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6月11日報導 香港亞洲時報在線近日發表題為《西方有什麼權利按照自己的形象重塑中國?》的文章稱,西方應該停止指責中國人,並加倍努力恢復自己的元氣。成功可能是最好的辯解。
文章指出,英國新聞雜誌《經濟學人》在3月份的封面報導中提到,西方歡迎中國加入二戰後建立的基於規則的體系,希望中國「會演變成市場經濟」,而且隨著中國逐漸富裕起來,「中國人民會渴望民主自由、權利和法治」。
文章認為,這寥寥數語,顯示出西方確實有一個「遏制」中國的陰謀。
文章稱,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在去年七月份在波蘭發表的演講中嚴重偏離方向,暗示這些價值觀基本上與白人和基督徒有關。《經濟學人》則比較帶有理性地把這些價值觀視為擁抱民主和自由市場。
文章稱,剖析一下《經濟學人》對民主和市場經濟的讚譽,歸根結底,它所談論的事情與道德幾乎毫無關係,卻與自身利益十分相關。
文章指出,當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放市場時,這也創造了一個無法抵制的機會。這重新喚起了那個老式的、自私自利的英國格言:「如果我們能夠在中國人襯衫的尾部增加一英寸,我們就可以讓曼徹斯特的紡織廠繼續經營一年。」
但十幾億中國人的商業能力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文章稱,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僅製造出襯衫,還生產大量先進科技、工業和軍用產品。曼徹斯特如今沒有太多的紡織業——這就是問題所在。
文章稱,當西方對二次大戰後的經濟繁榮自鳴得意時,很容易將自己吹捧為一種模式。然而,刺激這些自由市場民主國家發展的經濟繁榮已經被證明是短暫的。因此,崛起中的中國現在被視為美國及其盟國的經濟上的而且是意識形態上的競爭對手。
文章稱,令人遺憾的是,西方陷入經濟增長停滯、政治不和、反移民的種族主義、造成大量傷亡的槍擊等後工業時代的病症,因而不再提供很好的模式。英國脫歐和加泰隆尼亞問題可能預示著更大的政治分歧即將來臨。
文章認為,也許西方應該停止指責中國人,並加倍努力恢復自己的元氣。成功可能是最好的辯解。在這樣做的時候,它也可以仿效中國的做法,讓科學和工程專業的畢業生與中國看齊,並在下一代技術上進行大規模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