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職業運動員訓練量那麼大,受傷卻不多?

2020-12-10 騰訊網

雖然,田徑場跑步比較枯燥,但是好處多多。首先,相比於路跑,田徑場訓練可以大大降低受傷風險和意外事件的發生。

當我們訓練時,前提是保證安全和儘可能少受傷。由於柏油路地面太硬,如果姿勢不正確或者相關的肌肉不夠強的話,長期路跑對跑者的腳踝和膝關節負擔很大。

其次,田徑場訓練更能提高訓練質量。馬拉松訓練要求系統、連貫、科學。田徑場固定、簡易,地面舒適,更利於跑者貫徹和完成。

如果家門口附近有煤渣跑道或土路的話,那就更好了。煤渣跑道或土路,雖然跑的時候很累,但地面緩衝好,不僅能降低受傷風險,還能間接加強腿部力量和腳踝力量。

運動負荷

大眾跑者如果不想走「專業路線」,僅僅是為了強身健體。建議大家每周的訓練次數保證在3-4次(冬訓期間可適當增加到4-5次/周),至於運動負荷要根據自己現有的運動能力以及接下來比賽目標來制定。

通常,如果已經有了一定的運動基礎,從準備全馬的角度來講,每趟課的總負荷控制在16公裡以上,每周的總運動量要控制在50~70公裡(冬訓期間可以略微增加一些)比較好。運動內容所佔比列:有氧訓練70%,混氧訓練20%,無氧訓練5%,核心訓練5%。

寧可多跑一步,也不多快一秒

馬拉松訓練主要包含運動跑量和運動強度兩個內容,兩者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有時候當我們注重運動跑量時,運動強度就上不去,而注重了運動強度,運動跑量又很達到要求。對於業餘馬拉松訓練,訓練初期應該先注重運動跑量,其次再追求運動強度。

相對而言,業餘跑友的運動能力相對薄弱,訓練也沒有專業運動員那麼系統,如果放棄日常的周期訓練,缺乏運動跑量的持續積累,過早地追求運動強度,不僅受傷概率將大大提升,運動效果也未必好。

所以,建議業餘跑友大部分的訓練時間還是應該強調「寧可多跑一步,也不多快一秒」的訓練原則,也就是多以持續性比較久、強度比較低的有氧耐力跑為主,到了賽前和夏季等必要時機,可以增加一些強度訓練。

改跑姿前,先練好核心力量

崇尚優美、實效的跑步技術固然重要,但是每個人的跑姿基本屬於先天的,後天改進的空間並不大,所以大家絕對不能盲目去改跑姿。

而且,在改跑姿之前,一定先要加強身體力量訓練(上肢力量、腳踝力量、腿部力量、軀幹部位力量等),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不然很容易造成傷病。

只要核心力量增強了,才能保證在跑動過程中身體重心穩定,後蹬有力、腳下彈性好,上、下肢發力協調。

當然,技術也會受運動能力、競技狀態的好壞而變得不穩定。通常,運動員狀態最好的時候,技術會達到最佳狀態。

同時,技術也會有一個主動自我修復的過程,也就是說當您的運動能力和競技狀態逐漸恢復後,自然地還會向一個最合理、最實效的技術軌跡伸展。總之,關於跑姿,沒有最科學的,只有最適合的。

※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職業運動員訓練量那麼大,受傷卻不多
    首先,相比於路跑,田徑場訓練可以大大降低受傷風險和意外事件的發生。當我們訓練時,前提是保證安全和儘可能少受傷。由於柏油路地面太硬,如果姿勢不正確或者相關的肌肉不夠強的話,長期路跑對跑者的腳踝和膝關節負擔很大。其次,田徑場訓練更能提高訓練質量。
  • 職業運動員受傷後的真實心聲,你是否認真聆聽過?
    可是,其他那些知名度不高的運動員群體受傷了,誰去關心和愛護他們呢?各有辛酸,冷暖自知。人們只能記住第一名,而沒有名次的那些會被逐漸淡忘。關於受傷,在長時間高負荷的訓練狀態下,30%的籃球運動員都會有過要休息個把月的大傷,腳踝、膝蓋、背部、腰部、甚至頭部都是潛在受傷部位。繼續拿籃球這項強對抗的體育項目來說,它需要力量和速度,需要對抗和平衡,需要跳躍和爭搶,因此,不受傷基本是不可能的。
  • 為什麼健美訓練不適合運動員或是力量舉訓練者
    我在健身房遇到過的最大問題是有些人他們目前的訓練方式。幾乎我看過的大部分人都像健美運動員一樣進行訓練。我不知道這是大趨勢造成的還是信息泛濫造成的,還是因為訓練者根本沒有自己的正確目標造成的。不管怎麼樣,這都必須要進行更正。
  • 為什麼有人跑步那麼多,卻很少受傷
    160000 公裡了,而且受傷的次數很少。比如,運動員膝蓋骨(髕骨疼痛症候群),在股骨滑車部的髕骨運動軌跡不佳時會造成軟骨損傷、滑膜炎。損傷造成的損傷最難以忍受的損傷,是那些受傷後訓練時引起的再次損傷。
  • 為什麼健美訓練不適合運動員或是力量舉訓練者
    我在健身房遇到過的最大問題是有些人他們目前的訓練方式。幾乎我看過的大部分人都像健美運動員一樣進行訓練。我不知道這是大趨勢造成的還是信息泛濫造成的,還是因為訓練者根本沒有自己的正確目標造成的。不管怎麼樣,這都必須要進行更正。我有一個健身房的朋友,他最開始的目標就是希望通過訓練來使自己在籃球場上有對抗性,但是訓練了一年多的時間發現,他的對抗是有了,但是協調性以及靈活性大不如前。
  • 職業運動員為什麼不用跑步熱身?
    所以職業運動員幾乎不用跑步熱身。為什麼跑步熱身收益低呢?我們先來了解熱身的目的。1.防止受傷。2.升高體溫,克服內臟器官的生理惰性。3.提高運動能力。(提升運動表現)預防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是熱身最重要的目的。跑步熱身可以提高身體溫度,克服內臟器官的生理惰性。
  • 為什麼歐美運動員的職業生涯可以那那那那那那麼長?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別人家的運動員,一個個都奮鬥到了「暮年」呢?當今歐美體壇,老當益壯的將才可謂屢見不鮮,很多運動員年過40仍是江湖上的傳說。而在中國,超過30歲的運動員,無論在哪一項運動領域裡,都十分鮮見。 瞎說?那就來看看裡約奧運會時的運動員數據吧。
  • 博爾特每天只訓練2個小時,職業運動員並沒有你想的訓練那麼久
    博爾特,詹姆斯,甚至施瓦辛格,對於這些近乎頂級的職業體育運動員,你肯定覺得他們的平時訓練佔據了他們大部分的空餘時間。實際上不是的。自從以來,我們就被灌輸著&34;的思想,以至於我們下意識的以為博爾特天天訓練,每天都在不停的跑步;而詹姆斯就天天投籃,打球。
  • 你不應該像職業運動員一樣進行健美訓練
    但這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因為即使是正確的信息,也會因為不恰當的使用方式而變得無效。初學者的訓練容量要求比高水平訓練者低得多使用運動補劑(藥物)促進訓練者進步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需要說明的是,訓練和營養的方案在自然和非自然訓練者之間是大不相同的。因此,非自然訓練者所用的訓練策略並不適用於自然訓練者,尤其是初學者。
  • 肌肉量少易引發3大問題,超實用的居家訓練計劃幫你改善
    老叢給大家盤一盤肌肉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讓大家明白肌肉並不是中看不中用!一、容易受傷肌肉作為連接骨頭和骨頭之間重要的組織,對於關節穩定和支撐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我們之所以在很多並不穩定的狀態下保證身體姿態和關節位置全部都要依靠肌肉。
  • 足球歸來|英超複賽的第一場訓練,他就受傷離場
    馬爾科·卡迪奈爾教授建議在集訓的前三天減少訓練量,用這段時間去核查運動員的體能水平然後慢慢地加入更高強度的運動。(例如,短距離衝刺跑/提速跑等等)。為什麼需要這樣做呢?(長距離和短距離)應控制具體的量並且不能一下達到最大的訓練強度,在進入快速衝刺以及在加速和減速之前對相關的肌肉群進行增強和拉伸。
  • 馬拉松—為什麼會受傷?
    2016年3月20日清遠馬拉松舉行,本次比賽近2萬人參賽,其中接受救治總人數為12208人次,為什麼這麼多人受傷呢?從清遠市衛計局獲悉,20 日清遠市舉行馬拉松,近兩萬跑友參加,其中當天共發生12208例傷病,1 名選手在ICU 留院觀察。
  • 職業冰球運動員的體能需求與準備分析
    針對內收肌拉傷,Tyler等人發現,一個內收力量較其外展力量小80%的運動員相比普通運動員遭受內收肌拉傷的機率高17倍,雖然兩者的內收活動範圍並沒有不同。在後續的一項研究中,他們證明,一個旨在提高專項滑行模式內收力量的計劃有效減少了內收肌受傷的發生率,甚至是那些內收肌被認為已經在受傷邊緣的運動員也沒有發生傷病。
  • 受傷風險很高 但為什麼有些運動員不穿下身防護裝備?
    雖然在激烈的職業體育比賽中運動員的下體受傷的風險比較大,但是許多運動員為了更加的靈活度而選擇不穿防護罩。
  • 成龍吳京頭痛,職業運動員受困的膝蓋損傷有多嚴重?
    複賽之前的訓練中,李曉旭的右膝就曾意外受傷,此次帶傷回歸後二次受傷,恐將影響職業生涯。在我們的記憶中,前NBA球星麥迪、姚明、科比,足球運動員羅納爾多等都受到過相關傷病的困擾,甚至嚴重影響了職業生涯的長度。
  • 訓練負荷的量化: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的評價
    耐力訓練同樣可以用速度來制定強度。越接近個人PB,強度越大。例如一個運動員100米PB為11s,那麼90%的強度就可以是11/0.9=12.22s。當然這樣評定對短距離練習來說可能並沒有那麼合適。對耐力項目而言,可以用較比賽更快的速度完成更短的距離,或更慢的速度完成更長的距離。
  • 為什麼職業球員在健身房主要以輕量級的訓練為主?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為什麼職業球員在健身房主要以輕量級的訓練為主,希望大家喜歡!,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奇怪,但是為什麼又要這麼說呢?當他看到有關職業足球運動員健身房的訓練,他發現很多內容都是輕量級的,包括平衡性訓練、穩定性訓練、核心訓練和彈力帶訓練。
  • 捷豹路虎幫助受傷運動員復健
    對於運動員來說,受傷在所難免,傷痛或大或小,較大的傷病足以斷送一個運動員的前程,而小的傷痛則可以用休息、理療、冰敷、復健等手段進行康復,但如果是戰爭留下的物理傷害,那就要另當別論了,但是最近,捷豹路虎就毫不吝嗇地借出他們做冰凍低溫測試的冷藏室
  • 資深跑者的5條訓練法則:跑得越快,越注重周跑量
    很多人在備戰馬拉松的時候,非常注重累計月跑量。而頂級精英運動員更注重周跑量。為什麼說周跑量更重要呢? 比如,有的人月跑量超過200公裡,但是前三周就跑了180公裡,最後一周只跑了20公裡。而有的人月跑量也超過200公裡,但每周的跑量都在50公裡左右,且成遞增趨勢。
  • 為什麼你全馬跑不進330?因為月跑量不夠200公裡
    那麼,怎麼才能跑進330呢?對於大對數男性選手來說,其中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月跑量至少達到200公裡。 為什麼這麼說呢?要想跑進330,月跑量200公裡是最少要求。月跑量200公裡以上,其實並不太難。比如,一周跑4次的話,周中每次10公裡(3次),周末21公裡(1次),一周的跑量就達到了51公裡,那麼一個月的跑量是200+公裡。你可能會覺得累積跑量,這也太簡單了。說起來簡單,其實並不簡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