、瘙癢等症,而人體所需,便會對食物有所求,茵陳湯便是泉州人的體內需求。

茵陳小腸湯,聞之氣味清香,食之口舌舒暢,這味道口感讓泉州的老饕們非常痴迷,但民間有說法,茵陳湯不能連續吃,吃過一餐,得隔十天半個月方可再來一餐,等待的過程會讓味道更加豐滿迷人,這也讓茵陳小腸湯成為泉州人揮之不去的飲食念想。


尤其是出外打拼的泉州郎,想起烈日炎炎的夏天,阿嫲每隔一段時間端出的那一碗茵陳小腸湯,止不住的思念,化作一聲長嘆:夏天多喝茵陳湯,不辭長做泉州郎!


我今天就來分享這道美味的做法。

三、茵陳小腸湯1、準備食材:

主食材:

小腸3條、茵陳20g、龍骨或大筒骨若干。


這分量可供一家四口人食用。

調味料:

鹽和地瓜粉(用於小腸的清洗)、料酒(小腸焯水用)、鹽(用於湯的調味)。

2、天心草的嘮叨:

茵陳,隨便一家藥店都有得賣,20g只要1塊錢,中藥就是如此神奇又便宜。


茵陳小腸湯的主要食材是小腸和茵陳,而加入龍骨、大筒骨之類肉骨,是為了讓湯頭有一股香濃的肉骨味,不加也很美味的。

3、操作過程:

a、茵陳裝入沙袋裡,藥店的老闆說不用裝沙袋會更出味,但我個人覺得裝入會讓湯更清爽,而你隨意哦。


b、這道藥膳最難的地方就是小腸的清洗,請看我是怎麼處理的吧:


九宮格裡的處理程序分別是:小腸外表用地瓜粉抓洗乾淨,剝掉多餘的油脂,用一根筷子將小腸的一頭頂起,順勢往裡穿,穿到頭將小腸和筷子一起拔出來,小腸翻腸成功,將小腸裡面的粘液捋掉;


清洗最關鍵的就是小腸內壁,先放入地瓜粉,抓出小腸內壁骯髒的粘液,用清水衝洗乾淨;


再放入食用鹽,同樣抓出多餘骯髒的粘液,用清水衝洗乾淨;一遍地瓜粉一遍食用鹽即可,不能洗得太過,過了小腸會發苦;


最後是焯水,冷水下鍋,放入料酒去腥,焯水一分鐘,撈起過涼水清洗乾淨;


小腸經過了這幾道程序後,終於洗乾淨了。


c、將清洗乾淨後的小腸和茵陳,還有龍骨一起放入砂鍋中;


清水沒過食材,蓋上砂鍋蓋,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燉一個半小時;



起鍋前,加入一小勺鹽,記住,不要再添加任何調料了,除了鹽,所有的調料都是畫蛇添足;


撈出小腸和茵陳袋;

將小腸剪成小段後,重新入鍋,燒開,美味即成。


這個夏天,三伏天還沒來臨,這道美味,我已經做了不下四次,每逢朋友到訪、親人來家,不變的是這茵陳小腸湯,而每一次都讓我的親人和朋友感嘆,如此美味,不枉活在泉州。


附帶泉州藥膳的原創文章:

《石橄欖豬肝沿湯,泉州阿嫲的絕好配方,別處找不到的美味》

《過飢草筒骨小腸湯,媽媽的藥膳,小時候的味道》

《你童年的飲食方式,是不是從一碗三神小肚湯開始的?》

《民間的風蔥藥膳,泉州郎,你吃過幾種?》

《泉州阿嫲的藥膳,天青地紅也美味》

.

「草草啖鹽說蜜」,談三餐美食,講四方風情,看似草草,卻是人間百味。

喜歡請點讚鼓勵,覺得有價值就轉發、收藏。

而無論喜歡與否都在評論區說兩句,我會更努力。

原創不易,拒絕不良自媒體盜文盜圖,違者必究!

天心草更多原創文章

初夏來一道金湯肥牛,逼出渾身的溼氣,通體舒坦

那些年陪伴我們成長的小零食,終於也長成了伴手禮

鹽水鴨胗,你信不信?這是一道零食,吃不胖又營養的零食

簡單易學的蘿蔔絲餅,周末的早餐茶配,清新美味

你真的懂得白灼魷魚嗎?要做到口感鮮脆嫩爽,火候和蘸汁都很關鍵

老油條成為新網紅,只要有「心」就行

.

喜歡美食堆裡的我,長按二維碼關注吧

喜歡就點「在看」哦

相關焦點

  • 夏天多食茵陳湯,不辭長做泉州郎
    茵陳有清熱、化溼、退黃的功效。泉州地處東南沿海,常年潮溼、悶熱,人們稍加不慎,便會有肝火旺、溼熱、溼瘡、瘙癢等症,而人體所需,便會對食物有所求,茵陳湯便是泉州人的體內需求。茵陳小腸湯,聞之氣味清香,食之口舌舒暢,這味道口感讓泉州的老饕們非常痴迷,但民間有說法,茵陳湯不能連續吃,吃過一餐,得隔十天半個月方可再來一餐,等待的過程會讓味道更加豐滿迷人,這也讓茵陳小腸湯成為泉州人揮之不去的飲食念想。
  • 仲景醫話:茵陳蒿湯
    清法以茵陳蒿湯為代表,尚有梔子柏皮湯(《傷寒論》第261條)、茵陳五苓散(《金匱要略》黃疸病篇)。茵陳蒿湯凡見三處,《傷寒論》第236條: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傷寒論》第260條: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 醫話之茵陳
    運城人很喜歡食用各種時令野菜,比如白蒿(茵陳)、蒲公英、苦菜、榆錢、香椿等等。運城幅員廣袤,蒿類植物多之又多,但我最喜歡的就是白蒿!白蒿,學名為茵陳,茵,指剛發芽出來的草,比如有個詞叫「綠草茵茵」。為何能發芽?因為有陳根!春天,要發陳,無陳不發,而茵陳的陳是什麼呢?蒿!蒿是什麼?高高的草!
  • 茵陳很不起眼,卻是藥食兩用的食材,看看這些功效作用 食用方法
    茵陳是很常見的一種藥食兩用的食材,主產於陝西、山西、河北,有些地區的人可能不太了解,覺得茵陳很不起眼,甚至有的人把茵陳當做雜草處理掉了,其實茵陳有較好的保健作用,不過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它的具體功效是什麼。今天,博禾醫生就來嘮叨一下茵陳的功效作用,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 中藥講堂---茵陳
    茵陳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語言,四肢無力,好眠臥,口吐粘液:茵陳蒿、白蘚皮各50克。上二味粗搗篩。每服15克,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聖濟總錄》茵陳湯)茵陳治男子酒疸:茵陳蒿四根,梔子七個,大田螺一個,連殼搗爛,以百沸白酒一大盞,衝汁飲之。(《綱目》)茵陳治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瘀熱在裡,身發黃者。
  • 小本草大用處--茵陳
    止癢、爽身茵陳還有很好的清熱止癢、爽身的效果,以茵陳適量煎湯兌入澡水中洗浴可治療遍身風癢、頭皮瘙癢等症。治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多為肝細胞尚未成熟,機體代償功能不全而致,且可影響新生兒生長發育,故應早期治療。茵陳大棗湯有促進肝細胞活性,益氣生津,保肝退黃之功效。本法療效佳,用法簡單,無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 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只能當柴燒
    【效用舉例】1、茵陳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語言,四肢無力,好眠臥,口吐粘液:茵陳蒿、白蘚皮各50克。上二味粗搗篩。每服15克,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聖濟總錄》茵陳湯)2、茵陳治男子酒疸:茵陳蒿四根,梔子七個,大田螺一個,連殼搗爛,以百沸白酒一大盞,衝汁飲之。
  •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
    【效用舉例】1、茵陳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語言,四肢無力,好眠臥,口吐粘液:茵陳蒿、白蘚皮各50克。上二味粗搗篩。每服15克,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聖濟總錄》茵陳湯)2、茵陳治男子酒疸:茵陳蒿四根,梔子七個,大田螺一個,連殼搗爛,以百沸白酒一大盞,衝汁飲之。
  • 用藥真諦——茵陳重用方有卓效
    對於茵陳的認識,最早來源於《傷寒論》裡,治黃疸的茵陳蒿湯。其中的茵陳六兩要先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臨床多年,讀眾多名家醫案,卻不見有大劑量使用的。 按當代柯雪凡教授的考察,漢時一兩為15.625克,取整數15克計算,六兩亦為90克。顯然後世醫家遠遠未達到張仲景的用量,故臨床效果參半。
  • 春天吃茵陳,清溼熱退黃疸!
    《神農本草經》指出茵陳為上品,「味苦平,主風、溼、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老。」《名醫》說:「白兔食之仙。」可見這是多麼好的時令養生佳品。 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柴燒。 肝火、肝膽溼熱的一般表現:眼睛易發紅、或乾澀、失眠、頭暈頭痛、口苦口乾、眼屎多,兩肋脹脹的、容易發脾氣。 肝鬱的表現:簡單來說,就是氣兒不順,長期的精神不舒暢,又發洩不出來,就會得肝鬱。愛嘆氣、胸悶、噯氣。長期肝鬱還會引起乳房結塊。
  • 春播野菜品種推薦:甘露子、茵陳
    選料與處理:選不爛、無蟲咬的寶塔菜為佳。在醃製之前,一定要仔細清洗乾淨,並放進鹽水裡浸泡30分鐘。然後,將寶塔菜撈出,衝洗乾淨後,瀝淨水分再進行醃製。常見吃法,咱老百姓最常吃法就是裹上面油炸,或者做麵餅。
  • 茵陳的作用和功效
    茵陳,別名牛至、田耐裡、因塵、馬先、綿茵陳、絨蒿、白蒿、細葉青蒿、安呂草,菊科、牛至屬植物蒿經冬不死,春則因陳根而生,故名因陳或茵陳。
  • 隨筆丨正月茵陳二月蒿
    瞅漫大的河灘裡或夯實的土堤邊幹蒿子棵兒多密的地方,噘腚彎腰,一小撮一小撮仔細從老棵兒根處掰下來,這樣才不傷老根,來年還有的採,半天不拾閒也能採個半提籃。小學生執行老師而且還是班主任老師布置的任務都是相噹噹回事兒的,積極性特別高,不讓去都不行,象執行艱巨而偉大的軍事任務一般,認真嚴肅,倒把快樂那茬給忘了,只怕薅不夠交不了差。
  • 茵陳蒿,退黃疸之效甚佳
    茵陳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語言,四肢無力,好眠臥,口吐粘液:茵陳蒿、白蘚皮各50克。上二味粗搗篩。每服15克,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聖濟總錄》茵陳湯)   茵陳治男子酒疸:茵陳蒿四根,梔子七個,大田螺一個,連殼搗爛,以百沸白酒一大盞,衝汁飲之。(《綱目》)   茵陳治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瘀熱在裡,身發黃者。
  • 中藥知識必學:茵陳
    《傷寒論》著名方劑茵陳蒿湯,是以茵陳蒿為名,《本草別錄》論為「五月及立秋採」,《圖經本草》謂「五月、七月採莖葉陰乾」,均說明茵陳蒿的採收時間與茵陳不同,茵陳蒿性味苦寒與茵陳性味甘平又相異。故應將茵陳蒿和綿茵陳嚴加區分,不可混為一談。
  • 茵陳(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藥理作用①利膽作用茵陳煎劑、茵陳梔子煎劑、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以3:1.5:1)及其醇提取物均有促進大白鼠膽汁分泌的作用,但不夠明顯,茵陳煎劑對正常人的膽囊收縮(X線檢查)只表現輕度縮小,容積改變不顯著。
  • 泉州美食攻略|萱辰傳媒帶你去吃最正宗的泉州特色小吃
    泉州的小吃種類繁多,四果湯、面線糊、泉州土筍凍、泉州肉粽、崇武魚卷、元宵圓、糖粿、拳頭母、浮粿、醋肉……從早到晚可以吃到不重樣的美味,光聽名字就讓人垂涎欲滴了吧。今天萱辰傳媒就為大家捋一捋那些泉州必吃的特色美食。首先就是泉州面線糊了,這可是泉州人盡皆知的美味,你問一個泉州人泉州美食,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面線糊。
  • 正月話「茵陳」
    正月話「茵陳」    「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只能當柴燒」(小編註:不同地域說法稍有不同)        這句人人皆知,口口相傳的俗語,說的是春天老百姓很是稀罕的一種植物,它俗名「白蒿」,中藥名「茵陳」,也有叫「茵陳蒿」,還有個頗為文雅的名字「蘩」,出處正經,身世久遠,《詩經》國風·召南中《採蘩》篇說的就是它。
  • ཏིག་ཙྭ། 藏茵陳---崗朱帕薩
    [1] ​藏茵陳生長環境藏茵陳原生於海拔2000~5000米的青藏高原地區的西藏以及毗鄰的尼泊爾地區的樹下、灌叢、草甸、山溝等地,是青藏高原特有藥用植物。儘管高原地區氣候惡劣,藏茵陳經嚴寒、冰凍、冰雹、暴雪、風沙、乾旱、強烈的光照輪番攻擊,但藏茵陳依然蓬勃生長,因此品質極佳。藏茵陳對土壤、氣候、溫度、光照等要求不高,適宜於我國南、北方人工種植。
  • 身邊的中藥——茵陳蒿
    我們大家熟知的「茵梔黃口服液」「茵梔黃注射液」裡,常用的經方「茵陳蒿湯」都有它的身影!是中醫6利溼退黃的要藥!一.為什麼叫我「茵陳」?        茵陳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茵」字,蓐也,指鋪墊的東西。茵陳的乾燥幼苗多揉成團狀,全體密被白毛,綿軟似絨,如鋪墊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