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軍史回眸|侵華日軍師團漫談(上)

2021-01-10 澎湃新聞
日軍的聯隊是其最小的戰術兵團,圖為第八師團32聯隊的執旗分隊,注意其旌節式樣的聯隊旗。

武漢會戰前侵華日軍的編成

1938年4月至6月間,在經歷臺兒莊的激戰與花園口的滔滔河水後,徐州會戰終於落下了帷幕。日本陸軍在再取中國重鎮的同時,自身也膨脹到了短時間內的極限。在此期間,日本陸軍又擴建十支新編師團,至此,日本陸軍各常設師團的「留守部隊」已首次動員完畢,又經過對一些聯隊的調動整編,達到了34個師團,6個混成旅團,1個騎兵集團的龐大規模。

7月底,隨著這十支新編師團陸續到達中國,日本陸軍的九成力量集中在了大陸戰場(包括關東軍),此時此刻的侵華日軍,基本上都是由日本陸軍的基幹聯隊組成,在經歷了近一年的戰陣廝殺後,即使是由預備役編成的特設師團也有著不亞於常設師團的戰力。

1938年6月,侵華日軍90萬的人數雖然少於抗戰結束時期大陸上的100萬日軍,然而無論在佔日軍總兵力的比重還是在絕對戰鬥力方面,都稱得上是整個侵華戰爭中最強大的時期。

1938年7月底,日軍兵力在中國大陸配置如下:

(下文中多次出現挽馬師團和馱馬師團,前者指裝備火炮較重,需要馬匹牽引,後者指裝備火炮較輕,能夠拆裝由馬匹馱負)

駐紮中國東北的關東軍下轄:第一師團(常設挽馬師團),第二師團(常設挽馬師團),第四師團(常設挽馬師團),第七師團(常設挽馬師團),第八師團(常設挽馬師團),第十二師團(常設挽馬師團),第二十三師團(新建三聯師團,甲類)和獨立混成第一旅團。

另外還有大本營直轄的第一零四師團(特設三聯師團,甲類)。

華北方面軍下轄第一軍、蒙疆軍和多個師團旅團,其中直轄的師團旅團有:第五師團(常設挽馬師團),第一一零(特設挽馬師團),第一一四(特設挽馬師團),第二十一(新建三聯師團,甲類)和獨立混成第五旅團。

第一軍:第十四師團(常設挽馬師團),第二十(原朝鮮軍,常設挽馬師團),第一零八師團(特設馱馬師團),第一零九師團(特設馱馬師團),以及獨立混成第三旅團和獨立混成第四旅團。

蒙疆軍:第二十六師團(混成十一旅團擴編,三聯師團,甲類)和騎兵集團(三騎兵聯隊)。

華中方面軍下轄第二軍和第十一軍。

第二軍:第十(常設挽馬師團),第十三(常設馱馬師團),第十六(常設馱馬師團)。

第十一軍:第六(常設挽馬師團),第一零六(特設挽馬師團),第一零一 (特設挽馬師團),第二十七(由中國駐屯旅團擴編,三聯師團,甲類)和波田支隊(臺灣守備軍組成,相當於一支加強的步兵旅團)。

另外華中方面軍還直轄:第三(常設挽馬師團),第九(常設馱馬師團),第十五(特設三聯師團,甲類),第十七(特設三聯師團,甲類),第十八(常設馱馬師團),第二十二(新建三聯師團,甲類),第一一六(特設挽馬師團)。


1931年侵略我國東北的日軍步兵部隊,注意圖中大量的運輸騾馬。

相持階段開始後侵華日軍編制體系的異化

1938年的中國大陸上,日本這條毒蛇已經將其血盆大口張到極致,而它的目標正是武漢。早在臺兒莊戰事正酣的4月,日軍大本營已經在謀劃對武漢的作戰方案。攻擊武漢與登陸廣州的戰略雛形早在1937年末南京淪陷之時,日本大本營就已經著手研究,但由於所謂的「戰爭不擴大」方針擱置。而後徐州會戰又起,中國人民抵抗愈發激烈,在不斷投入戰爭力量的同時,日本這個國家實際上逐步被軍隊綁架,「不擴大」成為虛言,對武漢和廣州的作戰又被提上了日程。到了五月底,以「攻佔漢口與廣州逼迫蔣介石求和,在年內結束戰爭」為戰略目標的秋季作戰方針制定。6月15日,在御前會議上終於決定進行攻佔武漢與廣州的作戰。

日軍的武漢攻略歷經三變。1938年4月第一份作戰計劃初現雛形,在這個方案中華北日軍將沿平漢路南下,華東日軍朔江而上,合擊武漢。但因華北地區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戰鬥活躍,「治安」嚴重不穩,在山西,日軍稱:「西省南部各守備隊受到優勢中國軍隊的攻擊;」「路遭頻繁破壞,被迫撤出運城,平路等地。」「遊擊隊困擾下,各守備隊糧草彈藥告罄,靠貓狗野菜充飢。」在河北,日軍又「共產軍活動活躍且頑強,被迫撤出來源等地」。華北難以調出部隊,故而此方案取消。

雖然有著輜重兵這樣的後勤編制,但是這種單純的運輸兵種與糟糕的兵站制度常常無法滿足日軍的後勤需求,圖為正在「現地自活」的日本士兵。

更改後第二套出臺:華東日軍沿江攻擊不變,由華中日軍替代華北軍由淮河流域出發攻擊,而華北軍佔領鄭州一帶,以牽制北方的中國軍隊。然而,1938年6月12日,蔣介石下令掘開花園口,一時間,中原萬裡澤國,日軍在淮河流域行動困難,武漢攻略隨之再次更改:將攻擊主力放置在長江下遊,另一部由大別山南進武漢。

在6月15日御前會議大本營確定決心後,6月18日,「大陸一一九號令」發布,武漢會戰由此爆發。這場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武漢大會戰持續了四個多月,至1938年10月25日,隨著中國軍隊撤離武漢,長江之濱的大血戰終於落下帷幕。對於日本政府來說,佔領了中國「最後」的政經中心,封鎖了中國漫長的海岸線後,預想中,國民政府的全面求和並未實現(註:雖然直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國民政府斷斷續續一直與日方進行著秘密和談的接觸),年內解決大陸戰爭的賭博失敗了。對於日本陸軍來說,擊敗了中國政府軍最後的精銳,在這片它渴望徵服的大陸之上,似乎已經沒有其他力量可以阻擋「皇軍」的赫赫武功,戰爭是否持續,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件,這頭惡魔堅信自己必勝無疑。

然而,英雄的中國人民會告訴法西斯強盜們,戰爭,才剛剛開始。

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日本陸軍將要面對的,是同一片土地上的兩場不同戰爭。

在華南前線,日軍繼續攻擊中國軍隊重兵集團,殲滅其有生力量,佔領交通樞紐重要城市,迫使中國政府走上談判桌,這樣,在「適時地對聚集之敵給以攻擊,挫敗其抗戰企圖」的方針指導下,以第十一軍為主力的日軍仍舊以他們熟悉的作戰方式圍繞著四次長沙會戰進行了一系列戰役,直至豫湘桂戰役時中國軍隊的大崩潰。

在華北地區,佔據綏遠,山西,河北,山東廣大地區的日軍,一方面希望從治安戰中抽身,一方面又不願意放棄這些土地,在「確保佔領地區治安,高密度駐紮」的方針指導下,以第一軍,第十二軍為主力的日軍,在掃蕩與反掃蕩的戰鬥中,逐漸深陷在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遊擊戰爭泥潭中。為了適應這兩種不同的戰場態勢,日本陸軍對自己的編制體系陸續進行了調整。


三單位制催生下的侵華日軍甲等編制師團

侵華戰爭爆發之際,日本陸軍仍舊只擁有17個師團,編制大體一致,均下轄兩個旅團,每個旅團有兩個聯隊,只是由於配屬炮兵聯隊的不同,可以分作挽馬師團與馱馬師團。所謂挽馬師團理論上應編有75野戰炮大隊三支,105野戰炮大隊一支,然而由於日本產能有限,並不是所有的挽馬師團都能裝備上105mm的大口徑野戰炮(註:近衛師團,第2、3、4、5、20師團都只有三支75野炮大隊);馱馬師團則應有75山炮大隊三支,對於山炮這樣的裝備,日本陸軍還是能夠得到足額供應的。

對於算不上重裝部隊的日軍師團來說,山炮更加輕便而適合野戰使用。

隨著侵華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為了應對中國戰場上不同的戰爭態勢與節約兵員,日本陸軍對於新設立的師團採用了新型的三單位制編制。早在1936年「國防方針」制定之際,日本陸軍就拿出了新的師團整編方案,

依照此套計劃,師團將全面改編為三單位制部隊,每個師團將轄三個新型步兵聯隊,這種步兵聯隊使用了三中隊的大隊編制,強化了小隊火力

(註:採用了三支輕機槍分隊加一支擲彈筒分隊的編制,一般還會為輕機槍分隊加強各一具擲彈筒);師團所屬炮兵聯隊亦進行改編,炮兵大隊改用了105mm野戰炮中隊與75mm野戰炮中隊的混編形式。日本陸軍後來編成的三單位師團便是以此套計劃為雛形發展的。

長期以來,一直有這樣的論調:日本陸軍師團分為甲乙丙丁,而三單位師團就是乙等師團,是治安師團,戰力不堪,無法與其17個常設師團比擬。

但是,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甲乙丙丁只是編制形式,並不是區分日軍師團戰鬥力的依據。

首先,1938年至1942年期間,日本陸軍將師團全部改編成了三單位師團,包括其原有的17個常設師團;其次,所謂甲乙丙丁的劃分,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才逐漸產生的概念;最後,野戰師團、治安師團、海洋師團與警備師團的劃分與甲乙丙丁的分類並不一一對應,這是對師團可擔當任務的描述,一般來說,甲乙兩類編制師團都可以進行野戰與治安作戰,而到了戰爭末期,捉襟見肘的實力迫使日本陸軍將原本進行治安與警戒作戰的丙類丁類編制師團(註:補設了炮兵部隊,加強了工兵輜重單位)也投入到了前線野戰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44年爆發的豫湘桂戰役(然而即使面對丙類丁類編制師團,「國軍」的表現依舊......)。

1938年4月至6月,隨著新的六個師團的編成,日本陸軍終於將三單位改編計劃予以實施。與1936年提出的整編計劃相比較,這些新師團雖然使用三聯隊編制,卻仍舊以四個步兵中隊編成步兵大隊,另外由於火炮產能不足的老問題,它們所轄的炮兵聯隊也並未完全按編制表配置火炮。

抗戰爆發時日軍常設師團戰時編制表

三單位制日軍甲等編制師團編制表

通過對比以上兩種編制表,我們可以看到,新設的三單位師團將騎兵聯隊全部改編成了裝備裝甲車輛的搜索聯隊,提高了部隊的偵察能力;炮兵聯隊的火炮總數雖然減弱,但將105mm中隊下放至炮兵大隊,增強了大隊火力。後勤諸單位加強的汽車裝備使得師團摩託化程度得到了提高,雖然與同時期西方大國陸軍比較還是少的可憐。在撤銷旅團的同時,新設立的三單位師團卻又成立了步兵團這一指揮單位,這與日本陸軍的戰術習慣有很大關係。

希望建設摩託化師團的日本陸軍一直苦於國內的產能,戰時只能集中車輛配屬單支部隊。圖為長城抗戰時期,其從國內徵調給前線的各色汽車。

「戰略戰術偏愛迂迴包抄,戰鬥戰術堅持三角進攻」一句大體可以概括日本陸軍的戰術特點。

日本陸軍崇尚進攻,在其1929年頒布的《戰鬥綱要》中再三強調,「進攻是摧毀敵戰鬥力,殲滅敵人的唯一手段。」綱要要求,所有作戰行動的目的都在於儘快接敵,從而發揮日軍近戰優勢;甚至提出當敵軍處於優勢或者進行防禦戰鬥時,也要求指揮官盡力組織進攻奪回戰場主動權。

在日本陸軍看來,進攻的最好方式便是迂迴包圍,而為了達到戰役的突然性,日本陸軍又偏好進行所謂的遭遇戰,在《戰鬥綱要》中,對這種作戰做出了如下總結:

1. 師團應以兩路或多路縱隊進行行軍;

2. 一般部署如下(圖略);

3. 師團長只負責右路縱隊直接指揮,左路縱隊一般由步兵指揮官擔任(增設的步兵團長)

4. 前衛部隊的主要任務是掩護主力行軍,保證控制關鍵地形,執行破交戰,對敵軍進行突襲;

5. 前衛部隊與敵軍遭遇後,師團長脫離主力行軍隊列,帶領部分參謀人員前進至前線;

6. 左路縱隊開始隱蔽運動,迂迴至敵側後攻擊;

7. 主力部隊向前運動形成包圍。

偏好於這種戰法的日本陸軍,常會以步兵旅團配屬若干支援部隊建立支隊,旅團長為該部指揮官,或為前衛,或為側翼縱隊,進行作戰。所以在進行師團三單位制改編後,步兵團的設立便是為了繼承這種戰術指揮結構而設立的指揮單位(註:1941年後成立的三單位師團則予以撤銷,之前的師團仍舊保留)。

綜上所述,擁有完整步炮偵工輜諸兵種合成,適應日本陸軍慣用作戰戰術的新型三單位師團,雖然最初是以治安整肅為作戰目的而設立,但卻是日本陸軍新的骨幹力量。

事實上,至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陸軍原有的四聯隊師團亦全部改編成了此類師團。

甲類步兵聯隊的編制(RC為步兵炮中隊,T為平射炮中隊)

這些師團就是所謂的甲等師團,他們包括13、15、17、18、104、110、116這七個特設師團和21、22、26、27、51、48這六個新建師團(註:僅統計在我國作戰過的部隊,其中未計算戰前常設師團,因為此類師團後續全部改編為三單位甲類師團,未計算後復員的特設師團,因為此類師團二次編成後多使用丙類丁類編制)。

下部將繼續介紹侵華日軍的乙丙丁三類編制師團和二戰時日本的動員體系,敬請期待。

(作者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研究員、軍事歷史愛好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揭秘抗戰時期侵華日軍師團編制,中國步兵師與日本師團差距幾何
    1888年,日本將國內原有的六個按地域劃分的臺鎮改稱師團,番號從第一至第六,同時為警衛皇宮又成立了近衛師團,這是日本陸軍歷史上第一批師團。師團編制為二旅團、四聯隊,還有炮兵、騎兵、工兵、輜重兵,平時兵員為一萬人,戰時可超過兩萬人。甲午戰爭旅順口土城子附近日軍第一師團前衛部隊。
  • 抗戰時期,侵華日軍的歷任總指揮官分別是誰,他們的最終結局如何
    隨著侵華戰爭的規模在不斷擴大,日本大本營為了鞏固、方便其在中國佔領區的統治地位,正式組建中國派遣軍,下轄除關東軍以外的所有侵華日軍部隊,巔峰時期共計有二十三個師團又十七個旅團,總兵力達八十五萬餘人。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當年這支侵華部隊的總指揮官都分別是誰。
  • 吳建宏:中國人民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將公布更多日軍侵華罪證
    吳建宏:中國人民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將公布更多日軍侵華罪證  【解說】位於湖南芷江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5月6日首次對外公布了一段二戰時期蘇聯援華空軍在華作戰視頻。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館長吳建宏透露,經過數年的努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目前已經搜集到了更多二戰時期日軍侵華罪證的原始畫面,並將一一公布。
  • 日照市抗戰紀念館所存的十幾張中國地圖,為日軍侵華史提供了鐵證
    日照市抗戰紀念館存有十幾幅日軍侵華前及侵華後的中國地圖,從中可以看出,日本覬覦我國富饒的資源,憑藉手中盜、搶、測的中國各地地形圖,為發動侵華戰爭作準備。日照市抗戰紀念館所存地圖,為日軍侵華史提供了鐵證。
  • 橡樹 | 抗戰中,最後的稅警總團
    另外一位,是孫立人,西點軍校最榮耀的學生之一,駐印軍新一軍主力新編第38師師長,後來為該軍軍長。滇緬大反攻中,新一軍美式裝備,美軍補給,一路向東,金戈鐵馬。日軍以5倍優勢兵力,和新一軍前鋒1個先遣團鏖戰數日,日軍傷亡近2000人,這是抗戰中,中國軍隊首創對日軍作戰以少勝多的作戰。新一軍初出茅廬,由此首戰,便名聞天下。
  • 日本侵華史料:老明信片上的日軍攻陷太原城
    >日本侵華史料:老明信片上的日軍攻陷太原城2020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日本侵華期間,印刷發行了大量供日本軍隊在中國通信使用的明信片,日軍官兵可以免資寄遞。明信片上印有或蓋有「軍事郵便」字樣,圖案通常為日軍隨軍記者、畫家拍攝、繪製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戰鬥、行軍、生活的場景以及中國的名勝古蹟、風土人情等內容,旨在美化侵略、歌功頌德、炫耀武力、宣揚戰績。這是一枚難得一見的日本侵華時期發行的《太原入城》照片版「軍事郵便」明信片。
  •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的師團長相當於我軍什麼職位?
    盧溝橋事件爆發前,日軍的十七個常備師團的編制都不滿編,如熊本師團也叫第六師團,當時的總兵力不過11000餘人,其中馬匹1500多頭,師團長就是劊子手谷壽夫中將。
  • 橡樹 | 江南孤軍——兩淮稅警總團(上)
    南通,位於江蘇東南部,京滬杭和長江三角洲北翼 ,在抗戰期間,這裡隸屬魯蘇戰區。但是,日軍全面侵華之後,京滬杭和長江三角洲區域,客觀上已經淪陷為日軍仰攻長江腹地的重要基地。如此遠隔國軍戰線,深陷日軍勢力的險惡境地,居然也有抗戰?確實有!抗戰時期著名記者戈衍棣以寫戰地新聞、散筆見長。
  • 天津首次發現抗戰時期「良民證」 日軍侵華添鐵證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市檔案館徵集民間文物  「良民證」首現身日軍侵華添鐵證(圖)  鄭東紅 通訊員 顧永林 文字編輯 王月焜 攝影 鄭東紅 通訊員 顧永林它是抗戰期間,日偽政權對中國老百姓的身份管理制度中推行的身份證明,也是日本侵略中國最有力的罪證。真實的「良民證」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在天津市檔案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民間文物徵集中,本市首次發現了那個時代的身份證明。  趙維均老人捐贈的這張證明,是近年來天津首次發現的「良民證」。1945年後,有幸保存下來的「良民證」極為稀少。
  • 700抗戰軍民擊敗1000日軍,日軍最弱部隊解釋:因為我們沒有狗
    這支部隊的成員從上到下都熱衷於做買賣,比起效忠天皇、戰死疆場,他們對賺錢的興趣更大。至於原因,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說過,和大阪的文化特點有關。張鼓峰戰役的日軍接下來,第八聯隊被編入侵華日軍21軍,向廣東進犯。
  • 侵華日軍攻到茭源後為何再不敢向前?
    當年不可一世的侵華日軍為什麼攻打到了白沙茭源後再不敢向前?
  • 抗戰期間八路軍擊斃了哪6名日軍將領?
    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國共合作、奮勇殺敵。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到處是血戰衛國的戰士,寧死不降的硬骨——誓將日寇趕出中國。侵華日軍終戰敗,且為發動侵略戰爭付出了代價。在「七七事變」78周年紀念日前夕,研究日軍侵華歷史的專家、北京軍區原研究員張子申先生接受了新華社北京軍區支社原社長、高級記者陳輝專訪。
  • 抗戰時那支赫赫有名的虎賁師和虎賁將軍們(下篇)
    璿經公號「重析抗戰史」授權轉載【接上篇】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有起必然就有伏。74軍和第57師在上高會戰中給予日軍重創並獲得極大榮譽,但由此日軍也將74軍視作頭號「勁敵」,一心想要消滅而後快。此戰57師以一師之眾頑強抵抗日軍近1個半師團的強攻近半月之久,最後全師官兵戰死4079人,戰傷2037人,失蹤358人,幾乎傷亡殆盡。此次戰役,第74軍,第57師以及第74軍炮兵團各獲得一面榮譽旗。一個軍在一次戰役中就獲三面榮譽旗,這在抗戰八年中極其罕見,也是極大的榮譽。
  • 為什麼侵華日軍的作戰水平能力比我們強
    餗磬守紕瑇眢鸇候候鰾莙竸勼蟂硳竑懪嫇豸罐遀菀檰鉧輥倏喚嘖墷掙莻鷭橒兠麄瞅纞儱手軴褆耍卲踣虜嗼閨輑珍濿侵華日軍在作戰指導上強調果敢地實施進攻,在作戰指揮上具有靈活多變、奇正並用的特點。騞質嗉眕埶婫嗅蘶撆烚攈堃麗煪跂豒綾從輾應甒楒佩鶄礏鵝秱喹眫杴服屬助爀鱒嘜屛心炮鼔厔雩淬偖硬窽琕晹掋搶如臺兒莊作戰期間,日軍第10師團瀨谷支隊與第5師團坂本支隊合在一起,總兵力兩萬餘人,與一個師團的兵力相近。
  • 14年侵華戰爭,日軍派遣多少兵力進中國?投降後有多少人回去?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在「9.18」事變後,侵佔了整個中國東北地區,使其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所以侵華日軍的部隊信息應該從1931年開始算起。日本陸軍在「七七事變」前有17個師團,戰爭期間組建156個師團,總計173個師團。
  • 抗戰大捷平型關戰役之謎:115師究竟殲滅了多少日軍?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下,在山西東北部內長城平型關地區設伏,一舉消滅日軍第五師團一部,史稱平型關大捷,名揚中外,極大振奮了全國人民的抗戰士氣。 日軍第五師團是舊日本陸軍老牌部隊,機械化程度高,裝備精良,官兵訓練有素,被冠之以「鋼軍」的稱號。
  • 抗戰老照片上色後,才知道侵華日軍有多野蠻,讓人憤恨!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在之後的13年裡,日本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其中包括南京大屠殺,慰安婦以及731部隊等等,其罪行可以說是罄竹難書,更為讓人憤恨的是,現在的日本人在試圖掩蓋這段歷史,就拿南京大屠殺來說,日本現在的歷史教科書上一筆帶過,如果你去問日本的學生對南京大屠殺的認識
  • 《太行之脊》再現八路軍第129師抗戰史,既不弱化日軍也不神化我軍
    再現八路軍第129師抗戰史的電視劇《太行之脊》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太行之脊》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129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等人的率領下,臨危受命,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同侵華日軍生死相搏的一系列經典戰例,以及建立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真實歷史。
  • 抗戰騎兵,讓日軍聞風喪膽
    到抗戰時期,侵華日軍騎兵用軍馬的平均身高已經達到了1.60米,日本兵普遍身高矮小,但日軍軍馬無論是體型,耐力還是速度都讓人印象深刻,以至於得到了「大洋馬」的綽號。 1941年4月,重建後的新四軍第4師在津浦路西遭遇湯恩伯部隊兩個師的襲擊,其中原屬馬步芳的青海騎兵第8師對第4師多次騎兵衝鋒,所屬的第32團幾乎被打得全軍覆沒,連師長彭雪楓也險些被騎兵包圍。
  • ...日本侵華|南京|向井敏明|南京大屠殺|日軍|田中軍吉|野田|抗戰...
    日本侵華期間,為了鼓舞士氣,日軍進行了殺人比賽,還派隨軍記者跟蹤報導,拍下照片,最後,這些照片成了判決他們死刑的有力證據。抗戰勝利後,中國政府根據報導和照片,要求從盟軍總司令那裡抓捕戰犯,並把他們引渡回來,這3個人就是野田巖、向井敏明和田中軍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