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江手工紙採風行紀(附古法造紙詳細工藝流程)

2021-03-01 侯勇的書法圈

視頻:竹麻號子

槽戶們在篁鍋上熱火朝天地唱著竹麻號子「打竹麻」


春節期間,微信朋友圈中看到劉墨兄和廖偉夫兄分別前往夾江尋紙,劉墨去了馬村尋跡「大千紙坊」,我謂其尋紙未得「篁鍋」,這「篁鍋」作為夾江書畫紙最關健的一環。據老同學楊梅介紹,這「篁鍋」目前在夾江只有二口,唯一在用的,僅有其中一口,沒有篁鍋,這竹紙的紙漿就只有去購買,手工造紙的最為關鍵一環缺失,手工造紙便成為空談了,而廖偉夫因無人引領而無功而返,謂「夾江尋紙不獲」。

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老同學楊梅是夾江縣中興鎮人,夾江的中興和馬村就是著名的書畫紙之鄉,而老同學家一百多年來一直從事手工毛邊紙的傳承,於是,便有了此次夾江手工造紙採風之行。

2月4日,在老同學的引領下參觀了位於夾江千佛巖的手工造紙博物館和夾江書畫紙之鄉中興和馬村。分別參觀了中興同學家的手工毛邊紙作坊和馬村的狀元書畫紙(夾江唯一的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實地走訪了解造紙工藝,親眼得見「篁鍋」以及整個造紙工藝流程。

說起「篁鍋」,多年前,我在成都邛來的平樂古鎮見過,不過那也是已經廢棄不用久矣,前面視頻還原槽戶們在篁鍋上熱火朝天地「打竹麻」的場景和吼「竹麻號子」以及劉墨兄、廖偉夫兄夾江尋紙的微信,促使我有意將此次尋紙的所見所聞作一記錄。

篁鍋,這個玩藝,已經是文物了

殺青

殺青

篁鍋

經過殺青和篁鍋打竹麻後的竹子纖維

這個紙槽應該是丈二的

手工毛邊紙槽舀紙

當我在微信裡發出在舀紙的小視頻後,有網友留言稱:「深為自已那些撕紙行為羞愧」,「突然覺得手工毛邊紙真的不貴。「的確,光這舀紙動作,一天一個人要做一千次,一次就是一張紙,要保證舀到竹簾上的紙漿均勻,想想你用的紙就知道了,這可以技術活兒,而這一千次,才十刀紙,按目前手工毛邊紙的市場價格,毛收入不到500元錢。

真的很辛苦!

我們來看看這個分解動作




舀紙到一定數量後,把紙的水份壓幹。然後就是鉗紙了。阿姨要將從紙曹裡舀出來的紙,一張一張的分開,這個工序叫鉗紙。把紙一張一紙的分開以後,用刷子一張一張的刷到牆上曬乾。

鉗紙

略微浮腫的手

刷壁晾曬

刷紙風乾的牆面

把曬乾的紙,一張一張用竹條掀開。然後再次晾曬,整理成一百紙一刀

這個光緒丁未的老四合院,見證了阿姨一家做紙的歷史

一個月一個作坊的產量不到300刀,除去原材料,人工和銷售成本,剩下的錢也僅夠兩位老人的基本生活開支了,這也是造在當下手工紙緊缺的原因,這樣的情況,年輕人覺得還不如外出打工掙的錢多,而且辛苦,所以,手工紙的工藝也面臨失傳的危險。不光是紙,毛筆作坊也同樣存在同樣的危機。這對於從事書法事業的同仁來說,發揚和傳承中國傳統藝術,面臨著巨大的危機,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和關注。


談起做紙,同學的父親講,現在講完全百分之百的按照古法做紙已經基本不可能了。其實當你看了上面的內容就可以發現,做紙的工藝其實大同小異,關鍵問題在於哪裡?在於選料,據說,光選料就有72道工序嚴格檢驗,而現在,這已經無法實現。



我們來看看夾江手工紙造紙博物館的相關介紹。

夾江手工造紙原材料


須草、旺瓜藤、玉米杆、苦芡、藤杆、芡竹梢、菜籽杆、斑竹杆、牛筋草、胡豆杆、黃麻、桔皮、棉杆、白甲竹、高梁杆、豌豆杆、白花皮、竹筍梢、甘蔗杆、水竹、蘆蒿、麥草、水草杆、樹須、稻草、桑皮、麻繩、蘆葦、芡仁、苦竹、刺竹、箭竹、芡竹、金竹、豆藤、黃豆杆。


夾江手工造紙

機具主要數據





夾江手工造紙工藝流程


感謝老同學楊梅及其家人對此次夾江訪紙行程的支持。向還堅守在手工做紙工藝戰線,傳承古法造紙工藝的楊梅同學的父母及父老鄉親表示致敬。

侯勇

2018.2.28

又及:

每個書法愛好者一年五十刀手工毛邊紙,二十多位同仁就可以支持一個手工造紙作坊一年的生計!作為書法家、書法家好者,夾江僅存不多的手工造紙作坊需要你的支持和關注!

相關焦點

  • 苗族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花草紙
    在黔東南的一些偏遠村落,保留著一種傳承了千年的古法造紙術,據專家考證,其製作工藝屬唐代的造紙工藝 。苗家的古法造紙作坊生產白皮紙和彩色皮紙兩種,其生產工藝流程,與漢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記載的圖解基本一致。這是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專家研究得出的結論。認為它的碓、碓杆、水輪、曲柄軸等形式和構造,與《天工開物》上水碓圖如出一轍。生產白皮紙所用的原料是構皮麻和杉根。與《後漢書•蔡倫傳》云:「用樹膚、麻頭、敝布、魚網以為紙」很相似。認定是漢代到唐代這一時期的造紙工藝。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歷史。
  •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李惠萍開設手工博物館,讓居民體驗古法造紙與活字印刷,近距離觸摸傳統文化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這裡是紙漿池,大家先用木棍攪拌紙漿,然後雙手輕拿抄網放進水中,輕輕搖晃後快速拿起……」在武侯區火車南站街道高攀路1906軍民融合創意工廠的一家手工博物館裡,李惠萍正指導小朋友古法造紙。從2017年開始,她就給社區居民上課,介紹古法造紙與活字印刷。  「能在此傳授傳統文化,也許是命中注定吧!」
  • 恭喜夾江!又要大爆發了!
    夾江是「千年竹紙之鄉」。夾江手工造紙,師承古法,傳承晉代「竹紙」傳統工藝,明清兩代列為「貢紙」,欽定為科場所用之「文闈捲紙」。歷經千年的「手工竹紙製作技藝」和「夾江年畫」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夾江手工造紙技師曾多次到美國、加拿大、義大利表演,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瑰寶」。
  • 陝西起良村「熊貓紙」:用大熊貓糞便古法造紙
    據悉,地處秦嶺北麓的陝西起良村,已有上千年造紙歷史。造紙所需的楮樹皮、泉水均取材於秦嶺。今年71歲的劉曉東是該村村民,他退休後便開始從事古法造紙技藝。一次偶然的機會,劉曉東接觸到了大熊貓糞便,發現其中的竹子纖維豐富,如同被蒸漚過一樣,這與古法造紙中處理原材料的程序相似,他便萌生了製作「熊貓紙」的想法。通過兩年多的努力,於2018年研發成功。
  • 漸行漸遠的古法造紙
    105年,蔡倫是造紙的始祖,但這並不完全正確。其實紙的發明與應用遠在此之前。1514年)開始這裡就有了大規模的造紙,鼎盛時這個村有操紙槽300多個,按每個槽一天生產1000張紙計算,一天這裡可以生產300萬張紙,可見規模之大,而且這裡繼承了中國古代的源汁原味的造紙方法。
  • 「古法塑形,楮樹今生」
    Day1:「古法塑形,楮樹今生」北張古法造紙調研隊——第一站 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為響應黨的十九大號召
  • 一張紙的前世今生~寧河吾悅廣場古法造紙活動圓滿落幕
    紙,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是知識傳播、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一千九百多年前,蔡倫改進的造紙術是書寫材料的一次改革為了讓孩子們親手感受一下一張紙是如何「誕生」的10月3日,寧河吾悅廣場為孩子準備了一場有趣的古法造紙手工課用一次次薄薄的紙張製作帶領孩子銜接現代與古代的光陰
  • 實踐古法造紙 親制一盞心燈 看溫州這間造物館如何玩轉非遺
    這是一個靜謐的場所,一樓是手作工坊,市民可以在這裡體驗手工製作,學習非遺文化,領略傳統技藝;二樓是一間以環保、自然為理念的半書房,不定期開展甌文化沙龍。 「我們的理念是讓非遺生活化,裡面有很多體驗項目,包括古法造紙、活字印刷、植物印染,還可以在現場做一盞融合了古法造紙和活字印刷的心燈。」負責人林天舉笑著介紹道。
  • 探襄陽深山秘境:《天工開物》裡的古法造紙術在此延續兩百多年
    在源頭地區,充沛的水資源和漫山遍野的毛竹成就了歷史上多家造紙作坊,歲月流轉,龍王衝村的漳河峽谷中,至今僅留下最後一家古法造紙作坊。漳紙工坊全景 褚連生/攝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所在,夜不閉戶;一家完全與世無爭的手藝人,守著自己的家業;一個完整的古法造紙作坊,呈現著古人的智慧。
  • 神秘的古法造紙術
    西和麻紙在當地也叫土紙。西和麻紙純手工製作,工藝講究,紙色古樸呈半透明狀;纖維結實、柔韌,字跡經久不變;無毒環保,不受蟲蛀,千年不朽。他們繼承先輩遺留的最原始、複雜、完整的流程製造著純天然的手工枸樹皮麻紙,且其主要生產原料產自本地特產枸樹皮,工藝以家傳形式保守相傳,概不外傳。
  • 以紙為媒,傳遞中國手工造紙的技與藝 | 原博攜紙原展亮相蒙彼利埃
    喜劇廣場的紙原展,主要展示了長達15米的《紙原制宣圖》、視頻短片《宣紙》、紙原「手工紙譜」、「一日一字」、「手工紙線裝本」和「四合Ÿ見方」印章等作品,同時還舉辦多場次的手工造紙工坊。一批批的大中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參觀展覽、體驗抄紙。原博為他們詳細介紹了宣紙的製造工藝和墨潤萬千的紙張特性,並以筆墨書寫來體驗宣紙的特性。
  • 中國手工紙| 東巴蕘花皮紙
    經多年實踐調研證實,至今流傳在世界各地的「雲的藝術」「土耳其溼拓畫」「水拓畫」「大理石紋紙」「墨流」等其製造原理均源自中國古代,流沙箋復原便是我們的依據,以流沙箋為例:關於詳細的流沙箋及其製作方法,古書首次記載出自於北宋蘇易簡(公元958-996年)《文房四譜・紙譜 二之造》(該書現代學者認為是全世界第一本論述造紙的專著),其中歸納記載了十幾種前人製作加工紙的技法。
  • 龍華古法手工月餅,到底隱藏著多傳奇的美味?
    「龍華古寺出品的月餅,從食材的源頭到每一道古法手工技藝的保證,就是想給香客、顧客品嘗最放心最好吃的月餅,我們,是帶著信仰幹活兒的。」怎樣才能煉成一枚有信仰的月餅?堅守千年的古法工藝,堅守工序的一絲不苟。
  • 瑪拉雅手工藏香·雪域藏藥·古法精製
    寺院的純藏藥古法手工自製藏香,也是不知多少年綿延下來的傳統。   寺院在海拔3700~4000米的雪域高原,這裡沒有農作物,卻遍地是藏藥。周圍藏民主要經濟來源除了放牧,就是每年應季去採挖蟲草和藏藥。經常積雪覆蓋這裡的植物頑強堅韌。有一年八月初酷暑期間,壹圓菩提愛心功德會組織來寺院看望孩子老人們,離開學校出山時,小雨轉為漫天鵝毛大雪,綠色山野瞬間成了白色童話世界,大家欣喜無比。
  • 四會:「鍋邊菜」味美地下森林舉世罕見 古法造紙手藝獨特民歌沃野...
    舉世罕見的地下森林 清香味美的「鍋邊菜」 沃野迴響的四會民歌 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工藝 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工藝 今年84歲的張熀元,人稱八叔,出生於四會市鄧村一個有著400年歷史的古法造紙世家。
  • 割稻子、寫詞會、做狀元糕、做稻草人、 扎染、古法造紙…嗨囉少年忙的不亦樂乎!
    稻田飄香,秋高氣爽收稻忙脫離農村生活的現代城市孩子,對農耕文化鮮有了解。▼親自參與古老手藝——扎染手工扎染將大自然繪出了繽紛的色彩,用雙手將其記錄在一匹匹白色布幔上,似夢似幻,若隱若現,一幅幅扎染作品豐富多彩,一件件創意無限的手作帶著大自然的色彩。▼古法造紙,感受紙漿的獨特魅力
  • 一方水土:山西永濟的這些女子,全盤傳承古法手工織布
    地處晉南的永濟,盛產優質棉花,自古就有手工織布的傳統。古法織布的工藝非常複雜,一共有72道工序。自從有了現代紡織業之後,古法織布漸漸被冷落了。但是,也有一些人對古法織布的前景依然看好,並且身體力行。永濟的這些女子,用實際行動傳承古法織布。
  • 樂山到夾江要通公交車了?未來公交路線規劃是這樣的 - 樂山廣播...
    大家期待已久的樂夾公交路線規劃出來了隨著樂夾大道通車,對開行夾江至樂山城際公交線路的呼聲日益強烈。為方便群眾出行,使夾江更好融入樂山經濟發展圈,有市民希望擬開行夾江至樂山高鐵站城際公交線路,並提出樂夾城際公交線路的三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