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文章:西方有什麼權利按照自己的形象重塑中國?

2021-01-19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6月11日報導 香港亞洲時報在線近日發表題為《西方有什麼權利按照自己的形象重塑中國?》的文章稱,西方應該停止指責中國人,並加倍努力恢復自己的元氣。成功可能是最好的辯解。

文章指出,英國新聞雜誌《經濟學人》在3月份的封面報導中提到,西方歡迎中國加入二戰後建立的基於規則的體系,希望中國「會演變成市場經濟」,而且隨著中國逐漸富裕起來,「中國人民會渴望民主自由、權利和法治」。

文章認為,這寥寥數語,顯示出西方確實有一個「遏制」中國的陰謀。

文章稱,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在去年七月份在波蘭發表的演講中嚴重偏離方向,暗示這些價值觀基本上與白人和基督徒有關。《經濟學人》則比較帶有理性地把這些價值觀視為擁抱民主和自由市場。

文章稱,剖析一下《經濟學人》對民主和市場經濟的讚譽,歸根結底,它所談論的事情與道德幾乎毫無關係,卻與自身利益十分相關。

文章指出,當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放市場時,這也創造了一個無法抵制的機會。這重新喚起了那個老式的、自私自利的英國格言:「如果我們能夠在中國人襯衫的尾部增加一英寸,我們就可以讓曼徹斯特的紡織廠繼續經營一年。」

但十幾億中國人的商業能力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文章稱,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僅製造出襯衫,還生產大量先進科技、工業和軍用產品。曼徹斯特如今沒有太多的紡織業——這就是問題所在。

文章稱,當西方對二次大戰後的經濟繁榮自鳴得意時,很容易將自己吹捧為一種模式。然而,刺激這些自由市場民主國家發展的經濟繁榮已經被證明是短暫的。因此,崛起中的中國現在被視為美國及其盟國的經濟上的而且是意識形態上的競爭對手。

文章稱,令人遺憾的是,西方陷入經濟增長停滯、政治不和、反移民的種族主義、造成大量傷亡的槍擊等後工業時代的病症,因而不再提供很好的模式。英國脫歐和加泰隆尼亞問題可能預示著更大的政治分歧即將來臨。

文章認為,也許西方應該停止指責中國人,並加倍努力恢復自己的元氣。成功可能是最好的辯解。在這樣做的時候,它也可以仿效中國的做法,讓科學和工程專業的畢業生與中國看齊,並在下一代技術上進行大規模投資。

相關焦點

  • 年度音樂人|重塑雕像的權利:某些重塑只能自己完成
    2020時尚先生年度音樂人 | 重塑雕像的權利「一支樂隊如何長成了今天的樣貌? 「重塑雕像的權利」的答案或許是: 要有自信,不以外界為鏡子而以內心為標準,也有勇氣重塑自身。老沈來了對「重塑雕像的權利」樂隊來說,2020年是風起雲湧的一年。疫情突如其來,原定的演出取消,樂隊能做的只剩下排練。劉敏覺得,也好,不能出門,就有更多的時間用來看書、練鋼琴、練鼓、練唱,想想以前的事情,跟自己聊聊天。
  • 港媒:西方到底為什麼怕中國?
    香港《南華早報》7月7日文章,原題:為什麼西方必須向中國學,而非試圖改變或破壞中國 世界正見證中美在一系列領域衝突,但美國對中國經濟競爭力和技術進步的害怕並非問題的本質,而是在於一個事實:中國經濟成功和現代化結果,不符合西方現代化歷史演進催生的那套理念。
  • 港媒文章:西方為何不願學亞洲抗疫經驗?
    在新冠病毒被首次報告近一年後,西方政府仍無法或不願效仿亞洲的管控經驗,亞洲在讓新冠肺炎患者保持低死亡率的同時,還將疫情給經濟帶來的破壞和社交隔離狀態降至最低程度。  英國肯特大學病毒學高級講師傑裡米·羅斯曼說:「大多數國家似乎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基本上沒有學習和借鑑其他國家的成功做法。」
  • 重塑雕像的權利:我們做音樂沒那麼浪漫,就是多排練
    原創 看理想電臺 看理想看理想與重塑雕像的權利(下簡稱「重塑」)錄製這期電臺的時候,正是8月下旬,《樂隊的夏天2》播放了小半程。那時,網友們津津樂道於華東那句「來提高樂夏的level」和第一場演出當中的「口哨救場」,還有各種「東東」的表情包。
  • 灰色地帶:西方中國形象話語建構帶給我們的啟示
    關鍵詞:灰色地帶;對外傳播;國際形象在「美國優先」戰略的影響下,美國的外交政策呈現愈發強硬、激進的傾向,與中俄等地區大國的競爭關係正重回美國外交政策的重心。在此背景之下,「灰色地帶」概念在近五年來日益引發美國政府、軍方的關注,並滲透到智庫及媒體,成為近一段時間解讀中國形象的重要話語。本文通過解讀「灰色地帶」理念下西方建構中國形象的三個環節,探討新時代對外傳播的應對策略。
  • 重塑雕像的權利、五條人pick的這本書裡,講了什麼……
    IDG君寫在前面:在IDG資本被投愛奇藝的自製綜藝《樂隊的夏天》裡,有兩支樂隊格外引人關注,他們就是重塑雕像的權利(下稱重塑)和五條人。你可以一邊看一邊思考,這位搖滾史上極具影響力樂隊主唱,他有哪些觀點讓五條人和重塑與之共鳴?
  • 中國國際形象大幅下滑?西方戴有色眼鏡看中國人,會讓我們更團結
    這些在中國人看來淺顯易懂的基本道理,到了西方人眼中反而成為了一種「不可思議」的社會現象,以至於瑞士的媒體都在12月6日撰寫專題文章對此大發感慨。瑞士媒體稱,中國國際形象「遭遇大幅下滑」。西方從外面看中國,得出這樣的結論並不意外,因為他們往往帶有有色眼鏡,而且沒有深入中國社會。
  • 胡文濤 林煜浩:西方政治人物形象塑造之術
    胡文濤 林煜浩:西方政治人物形象塑造之術 2017年03月16日 10:1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胡文濤 林煜浩 字號 內容摘要:西方政治人物形象塑造之術?
  • 《樂隊的夏天》:重塑、馬賽克、木馬,原來中國有這麼多優秀樂隊
    這次參加的樂隊也有好多傳奇,像達達樂隊、水木年華、木馬樂隊、野孩子樂隊、馬賽克、重塑形象的權利、後海大鯊魚(第一季說打死都不來)、木馬樂隊(15年後重組)、JOYSIDE樂隊(10年後重組);還有劉昕、白舉綱等快男快女自組的樂隊。
  • 胡利奧·裡奧斯文章:西方指責中國「疫苗外交」毫無道理
    參考消息網12月4日報導 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12月2日發表西班牙中國問題專家胡利奧·裡奧斯的一篇題為《中國:從口罩到疫苗》的文章,文章認為,中國和其他東方國家眼下正在向西方發達國家證明,在抗擊這場大流行中,它們展現出了較高的管理水平。
  • 華中科技大學田志龍:打造自己的品牌才有價值支配的權利
    田志龍表示,我們要靠打造我們的品牌,舉著我們的牌子走出去,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才可能有價值分配的權利,或者價值支配的權利。大家都知道品牌的作用,品牌本身靠質量,靠專利,靠整個技術,這些支撐它本身的品牌也是創造價值。
  • 丹麥政客協助許智峰出逃,港媒:想讓丹麥和中國徹底鬧翻
    丹麥政客協助許智峰出逃,港媒:想讓丹麥和中國徹底鬧翻近日有多家媒體表示,曾參與亂港活動大鬧香港立法會,甚至阻攔《國安法》在香港生效的亂港分子許智峰,在丹麥國會議員的協助下出逃。
  • 港媒關注這五大熱點
    疫情後經濟發展經濟議題是每年全國兩會的重頭戲,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要不要設置、如何設置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成為港媒的關注焦點。脫貧攻堅「加試題」今年是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香港文匯網指出,截至今年2月底,中國還有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已脫貧人口中有近200萬人存在返貧風險,邊緣人口中還有近300萬人存在致貧風險,脫貧任務艱巨。
  • 李向陽:後疫情時期全球價值鏈的重塑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比如很多專家關心,在疫情階段政府把權利擴大以後,是否會把這種權利重新還給民眾。投資者的行為是否會因為疫情而發生影響,消費者的消費、儲蓄行為是否會因此發生轉變。因為疫情有可能會從外生衝擊轉為內生衝擊,所以我們討論後疫情時期各種各樣的前景才有意義。第二個問題是全球價值鏈重塑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毫無疑問,全球價值鏈的重塑不是因為疫情。因為在疫情爆發之前,全球價值鏈重塑現象就已經出現。
  • 叫停「形象工程」,重塑政府形象
    此前各輪巡視,中央巡視組反饋發現的問題時,也曾提到「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但隨後「曬」出的整改報告中,並沒有具體詳細的巡視整改措施。不同以往,本輪巡視整改報告,遼寧、福建都將「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列為重點整改內容。(10月13日新華網)  眾所周知,「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都是勞民傷財的。
  • 西方歷史上有很多女皇,中國為什麼只有一個?
    提到女皇這個詞,相信大家第一時間聯想到的,一定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雖然說武則天唯一的女皇帝並不切實際,但她卻是史學家們唯承認女皇帝。不過說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古代西方一堆女皇,中國只有武則天一個,和幾個不被史學家承認的女皇,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 王宜林:弘揚石油精神 重塑企業形象 對企業發展充滿信心
    王宜林表示,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石油開展重塑企業形象活動,這一點對凝聚廣大石油幹部員工隊伍精氣神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中國石油的掌門人,我對中國石油的發展充滿自信。」 王宜林說: 「在總結2016年工作的時候,我們用了這麼三句話,叫做去年的工作我們幹得很難、我們幹得很實、我們幹得很值。這在百萬石油員工中,形成了共識。作為中國石油的掌門人,我對中國石油的發展充滿自信。」
  • 西方的疫情政治攻勢與中國的應對
    從方法上看,西方的做法並非什麼新招,不過是一直以來攻擊中國的老套路、老手法而已,可概括為四種主要伎倆。一是惡意炮製—肆意汙名法。蓬佩奧、川普多次聲稱有證據表明病毒來源於武漢病毒研究所,但一談到出示證據,就顧左右而言他。事實上美國政客手中根本沒有什麼證據,一切都是他們惡意炮製的。
  • 港媒:拒絕中國學生,西方是在自戕
    香港亞洲時報在線9月3日文章,原題:拒絕中國學生,西方在冒大風險過去幾年,中國的實力以許多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除了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口佔到世界總人口的近1/5。有趣的是,中國人佔了全世界留學生的大多數,每年有超過60萬聰明的中國人在國外接受教育。然而,這種發展很有可能受到當前中西方政治緊張氣氛的阻礙。去年,美國大學意識到中國留學生入學人數急劇下降的嚴峻現實。主要原因是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貿易戰,最終導致更嚴厲的移民政策。
  • 「中國那些事兒」港媒:為什麼對部分西方媒體而言,只有中國的壞...
    中國日報網1月12日電 香港英文報紙《南華早報》1月11日刊登評論文章稱,長期以來,部分西方媒體涉華報導存在偏見,只有中國的壞消息才是他們眼中的好新聞,全文編譯如下:作者說,在我從事的英文新聞圈,只有壞消息才是真正的新聞,好消息根本算不上新聞,在報導中國時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