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澳門「賭王」何鴻燊去世,關於他的遺產爭奪戰不斷上演,這一系列事件的熱度在網絡上一直高居不下,讓吃瓜群眾們津津樂道。
相比之下,2014年香港邵逸夫逝世時,國內媒體卻較少關注,更不用說一次次上熱搜。
同樣是傳奇的一生,如此的厚此薄彼,不免給人留下「人一走,茶就涼」 的不平之感。
01開啟電影有聲時代,捧紅無數巨星,捐建6000餘座逸夫樓
邵逸夫,他是當之無愧的香港影業締造者、娛樂圈教父、身家百億富豪,他更是慈善大家。
如果你喜歡看電影,你一定知道邵氏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白手起家到稱霸一方的影視帝國,開闢了華語影視的新紀元,它是邵逸夫親手打造的「邵氏」娛樂王朝,拍攝的影片達1000部,為香港贏得了"東方好萊塢"的美譽。
如果你喜歡娛樂,你一定知道眾多巨星,他們大多都是邵逸夫一手捧紅的。
邵逸夫一手捧紅了蝴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凌波、李翰祥、鄒文懷、張徹、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張學友等一大批巨星。這些演員都曾給大家帶來了很多美好的成長記憶。
如果你是一個港劇的愛好者,那你一定聽過TVB,TVB的創建人就是邵逸夫。
曾經的無線在邵逸夫的帶領下好戲連臺,《上海灘》、《千王群英會》、《火鳳凰》、《京華春夢》、《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鹿鼎記》等紅遍華語電視圈的經典巨製紛紛精彩亮相。
《美聯社》評價,邵逸夫打造的電影和電視帝國培養出了周潤發和吳宇森這樣的優秀電影人,也鼓舞了昆汀-塔倫蒂諾等西方電影人。
如果你曾經漫步校園,你一定聽聞過逸夫樓,通過在線地圖搜索逸夫樓,查詢樓結果近3萬條信息,這些逸夫樓密密麻麻的遍布全國。自1985年以來,邵逸夫在全中國廣建逸夫樓,建設各類教育項目超過 6000 個。雖然邵逸夫不是香港最有錢的企業家,但他絕對是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他的人生寫照。
「寧波人從小就立志做大事,頭等大事就是經商。一生從商,終生忙碌。取這個名字,是希望自己以後能鬧中取靜,忙裡偷閒,安逸度過一生。」邵逸夫這樣解釋他的名字。
邵逸夫很早就參加了工作。當他還在「上海青年會英文中學」念書時,就加入了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助兄長開拓外埠發行。中學畢業後,便跟隨三哥南下新加坡協助開拓南洋電影市場,隨後事業經歷二戰的打擊毀滅,歷經各種磨難,才成就了如今的影業版圖。
除了在電影、電視界及公益界的貢獻,邵逸夫一生所經歷的婚姻、愛情、親子關係也充滿傳奇色彩。
邵逸夫常說,自己愛和女明星出街跳舞、吃飯、聊天,但他自評「風流但不下流」。
邵逸夫的結髮妻子黃美珍,是他朋友的女友,他們衝破世俗的相知相愛過程在當時引發關注,結婚時朋友還送來50萬元大禮;邵逸夫90歲時,迎娶小自己17歲的方逸華,高聲說「我要給方小姐幸福」,更是轟動一時。很多人評價他是一個「多情卻長情」的人。
邵逸夫一生傳奇,卻也有剪不斷理還亂的家務事。
邵逸夫的子女們從小就在新加坡由邵逸夫的兄長幫忙撫養。子女們與他的感情都比較淡薄。後來方逸華進入邵氏掌權,他的兩個兒子不滿,一同退出董事局,並移居新加坡,斷絕關係20年,直到2006年。
也許,邵逸夫一生子女緣薄是他此生最大的遺憾,但這也是最為真實、有血有肉的邵逸夫——他是一個傳奇,也是一個凡人。
02傳承智慧,避免爭產糾紛
邵逸夫的傳奇,還在於他是一個很有傳承智慧的人。
1997年,在自己90歲高齡與第二任太太方逸華結婚時,邵逸夫就明智的通過立遺囑分配了百億家產,原因是不想自己的子女日後與方逸華爭家產、鬧家變。
對於富豪們來說,分家產是一門學問。人們看到的成功的分產,往往並不等於完美的傳承,財產分配只是蝸牛頭上的一個觸角。邵逸夫所做的,是使自己家族經年累積的有型和無形資產得以繼承和發揚。
隨著年事漸高,邵逸夫多次傳出入院消息,但並沒有像澳門賭王何鴻燊那樣,一到健康要緊時候,就傳出爭產糾紛。更沒有在自己逝世後出現家產爭奪大戰。相比如今的賭王,當年的邵逸夫,可算是走得雲淡風輕、波瀾不驚。
邵逸夫對於遺產的分配方案,一直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肯定,被稱為「最值得稱道做法」。
除了遺囑,邵逸夫用來避免爭產的另一個工具是慈善信託基金。據了解,子女無心繼承家業,邵逸夫並不強求自己的產業一代傳一代,於是將名下所有資產套現,成立邵逸夫慈善信託基金,將家族財產注入信託基金,讓家族成員成為受益共同體。該基金由二太太方逸華執掌。
信託基金的一個好處是,可以嚴格地執行設立人的遺願,比如邵逸夫慈善信託基金,就可以在他去世後,繼續實現他做慈善的意願。同時,慈善基金的解散需要全體受益人同意,這就避免了家族分裂。
「大隱隱於市」,曾經有形的產業帝國已化作現金流入邵逸夫慈善信託基金,再度以投資的方式進入市場之時,必然面目全非,但巨額資產運營收益所得也將傳承子孫,守護家業長青,他的慈善事業也將延續。
邵逸夫的傳承,除了有形的財富、事業,還有家族精神與價值觀的傳承,還有對於其兼濟天下的慈善精神。這是邵逸夫的大智慧之處,也是他的過人之處。
到目前為止,鮮有像邵逸夫格局之大的企業家,但這卻是未來傳承的一個趨勢。家可傳,業難傳,這就需要企業家們的傳承智慧。
結尾:
如今,香港電影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甚至是香港電影發展史也已經成為普通高校的選修課;「邵逸夫獎」每年激勵和肯定在天文、醫學和數學上有卓越成就的學者;那些矗立在內地廣袤土地上的「逸夫樓」,也將永遠提示學子們記得這樣一位慈善家,其精神以另一種方式傳承於世人。
數百年後,那些陷於爭產的富豪都已湮沒無聞,但邵逸夫的影視帝國和他的慈善事業仍將為人所熟悉。
關鍵詞:#邵逸夫#、#邵氏影業#、#邵逸夫分產#
作者:阿嬌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