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兒子開始學習圍棋,學了兩三次後明白了基本規則後,就在圍棋小程序裡下圍棋。
開始贏了兩次,每次都特別開心地叫著:「媽媽,快看,我贏了。」
「媽媽,快看,我又贏了。
可是第三次的時候,他下輸了,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他依然下輸了。然後哭著喊道:「媽媽,這個對手太討厭了,讓我輸了好幾次,我討厭這個遊戲。」
聽到這句話,立馬聯想到之前,他學輪滑,幾次沒成功,就找藉口放棄了,輪滑鞋現在還在一邊扔著。我意識到孩子的受挫能力太弱了,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
孩子生活學習中遇到挫折,我一直不覺得是件壞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對於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挫折的態度。」所以我要加強的是他面對未知的自己又處理不了的事情時,是什麼樣的態度。坦然接受然後尋找解決方法,還是不斷地否定自己然後放棄?相信每一位家長都不願意看到孩子選擇放棄。
那麼怎樣加強孩子挫折能力的教育呢?通過學習,我發現最基礎的是:從日常的小事開始,讓孩子學著自己解決問題,承擔事情的後果,從而達到抗壓受挫能力的培養。
我們的壓力由內在壓力和外在壓力組成,而且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也就是說這一對壓力是同現同銷的。所以只有提高其中的一種抗壓能力,另一種也會相應地提升。
比如孩子把花瓶打碎了,然後他把一地的碎玻璃自己清理乾淨了,這就是孩子自己承擔了打碎花瓶的結果。但是如果孩子之前沒打碎過花瓶,這是他第一次,那麼他可能會不知道該怎麼辦好,會變得不知所措,這個就是外部事件給孩子帶來的壓力。就是這件事情本身所帶來的壓力。與這個外在的壓力同時存在的就是內在壓力,就是孩子擔心爸爸媽媽知道後會吼他,不停地指責他,這種內心的焦慮就是內在壓力。
內在壓力和外在壓力由於同時存在的原因。只有化解了外在壓力那麼內在壓力才會自然而然的隨之減少。
比如孩子頂著外在壓力把碎玻璃收拾好了,還找來花瓶的替代品,這樣是打碎花瓶後一個非常滿意的結果,那麼它心裡就會變得踏實一些,這樣外在壓力就會消失。下次遇到同樣的事情,孩子就知道如何處理了。有了這個經驗,以後遇到同樣的事情,他就知道怎麼處理了,那麼外在壓力就會相對減少,他也就不會那麼焦慮和害怕了,內在壓力也就相應地減少了。以後再處理類似的事情就會變得遊刃有餘。
這個投射到我們身上就是:如果我們打碎一個花瓶,我們不會焦慮害怕,因為這就是一件小事,我們輕輕鬆鬆的巨處理了。同樣是一個花瓶打碎了,但是這個是古董花瓶。我相信內在和外在壓力就瞬間產生了,因為處理這件事情,超越了你的能力範圍,你也會變得像個孩子一樣。
我們要在生活中的小事去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就讓孩子在日常中學會去處理問題承擔結果。培養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會讓他的內心變得強大。畢竟逆商決定了我們遇到困難時的處事態度。
孩子每一次遇到問題都是她提高能力的好機會。作為家長的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讓孩子自己解去決。家長千萬不要大包大攬。如果你都照單全收了,以後遇到問題,試問一句,你孩子的抗壓能力夠嗎?
後期會和大家繼續分享如何提高孩子的抗壓能力,歡迎大家關注,一起助力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