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家庭家裡都是有一兩個孩,因為一個家庭有孩子才算一個完整的家庭,而作為父母在以後的生活當中也是要有孩子的陪伴,而且父母以後老了也是需要孩子來對他們進行工作無聊,工作不了,就需要有人對他們的生活進行承擔以及撫養。父母都知道這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對孩子進行教育以及撫育,這樣子才能夠讓孩子以後長大後有一番事業,能夠讓父母過上好的生活,父母一直都秉承著一種養兒防老的思想對孩子進行教育,認為有孩子才是對自己以後的生活有保障。
但是這句話養兒防老卻不在於適用於現在當今的社會,現在當今社會上並不一定要,而就是能夠夠煩惱了,而就是能夠對自己以後的生活有足夠的保障,一切孩子也不一定在以後的生活裡能夠給予父母好的生活,能夠對父母進行贍養。在《貧窮的本質》這本書當中,為父母表示了養兒不一定能防老,將會導致孩子不能夠對父母進行正確的贍養,甚至有時候還會毀掉父母以及孩子的。
一:解析《貧窮的本質》
這本書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在這本書當中闡述了貧窮國家為什麼貧窮而貧窮人為什麼越來越貧窮,越來越脫不了貧窮的困境。在這本書當中闡述了貧窮的本質,就是之所以人會越來越貧窮,其實最大的原因是在貧窮人本身。在世界各地依然是存在著一些貧窮國家,而且貧窮的人是越來越多的,反而是變得越來越貧窮。
這是因為窮人的思維存在的錯誤,他們會對於遠期的投資沒有正確的看待以及態度總是只看到近期的投資貧窮人在孩子的投資上並沒有做出正確的措施,在對於孩子的教育上認為讓孩子去上學是不能夠去擺脫貧窮的。在很多貧窮家庭的孩子是沒有去上學的,而他們沒有上學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家裡窮沒有錢去上學而是家裡的家長認為家裡窮,不讓孩子去上學,覺得孩子上學的這個時間段太長了,要做比較久的投資,要讓孩子讀好久的書才能夠看到回報,因此父母就不會讓孩子去上學,而且貧窮人家的孩子也是不願意去上學的,認為上學是不能夠去創造財富,不能夠擺脫貧窮。
貧窮人家的家長沒有看到投資的價值,沒有看到長遠的投資,只是眼光狹窄,只看到近期的投資近期的利益,不願意去付出代價去等待長期投資的回報。因此在教育上就沒能夠讓孩子去很好的接受,沒有對孩子進行長期的教育投資,從而導致貧窮人越來越貧窮。
而窮人越來越窮的另一個本質就是人口的問題,有些家庭會生很多的孩子認為有多孩子保障,就能夠讓父母以後的老年生活得到很好的保障,而有更多的孩子的話,父母以後的生活就有多人去保障去承擔,因此能夠預防自身老年之後的生活。因為有一些窮人是沒有一些退休金,沒有一些養老金的,因此有一些父母之後的老年生活則是需要靠孩子來養,因此多生孩子就能夠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保障。
因此貧窮人家的父母都是秉承養兒防老的原則以及思想,多生孩子,貧窮家庭的孩子是很多的,總是會認為多生孩子能夠對於以後的生活有更大的保障,認為養兒防老就是這個意思。因此就越窮越生越生越窮,這種惡性循環就一直下去,導致貧窮家庭沒能夠去擺脫貧窮和貧窮國家,也沒能夠去改善自身貧窮的狀況,會一直貧窮下去。
其實人口問題是貧窮國家貧窮的原因,也是貧窮家庭的原因,總是會給自身家庭增加過多的負擔,原本家庭已經夠貧窮了,但是卻是要多生幾個孩子,出來使得家庭的承擔會更大,這也就導致了家庭會變得更加貧窮。而父母總是將養育孩子當作保障自己生活以後的投資,總是認為養育孩子就是為了自己以後能夠有孩子父母贍養,有孩子送終,總是會去等價的交換和父母的最重要,而煩惱的思想也正是摧毀了一個家庭,更是會毀了孩子和父母。
二:養兒不一定防老
1、毀了父母
父母為了讓自己以後有個孩子贍養生活有孩子保障,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會對孩子進行撫養,就希望孩子以後有好的事業好的生活,從而能夠去感恩父母去贍養父母。因此父母就會在孩子教育過程中會對孩子過於好,認為自己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對孩子這麼好,以後孩子也會想起父母對自己的好,從而也會像父母對待孩子那樣子對待自己,因此父母總是在生活中對孩子過於寵溺過於捧在手心上,總是會過於去滿足孩子的要求。
父母認為這樣子教育孩子,能夠讓孩子對於自己有更多的感恩,有更多的回報,使得自身在晚年生活能夠過得好,但是其實這種行為對於兩方都是有著不好的發展。父母用這種方式去養,會導致孩子會變得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總是會考慮到自身的利益,總是會只在乎自己,而沒有對父母的付出表示感恩,他們會認為父母的行為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在孩子長大之後就沒有對父母的付出進行回報,反而會對父母進行惡劣的對待。
2、毀了孩子
而父母想著養育孩子能夠讓孩子以後的事業更好,有好的生活,從而回報自己父母。所以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會去對孩子的人生過於參與或者去插手,孩子的人生總是會過分地安排孩子的人生,總是去讓孩子去做自己所認為對孩子好的事情,總是認為孩子要有好的職業,這樣子還是以後的事業,生活才能夠很好,不能總是將自己的思想灌輸給孩子,總是會對孩子的人生進行安排,讓孩子去走自己所認為對的路。父母的這種行為總會讓孩子對自己的人生沒有明確的安排以及計劃總是迷茫於自己的人生,沒能夠去發展自己所喜歡的事情,這在一定程度上去阻礙到孩子的個性發展,也限制了孩子的成長。
雖然養兒防老的思想沒有錯誤的,但是要有端正的態度跟行為去對待孩子,而不是總是將教育孩子當作是換取自己以後老年生活的保障,父母不要總是想著養兒防老,養兒防老,不要總是將教育孩子當作為自己以後的老年生活做打算。養兒不一定能夠防老,還會毀掉自己,甚至毀掉孩子的人生,作為父母要有端正的態度和正確的行為去教育孩子,讓孩子能夠健康優秀的成長。
三:如何去正確養兒
1、端正自己的思想
父母想要正確的態度,而首先就要端正自己的思想,不要總想著養育孩子,就是為了讓自己以後的生活得到保障,能夠讓孩子來贍養自己,雖然贍養自己的父母是一種義務,是一種責任,但是父母也不要總是將這種思想表現出來灌輸給孩子,這種社會將教育孩子當作是上演自己老年生活的一種談資。教育孩子不僅是那孩子以後能夠贍養自己,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茁壯成長,這也是作為父母的責任與義務。
2、懂得去放手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一味地對孩子啊,不要一味地去付出,不能正確的做法,而是要懂得去放手孩子的生活,懂得放手孩子的人生,讓孩子自己去做自己做的事情,去對自己的選擇人生進行選擇和決定,要讓孩子自己做自己會做的事情,不要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好。懂得放手是對孩子一種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就能夠讓孩子去鍛鍊自己,同時也讓孩子知道父母對自己的付出並不是理所當然的,這樣孩子才會慢慢去理解父母體會,父母才會去感恩父母的付出。
3、遵循孩子的個性發展
父母要懂得去遵循孩子的個性和家長要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自己去安排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總是給孩子安排父母所任,為是對的,人生不要總是對孩子的人生過於決定以及選擇,因為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父母,不能因為自己的思想就對孩子以後的生活過於參與。父母要懂得去遵循孩子的個性發展,讓孩子的個性得到幫助,去根據孩子的個性進行培養,檢察長從本區域內還有尋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養兒防老這是從古至今的一句話,這也就是顯示了孩子對於父母的重要性,養兒也是為了以後能夠有孩子送終有孩子贍養。但是父母不要把這句話奉為聖旨,就一直去遵循這句古話,在教育孩子。
父母要知道養兒不一定防老,現在社會上大多會出現一些事情,都在顯示著孩子長大後不一定會懂得去感恩自己的父母、去懂得贍養自己的父母,而是在父母老了之後去蹉跎自己的父母,不會對父母承擔起應盡的責任跟義務。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正確的態度方法,否則養兒是不一定能防老的,反而會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孩子。
我是農勝彬,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