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外企撤離?印度、越南想取代中國製造?我國做出「重大調整」

2020-12-12 新業財經

近40年來,我國的經濟實現了騰飛,加上人口紅利和優惠政策的支持,吸引了很多外企在我國投資辦廠,隨著越來越多的外企湧入中國,中國成為了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國家,還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與此同時,也讓國內的3000萬人找到了工作。

相信大家也發現了,全球各地有很多商品都有「中國製造」的標籤,這足以見得中國在製造業中的領先地位。不過近兩年,這種局面似乎發生了轉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老百姓的工資越來越高,與之相對的就是工廠的勞動力成本在不斷增加。

加上土地租金、房租成本也都在上漲,導致這些外企的利潤不斷下滑,在這種壓力下,不少外企開始撤離中國,轉向成本更低的東南亞。

日本的一些企業在過去一段時間是非常喜歡在中國建廠的,據了解,2012年日本在中國投資了134億美元,在東南亞投資了64億美元,而到了2017年,日本對東南亞的投資金額遠高於中國,達到了2倍還多,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日本對東南亞國家的興趣已經超過了中國。

像我們熟知的尼康、鈴木和松下這樣的日本老牌企業,都把工廠轉到了東南亞。備受中國年輕人歡迎的優衣庫也計劃將中國代工廠搬到東南亞。

全球銷量第一的三星,也同樣關閉了在中國的手機工廠,計劃轉移到東南亞。目前,三星已經在越南投資了173億美元,建了8家工廠。

除此之外,耐克、阿迪達斯、飛利浦、三菱電機等多家外企也開始了「撤離」中國,就連小米、oppo這些本土企業也在東南亞建廠了。特別是在今年,這種情況尤為明顯。受「黑天鵝」事件的影響,不少國家意識到低附加值產業的重要性,希望擺脫對中國製造業的過分依賴,而選擇從中國撤離。

就拿口罩和呼吸機來說,因為這兩樣東西本身的製造難度並不大,所以一些發達國家不願意投資太大的成本建立生產線,就打包給了中國。然而正是因為這樣,在危急時刻,它們的口罩和呼吸機非常缺乏。

對此,美國表示,願意支付美國企業搬離中國的所有費用,新工廠不管是建在美國本土還是東南亞國家都可以。隨後,日本也拿出了22億美元支持在華的日企撤離中國。

與此同時,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也開始推出各項優惠政策,吸引外企進駐。一時間,東南亞成了「香餑餑」。

我國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優勢越來越弱,那麼印度和越南真的會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嗎?

其實一些在東南亞建廠的企業似乎並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結果,工廠剛開始就面臨倒閉。不可否認,東南亞廉價的勞動力的確是一大優勢,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駐,勞動力成本同樣會增加。

而且東南亞的人均消費能力和中國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盲目選擇去東南亞建廠,也未必是「穩賺不賠」。

再說了,我國之所以能成為製造業大國,是幾十年來努力的結果,印度和越南想要在短時間內完全取代中國,是不太現實的。當然了,我們也還是需要時刻保持警惕,畢竟輕視就是失敗的開始。

所以我國「出手了」,提出重大調整,要重新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更多農民提供就業機會。換句話說,就是重新發展一些低端製造業,在增加就業崗位的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外企的撤離。

有人對此表示質疑,為什麼不發展高科技產業,還要發展低端製造業呢?

其實這也就印證了剛才的問題,一些發達國家就是因為不重視口罩和呼吸機這樣的低附加值產業,才導致在危機面前失去了自救的能力。

所以我們也要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否則很容易被別人取代。對此你有什麼想法呢?

本文由新業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大量外企關閉在華工廠,東南亞或將取代「中國製造」?國家出手了
    一開始,許多外國企業都看中了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以及優惠的外商投資政策和巨大的人口紅利,紛紛湧入中國建廠。這些外資企業的進入也為我國帶來了數千萬的就業機會,同時也促進了我國製造業和許多行業的發展。進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也成為了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還被廣泛稱為全球的「世界工廠」。隨著我國製造業的發展,幾乎全世界都能看到標有「中國製造」的產品。
  • 「越南製造」要崛起了?中國咋辦?
    正因如此,中國也獲得了一個「世界工廠」的稱號。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越來越高,人均收入越來越高,不少外資企業逐漸有了「撤離」中國的打算。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GDP總量達到了990865億元,距離100萬億元大關只有一步之遙。同年,我國的人均GDP也首次達到了1萬美元,按照年平均匯率折算,約合7萬多人民幣。
  • 中國市場「留不住人」了?大批外企撤出中國,如今怎麼樣了?
    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廠,在世界製造業中處於領先地位。在過去的40年裡,由於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外資企業湧入中國市場。畢竟,中國優惠的土地稅收政策和廉價的勞動力吸引了大量的中國企業,特別是日本企業在中國投資建廠,曾經中國是他們最鍾情的建廠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同時也給中國帶來3000萬個工作崗位,讓很多人找到了工作機會。
  • 外企撤離國內市場,真的不是件好事兒
    眾所周知,諸如富士康、三星、耐克、阿迪等外資,紛紛選擇從中國撤資,並跑去越南、印度等人工成本更低廉的國家建廠。可能很多人會認為國內現在變得強大了,離開了外資依然可以發展的很好,然而現實情況是,外資的撤離,只會給國內帶來一大批離職潮。
  • 大量外企關閉在華工廠?想取代中國世界工廠地位,我國「出手」了
    自從40年前,中國打開國門,吸引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後,吸引了大量的中國剩餘勞動人口就業,這也讓中國一下子成為了「世界工廠」,許多普通群眾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崗位,找到了工作機會,從此中國的經濟水平迅速提升,國力不斷強盛。但近些年,許多外資企業卻選擇開始撤離,這是怎麼回事呢?
  • 觀察:外企撤離深圳,國內網際網路公司扎堆買地
    有人獲賠60餘萬史丹利百得精密製造(深圳)有限公司是美國史丹利百得集團在深圳投資的獨資公司。公司業務集設計、研發和製造為一體的電動工具製造企業。主要產品涵蓋吸塵器、電鑽、電鋸等。除了在深圳設廠外,美國史丹利百得還在我國蘇州、香港等地均建有生產基地。
  • 印度要靠66億美元補貼,取代中國手機製造地位,先贏越南再說吧
    在印度員工砸了蘋果手機代工廠的事情尚未解決,還不知道會打擊多少外商投資印度的信心之際,印度又喊出要取代中國,成為全球電子產品製造中心的口號。 第一,雖然蘋果有意將部分位於中國的產能移到越南和印度,但還計劃保留超過80%的產能在中國,原因不只是因為中國的工業優勢,還考慮到中國巨大的內需市場和消費力。反之,由於印度還比較貧窮,價格高昂的蘋果手機在印度的市場份額只有不到3%,而且還是以較低價的SE和mini機型為主。如果蘋果選擇重印度而輕中國的做法無異於丟西瓜撿芝麻,蘋果肯定不是印度想像的那麼沒有頭腦。
  • 中國工廠出現外流,東南亞成為「寶地」?國家給出答案
    我們可以先不以我國的土地為準,就以勞動力為例,現在我國大部分農民工的工資1個月才七八千,而一些在工廠工作的,一個月最少也有四五千的樣子。 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百姓的生活水平也高了起來,雖然說勞動力的成本在持續增加,但房租和其它商品也在逐漸上升。也由於這些成本的增長,就導致了很多的外企利潤越來越少。所以,很多的外企都有了撤離中國市場的想法。
  • 製造業為何不斷撤離中國?選擇越南等東南亞,轉移到中西部不行嗎
    製造業為何不斷撤離中國?選擇越南等東南亞,轉移到中西部不行嗎?這些年,我國的經濟在不斷的發展,很多優秀的本土企業開始嶄露頭角,但也有很多外資在不斷的撤離,據日本方面公布最新消息,已經有57家日企將正式開始撤離中國。
  • 搭上中國順風車,越南正在全球「搶生意」?已成多國新寵
    而在去年的時候,就有英國媒體報導過:「現在的越南經濟像極了10年前的中國」。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現在的越南正在借鑑著中國的發展模式,學習著中國的發展經驗,搭上我國的「順風車」正悄悄地壯大。越南作為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之一,在這些年中獲得了不少國家的投資和建設資金,為此,越南的經濟也在這幾年裡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 大批外資企業撤離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如今它們過得怎麼樣了?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內的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對於外資企業的落地要求也越發嚴格,部分汙染較大的低端製造產業被遷出,「中國製造」開始向「中國智造」轉型。今年有一則消息傳來,美、日兩國再度呼籲企業撤離中國,試圖吸引外資企業將工廠遷回本土或是轉移到東南亞等地區,擺脫所謂的「中國依賴」。
  • 三星撤離中國,花1300億越南建廠,此舉帶來的後果如何?
    這就造成很多外資的工廠成本增加,再加上目前西方國家對我國企業和經濟的打壓,這些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壓力也倍增了。於是他們便選擇退出中國,轉而向東南亞等一些國家建廠。在外資撤離的國家中,其中越南是最受歡迎的,越南的很多優惠土地政策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吸引了很多外資的入駐,因此許多外資企業都選擇在越南投資建廠。其中就包括三星。
  • 中國製造為何能掌握主動權?美印越都不扛打,中國手握3大優勢
    中國製造在近些年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國際上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之所以別人取代不了,我國有3大優勢,而包括美印越等國家,全都不扛打。而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及製造技術的加強,中國製造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升。中國高鐵成為我國的名片,出口到很多國家。而今年的特殊環境下,我國生產的口罩、呼吸機等醫療設備,為多個國家的醫療健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中國製造逐漸在國際市場上站住腳,掌握了主動權。
  • 印度製造或失敗,像海市蜃樓,越南無法成世界工廠,或成下一個印度
    分析認為,一旦接下去美國客戶長期暫停或減少進口越南貨幣,越南製造的損失顯而易見。而從美國近期脆弱的經濟數據表現來看,大量進口越南商品的機率也將進一步減少。數據顯示,自疫情在美國大流行以來,美國累計失業人數高達3650萬,在美國任何一個晚上,共有652930人無家可歸,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預計,到2020年末,美國無家可歸的人口最多可能增長45%。
  • 美巨頭妥協,5年撤出400億在華產能,印度能替代中國製造的計劃?
    我國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一直以來大量的勞動力和廉價的成本都是我國工廠強大的競爭力,因此也成就了我國"世界工廠"的名氣。我國的經濟等各方面的實力都有了發展,勞動力的質量也有所提高,勞動力成本也有所提高,全世界很多大企業的工廠都設在我國。
  • 印度也想效仿越南,抄中國「作業」,卻有著三大差距難以實現
    隨後印度自身或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試圖發展自身經濟,而近年發展飛速的中國就是他們「借鑑」的最好對象。中國經濟崛起讓越南開始「借鑑」作為亞洲相鄰的幾個國家,在上世紀末尾中國、印度、越南之間的經濟起跑線並沒有太大的差別,除了越南因為內戰導致停滯不前外,印度和中國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
  • 從數據看越南製造對中國的威脅有多大?
    好以上三個典型的標誌性公司的例子,以及過去十年越南出口的突飛猛進,我們可以開始分析,如何看待越南對中國的挑戰?我想說幾點,應該可以全面的概括。第一點,以代工製造為典型的低端產業轉移是大勢所趨,但是中國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 耐克撤離中國,你會支持國產嗎?
    最近不斷有消息傳出,耐克有計劃將工廠從中國撤離搬回美國,而越南等國的工廠不變。 畢竟企業與商人的根本原則是追本逐利,將工廠建在我國對耐克來說,是一筆包賺不賠的買賣,我們的工廠因為長期從事外貿加工,已經具備了別的地方工廠所難以具備的高生產質量和生產效率。近來不管是阿迪還是耐克,這些訂單交給了印度工廠,或越南工廠,其產品質量都有很大程度的下滑,甚至比不上咱們的A貨
  • 印尼「挖牆腳」成功,聲稱多家企業同意從中國搬離,中:別後悔
    眾所周知,在早期的時候,由於我國勞動力以及人口的緣故,吸引了很多外企的目光,當他們來到我國發展時,也讓他們獲得了樂觀的收入。如今,經過我們多年的努力,我們在很多領域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而製造業就是之一,由於我國製造的產品物美價廉,深受諸多國家的青睞,最後也擁有了一個稱號那就是「世界工廠」。隨著我國勞動成本不斷加大,一些企業也開始動搖,經過別國誘惑之後,也出現了搬離中國市場的場景。據了解,印尼為了得到諸多企業的認可,也是挖我們的牆角,甚至還聲稱多家企業已經同意從中國撤離,面對會專業的做法,我國也表示道:別後悔。
  • 著名工廠史丹利撤離深圳,突發解散公告令外界意外
    對於撤離深圳的原因,該企業一位領導回應稱是成本上漲,除了史丹利百得外,一些外企如飛利浦、三星電子也陸續撤離了深圳。 對於撤離深圳之後的規劃,該公司員工唐宏稱,史丹利百得要搬往蘇州和越南,「電動工具生產線搬到越南,越南那邊的分廠去年已建好,由於疫情耽擱了,吸塵器生產線搬到蘇州。不過大部分人還是不願意隨廠去蘇州。」 另據媒體報導,史丹利百得在捷和工業城的租期2021年就到期,由於租金漲得太高,難以承受,而蘇州的地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