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竹麻號子
槽戶們在篁鍋上熱火朝天地唱著竹麻號子「打竹麻」
春節期間,微信朋友圈中看到劉墨兄和廖偉夫兄分別前往夾江尋紙,劉墨去了馬村尋跡「大千紙坊」,我謂其尋紙未得「篁鍋」,這「篁鍋」作為夾江書畫紙最關健的一環。據老同學楊梅介紹,這「篁鍋」目前在夾江只有二口,唯一在用的,僅有其中一口,沒有篁鍋,這竹紙的紙漿就只有去購買,手工造紙的最為關鍵一環缺失,手工造紙便成為空談了,而廖偉夫因無人引領而無功而返,謂「夾江尋紙不獲」。
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老同學楊梅是夾江縣中興鎮人,夾江的中興和馬村就是著名的書畫紙之鄉,而老同學家一百多年來一直從事手工毛邊紙的傳承,於是,便有了此次夾江手工造紙採風之行。
2月4日,在老同學的引領下參觀了位於夾江千佛巖的手工造紙博物館和夾江書畫紙之鄉中興和馬村。分別參觀了中興同學家的手工毛邊紙作坊和馬村的狀元書畫紙(夾江唯一的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實地走訪了解造紙工藝,親眼得見「篁鍋」以及整個造紙工藝流程。
說起「篁鍋」,多年前,我在成都邛來的平樂古鎮見過,不過那也是已經廢棄不用久矣,前面視頻還原槽戶們在篁鍋上熱火朝天地「打竹麻」的場景和吼「竹麻號子」以及劉墨兄、廖偉夫兄夾江尋紙的微信,促使我有意將此次尋紙的所見所聞作一記錄。
篁鍋,這個玩藝,已經是文物了
殺青
殺青
篁鍋
經過殺青和篁鍋打竹麻後的竹子纖維
這個紙槽應該是丈二的
手工毛邊紙槽舀紙
當我在微信裡發出在舀紙的小視頻後,有網友留言稱:「深為自已那些撕紙行為羞愧」,「突然覺得手工毛邊紙真的不貴。「的確,光這舀紙動作,一天一個人要做一千次,一次就是一張紙,要保證舀到竹簾上的紙漿均勻,想想你用的紙就知道了,這可以技術活兒,而這一千次,才十刀紙,按目前手工毛邊紙的市場價格,毛收入不到500元錢。
真的很辛苦!
我們來看看這個分解動作
舀紙到一定數量後,把紙的水份壓幹。然後就是鉗紙了。阿姨要將從紙曹裡舀出來的紙,一張一張的分開,這個工序叫鉗紙。把紙一張一紙的分開以後,用刷子一張一張的刷到牆上曬乾。
鉗紙
略微浮腫的手
刷壁晾曬
刷紙風乾的牆面
把曬乾的紙,一張一張用竹條掀開。然後再次晾曬,整理成一百紙一刀
這個光緒丁未的老四合院,見證了阿姨一家做紙的歷史
一個月一個作坊的產量不到300刀,除去原材料,人工和銷售成本,剩下的錢也僅夠兩位老人的基本生活開支了,這也是造在當下手工紙緊缺的原因,這樣的情況,年輕人覺得還不如外出打工掙的錢多,而且辛苦,所以,手工紙的工藝也面臨失傳的危險。不光是紙,毛筆作坊也同樣存在同樣的危機。這對於從事書法事業的同仁來說,發揚和傳承中國傳統藝術,面臨著巨大的危機,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和關注。
談起做紙,同學的父親講,現在講完全百分之百的按照古法做紙已經基本不可能了。其實當你看了上面的內容就可以發現,做紙的工藝其實大同小異,關鍵問題在於哪裡?在於選料,據說,光選料就有72道工序嚴格檢驗,而現在,這已經無法實現。
我們來看看夾江手工紙造紙博物館的相關介紹。
夾江手工造紙原材料
須草、旺瓜藤、玉米杆、苦芡、藤杆、芡竹梢、菜籽杆、斑竹杆、牛筋草、胡豆杆、黃麻、桔皮、棉杆、白甲竹、高梁杆、豌豆杆、白花皮、竹筍梢、甘蔗杆、水竹、蘆蒿、麥草、水草杆、樹須、稻草、桑皮、麻繩、蘆葦、芡仁、苦竹、刺竹、箭竹、芡竹、金竹、豆藤、黃豆杆。
夾江手工造紙
機具主要數據
夾江手工造紙工藝流程
感謝老同學楊梅及其家人對此次夾江訪紙行程的支持。向還堅守在手工做紙工藝戰線,傳承古法造紙工藝的楊梅同學的父母及父老鄉親表示致敬。
侯勇
2018.2.28
又及:
每個書法愛好者一年五十刀手工毛邊紙,二十多位同仁就可以支持一個手工造紙作坊一年的生計!作為書法家、書法家好者,夾江僅存不多的手工造紙作坊需要你的支持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