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田徑場跑步比較枯燥,但是好處多多。首先,相比於路跑,田徑場訓練可以大大降低受傷風險和意外事件的發生。
當我們訓練時,前提是保證安全和儘可能少受傷。由於柏油路地面太硬,如果姿勢不正確或者相關的肌肉不夠強的話,長期路跑對跑者的腳踝和膝關節負擔很大。
其次,田徑場訓練更能提高訓練質量。馬拉松訓練要求系統、連貫、科學。田徑場固定、簡易,地面舒適,更利於跑者貫徹和完成。
如果家門口附近有煤渣跑道或土路的話,那就更好了。煤渣跑道或土路,雖然跑的時候很累,但地面緩衝好,不僅能降低受傷風險,還能間接加強腿部力量和腳踝力量。
運動負荷
大眾跑者如果不想走「專業路線」,僅僅是為了強身健體。建議大家每周的訓練次數保證在3-4次(冬訓期間可適當增加到4-5次/周),至於運動負荷要根據自己現有的運動能力以及接下來比賽目標來制定。
通常,如果已經有了一定的運動基礎,從準備全馬的角度來講,每趟課的總負荷控制在16公裡以上,每周的總運動量要控制在50~70公裡(冬訓期間可以略微增加一些)比較好。運動內容所佔比列:有氧訓練70%,混氧訓練20%,無氧訓練5%,核心訓練5%。
寧可多跑一步,也不多快一秒
馬拉松訓練主要包含運動跑量和運動強度兩個內容,兩者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有時候當我們注重運動跑量時,運動強度就上不去,而注重了運動強度,運動跑量又很達到要求。對於業餘馬拉松訓練,訓練初期應該先注重運動跑量,其次再追求運動強度。
相對而言,業餘跑友的運動能力相對薄弱,訓練也沒有專業運動員那麼系統,如果放棄日常的周期訓練,缺乏運動跑量的持續積累,過早地追求運動強度,不僅受傷概率將大大提升,運動效果也未必好。
所以,建議業餘跑友大部分的訓練時間還是應該強調「寧可多跑一步,也不多快一秒」的訓練原則,也就是多以持續性比較久、強度比較低的有氧耐力跑為主,到了賽前和夏季等必要時機,可以增加一些強度訓練。
改跑姿前,先練好核心力量
崇尚優美、實效的跑步技術固然重要,但是每個人的跑姿基本屬於先天的,後天改進的空間並不大,所以大家絕對不能盲目去改跑姿。
而且,在改跑姿之前,一定先要加強身體力量訓練(上肢力量、腳踝力量、腿部力量、軀幹部位力量等),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不然很容易造成傷病。
只要核心力量增強了,才能保證在跑動過程中身體重心穩定,後蹬有力、腳下彈性好,上、下肢發力協調。
當然,技術也會受運動能力、競技狀態的好壞而變得不穩定。通常,運動員狀態最好的時候,技術會達到最佳狀態。
同時,技術也會有一個主動自我修復的過程,也就是說當您的運動能力和競技狀態逐漸恢復後,自然地還會向一個最合理、最實效的技術軌跡伸展。總之,關於跑姿,沒有最科學的,只有最適合的。
※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