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來,我國的經濟實現了騰飛,加上人口紅利和優惠政策的支持,吸引了很多外企在我國投資辦廠,隨著越來越多的外企湧入中國,中國成為了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國家,還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與此同時,也讓國內的3000萬人找到了工作。
相信大家也發現了,全球各地有很多商品都有「中國製造」的標籤,這足以見得中國在製造業中的領先地位。不過近兩年,這種局面似乎發生了轉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老百姓的工資越來越高,與之相對的就是工廠的勞動力成本在不斷增加。
加上土地租金、房租成本也都在上漲,導致這些外企的利潤不斷下滑,在這種壓力下,不少外企開始撤離中國,轉向成本更低的東南亞。
日本的一些企業在過去一段時間是非常喜歡在中國建廠的,據了解,2012年日本在中國投資了134億美元,在東南亞投資了64億美元,而到了2017年,日本對東南亞的投資金額遠高於中國,達到了2倍還多,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日本對東南亞國家的興趣已經超過了中國。
像我們熟知的尼康、鈴木和松下這樣的日本老牌企業,都把工廠轉到了東南亞。備受中國年輕人歡迎的優衣庫也計劃將中國代工廠搬到東南亞。
全球銷量第一的三星,也同樣關閉了在中國的手機工廠,計劃轉移到東南亞。目前,三星已經在越南投資了173億美元,建了8家工廠。
除此之外,耐克、阿迪達斯、飛利浦、三菱電機等多家外企也開始了「撤離」中國,就連小米、oppo這些本土企業也在東南亞建廠了。特別是在今年,這種情況尤為明顯。受「黑天鵝」事件的影響,不少國家意識到低附加值產業的重要性,希望擺脫對中國製造業的過分依賴,而選擇從中國撤離。
就拿口罩和呼吸機來說,因為這兩樣東西本身的製造難度並不大,所以一些發達國家不願意投資太大的成本建立生產線,就打包給了中國。然而正是因為這樣,在危急時刻,它們的口罩和呼吸機非常缺乏。
對此,美國表示,願意支付美國企業搬離中國的所有費用,新工廠不管是建在美國本土還是東南亞國家都可以。隨後,日本也拿出了22億美元支持在華的日企撤離中國。
與此同時,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也開始推出各項優惠政策,吸引外企進駐。一時間,東南亞成了「香餑餑」。
我國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優勢越來越弱,那麼印度和越南真的會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嗎?
其實一些在東南亞建廠的企業似乎並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結果,工廠剛開始就面臨倒閉。不可否認,東南亞廉價的勞動力的確是一大優勢,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駐,勞動力成本同樣會增加。
而且東南亞的人均消費能力和中國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盲目選擇去東南亞建廠,也未必是「穩賺不賠」。
再說了,我國之所以能成為製造業大國,是幾十年來努力的結果,印度和越南想要在短時間內完全取代中國,是不太現實的。當然了,我們也還是需要時刻保持警惕,畢竟輕視就是失敗的開始。
所以我國「出手了」,提出重大調整,要重新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更多農民提供就業機會。換句話說,就是重新發展一些低端製造業,在增加就業崗位的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外企的撤離。
有人對此表示質疑,為什麼不發展高科技產業,還要發展低端製造業呢?
其實這也就印證了剛才的問題,一些發達國家就是因為不重視口罩和呼吸機這樣的低附加值產業,才導致在危機面前失去了自救的能力。
所以我們也要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否則很容易被別人取代。對此你有什麼想法呢?
本文由新業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