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行音樂於20世紀20年代,在民間小調和地方戲曲的基礎上,吸收了美國爵士樂、百老匯歌舞劇等西方流行音樂發展而來。1927年至1936年,是中國流行音樂的萌芽期,是中國音樂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而出現的一個新文化探索期。流行音樂不僅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新音樂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
1927年,中國流行音樂誕生於上海。那是中國文化新舊交替的時期,也是一個戰火紛飛的時期。1927年,大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領導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中國開始進入長達十年的國共內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抗日救亡運動日益高漲。1927年至1936年,這十年是中國社會社會極為動蕩的時期,但正好也是中國流行音樂的萌芽時期。
在中國流行音樂的形成過程中,學堂樂歌、民族民間音樂、爵士樂、西洋樂都對它產生了影響。
1、學堂樂歌
學堂樂歌是隨著中國新式學堂的出現而誕生的一種歌曲形式,是中國近代新音樂發展的重要標誌。
20世紀初,在維新思潮的影響下,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興辦新式學堂。在新式學堂的課程設置中設有《樂歌課》,教學內容主要以教唱歌曲為主。起初,《樂歌課》並未得到教學部門的重視,直到1912年,共和國建立之後《樂歌課》才被作為必修課列入普通學校及師範學校的學制。
在創作上,當時的學堂樂歌基本上都採取「選曲填詞」的方法,即借用西方或日本曲調填上中國詞,很少有中國作者自己作曲的作品。
在新文化運動之前,學堂樂歌的社會影響力並不大,1919年後,經新文化運動的推廣,學堂樂歌除在學校演唱外,在社會上也造成了廣泛流傳。其中沈心工、李叔同等人對學堂樂歌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學堂樂歌作為中國近代音樂史中「新音樂」的代表,它使集體歌唱這一音樂形式在中國社會深入人心;隨著學堂樂歌的出現,西方音樂理論和技術開始在中國得到傳播。學堂樂歌在當時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它所具有的大眾性、普及性和流行音樂具有相同屬性,作為中國大眾音樂的標誌,學堂樂歌為流行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民族民間音樂
民歌、戲曲、說唱、民族器樂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它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重要體現。
中國民歌反映的是中國勞動人民生活、生產的寫照,具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民歌風格各異,其中對中國流行音樂影響較大的民歌主要是具有小調色彩的城市民歌,其內容主要以反映城市群眾對當時的生活、政治鬥爭的看法等。雖然有不少新民歌和城市小調的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變化,但是曲調基本上都還保留著民歌的傳統,如《五更調》、《孟姜女》、《銀絞絲》、《蘇武牧羊》、《哭七七》、《無錫景》、《茉莉花》等民歌民曲都曾被填上不同歌詞在民間傳唱。與此同時,受到一些剝削階級的影響,在反映城市生活的城市小調中也出現了一些庸俗、低級的作品,如《十八摸》、《打牙牌》、《知心客》等歌曲。這些新民歌和城市小調對中國早期流行音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如早期流行歌曲《天涯歌女》、《四季歌》均由蘇州民歌改編而來;再如《月圓花好》、《嘆十聲》等歌曲也都具有濃鬱的民間小調色彩。
戲曲、說唱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精髓,在中國民間具有深厚根基,中國聽眾在接受西洋音樂的同時並未丟棄傳統的戲曲和曲藝,在早期流行歌曲中不少歌曲都將戲曲、說唱融入其中,在說唱音樂中,蘇州彈詞、京韻大鼓的影響較大;在戲曲方面,京劇、越劇、黃梅戲的影響較大。如《拷紅》、《埋玉》、《蘭閨寂寂》、《五月的風》、《難民歌》等流行歌曲均帶有濃鬱的戲曲、說唱風格。
民族器樂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民族器樂合奏,在中國傳統音樂中具有重要位置。辛亥革命後,上海出現了一批新型民樂團體,如「中華音樂會」(1919年成立)、「國樂研究社」(成立於1920年)、「大同樂會」(成立於1920年)、「樂林國樂社」(成立於1923年)等,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20年代後期,隨著流行音樂的萌芽,一些中國作曲家開始嘗試流行歌曲創作,但是不少歌曲的伴奏依然採用民樂隊,二胡、古箏、揚琴、琵琶等民族樂器在早期流行歌曲中頻繁出現。因此,民族器樂在中國早期流行音樂的配器和伴奏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天涯歌女》、《千裡送京娘》等歌曲都採用了民樂伴奏。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是中國流行音樂的重要根基,它是中國流行音樂區別於西方流行音樂的標誌。
3、爵士樂
爵士樂是美國流行音樂的代表,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誕生於美國紐奧良。上世紀20年代,美國爵士樂迎來發展高峰,爵士樂在美國產生廣泛影響。20年代,爵士樂傳入上海。早期爵士樂有一個顯著特徵,它具有很強的舞蹈性節奏,適於伴舞,因此它很快便在上海的歌舞廳中得到流行,並且通過唱片、電影的傳播迅速風靡上海。與此同時,在崇洋思想日益高漲的背景下,好萊塢電影也開始進入上海,爵士樂在美國電影中具有重要位置,隨著好萊塢大片的熱播,爵士樂在上海產生了極大影響。
受到爵士樂的影響,一些作曲家開始嘗試流行歌曲創作,並在音樂中融入爵士樂元素,尤其是在編曲上,很多流行歌曲都採用爵士樂隊伴奏;在節拍上,廣泛採用2/4拍,形成輕快而富有律動感的節奏特徵。受到爵士樂的影響,一些新式流行歌曲在和聲、節奏上和中國傳統音樂形成了鮮明對比。到三四十年代,中國樂壇出現了一批具有爵士風格的流行音樂作品。
4、西洋樂
新文化運動之後,一些世界知名音樂家從俄國、義大利、加拿大、波蘭等國家紛紛來到中國演出,西洋樂在中國得到迅速發展。隨著西洋樂的傳入,和專業音樂教育機構的建立,樂理、和聲、作曲、聲樂、鋼琴、小提琴等西洋音樂理論和樂器開始出現在學校專業音樂教育中,開始被設為音樂科的主要課程,其中於1919年建立的「上海專科師範學校音樂科」和1927年建立的「上海國立音樂院」(1929年改組為「國立音專」)的影響較大。受到西洋樂的影響,一些作曲家在創作流行歌曲時,採用西洋樂配器手法;也有些作曲家借用藝術歌曲的手法來創作流行歌曲。如《戀之火》、《永遠的微笑》、《恨不相逢未嫁時》等作品的編曲均體現出了西洋樂的影響。
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新文化運動得到全面推行。值此前後,我國的新民歌、地方戲曲、說唱音樂、民族器樂等民族音樂獲得良好發展;與此同時,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西洋音樂陸續傳入中國。20年代,爵士樂紮根上海,成為中國流行音樂的重要來源。20年代後期,隨著西方文化的進一步影響,民歌、戲曲、爵士樂、西洋樂多種音樂文化融匯於上海,流行音樂開始逐漸在上海形成。
(請繼續關注《流行音樂的故事》第3集)
【註:《流行音樂的故事》連載原文出自尤靜波教授的音樂史學著作《中國流行音樂簡史》(上海音樂出版社)略做改動。作者及版權所有人為尤靜波,如需轉載請署名,如需作他用請徵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