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烏克蘭留學生的講述:與中國結下不解情緣

2021-01-19 人民日報海外網

中新網鄭州5月13日電 (王秋蘭)「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緣分,在過去的十年中,我曾經三次來到中國,古老而又悠久的歷史文化、熱情好客的中國朋友,讓我最後下定決心到中國學中文。能夠再次來到中國,我覺得這就是緣分。這就如同一條鎖鏈上的扣環,一環扣著一環,讓我與這裡緊密的聯繫在一起。」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烏克蘭留學生娜塔麗亞在接受筆者採訪時深有感觸地說道。

近日,筆者見到了外表看起來陽光而又灑脫的烏克蘭女孩,高高的鼻梁,淨白的膚色,同時還擁有著一雙美麗而又深邃的眼睛。一口流利的中文,再加上溫柔而又動聽的聲音,讓人難免會感到有些小小的吃驚。在校園裡,娜塔麗亞就像是一位專業導遊,帶領筆者穿梭在她所在的校園的公寓樓和宿舍樓之間,一邊向筆者介紹她的學校情況,一邊與對面走來的同學熟練地打著招呼。

「這裡的環境非常好,也非常漂亮,如果你能提前幾天來,一定能看到校園裡盛開的各種各樣的花,可惜現在已經過了花期。」「每逢到了周末,校園裡來來往往的不止是我們這些學生,還有從市區來的一些中國朋友,你看,前方不遠處就有幾個。」塔娜麗亞順著手指的方向向筆者介紹說。

娜塔麗亞介紹,她到中國差不多一共有四年的時間,在到中國學習中文之前,她曾經在烏克蘭的利沃夫國立音樂學院外事辦工作,期間,由於與中國留學生接觸的機會比較多,她通過自學和這些學生溝通和交流,所以現在的口語才會非常流利。但是針對一些中文知識還是很不理解。另外,她自中文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也不清楚,所以就來到鄭州學習中文能夠拿到一個文憑。同時,也希望自己為兩個國家的文化和交流做出小小的貢獻。

要說起與中國的不解情緣,娜塔麗亞說,她第一次來到中國是在2004年,曾在烏克蘭認識的一位中國朋友邀請她來湖北荊州,帶著好奇、充滿著幻想來到了中國。娜塔麗亞向筆者介紹說:「那是一個古老的城市,有很多古老的建築,在那一座座不同年代的古建築中蘊含著數千年的文化歷史,第一眼看到它就使我對這個古老民族和文化產生了興趣。這種興趣迫使我去了解這裡的人、這裡的事、這裡的物、這裡的文化。然而,如果想要了解這裡的一切就必須先去接觸中文,後來,我買來一些書籍,從最近本的字母發音開始,慢慢的還能用一些簡單的口語與中國朋友聊天。」

「當時,在荊州很少能見到外國人,所以我的很多朋友都是中國人,他們非常熱情,也非常願意和我交流,幫助我學中文口語。在荊州的一年時間中,我努力的學習中文,後來由於某些原因我回到了烏克蘭,但是仍然忘不了在中國古老的建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後是否還有機會再次來到中國,我心裡也非常不清楚,但我還是一直努力的去自學中文。機會終於來了,2007年我來到河南鄭州工作,教學生學俄語。然而,兩年後我再次回到烏克蘭,不久下定決心再次到中國,不過,這次到中國的目的就是學習中文。」

在中國斷斷續續的四年生活,娜塔麗亞認為,中國人很體貼,很會關心人,雖然在其他國家也有,但是卻沒有中國那麼明顯。另外一方面,中國的歷史文化特別深厚,很多事物都是外表所看到現象的和裡面蘊含的內容是不同的。如果第一次看到某種事物,不能在這個時候做出判斷,說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只有了解裡面的所要蘊含的內容才是最真實的判斷。由於對中文知識的匱乏,目前娜塔麗亞還不能完全做到,所以她還在努力的研究和學習過程中。

在娜塔麗亞看來,中國文化的最特別之處,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中國,中秋節的時候可以吃月餅,端午節的時候可以吃粽子,在春節的時候還可以吃上香噴噴的餃子。這些吃起來都非常美味,有一次回家,我還特意帶了一些給爸爸媽媽,他們也覺得非常美味。」

「最有趣的是,在中國期間,我還與鄭州的朋友們一起包粽子,度過了一個非常愉快的端午節。包粽子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當天,我們準備好了蘆葦葉、糯米、豆沙、紅棗。最有意思的就是包粽子的那個蘆葦葉,從一個又長又窄的葉子,經過大家的簡單的操作,就把裡面的糯米包裹的嚴嚴實實,然後取來一根細長的繩子捆綁一下,再打個結,放在鍋裡蒸煮就可以了。而且在大家的幫助下,當天我也包了一個粽子。」

由于娜塔麗亞沒有中文名字,所以她同學和朋友中年齡稍大一點的會稱她「小娜」,年齡小點的稱「娜姐」,還有一部分人稱她為「娜娜」。「剛開始有些不明白,後來有人向我解釋,如果一個人願意稱呼你的『小名』,這表明了你的這些朋友願意與你親近和友好,同時這也是一種最直接方式。現在,只要聽到有人喊我『小娜』『娜娜』『娜姐』,我心裡就非常高興,心情也很舒暢。中國朋友的善良、友好,讓我感覺到他們就是我的家人,這裡就是我的第二個家鄉。」娜塔麗亞笑著說。(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抗擊疫情,烏克蘭中國留學生在行動
    那些毅然請纓奔赴一線的最美逆行者,那些日夜奮戰建設「火神山」「雷神山」的平凡卻又非凡的人們,凝聚成了一往無前的力量,書寫著鏗鏘有力的中國精神。  疫情來勢洶洶,不僅牽動著全國億萬人民的心,也牽動著在烏克蘭中國學子的情。在這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共抗疫情的時刻,身在烏克蘭的中國留學生們,雖不能出現在防疫第一線,但也紛紛用自己的方式參與到這場戰「疫」當中,盡力為武漢加油,為祖國加油!
  • 中國駐烏克蘭使館幫助留學生抗擊疫情:「一定要讓留學生感受到祖國...
    【來源:法制日報】自烏克蘭切爾諾夫策州3月3日發現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以來,烏國內疫情形勢日趨嚴峻,保證在烏中國留學生的安全與健康成為中國駐烏使館的頭等大事,使館通過各種渠道籌措防疫物資,著力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確保在烏留學生安全與健康。
  • 烏克蘭留學生歸國擺地攤指南
    烏克蘭留學生歸國擺地攤指南烏克蘭留學生歸國擺地攤指南烏克蘭留學生歸國擺地攤指南烏克蘭留學生歸國擺地攤指南烏克蘭留學生歸國擺地攤指南
  • 一個中國留學生的抗疫故事:我終於在波蘭戴上口罩
    一個中國留學生的抗疫故事:我終於在波蘭戴上口罩 2020年05月08日 10:32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吳建宏與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30年的不解情緣
    吳建宏與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30年的不解情緣  【解說】八年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落芷江。1945年8月,日軍降使今井武夫代表日本政府在湖南芷江向中國無條件投降,歷時8年的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就此劃上句號。為了紀念這場正義之戰,1985年,芷江在受降原址修建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也是從那時起,一位小夥子與紀念館結下了30年的不解之緣。
  • 烏克蘭女留學生經網絡大V轉發走紅 始於美圖忠於努力與才華
    13歲那年隨父母來到中國後,李遐的課程也落下了,為了完成高中階段的學習,李遐選擇了自學。通過網絡查閱資料跟進學習進度,每個學科每個月通過網絡和老師在線完成一次考試,每年還要回烏克蘭完成一次筆試。為了順利到西南財經大學理想的專業學習,李遐在自學高中課程的同時,還在西南財經大學讀著預科,每天早上上三個半小時的中文課,還要完成作業。「我當時最大的夢想就是上大學拿到獎學金,於是我研究了各種能拿到獎學金的可能。」
  • 專訪「漢語橋」亞軍曾子儒:熱愛中國歷史的烏克蘭儒士
    來自烏克蘭的曾子儒是烏克蘭基輔國立語言大學在讀的大四學生,早在大一的時候,曾子儒便開始接觸中文,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曾子儒來到天津外國語學院做了交換生。在中國這一年多的時間,曾子儒利用寒暑假去了很多地方旅遊,成都、西安、浙江、上海,每到一個新城市,曾子儒都會在第一時間去認真了解當地的習俗文化。
  • 新時代說唱歌手ice,可以說是和我們的兩位導師結下了不少情緣
    可以看到我們的新綜藝中國有說唱中有許多很多實力的選手們,他們在整期裡面表演和發揮自己的長項都是非常的厲害的,可以說像個平時的地下歌手一樣,都是很棒的,自己在背地學習和琢磨了許久,然後現在很好的發揮和展示出自己的真實本領來,對於這些人來說我們都是非常喜歡和看好的,對他們有一定的信心保證和滿足他們一定能做的非常好
  • 周震南和R1SE成員那些年與奧特曼的不解情緣
    下面就讓橙子來講一下那些年R1SE成員和奧特曼的不解情緣吧。首先是我們的小隊長周震南,他可是奧特曼的忠實粉絲,具體表現在,200萬粉絲福利是一張奧特曼的自拍,《奇蹟再現》是經常會哼的歌,對了,在《潮音戰紀》的練習室還用自己的方式唱了一小段。粉絲知道他的愛好,還進行了一次奧特曼的應援。
  • 50名臺灣大學生湖南實習 寄語結下「芒果情緣」
    付敬懿 攝中新網長沙7月3日電 (付敬懿)「希望同學們把握機遇、施展才華,愛在芒果並爭取留在芒果,與湖南廣播電視臺結下一生的『芒果情緣』。」面對來湘實習的50位臺灣大學生,湖南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黎裡溪發出寄語。
  • 外國留學生在中國:留學中國 傳播友誼
    留學中國 傳播友誼  不斷發展的中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他們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與中國人民結下深厚情誼。中國政府迅速採取防控措施,動員一切力量抗擊疫情,包括對千萬人口的武漢採取有力措施,在最短時間內修建方艙醫院,迅速調集全國各地醫護人員、抗疫物資等馳援湖北。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中國就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再次體現了中國的制度優勢。中國共產黨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共產黨員衝鋒在前的精神令我感動。  在做好自身防疫工作的同時,中國還積極與巴西攜手抗擊疫情。
  • 外國人看中國之烏克蘭人達拉斯_中國網
    研究古漢語的烏克蘭小夥人物故事22歲的達拉斯是來自烏克蘭首都基輔的一名小夥子,來中國一年半了,是北京語言大學的一名留學生,攻讀漢語言文學專業,研究古代詞彙變化、文字演變及文獻學。別看他來中國的時間不長,漢語說得非常好。
  • 2020年去烏克蘭留學是學俄語還是烏克蘭語?
    A: 全烏克蘭的國立大學針對國際留學生的預科基礎課程和教學(除醫學類)都是統一的,所以中國留學生不管在哪個大學上都是一樣的,最終拿到烏克蘭學校的預科畢業證書就可以去心儀的任意一所烏克蘭大學就讀本科、碩士或博士。
  • 熊 輝︱愛倫•坡與巴爾的摩的不解情緣
  • 在烏克蘭的點點滴滴……(留學生自述在烏克蘭的日子)
    幾天之後同學們開始陸續填報志願,而我也在那段時間決定選擇留學,結合諸多因素考慮,選擇了烏克蘭。兩個月之後,懷著憧憬以及些許的顧慮來到了這個陌生的國家。初來乍到,對這個曾以油畫,雕塑,芭蕾文明的小國度感覺很新鮮。下了飛機,從機場到住處看了一路,破舊的建築,有些坑窪的道路,使我對這個國家的初印象並不是很好。
  • 中國電信與雲棲大會的不解情緣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影響力最深遠的行業盛會之一,雲棲大會與中國電信結下了不解之緣。作為杭城通信業的主力軍,中國電信也將積極發揮網絡、技術、隊伍等方面的優勢,助推杭州從千年古城變成全球領先的數位化城市樣本。深度支撐城市數據大腦。目前,中國電信依託政務雲平臺,為城市數據大腦提供全面的數據歸集治理、資源目錄管理、數據交換共享、挖據分析、安全運營的能力。
  • 【勵志】中國小夥梅愛偲屌絲逆襲,娶一個烏克蘭美女!(視頻)
    近兩天,高考落榜生梅愛偲「逆襲」烏克蘭的視頻在網絡爆紅。12月8日,梅愛偲接受華商報專訪,講述了這13年來他在烏克蘭的生活以及創業經歷。談留學高考落榜選擇去烏克蘭 剛到時語言不通是難題華商報:2001年高考落榜後,為什麼會想到去烏克蘭?梅愛偲:我高中成績不好,時間都用在打遊戲上。
  • 在日留學生講述抗疫故事:疫情會過去靜候春暖花開
    疫情蔓延下,11萬多名在日中國留學生的健康安全牽動著各方的心。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在第一時間給留學生送去了防護物資,在使館協調下,日本各地的中國留學生學友會也積極行動起來,團結互助、共克時艱。為了解在日中國留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近日《法制日報》記者分別採訪了部分留學生,請他們講述各自的「抗疫」故事。  常久洋是大阪大學醫學系研究科心內科專業的4年級博士生。
  • 這些留學生講述為何離開美國回國發展
    【編者按】中國赴美留學生是身處兩國人文交流最前沿的一個群體。從中國改革開放一路走到21世紀第三個十年即將展開,人們對留學目的、就業選擇、發展前景等問題的考量都在發生著變化。誠然,個體的抉擇都是獨特的,一次採訪難以概述全貌,但這些真誠的口述實錄有一個共通點令人印象深刻——人才流動本質上是機遇的流動。
  • 印度美女來中國留學,街頭碰到中國情侶很不解:中國女生都這樣
    印度美女來中國留學,街頭碰到中國情侶很不解:中國女生都這樣近年來隨著國內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種建築設施也日漸完善,所以也吸引了一大批國外友人來到中國遊玩,與我們相鄰的國家印度,就有不少的留學生來到這裡生活,而下面小編要說的就是,印度美女來中國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