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會:「鍋邊菜」味美地下森林舉世罕見 古法造紙手藝獨特民歌沃野...

2020-12-23 騰訊網

四會始建於秦

因「四水相會」而得名

已有2230多年的建制歷史。

舉世罕見的地下森林

清香味美的「鍋邊菜」

沃野迴響的四會民歌

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工藝

聞名全國的玉器之鄉

這些四會標籤

都在央視播出的《中國影像方志》

廣東卷 四會篇

中一一呈現

一起去看看吧!

△《中國影像方志》廣東卷 四會篇 完整版

自古以來,四會就是嶺南溝通楚地與中原的交通要衝。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初置的四會縣幅員遼闊,包括今天的新會、鬥門、廣寧、懷集等十個市縣的區域。直至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縮小至今天的規模。

不管縣境如何變化,「四會」之名從未更改。

「四方之水來會」,這是四會地名的由來,也是大自然對四會的眷顧。

「地下森林」舉世罕見

解放初期,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禎在研究中國5000年來的氣候變化時,曾指出在2000年~3000年前,南中國曾經有過一個寒冷的時期,但有生之年,他的猜測並沒有得到實物的例證。

20世紀80年代,工作人員發現,以四會縣城為中心方圓20千米範圍內的地下,埋藏著大片保存良好的「古木」林。

研究表明,這些「古木」大多為古代水松。根據碳14測定,四會地下埋藏的水松,最下一層距今3000年左右,中間一層距今2000年左右,最上面一層距今約500年。

四會地下水松林的分布證明,歷史上廣東地區曾遭遇三次小冰凍期,導致喜熱畏寒的水松三次大面積死亡。之後的千百年裡,地面沉降、海面上升、氣候趨冷,死亡的水松林被層層掩埋,形成了舉世罕見的「地下森林」。

「鍋邊菜」清香味美

四會龍甫鎮龍頭村一帶村民的飲食中,有一道特別的當家菜。與普通火鍋不同,這裡的村民在鍋中用芥蘭圍成一個圈,中間放肉食,外面放蔬菜,這種葷素結合的吃法在四會一帶已經流傳了千年。當地人把芥蘭稱為「隔蘭」,這道菜又叫「鍋邊菜」。

原來吃「鍋邊菜」的傳統,竟然是六祖惠能「隱居避世」時的明證。六祖惠能本姓盧,是中國禪宗南宗的開創者,原籍河北範陽,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出生於嶺南新州,也就是今天的廣東省新興縣。

「鍋邊菜」蘊含了惠能的慈悲與智慧,也體現了禪宗的處世之道。

千年以來,六祖創立的禪宗理論對中國乃至世界思想史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西方學者把惠能與孔子、老子並稱為「東方三聖」。

四會民歌 沃野迴響

清光緒版《四會縣誌》記載,南宋淳煕年間(公元1174-1189年),四會知縣蘇建邦修建縣衙時,掘得一石碑,上刻「龍嶺行歌龍以化,鳳頭將見鳳齊鳴」的詩句。由此可推斷,800多年前的四會,民歌就已十分盛行。

四會民歌分客家山歌、白話民歌、綏江船歌號子三種,是四會的傳統民俗,其中以逕口鎮元龍嶺一帶的客家山歌流傳最廣。

2016年「四會民歌」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李重明是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李重明退休前是四會中學的音樂教師。1996年退休後,他搶救性整理了100多首四會客家山歌。在保留客家山歌濃烈的原生態氣息的同時,創造性增加了劇情、調子、聲部,並通過男女對唱的形式豐富了歌曲的表演性。2008年,李重明問鼎廣東省國際小曲王爭霸賽冠軍,並獲得「四會民歌小曲王」稱號。

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工藝

今年84歲的張熀元,人稱八叔,出生於四會市鄧村一個有著400年歷史的古法造紙世家。

張熀元祖上傳承的造紙工藝,包括砍竹、撻竹、抄紙、松紙等10多道工序。與明代《天工開物》中記載的蔡倫造紙法如出一轍,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鄧村古法造紙的歷史可追溯至南宋。據清光緒版《四會縣誌》記載,南宋鹹淳年間(公元1265-1274年),有張氏、陳氏、申氏等中原人從韶州的曲江、南雄珠璣巷遷移至鄧村一代定居,他們帶來造竹紙的技術,設立作坊造紙。到清嘉慶、道光年間,鄧村的造紙業曾盛極一時。

他山之石 四會成器

玉都天光墟,分日市、夜市、凌晨市、早市四個時段。獨特的經營方式是全國玉器交易市場之獨創。

以玉都天光墟市場為中心,向外延伸1000米,形成了四會市三大玉器專業交易市場。這裡聚集著來自各地的15萬玉器人,市場份額佔國內玉器產業70%以上,一個不產玉的地方竟然成了全國最大的玉器加工銷售集散地。

在四會,河南南陽的玉雕師、福建莆田的木雕師、石雕師等與四會本地玉雕師一起,形成了四會玉器行業的「三雄並立」。

此外,作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連接大西南樞紐的橋頭堡,四會全面對接珠三角核心區,迅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交通圈」。借力大灣區資源、加快產業平臺建設,積極承接大灣區資源要素,加快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他山之石,四會成器。今天的四會,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凝聚了兼容並蓄的文化,演繹出當代的商業傳奇。

這樣的四會,

你愛了嗎?

反正我愛了!

四會市融媒體中心 四會發布編輯部

資料來源丨央視教科

編輯丨小斯

責編 ▏蘇錦萍

主編 ▏黃乃焱

執行總編 ▏黃小龍

相關焦點

  • 四會| 四水會流的柑桔玉器之鄉,向全世界發出邀請!
    早在2007年, 四會就被評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據記載,四會是始建於秦代的 千年來從未更名的古縣 有著悠久的人文歷史、獨特的景觀。
  • 陝西起良村「熊貓紙」:用大熊貓糞便古法造紙
    據悉,地處秦嶺北麓的陝西起良村,已有上千年造紙歷史。造紙所需的楮樹皮、泉水均取材於秦嶺。今年71歲的劉曉東是該村村民,他退休後便開始從事古法造紙技藝。一次偶然的機會,劉曉東接觸到了大熊貓糞便,發現其中的竹子纖維豐富,如同被蒸漚過一樣,這與古法造紙中處理原材料的程序相似,他便萌生了製作「熊貓紙」的想法。通過兩年多的努力,於2018年研發成功。
  • 漸行漸遠的古法造紙
    105年,蔡倫是造紙的始祖,但這並不完全正確。其實紙的發明與應用遠在此之前。1514年)開始這裡就有了大規模的造紙,鼎盛時這個村有操紙槽300多個,按每個槽一天生產1000張紙計算,一天這裡可以生產300萬張紙,可見規模之大,而且這裡繼承了中國古代的源汁原味的造紙方法。
  • 夾江手工紙採風行紀(附古法造紙詳細工藝流程)
    」春節期間,微信朋友圈中看到劉墨兄和廖偉夫兄分別前往夾江尋紙,劉墨去了馬村尋跡「大千紙坊」,我謂其尋紙未得「篁鍋」,這「篁鍋」作為夾江書畫紙最關健的一環。據老同學楊梅介紹,這「篁鍋」目前在夾江只有二口,唯一在用的,僅有其中一口,沒有篁鍋,這竹紙的紙漿就只有去購買,手工造紙的最為關鍵一環缺失,手工造紙便成為空談了,而廖偉夫因無人引領而無功而返,謂「夾江尋紙不獲」。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老同學楊梅是夾江縣中興鎮人,夾江的中興和馬村就是著名的書畫紙之鄉,而老同學家一百多年來一直從事手工毛邊紙的傳承,於是,便有了此次夾江手工造紙採風之行。
  • 苗族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花草紙
    在黔東南的一些偏遠村落,保留著一種傳承了千年的古法造紙術,據專家考證,其製作工藝屬唐代的造紙工藝 。苗家的古法造紙作坊生產白皮紙和彩色皮紙兩種,其生產工藝流程,與漢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記載的圖解基本一致。這是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專家研究得出的結論。認為它的碓、碓杆、水輪、曲柄軸等形式和構造,與《天工開物》上水碓圖如出一轍。生產白皮紙所用的原料是構皮麻和杉根。與《後漢書•蔡倫傳》云:「用樹膚、麻頭、敝布、魚網以為紙」很相似。認定是漢代到唐代這一時期的造紙工藝。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歷史。
  •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李惠萍開設手工博物館,讓居民體驗古法造紙與活字印刷,近距離觸摸傳統文化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這裡是紙漿池,大家先用木棍攪拌紙漿,然後雙手輕拿抄網放進水中,輕輕搖晃後快速拿起……」在武侯區火車南站街道高攀路1906軍民融合創意工廠的一家手工博物館裡,李惠萍正指導小朋友古法造紙。從2017年開始,她就給社區居民上課,介紹古法造紙與活字印刷。  「能在此傳授傳統文化,也許是命中注定吧!」
  • 火候臻三環古法泥模鑄鐵鍋,傳承手工藝匠心精神,回味兒時味道
    都說鐵鍋做出的飯菜口味醇厚,遠勝機械鐵鍋,但市面上的鐵鍋質量良莠不齊,甚至還有以次充好的現象,選到正宗章丘鐵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選品牌,這次在小米有品商城平臺入手了火候臻三環古法泥模鑄鐵鍋。通過實際使用體驗,不僅再次回想起了兒時的記憶,而且也切實品嘗到傳統精湛工藝下的美食味道。
  • 美食·美說│吳茂釗​:古法汗蒸盜汗雞
    據傳盜汗鍋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在南徵途中所創,用武山烏骨雞,加入很多名貴藥材,再配以當地的盜汗鍋,用文火煨燉而成,採用了很獨特的製作工藝,肉爛不膩,離骨而且湯味很鮮,長久吃還有美容保健的功效師承於一代宗師、中國黔菜泰鬥古德明先生,擁有諸多殊榮的貴州盜汗雞餐飲管理公司創始人、古法汗蒸汗凝技法傳承人,從業30年來張智勇先生,出生於中醫世家,曾祖父張天銀(1855-1948)在清朝鹹豐年間對此病癥結合食療,對在醫療古籍《黃帝內經》和《本草綱目》中早有概述並定論為陰虛之症「盜汗」之症,輔以藥材自創了一道古法隔水蒸雞的藥膳,民間稱此藥膳為「濟世良藥」,並命名為盜汗雞。
  • 鍋邊鎮守使
    川菜泰鬥黃晉臨,中過秀才,當過縣令,甚至到清宮做過御廚,任總管,最終下海,開辦「姑姑宴」餐館,自稱「鍋邊鎮守使」。石蔭祥大師——2008年1月大冰凍,我陪央視採訪石蔭祥大師。大師新作——王墨泉大師做了一份「全家福」(大雜燴),拍照後再試味。
  • 大廚分享~11道南 瓜 菜 品 做法! 法
    這道菜的靈感來自徐飈師傅兒時的味道記憶:「我的姥姥給我蒸南瓜是要蘸老北京炸醬吃的,包括肉炸醬和雞蛋素炸醬,蒸南瓜蘸炸醬特別香!」於是,他在以南瓜配蟹肉時很自然地想到配炸醬,但老北京炸醬的醬味太濃,會掩蓋蟹的鮮味,所以選擇了清淡的日本白味噌,溫柔地提升主料的鮮味而不搶味,以魚露增鮮提香。
  • 割稻子、寫詞會、做狀元糕、做稻草人、 扎染、古法造紙…嗨囉少年忙的不亦樂乎!
    稻田飄香,秋高氣爽收稻忙脫離農村生活的現代城市孩子,對農耕文化鮮有了解。▼親自參與古老手藝——扎染手工扎染將大自然繪出了繽紛的色彩,用雙手將其記錄在一匹匹白色布幔上,似夢似幻,若隱若現,一幅幅扎染作品豐富多彩,一件件創意無限的手作帶著大自然的色彩。▼古法造紙,感受紙漿的獨特魅力
  • 南 瓜 菜 品 做 法 11 道
    這道菜的靈感來自徐飈師傅兒時的味道記憶:「我的姥姥給我蒸南瓜是要蘸老北京炸醬吃的,包括肉炸醬和雞蛋素炸醬,蒸南瓜蘸炸醬特別香!」於是,他在以南瓜配蟹肉時很自然地想到配炸醬,但老北京炸醬的醬味太濃,會掩蓋蟹的鮮味,所以選擇了清淡的日本白味噌,溫柔地提升主料的鮮味而不搶味,以魚露增鮮提香。
  • 鍋邊饃饃,又有主食又有菜,好吃停不下來!
    大家好,我們今天來學習一道好吃的家常菜,鍋邊饃饃,又有主食又有菜,好吃又不費時間,根本停不下來,一起來看吧!數次實踐後發現,用發麵糊的形式掛在鍋邊蒸烙,風味口感更佳,於是鍋邊饃饃就誕生在柴火灶的大環境中。後來演變出多種烹調技法來成形,主要有煎、蒸、炸等方式。這就是此菜的起源,既可以先吃主食,也可以先品菜,根據個人喜好,豐儉由人。來看看怎麼做的吧!
  • 古法腐乳羊腩煲 VS 炭燒生蠔
    古法腐乳羊腩煲 VS 炭燒生蠔古法腐乳羊腩煲和炭燒生蠔,
  • 一張紙的前世今生~寧河吾悅廣場古法造紙活動圓滿落幕
    紙,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是知識傳播、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一千九百多年前,蔡倫改進的造紙術是書寫材料的一次改革為了讓孩子們親手感受一下一張紙是如何「誕生」的10月3日,寧河吾悅廣場為孩子準備了一場有趣的古法造紙手工課用一次次薄薄的紙張製作帶領孩子銜接現代與古代的光陰
  • 口子酒業:口子窖代代相傳,遵循古法釀造技藝
    口子酒業:口子窖代代相傳,遵循古法釀造技藝一杯酒的背後,蘊藏著時代的印記!口子窖作為中國兼香型白酒的代表,為了更好地傳承經典,歷經千年沉澱,傳承古法釀造技藝,多曲並用確保兼香的基底,高溫潤料堆積法做足兼香的潤色,三步循環貯存法促進兼香的平穩,最終實現口子窖酒獨特複雜的兼香風味。
  • 圍著鍋邊灶臺,燒柴火吃肉!
    徐州作為古九州之一,是漢高祖劉邦的故裡與發跡地,漢代英傑薈萃於此,兩漢文化在此發祥。5000年文明史、2600年的建城史,加上悠久的兩漢文明,讓徐州每一片土地都被歷史文化所深深烘託。而傳承於徐州的這家店,從店內環境到餐具,都極盡古樸漢風。
  • 十堰煙火|代代相傳,家家都會:大柳古法釀酒人
    「再撒點兒酒麴子」「苞谷趕緊鏟進來」「加把勁兒,這鍋蒸上就吃晌午飯」……鄖陽區大柳鄉村民用苞谷釀酒歷史悠久,當地水質清冽甘甜,釀成的美酒素有「十堰小茅臺」之稱,每到冬季,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請幾位鄉鄰來幫忙釀酒。日前,記者驅車兩個多小時,走進鄖陽區大柳鄉餘糧村農戶陳文華家,只見四五位村民各有分工,正用古法釀造今年的頭道酒,空氣中氤氳著濃濃酒香,釀酒技藝讓人大開眼界。
  • 步驟|牛蹄硬菜 蘿蔔燜牛蹄 牛叉叉 農家口味牛蹄 古法煨牛蹄 鍋仔牛蹄花 草原扒牛掌
    主料:牛蹄輔料:魔芋粉絲和筍片調料:家常味調料做法:1.將牛蹄剁成塊,入鍋加家常味調料燒至軟熟待用。古法煨牛蹄2.撈出牛蹄放入鍋內,注入冷水,下入適量散裝白酒,大火燒開,改成小火邊煮邊撇去浮沫,撈出衝洗乾淨。 3.取牛蹄30千克放入大盆內,加入醃料醃約1小時,在提升香味的同時遮蓋異味。 心得3:高壓處理補充香味 醃好的牛蹄放入高壓鍋內,加入炒香的用料壓制45分鐘左右。高壓處理的目的一是初步熟處理,二是讓調料的香味更好地滲透到牛蹄內部。
  • 實踐古法造紙 親制一盞心燈 看溫州這間造物館如何玩轉非遺
    「我們的理念是讓非遺生活化,裡面有很多體驗項目,包括古法造紙、活字印刷、植物印染,還可以在現場做一盞融合了古法造紙和活字印刷的心燈。」負責人林天舉笑著介紹道。 隨後是實踐操作:撈紙、分紙、在紙上布置花草,然後壓紙、烘紙,印刷、糊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