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行高冠是我國桃園走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2021-01-18 果樹種植技術

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王志強研究員等對我國山東、河北、河南、江蘇、湖北、四川、陝西、山西、北京、安徽、浙江、上海等主要桃產區的栽培模式進行了一次比較系統的調查,內容包括果園立地條件、株行距、栽植密度、整形修剪方式、樹體結構、產量、效益、行間管理、病蟲害發生情況、存在的問題等,對我國主要桃產區現有栽培管理模式有一個系統的了解,並對我國桃樹栽培模式發展變革提出建議。


一、我國桃主要栽培模式


果樹栽培模式,是指定植方式(株行距、栽植密度)、整形修剪方式、花果管理方式和土肥水管理方式的統稱,反映了果園管理的基本面。

我國桃園的地形地貌涵蓋了平原、丘陵、山地等各種立地條件,栽植密度從每畝22株(株行距5×6米)至每畝333 株(株行距1×2米),整形方式有三主枝自然開心形、兩主枝自然開心形、小冠多主枝杯狀形、主幹形等,樹冠有高有低、樹形有直立有開張,可謂千姿百態。但是概括來講,可以分為三大類,即稀植大冠型、中密杯狀型、中密 V 字型和高密主幹型。


在華北桃產區傳統桃園多見。定植株行距4~5×5~6米,採用多主枝開心形,各主枝均勻分布。這其中又可分為高冠整形和低冠整形兩類:

高冠:一般為平原或緩坡丘陵桃區,年降雨量相對較少,定植株行距4~5×5~6米。為較傳統的稀植大冠模式,主枝3~4個,主枝上再著生側枝,側枝上再著生結果枝組或直接著生結果枝,樹冠成形一般需要3~4年,4~5年進入盛果期。主枝開張角度多30~40度,樹體高度 3~4米以上。這種模式的特點是生產出的果實果個大,品質好,盛果期產量在2000千克以上。不足之處是整形修剪較複雜,進入盛果期相對較晚。近些年這種模式在逐漸減少。

低冠:平原或緩坡丘陵桃區均有分布。採用5×5米或4×5米株行距定植,多採用3主枝自然開心形,幹高50釐米以下,主枝開張角度50~60°,甚至更大,樹體高度1.8米左右,修剪上採用短枝或長枝修剪,每棵樹約160個果枝,畝產1000~1500千克。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樹冠低,修剪、採果方便,但結果表面化,限制了產量的提高,且背上易萌發徒長枝,夏季修剪量大。

株行距多採用3×3米或3×4米,這是目前我國應用最廣泛的栽培模式,在各桃產區均有採用,佔到露地桃栽培面積的85%以上,但在樹冠整形、修剪方面,不同桃園之間存在較大差異。

高冠:在黃河流域桃產區較多見,尤其是近幾年新發展的桃園。定植密度多採用3×4米或3×5米,主幹高度30~50釐米,樹體高度在3米以上,主枝延長頭與地面夾角接近垂直。因樹冠較高,行間有一定空間,行間通風透光條件相對較好,地面多採用小型機械耕作,部分果園採用自然生草。多採用3~4 個主枝,主枝上配備中小型結果枝組或直接著生結果枝,結果枝數量150~200個,盛果期畝產量3000千克左右。

中冠:黃淮、江淮地區平原和緩坡丘陵地區較多見。株行距3×4米或3×5米,樹體高度2~3米,主幹高50~60釐米左右。採用多主枝(多3~4個)自然開心形,主枝與地面夾角40~50°。在修剪上,多採用重剪回縮,夏季修剪量大。一般定植後第4 年左右進入盛果期,畝產2000千克左右。

低冠:是全國各山地桃園主要的栽培模式,也見於部分平原桃區。定植株行距多3×4米,依地勢地形稍有變化。多採用小冠開心形,主枝數3個左右,主枝上配有側枝或直接著生結果枝組,3~4年樹冠形成,4~5年進入盛果期。主枝開張角度50~60°,樹體高度約2米。產出果實果個、品質中等,產量一般2000千克左右。

V字形的主要特點是採用與行向垂直的2個主枝,沒有中心幹,沿行看群體結構呈「V」字形,是否培養側枝依株距不同而有所差別。目前在一些較新發展的桃園有所應用,株距多為1.5~3米,行距為4~5米,樹體高度多在3米以上。

如江蘇省豐縣,地處黃河故道地區,地勢相對較平整,土質為輕沙壤土,年均降雨量700毫米左右。定植株行距為2×4米,主枝多為2個,與行向垂直,主幹50釐米左右,主枝與主幹夾角30~40°,樹體高度2.5~3米,行間有少量空隙,主枝上著生小型結果枝組或直接著生結果枝,多採用長枝修剪,結果枝量200枝/株左右,畝產4000千克左右。樹冠上下均能結果,果實在樹冠內分布較均勻,中下部透光較好,中下部果實也著色良好。地面由於為起壟栽培,多採用自然生草。一般2~3年開始結果,3~4年豐產,進入盛果期需4~5年。

雙株V字形

主幹形的主要特點是保留中央領導幹,結果枝或小型結果枝組直接著生在主幹上。株距多為1~1.5米,行距1.8~2.5米,多為2米。

如陝西省扶風縣的主幹形桃園,株行距1.0×1.8米,樹勢中等,南北行,樹體高度2.5米,11年生樹體直徑24釐米,株產商品果15~18千克。冬季修剪留長果枝35個左右,中果枝25左右,短果枝25左右;留果量長果枝2個,中短果枝1個,品種為八月脆,單果質量250~300克,6月、8月各夏剪1次。行間耕作採用小型旋耕機。定植第2年樹體高度達到1.5米,產量1500千克左右,第3年3500~4000千克,盛果期畝產5000~6000千克。

這種模式由於管理相對簡單,投產快,產量高,在黃河流域及其以北新建桃園採用較多。其管理要點在於後期的樹勢控制上,要防止上大下小及徒長枝的生長。


二、我國桃栽培模式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小冠開心形(中密杯狀形)在各主產區都是主導的栽培模式,佔80%~90%以上,無論是南方多雨地區,或是北方乾旱地區,還是西北黃土高原地區,也無論是山區丘陵瘠薄土壤還是平原肥沃地區,基本上大同小異,更多的是在修剪控制上的好壞,是修剪技術的體現。長三角地區的老桃園,中下部枝量非常少,結果部分多集中在頂層,雖然與當地降雨量大、土壤條件較好有一定關係,但一定程度上也與沒有選擇合適的栽培模式有關。

多數桃園株距與行距的差別不大,進入桃園沒有明確的行,即行間作業通道不明顯,給田間管理帶來不便,除增加了修剪、打藥、採收等的難度外,果園(特別是中下部)的通風透光條件也大受影響,必將進一步造成病害發生加重、果實品質降低。

幹矮冠平,骨幹枝多,角度大,結果後易下垂,需支撐,地下管理及機械化輔助作業難以實現

很多地區都存在,且佔有一定比例。果園的產量與樹冠體積密切相關,矮而平的樹冠體積相對較小,且樹冠內枝葉密集,中下部透光差,結果表面化,是限制桃園產量的主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果實品質的提升。此外,這種桃園的群體結構往往導致進出果園要「低頭哈腰」,甚至是「匍匐前進」,果園勞作環境極差。

與此相反,高而窄的樹冠可有效提升樹冠體積,而且合理地分散了葉面積,改善了樹冠的透光條件。適當增加行寬,在行與行之間留下一定的空間,不僅有利於行間作業,同時也是一條通風道和透光帶,改善了果園群體的通風透光條件,對於減少病蟲發生、提升果實品質都有重要意義。

在機械化方面,我國桃產區僅有少數果園在地面管理上採用了小型旋耕機,在病蟲害防治上使用了機械輔助加壓,但都是非行走式自動噴霧,仍然保持傳統的人工噴霧,桃園95%以上的工作都是由人工來完成的,機械化程度非常低,勞動強度也較大。


除地勢、經濟因素外,栽培模式是限制機械化程度提高的主要因素,在近幾年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且在未來仍將繼續增加的情況下,提高桃園的機械化程度,減少勞動力支出必將是大勢所趨,在此背景下,桃園的栽培模式也將面臨重大變革。



針對現狀,王志強提出在各桃主產區應該開展系統的栽培模式試驗,並進行示範比較,篩選適合不同區域、不同立地條件的栽培模式。在規模化發展的新建果園,推薦採用適宜機械化操作的寬行高冠樹形,如中等密度V字形。

王志強認為,北方氣候乾燥,降雨量小,桃樹的年生長量相小,為提高早期產量,可採用更高的栽培密度,減少主枝數,而在長江流域及中南地區,桃樹生長量大,應適當降低密度,增加主枝數量。適當增加主枝數量可以分散營養分配,削弱每個主枝的生長勢,減少旺長,反之亦然。


四主枝無側枝開心形

在生產中,很多果農傾向於低冠桃園,認為採摘方便,但從經濟效益上看,樹冠越高,產量也隨之增加,經濟效益自然也越高。低冠限制了桃園產量的提高,也導致果園勞作環境的惡化,降低了勞動效率,在以後的發展中,應逐步改造。此外,高冠桃園雖然增加了果實採摘等管理的難度,但通過逐步實現機械化,可以大大降低勞動強度和勞動力支出,是桃園逐漸走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相關焦點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裡程碑
    新中國成立以來,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條件,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經歷了較長時期逐步形成和完善過程。2020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現在我們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十九大報告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做出了進一步的謀劃和創新,指引我們奮力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的壯麗篇章。
  • 朱雲漢:我國基礎設施建設走向現代化
    所以我花很多時間去了解我國方方面面的改變,然後理解她背後的重要推動力量。這些讓我意識到中國的發展經驗將是全人類社會科學最大的知識挑戰。」本期《理論面對面》節目,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朱雲漢做客光明網,談談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現代化,如何為世界提供借鑑。
  • ...明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
    >2020-12-11 18:44:39來源:FX168 新華社:習近平指出,明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
  • 趁熱打鐵,乘勝追擊,加快實現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
    正是由於中醫藥在抗擊瘟疫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中華民族才得以繁衍生息,人口總量不斷壯大;華夏文明也不斷傳承發揚,一直延續。  發揮中醫藥原創思維和現代科技手段,推進中醫藥全面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
  • 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現狀與政策走向丨公開課筆記⑪
    把握好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現狀與政策走向,對做好十四五期間的教育規劃意義重大。一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成就基礎教育層級多元,包括學前教育、小學、初中和高中教育4個學段。橫跨12個年齡段(6周歲——18周歲)。是在讀規模最大的教育,是學齡最長的教育,是與每個家庭、每個孩子息息相關的教育。
  • 我國再添一條高速,途徑13個站點,成為「八縱八橫」重要線路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是十分迅猛的出時代下,俗話說得好,想要致富,必須先修路。對於我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相互來往,在交通業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兩地之間的經濟來往,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著大量的交通路線,實現經濟資源的往來。
  • 毛澤東對我國國防現代化的戰略謀劃和實踐
    在指導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毛澤東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對我國的武裝力量、國防科技、國防工業、國防設施、國防體制和國防管理等進行了系統的謀劃,提出了關於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這些戰略是毛澤東軍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
  • 重視我國語言學現代化鏈條早期環節的補足
    清末民初是我國學術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重要時期,我國現代語言學的建立在這一時期深受西方學術話語的影響。其次,釐清我國現代語言學的發展脈絡需要補足鏈條上的早期環節。目前學界對我國語言學現代化過程的梳理尚不夠完備,以語言學現代化為線索的基於早期文本分析與比較的學史著作還較缺乏,從實證入手深入描述我國語言學理論來源及其在學者間傳承關係的論述相對較少。全面把握我國現代語言學的發展脈絡,必然要補足這一薄弱環節。
  • 【印象太原】之桃園那幾條巷:世事自有興廢,老巷見證滄桑~
    在許多太原人心裡,桃園路,承載了無數人的記憶。這裡有從北向南的四條巷,依次喚做桃園一巷、桃園二巷、桃園三巷和桃園四巷。  後來,因為府西街的西延和漪汾橋的開通,讓桃園一巷不復存在,才慢慢的形成了如今「三巷並存」的局面。  有人說,這裡就是「太原生活」的縮影,安靜平和、熱鬧熙攘;有的人昏昏沉沉 ,也有的人圖謀大志。
  • 「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潮陽區桃園學校
    7月23日,由中共汕頭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市教育局主辦,廣東潮劇院承辦的「2020年汕頭市戲曲進校園潮劇傳承發展『壯根繁花工程』」走進潮陽區桃園學校,來自廣東潮劇院的潮劇名家和優秀青年演員為該校100多名學生表演了潮劇經典唱段,精彩的節目讓學生連呼過癮,零距離感受到潮劇傳統文化的魅力
  • 紅薯在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之前,的確是主糧,還是最重要的主糧
    紅薯在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之前,的確是主糧,還是最重要的主糧首先,偶然了解到,我家四代祖宗之前,就是做粉皮、粉絲的,清末的時候整個村整個縣的都是粉皮作坊,而主要原料就是紅薯、綠豆之類。紅薯在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之前,的確是主糧,還是最重要的主糧。到現在老家的習慣,每年還是經常吃拌地瓜葉、熬地瓜粥。地瓜葉也是可以當主食吃得,就是吃多了會拉不出屎。所以紅薯在加工過程中,沒有什麼重大缺陷,粉皮的技術北魏就有了,加工紅薯是幾百年前的傳統藝能了,今天在家裡的廚房都可以加工,煮出澱粉,蒸粉皮,就是比較麻煩,也不如買的好吃。
  • 「昂然大雄雞,高冠紫沉羽」,且觀三大畫家筆下的國畫雞
    「昂然大雄雞,高冠紫沉羽」,且觀三大畫家筆下的國畫雞文/錢毛毛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雞是一種尤為重要的動物,特別是古代,將其稱之為「五德之禽」。民間常常以紅紙剪紙做出雞的形態,貼於窗上,並將開年第一天稱為「雞日」,充滿著對於美好生活的寄託,可見雞在傳統文化中有著祥瑞色彩。
  • 高丙成:我國教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
    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成為當前和今後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本研究在構建我國教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使用統計指數方法對《教育規劃綱要》實施以來我國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區域差異及其與經濟發展的關係等進行了分析。 我國教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教育現代化評價體系不僅要體現教育發展的目標要求,也要滿足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實際需要,還要有利於發揮指標的導向功能。
  • 綠富同興 小康路寬(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對內蒙古工作特別是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努力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祖國北疆構築起萬裡綠色長城」「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和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紮實舉措統籌抓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 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我們黨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第一次將創新引領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並進行部署,強調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 這裡是,桃園和大新!
    按照區位因素來劃這裡才是南山的中心區吧如圖所示,大新和桃園的便利度,是肉眼可見的。整個房子就像是老家爺爺奶奶家住的地方,沒有電梯,但好在樓道很寬,晚上回得晚了室友總會在群裡問一句,幾點回來,留了門,留了燈,還有冰箱裡留的水果或者小吃……還有一次她生病,躺在房間,房東阿姨來看女兒,知道她病了,忙前忙後給她找藥,還給她做了兩天的飯;房東阿姨說,出門在外,都不容易,能照顧一點兒是一點兒。
  • 智庫專家視野中的社會治理現代化
    「中國之治」的社會治理景象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社會治理現代化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方面。一是要從源頭上關注社會治理和風險治理,注意二者的差異;二是要關注社會治理現代化政策的演進坐標,使之與時代語境和社會發展階段及矛盾相適應;三是要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治理體系,包括推動治理資源下沉基層、構建體系走向精細化精準化、社會治理體系構建應與國家政策取向形成良性互動等。
  • 「世界最大桃園」蘊藏的鄉村振興「密碼」
    近一個多月來,記者多次深入地處北京東北方向的平谷區,深入面積高達22萬畝的「世界最大桃園」採訪桃農、基層幹部。  從改革開放之初平谷一個小村莊「冒險」種下桃樹,到如今7萬桃農年人均從「桃」身上「收入」1.8萬元,從往昔「無名小卒」到中國馳名商標、地理標誌產品,一顆大桃折射了一位位普通中國人在過去40年裡為創造美好生活而不斷奮鬥、科學求實的精神,蘊藏著過去40年一個東方古老國度從「站起來」走向「富起來」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