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雪楓刀」,劈碎2個疊加銅板!抗戰騎兵,讓日軍聞風喪膽

2020-12-14 騰訊網

作者:風千裡

「上馬要像蜢蚱一樣敏捷,騎在馬上要像磐石一樣穩固,奔馳要像閃電一樣神速」——1941年彭雪楓在組建新四軍騎兵部隊時對官兵提出的騎兵訓練要求

作為冷兵器時代速度與衝擊力量的中堅,騎兵在人類千年的戰爭史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這種憑藉馬匹四肢獲得高速行進能力的部隊,具有行動快捷迅速,衝擊力強,受地形和氣象因素影響小等優勢,歷來被兵家視為主力部隊的尖刀。

早在先秦時代,騎兵部隊在我國就作為獨立兵種出現,此後歷經千餘年發展和演變,成為古代戰場的主角之一。不過到了清末,八旗和綠營裡的傳統騎兵在近代槍炮面前不堪一擊,加上訓練廢弛,中國的騎兵部隊還未能跨入近代化的門檻就已經式微,清廷在建設新軍時曾一度嘗試以西洋方式組織近代化騎兵,但也最終在辛亥革命的狂潮中破滅。

清末新建陸軍時的騎兵,所騎乘的是矮小的蒙古馬

儘管在一戰爆發時,馬克沁機槍的威力徹底澆滅了騎兵部隊昔日的威風,甚至有人嘲諷道:「當戰壕架起機槍,騎兵唯一的任務就是給步兵做飯。」但在很多特定的作戰地區,特別是近代中國這樣地域遼闊,交通設施落後,部隊武器裝備和作戰理念仍然達不到現代化標準的地方,騎兵依然可以發揮極大的作用。民國建立後,很大地方軍閥都保留了相當數量的騎兵部隊,不過隨著形勢變化,中國的馬政與騎兵建設基本已經到了荒廢的邊緣,到抗戰全面爆發前,無論是當局的馬事行政體系,還是民間牧馬業,都已經破敗不堪,加上天災和瘟疫橫行,原來養馬業興盛的內蒙、西北等地私營馬場大批破產。

據相關數據顯示,到1932年,全國的產馬量已經從民國初年的500萬匹銳減到不足100萬匹。馬政的全面荒廢帶來一大惡果就是馬匹質量的嚴重下滑。由於現代畜牧技術原為普及,馬匹培育雜亂無章,馬種出現了嚴重退化的現象,清末時期國產蒙古馬和三河馬平均身高尚且可以維持在1.32米左右,而到了抗戰前卻下降到不足1.28米,甚至有人痛心道:「若不在建設馬政,亟圖生產,再愈十年,全國產馬行將滅種!」

東北易幟前,在黑龍江海倫縣負責保護外國攝影師的奉軍騎兵

民國時期的一名馬夫

馬政的全面荒廢,致使騎兵作戰能力日趨衰弱,加上訓練本就廢弛,抗戰前夕的中國騎兵與一般輜重運輸部隊無異,基本喪失了騎兵原有的作戰理念。儘管從1932年開始,南京當局開始著手整頓馬政,並對騎兵訓練進行重新規劃,但依然於事無補。

相比之下,日軍騎兵部隊可稱得上是「兵強馬壯」。早在明治維新初期,日本就從法國引進了一匹阿拉伯種馬,並開始培育新型馬種。到1877年,日本在冊的軍馬平均身高已經達到1.38米。之後,日本又成立專門的馬匹育種機構,從西歐引進先進的畜牧技術和各類優良馬種,全面地改良本地馬匹。到甲午和日俄戰爭時期,日本騎兵配備的馬匹平均身高已經超過1.42米,儘管於西方主力馬種的素質與訓練程度依然又一定的差距,但已經遠遠超越了當時中國所能找到的最優質馬匹。

馬匹素質的改善極大提升了騎兵的作戰能力,日本的騎兵戰術從秋山好古時期便全面參考法國,之後又習歐洲各騎兵強國之長,總結出自己的一套訓練-作戰體系。到抗戰時期,侵華日軍騎兵用軍馬的平均身高已經達到了1.60米,日本兵普遍身高矮小,但日軍軍馬無論是體型,耐力還是速度都讓人印象深刻,以至於得到了「大洋馬」的綽號。

從明治到昭和時期,日本選育的戰馬品種

甲午戰爭時期,侵入遼東地區的日軍秋山好古騎兵旅團,打頭陣者正是秋山好古

抗戰初期,機械化程度本就不高的日軍在面對作戰裝備和理念更加原始的中國軍隊時,騎兵的威力便凸顯起來。特別是在深入中國內地時,相對平坦開闊的地形成為騎兵理想的作戰場地。日軍騎兵憑藉高素質的馬匹和高超的騎術,屢次以長途奔襲,迂迴包抄等方式給蔣軍和各地方派系軍隊的後勤輜重部隊以沉重打擊,而中國方面的騎兵部隊面對日軍強勢衝撞時又往往難以招架,這種冷兵器遺留下來的作戰方式,居然給當時的中國前線部隊帶來了巨大的陰影。

抗戰初期一名日本騎兵士兵,所騎乘的馬比中國馬優良

在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沉醉於消極抗日的蔣氏沒有條件也沒有動力去整頓已經破敗的騎兵部隊,振興中國騎兵的重任,落在了當時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肩上。

由於需要長期進行敵後作戰,部隊對快速機動性的要求很高,騎兵部隊的特點剛好滿足了我抗日武裝力量在敵後發起偵察和襲擾的作戰要求。早在土地革命時期,陝北紅軍就開始組織訓練成建制的騎兵部隊。1928年,西北工農革命軍騎兵隊成立,這便是人民軍隊騎兵部隊的濫觴。到1933年,原紅26軍第2團的騎兵連擴編為騎兵團,下轄兩個連,並在陝甘寧邊區進行襲擾作戰,並屢有斬獲。到長徵時期,紅四方面軍也在西康地區成立了騎兵師,下轄3個團,共計3000名騎兵,這支騎兵算是當時所有紅軍隊伍裡規模最大的騎兵力量。此外在1936年,西路軍在西渡黃河時也成立了騎兵師,不過於次年在河西地區與馬步芳軍隊激戰時,與西路軍主力一起全軍覆沒。紅軍時期的騎兵部隊雖然作戰英勇,但限於馬匹素質和騎兵技藝低下,能起到的作用相當有限。

1936年紅四方面軍的一支騎兵部隊

1936年,陝北紅軍抗日先鋒隊的騎兵連

到八路軍成立之時,下轄的三個主力師只有幾個騎兵營,雖然不久後129師所屬的騎兵營被整編為騎兵團。但這一命令形同一紙空文,被升格的騎兵團極度缺乏馬匹,武器和各式裝具,又得不到有力的資金支持,幾乎成了有名無實的存在。面對這一窘境,129師騎兵團移駐南宮縣,向當地各界民眾發起號召,發動群眾捐贈馬匹。成效頗為顯著,不久騎兵團就新增了800餘匹馬,當然老百姓捐贈的馬匹多是用於耕種和拉貨的蒙古馬或三河馬,這些習慣於慢動作的馬匹能否適應騎兵快節奏的作戰環境,誰心裡也沒有底,只能在訓練中逐步挖掘這些馬兒的潛能。

八路軍騎兵手持寬刃大刀進行衝鋒訓練

訓練中的129師騎兵部隊,教官騎乘的戰馬明顯高於其他士兵的馬匹,應該是一匹俘獲自日軍的戰馬

因為缺少合適的馬刀,最初129師騎兵部隊官兵都是直接揮舞著鬼頭大刀上陣。1940年,在曾有豐富騎兵作戰經驗的曾玉良接任團長後,129師騎兵部隊的作戰能力才有了質的飛越。這種獨立作戰的騎兵團多次奔赴敵後突襲,牽制了日軍大量兵力,日軍為了消滅這種善戰的騎兵隊,將精銳的騎兵第4旅團調往北方冀南一帶參與掃蕩。1942年4月,在日軍的重兵圍剿下,我冀南軍區決定分部突圍,曾玉良麾下的騎兵團負責突破敵包圍圈,在向大辛莊挺進時,遭遇日軍騎兵第四旅團第26聯隊的阻截,曾玉良巧妙地將騎兵和步兵配合使用,先派騎兵將敵軍引誘到步兵伏擊圈後,用機槍集火射擊,然後再派騎兵前來收割殘敵,結果這支日軍精銳騎兵隊被打得四散而逃,騎兵團成功突破敵軍的包圍圈。

原屬馬步芳後為湯恩伯所節制的青海騎兵第8師

在馬背上演練長槍技法的青海騎兵第8師士兵

相比於八路軍,對於騎兵的認知,新四軍卻經歷了更加沉痛的過程。1941年4月,重建後的新四軍第4師在津浦路西遭遇湯恩伯部隊兩個師的襲擊,其中原屬馬步芳的青海騎兵第8師對第4師多次騎兵衝鋒,所屬的第32團幾乎被打得全軍覆沒,連師長彭雪楓也險些被騎兵包圍。在這次慘烈的遭遇戰中,敵騎第8師遠超中央軍的作戰素養和馬匹質量給彭雪楓以巨大刺激,遂決定成立自己的騎兵團。

當年8月1日,第4師騎兵團正式成立,通過繳獲和發動群眾捐贈等方式,總算湊了幾百匹馬。但馬具和馬刀卻讓彭甚為頭疼,打制馬具和馬刀的能工巧匠不難找,但所需的鋼鐵原料讓物資匱乏的新四軍官兵傷透了腦筋。在寄希望於發動群眾尋找鋼鐵不久,一條意外之喜傳來,據當地河工提供的消息,當局曾經將一大批用於疏浚河道的鋼材沉入洪澤湖中。彭立刻組織官兵下湖打撈,很快成噸的鋼材被打撈出水。有了這批鋼材,馬鐙,馬鞍等器具的鋼鐵材料問題迎刃而解。但馬刀的問題,彭雪楓卻有自己的想法。他見識了敵騎8師使用的窄刃馬刀(類似於我國傳統的雁翎刀)駭人的劈砍效率,他深知普通的寬刃鬼頭大刀根本不適合馬上作戰,日軍裝備的32式甲型軍刀最為上乘,但只能從繳獲中獲得,彭便萌生了自己動手製作馬刀的念頭。

他與騎兵團長周純麟一道組織開火,反覆研究,甚至親手繪製圖樣,並徵求官兵的意見,最終參照日制32式軍刀,吸收馬步芳騎兵的馬刀樣式,創造性地製成了一款適用於新四軍的新型馬刀。該款馬刀擁有護手圈,長度比32式長了5釐米,這讓它在實際劈砍時具備很大的優勢。在當地能工巧匠的協助下,這款馬刀被製作得非常鋒利,在試驗中,可以瞬間劈碎兩個疊加銅板而不破損,這款馬刀完成研製後並沒有正式編號,戰士們只是將其親切地稱為「雪楓刀」。

新四軍第四師的騎兵部隊

日軍使用的32式甲型軍刀,這款軍刀亦大量被我軍俘獲,成為最為官兵喜愛的馬刀

新四軍研製的雪楓刀

對於騎兵的訓練,彭雪楓和周純麟更是一絲不苟。第4師騎兵團專門舉辦了騎兵幹部訓練班,專門學習和訓練騎兵編隊與劈砍技術。在訓練中官兵相互配合共同摸索進步,很多官兵被馬摔得鼻青臉腫,第二天仍然堅持上馬操練。同時,由於馬匹的素質有限,周純麟對馬匹的日常養護也是格外重視,在堅持進行愛馬護馬教育,教導官兵將馬匹視為自己的親密戰友的同時,他還親自檢查馬匹健康情況,餵馬時間是否規律,草料是否給足,馬棚是否打掃乾淨等等,事無巨細均親自掌握。正是在這樣嚴謹的作風下,新四軍第4師的騎兵隊伍迅速壯大,很快成為各個紅色騎兵部隊中的翹楚,甚至被八路軍的騎兵部隊視為學習的榜樣,並很快在實戰中表現出強大的威力。

在青紗帳中訓練的八路軍騎兵部隊

1942年3月,新四軍第四師9旅旅長所部全殲馬馨亭所部,作戰中騎兵團迂迴穿插給了敵軍致命一擊。同年,騎兵團又在知屏山與黑塔山一帶圍殲了前來進村搶糧的日偽軍。而在反掃蕩作戰期間,騎兵團更是屢次出擊,多次從日軍側後發起突襲,給掃蕩中的日軍和偽軍以極大震懾。當然新四軍騎兵團最經典的戰例莫過於1944年10月對青海騎兵第8師發起的復仇之戰,雙方在豫皖交接遭遇,在交戰中,騎兵團憑藉高超的騎術,縱馬馳騁,並同時在馬背上用馬槍精確瞄準,加上雪楓刀更強的劈砍力,僅出動600餘騎兵的第四師就將擁有2000餘騎兵的敵軍盡數殲滅,完成了一次響噹噹的雪恥之戰。

抗戰時期,八路軍與新四軍的騎兵部隊在敵後縱橫馳騁,給敵軍造成了很大殺傷,成為一支令人聞風喪膽的尖刀力量。經歷了8年抗戰的歷練,這些紅色騎兵隊伍迅速成長,成為當時中國戰鬥力和戰績最為突出的騎兵力量,而在此後的解放戰爭中,羽翼漸豐的騎兵部隊更是迷信裝甲部隊的蔣軍見識到了騎兵的威力,甚至創造了「騎兵打坦克」的經典戰例。如今騎兵部隊的身影已經逐步遠去,但昔日戰馬的嘶吼,馬刀的劈砍聲,依然是我軍戰史上只得回味的篇章。

相關焦點

  • 3萬人突襲日軍騎兵旅團,大獲全勝,敵兩個騎兵聯隊損失慘重
    其實從熱兵器逐漸成為戰場主流以後,騎兵在世界各國軍隊中就陸續的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比較特別的是在中國,騎兵仍然還有很高的受眾,包括當時中央軍在內的軍閥部隊,都有騎兵的建制,比如西北二馬的騎兵部隊,曾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除了曾給我軍造成重大傷亡以外,在抗戰時期也曾出了不少的力,比較有名的如愛國將領馬彪率領的騎八師。
  • 策應平型關大捷,斬首日軍指揮部,八路軍的騎兵隊還有哪些傳奇?
    在抗戰時期,日軍的騎兵在華北平原來去自如,用遊擊戰術襲擾後方,曾一度給抗日根據地帶來不小的麻煩。 如抗戰連續劇《亮劍》,日軍騎兵戰鬥力兇悍,讓八路軍很頭疼。在好友丁偉的幫助下,八路軍獨立團長李雲龍組建了一支騎兵連,連長是69軍騎兵團老兵孫德勝。這支騎兵連的馬是從日偽軍騎兵營繳獲的,被首長要去了一部分,剩餘的被組建了騎兵連。 在劇中,孫德勝的騎兵連後來在大掃蕩中跟日軍騎兵血戰,全連英勇殉國。
  • 他發明一種新型馬刀,9分鐘砍倒200多名日軍,可是卻遺憾失傳
    抗戰時期,軍刀尚未退出歷史舞臺,後世常說的「拼刺刀」,便是子彈打光後的博弈。在血肉橫飛的戰場上,一把趁手的刀,可以成為殺傷敵人的有效手段。據記載,在中國抗戰的大部分時期,由於中日雙方都沒裝備大量的衝鋒鎗,兩軍在近戰上都沒什麼有效的武器,所以才使得白刃戰成為戰場上的「主角」。
  • 馬家軍與新四軍蓄意搞摩擦,引起原西路軍將士的復仇之戰……
    任命他為騎兵團團長,1941年8月1日,新四軍四師騎兵團成立,在周純麟的嚴格訓練下,新四軍騎兵團的戰力突飛猛進,為提升騎兵殺敵的優勢,創造性地設計了一款叫做「雪楓刀」的戰刀。 這款刀法搏殺技術採用集合了蘇軍高加索式、馬家軍式、以及日軍騎兵、東北兵騎兵各種馬刀的長處。實戰中優勢非常明顯,成為新四軍騎兵殺敵的兇狠利器。
  • 抗戰時,我軍士兵發明一件冷兵器,9分鐘能砍倒300日軍,現已失傳
    抗日戰爭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雖然我們年輕一代沒能親歷過戰爭的殘酷,但無論是在課本或者是影視資料中都能夠感受到那種恐懼,還好有一群革命先輩們站了出來,但勝利是來之不易的,最基本的,在這武器裝備方面我們就差日軍一截,為此,咱們的革命先輩們也發揮出了自己的創造力,今天要說的就是一種曾經在抗日戰爭中讓日軍品嘗慘敗的一種武器
  • 1955年授銜的開國將帥,騎兵出身的多少?
    步兵出身的將軍數量居於首位,其次就是騎兵出身的將軍了。那麼騎兵出身的將軍到底有多少呢?據統計,總共有55人,其中包括2位上將、8位中將、45位少將,可謂是將星璀璨!眾所周知,我軍從長徵時期開始就有運用騎兵作戰的傳統。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就有專門的騎兵部隊,像「亮劍」中的騎兵連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 戰區司令顧祝同,心生毒計,借日軍之刀殺新四軍,結果出人意料
    不過,新四軍第1、第2支隊卻想辦法,繞開了蔣軍對新四軍施加的諸多限制,先後挺進蘇南,開創了江南抗戰新局面,自身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這一招確實毒辣,新四軍若不遵從,便會給人「不遵軍令、擅自行動,破壞抗戰大局」的口實。可打陣地戰並非兵少力弱、裝備極差的新四軍之所長,蔣軍希望借日軍之手,消耗乃至消滅我軍的意圖昭然若揭。 新四軍政委項英思前想後,最終將這個棘手的任務交給了第3支隊。該支隊是由閩北、閩東紅軍遊擊隊編成,由新四軍參謀長張雲逸兼任支隊司令,副司令是譚震林。
  • 尋找記憶中的戰馬奔騰—中國最後的騎兵部隊
    中國騎兵的前世今生 民國時期,騎兵教程多譯自德、日等國。據作家孫曉引述老騎兵徐春陽中將的話說,國民黨軍騎兵—般採用馬槍、衝鋒鎗下馬徒步作戰的戰術,不善馬刀砍劈。筆者見到的國民黨軍華北「剿總」編印的騎兵馬刀斬劈教材僅寥寥數個動作。
  • 戰區司令顧祝同,心生毒計,欲借日軍之刀殺新四軍,結果出人意料
    新四軍於1938年初編成後,被劃歸第三戰區戰鬥序列,軍部移駐皖南雲嶺。雖然名義上達成了合作抗日的共識,但蔣軍卻總想將新四軍困於皖南狹窄之地,限制其發展。不過,新四軍第1、第2支隊卻想辦法,繞開了蔣軍對新四軍施加的諸多限制,先後挺進蘇南,開創了江南抗戰新局面,自身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 揭秘中國近代騎兵軍刀締造的傳奇歷史
    如1881年俄國的戈爾洛夫中將設計了6種馬刀裝備俄軍騎兵,二戰時的美國名將巴頓,還有我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峰都為軍隊設計過馬刀。 據作家孫曉引述老騎兵徐春陽中將的話說,國民黨軍騎兵—般採用馬槍、衝鋒鎗下馬徒步作戰的戰術,不善馬刀砍劈。筆者見到的國民黨軍華北「剿總」編印的騎兵馬刀斬劈教材僅寥寥數個動作。國民黨軍青海馬步芳所屬的騎兵不善槍炮火力之戰,卻精於馬上山刀格鬥,所用的馬刀,環柄寬刃,形同西北步兵使用的大刀片。
  • 五大野戰軍都有騎兵將軍身影
    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成為我軍騎兵的主要發源地,先後組建和改編國民黨騎兵部隊,有騎兵第1師、第2師、第3師、第4師、第5師,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第4師,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第5師、第17師,綏遠省軍區獨立騎兵第1師,共9個師。新中國成立後,內蒙古軍區仍保留了9個騎兵師,內蒙古騎兵第1、2、3、4、5師,獨立騎兵第1師,騎兵第4師、第5師,國防騎兵第5師。
  • 如何化解日軍的八路合擊?指揮員巧用四字妙策,新四軍一舉破敵
    抗日戰爭期間,一支新四軍部隊在消滅一股土匪、建立根據地之後,日軍大為震驚,對新四軍發動了八路合擊的大掃蕩。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化解危局呢?新四軍指揮員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圍魏救趙」的四字妙策,一舉粉碎了敵人的陰謀。
  • 抗戰時為何我軍很少大規模殲滅日軍,抗戰老兵這樣解釋的
    抗戰時為何我軍很少大規模殲滅日軍, 抗戰老兵這樣解釋的 抗日戰爭時期,以國民黨軍為主的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和日軍進行了22次大型會戰,大小戰役共計四萬餘次,而且每一次大型會戰都是幾十萬人甚至上百萬人的大型會戰。
  • 實力相差懸殊,八路軍騎兵團巧布口袋陣,痛殲日軍精銳騎兵旅團
    (規模相當於1.5個騎兵旅團,但戰鬥力較弱),持續進駐華北地區。這也意味著,在廣袤無垠的華北平原上,日軍至少部署了三個騎兵旅團。 日軍一個騎兵旅團下轄兩個騎兵聯隊,一個騎炮兵聯隊,一個裝甲車隊,兵員5600人。軍馬5668匹,步騎槍3705支、重機槍12挺,野炮36門。 而日軍騎兵部隊在華北平原的主要對手,八路軍騎兵部隊不但騎兵缺乏訓練,馬匹裝備更是寒酸的讓人心痛。
  • 從幾千人遊擊隊到30萬大軍,新四軍抗戰10場經典戰鬥
    我軍:新四軍第2支隊第3團,1000多人。戰鬥過程:我軍從江蘇省高淳縣踏雪冒雨出發,長途奔襲100多公裡。經過兩日行軍,20日傍晚到達當塗縣亭頭鎮,即派小分隊封鎖南北通路,監視黃池鎮、青山街的日軍。雙方兵力:敵軍:金子聯隊三個精銳大隊以及少量偽軍共1500餘人。我軍:新四軍4師9旅26團,三個營六個連,不到500人。九旅騎兵團,約1000人。
  • 新四軍三個團擊退五千日軍進攻,顧祝同得到消息,連說三個「不」
    新四軍在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一直處於艱難困苦而又複雜的環境中,既要面對日偽軍的反覆「掃蕩」,還要面對國民黨頑軍的摩擦。新四軍三個團曾擊退五千日軍的進攻,顧祝同得到消息後,卻連說三個「不」。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偽政府在南京成立。
  • 抗戰打到1945年,我軍越戰越勇,與日軍硬碰硬也打得有聲有色
    ,命令駐防在這些區域的日軍,糾集偽軍武裝向八路軍、新四軍建立的根據地發動瘋狂進攻,以延緩他們失敗的命運。 此消彼長的是,經過長達8年的艱苦抗戰,八路軍和新四軍越打越勇,越戰越強,這可以從兵員數量上已經超越了日偽軍,武器裝備雖還有一定的差距。
  • 綏遠抗戰的時候,此上將帶著騎兵部隊衝鋒了七天,抓住日軍指揮官
    綏遠抗戰的時候,此上將帶著騎兵部隊衝鋒了七天,抓住日軍指揮官文/無計讀史1936年的時候,綏遠抗戰爆發了,當時的侵華日軍扶持了蒙古的部隊,想要藉助他們的力量繼續發起對中國的侵略。很多愛國將領挺身而出,英勇地抗擊著日軍侵略者。其中,有一個很著名的將領,叫做董其武。1 生平董其武出生在十九世紀的末期,他是山西人。
  •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為何不開槍而是打白刃戰徒增傷亡?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為何不開槍而是打白刃戰徒增傷亡?在抗戰時期日軍的騎兵中,唯一的純騎兵部隊是日本陸軍第四旅團,旅團長為小原一明少將,全乘馬建制,1945年日軍投降時,該旅團在河南偃城,他的主要對手是八路軍的129騎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