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知識點
1、夏季風、冬季風由於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和風帶的季節移動,我國夏季、冬季的盛行風向不同:
①夏季:西南季風+東南季風,由印度洋、太平洋吹向大陸,水汽充沛,為我國帶來豐沛的降水;
②冬季:西北季風+東北季風,由大陸吹向海洋,空氣乾燥,水汽較少,常帶來大風降溫天氣。
2、迎風坡、背風坡一般來說,迎風坡降水多(冷溼)、背風坡降水少(暖幹),具體的成因如下:
①迎風坡。攜帶水汽的風(冷溼)遇到山脈的阻擋,被迫抬升,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因此水汽冷凝,產生降水;
②背風坡。風越過山頂後(水汽減少,冷幹),開始下沉,並且隨著海拔的降低氣溫逐漸升高。因此背風坡的氣流較為溫暖乾燥(暖幹),容易引起冰雪融化、森林火災等災害。
02例題
雪線高度,是指永久性積雪的下限高度,與所在地區的氣溫和降水密切相關。下圖為我國各地雪線高度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
1、我國雪線高度分布的基本趨勢是( )
A. 從南向北,逐漸升高
B. 從西向東,逐漸升高
C. 從西南向東北,逐漸降低
D. 從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
2、梅裡雪山位於橫斷山區,雪線高度4000米左右。該山雪線相對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形抬升,降水豐富
B. 緯度低,氣溫比較高
C. 距海遠,降水比較少
D. 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答案:C、A
精講精析:(1)分析雪線的分布趨勢。圖中的等值線表示雪線,從西南向東北,雪線高度逐漸由6200m降低到2500m,因此選項C正確。
(2)分析雪線的影響因素。①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為氣溫、降水,一般來說氣溫越低、降水越多,則雪線越低;②梅裡雪山位於橫斷山區,來自印度洋的暖溼氣流(西南季風)受到地形的抬升(迎風坡),降水較多,因此雪線高度較低。
03總結
雪線本節例題的難度較小,解題思路為:①根據等值線的分布,分析雪線的分布規律;②根據該地的氣溫、降水情況,分析雪線分布較低的原因(西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較多)
雪線,指的是在高緯高山地區,常年積雪帶的下限(年降雪量=年消融量)。雪線的高度,主要有三個影響因素:
①溫度:溫度越低,越容易積雪結冰,因此雪線越低。
②降水:降水越多,積雪越多,因此雪線越低。
③地形:地形平坦的地區,積雪容易堆積和保留,因此雪線較低;地形陡峭的地區,積雪容易滑落,因此雪線較高。
【每晚20:00,每日一題,學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