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會始建於秦
因「四水相會」而得名
已有2230多年的建制歷史。
舉世罕見的地下森林
清香味美的「鍋邊菜」
沃野迴響的四會民歌
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工藝
聞名全國的玉器之鄉
這些四會標籤
都在央視播出的《中國影像方志》
廣東卷 四會篇
中一一呈現
一起去看看吧!
△《中國影像方志》廣東卷 四會篇 完整版
自古以來,四會就是嶺南溝通楚地與中原的交通要衝。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初置的四會縣幅員遼闊,包括今天的新會、鬥門、廣寧、懷集等十個市縣的區域。直至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縮小至今天的規模。
不管縣境如何變化,「四會」之名從未更改。
「四方之水來會」,這是四會地名的由來,也是大自然對四會的眷顧。
「地下森林」舉世罕見
解放初期,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禎在研究中國5000年來的氣候變化時,曾指出在2000年~3000年前,南中國曾經有過一個寒冷的時期,但有生之年,他的猜測並沒有得到實物的例證。
20世紀80年代,工作人員發現,以四會縣城為中心方圓20千米範圍內的地下,埋藏著大片保存良好的「古木」林。
研究表明,這些「古木」大多為古代水松。根據碳14測定,四會地下埋藏的水松,最下一層距今3000年左右,中間一層距今2000年左右,最上面一層距今約500年。
四會地下水松林的分布證明,歷史上廣東地區曾遭遇三次小冰凍期,導致喜熱畏寒的水松三次大面積死亡。之後的千百年裡,地面沉降、海面上升、氣候趨冷,死亡的水松林被層層掩埋,形成了舉世罕見的「地下森林」。
「鍋邊菜」清香味美
四會龍甫鎮龍頭村一帶村民的飲食中,有一道特別的當家菜。與普通火鍋不同,這裡的村民在鍋中用芥蘭圍成一個圈,中間放肉食,外面放蔬菜,這種葷素結合的吃法在四會一帶已經流傳了千年。當地人把芥蘭稱為「隔蘭」,這道菜又叫「鍋邊菜」。
原來吃「鍋邊菜」的傳統,竟然是六祖惠能「隱居避世」時的明證。六祖惠能本姓盧,是中國禪宗南宗的開創者,原籍河北範陽,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出生於嶺南新州,也就是今天的廣東省新興縣。
「鍋邊菜」蘊含了惠能的慈悲與智慧,也體現了禪宗的處世之道。
千年以來,六祖創立的禪宗理論對中國乃至世界思想史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西方學者把惠能與孔子、老子並稱為「東方三聖」。
四會民歌 沃野迴響
清光緒版《四會縣誌》記載,南宋淳煕年間(公元1174-1189年),四會知縣蘇建邦修建縣衙時,掘得一石碑,上刻「龍嶺行歌龍以化,鳳頭將見鳳齊鳴」的詩句。由此可推斷,800多年前的四會,民歌就已十分盛行。
四會民歌分客家山歌、白話民歌、綏江船歌號子三種,是四會的傳統民俗,其中以逕口鎮元龍嶺一帶的客家山歌流傳最廣。
2016年「四會民歌」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李重明是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李重明退休前是四會中學的音樂教師。1996年退休後,他搶救性整理了100多首四會客家山歌。在保留客家山歌濃烈的原生態氣息的同時,創造性增加了劇情、調子、聲部,並通過男女對唱的形式豐富了歌曲的表演性。2008年,李重明問鼎廣東省國際小曲王爭霸賽冠軍,並獲得「四會民歌小曲王」稱號。
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工藝
今年84歲的張熀元,人稱八叔,出生於四會市鄧村一個有著400年歷史的古法造紙世家。
張熀元祖上傳承的造紙工藝,包括砍竹、撻竹、抄紙、松紙等10多道工序。與明代《天工開物》中記載的蔡倫造紙法如出一轍,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鄧村古法造紙的歷史可追溯至南宋。據清光緒版《四會縣誌》記載,南宋鹹淳年間(公元1265-1274年),有張氏、陳氏、申氏等中原人從韶州的曲江、南雄珠璣巷遷移至鄧村一代定居,他們帶來造竹紙的技術,設立作坊造紙。到清嘉慶、道光年間,鄧村的造紙業曾盛極一時。
他山之石 四會成器
玉都天光墟,分日市、夜市、凌晨市、早市四個時段。獨特的經營方式是全國玉器交易市場之獨創。
以玉都天光墟市場為中心,向外延伸1000米,形成了四會市三大玉器專業交易市場。這裡聚集著來自各地的15萬玉器人,市場份額佔國內玉器產業70%以上,一個不產玉的地方竟然成了全國最大的玉器加工銷售集散地。
在四會,河南南陽的玉雕師、福建莆田的木雕師、石雕師等與四會本地玉雕師一起,形成了四會玉器行業的「三雄並立」。
此外,作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連接大西南樞紐的橋頭堡,四會全面對接珠三角核心區,迅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交通圈」。借力大灣區資源、加快產業平臺建設,積極承接大灣區資源要素,加快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他山之石,四會成器。今天的四會,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凝聚了兼容並蓄的文化,演繹出當代的商業傳奇。
這樣的四會,
你愛了嗎?
反正我愛了!
四會市融媒體中心 四會發布編輯部
資料來源丨央視教科
編輯丨小斯
責編 ▏蘇錦萍
主編 ▏黃乃焱
執行總編 ▏黃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