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多視角敘事技巧

2020-12-16 啊呼啊呼啦圈

這幅畫與內容無關。

因為我沒有讀過很多書,所以很難說哪些小說使用了多視角敘事技巧。在我的印象中,多視角敘述在破案小說中普遍使用。在《平原上的摩西》破案小說出現之前,使用多視角敘事的破案小說很多。

多視角敘事的優勢在於,它可以從主人公以外的視角看問題,因為不同的視角帶來不同的價值。不過,我個人覺得,目前的文學作品大多採用多視角敘述,沒有「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的效果。

敘述就是從小說中每個人的角度看另一個人,也就是說,你有我,我有你。

因為「多視角敘事」小說大多是關於「正能量」和表現的底層悲傷,所以多視角敘事不能起到「多視角」的作用。因為小說中的人物一般都是正面的,所以多視角敘事只是採用了這種手法,並沒有帶來價值觀的影響。

多視角的優點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以免看得太片面。我們可以從所謂的消極作用的角度來看待「所謂正面角色」,這當然意味著,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中,讓我們把「正面和反面」加到一些人的頭腦中。這樣,我們可以從各個角度看生活。

當然,在小說中絕對「客觀看問題」是很難做到的,只要儘量做到。

相關焦點

  • 網絡文學中的「大敘事」策略——以吱吱的《花嬌》為例
    其二、濃鬱的「現實性」使得「小敘事」具有了「大敘事」的時代性。網絡文學的「現實性」往往是極其隱蔽的,甚至沒有傳統現實主義文學那麼來得明顯和直接。筆者這裡所提及的「現實性」不僅僅包含了具有社會、歷史意識上的現實關注,也隱含了作者的「心理的現實」。
  • 童慶炳:《左傳》,中國敘事文學的開篇
    【原題】中國敘事文學的起點與開篇——《左傳》敘事藝術論略 原載《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5期 【內容提要】《左傳》是中國敘事文學的起點和開篇。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的要素有情節(講什麼)——演進(怎麼講)——視角(誰講)。
  • 王寧|當代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文學敘事
    在一個被認為「宏大敘事」早已解體的時代,「世界文學」可算作21世紀以來一種新崛起的「宏大敘事」,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以及歌德等人對這一敘事作出過奠基性的貢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王寧認為,正是這些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學者們的著述不斷地從邊緣向中心運動,進而逐步形成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文學敘事,中國的理論家和學者無疑對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並且致力於為建構這一敘事提供中國的經驗和中國學者的智慧。
  • 湖南理工學院:專家學者重思再議「百年中國文學與災難敘事」
    紅網時刻嶽陽12月13日訊(通訊員 田夏)12月12日,「百年中國文學與災難敘事」學術研討會暨湖南省現當代文學研究會第二屆年會在湖南理工學院舉行,省內外二十多所高校、眾多科研機構和期刊雜誌社的近百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百年中國文學中的災難敘事,重構集體記憶,反思災難文學的責任擔當與精神價值
  • 吳曉棠:哈薩克敘事文學的審美心理探析"|論文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歷史文化發展的載體和鏡子,映現著民族的精神文化特徵,也滲透著民族的心理特點和精神特質,哈薩克敘事文學以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彰顯著民族獨特的審美心理。1、英雄崇拜。「英雄史詩」在哈薩克語中稱作「厄波斯」原出自希臘語,意為「敘事詩」,「英雄史詩」。
  • 人物特寫的敘事技巧
    一篇成功的人物特寫,幾乎包含了主題、形象、結構等敘事新聞所有必要的元素。人物特寫,貴在敘事技巧:一要從細微處落筆,二要尋找一個「意象」,三要聚焦抓人眼球的主題,四要剝離人物的層次,五要重視敘事的結構。關鍵詞:人物特寫;敘事技巧;以小見大「看到的是面孔,感觸的是心靈。」
  • 深化空間敘事設計研究
    與會學者圍繞會議主題「跨視野下的空間敘事設計」,從工業設計、建築學、語言學等不同學科視角出發,探討空間敘事設計的「中國方案」。  上海交通大學城鎮空間文化與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陸邵明從人居環境科學的角度,梳理了自公元前10世紀至今,空間敘事設計思維在東西方的發展和變遷,及其對東西方棲居空間、儀式空間建構的影響。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多視角敘事下的故事呈現
    敘述視角是敘事學當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敘述主體(敘事者或劇中人物)與事件對應的狀態和位置,即敘述主體從什麼角度去觀察故事。許多社會惡性事件,我們「看」過、「害怕」過甚至「罵」過,只等媒體告訴我們「壞人已伏誅」,那麼然後呢?事件後似乎就能雲淡風輕了,其實不然。
  • 古代史傳文學,《公羊傳》《穀梁傳》,敘事風格
    大家好,我是小編阿砌,今天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古代史傳文學,《公羊傳》《穀梁傳》,敘事風格。《公》《谷》二傳敘事較略,因而對人物品格個性的描寫亦不如《左傳》清晰生動,但有個別段落亦可依稀見出人物品格對歷史事件的導引作用。
  • 【學術觀點】巴勝超:作為日常生活的民間文學:敘事長詩《阿詩瑪》的文學民族志
    在此基礎上,文學與生活的關係不再是以往某些教材定義說的那樣是生活的反映或鏡像,而被看成生活本身。[11]相關問題還可以推進:文學生活與「非文學生活」視角下的多民族文學,誰在書寫?在「文學生活」中,社會成員如何動態參與?文學生活與日常生活形成怎樣的互動和調適?作為「生活本身」的多民族文學,在文本表述過程中,又將創造出怎樣的新鏡像?
  • 兒童文學的敘事研究應大有可為
    若與原創兒童生態文學的實踐形成積極對話,則更易形成我國兒童文學生態詩學建構的生動圖景。 近年來,有關我國兒童文學研究的方法論變革問題愈加引起學界關注,一個主要的激發背景是兒童文學研究的世界眼光逐步被充分打開,一批外國語言文學學科背景的學者的介入,使得兒童文學的中西對話變得更加通暢自如,惠海峰教授即為其中典型的一位。
  • 《金剛川》:戰爭片多重敘事視角的嘗試
    但與《八佰》明顯不同的一點是,《金剛川》中通過三個不同的視角進行了非線性敘事,多重視角敘事便是本片的一大特色,但也因此產生了很大的爭議。02多重敘事視角的爭議一種新的創作風格和創作模式被推出,在接受市場檢驗的時候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聲音。有人接受,也會有人反對。喜歡的人認為該片的不同視點手法很有創意,尤其用"多重視角+非線性敘事"表現戰爭是非常新穎的。
  • 王齊洲:「中國敘事文化學」的破土與茁長
    「中體西用」:關於中國神話文學移位研究的思考》(《學術研究》2014年第9期),《中國敘事文化學與「中體西用」範式重建》(《南開學報》2016年第4期),《先唐敘事文學故事主題類型索引》(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年),《孫悟空叛逆性格的神話原型與文化解讀》(《文藝研究》2008年第10期),《女媧補天神話的文學移位》(《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精衛神話冤魂主題的文學移位
  • 敘事學(考研筆記165)
    敘事學(考研筆記165)學生李清文 編輯敘事學在20世紀中期名噪一時,表現了在所有文學形式中對敘事的一般理論和實踐的關注。5、文: 結構敘事學家的主要興趣在於,敘事話語將故事編排成為文學情節上有組織有意義的結構方式。6、話詩一句: 「大夫跋涉,我心則憂。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爾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採其蝱。」
  • 考場作文如何敘事生動?這4個滿分技巧你一定不能錯過!
    敘事作文一直是我們寫作的重點,掌握敘事作文的高分技巧,是應對考場作文極其高效的辦法。晨覽作文給大家準備4個滿分敘事作文技巧,建議收藏後反覆學習!1、精心挑選新穎獨特的敘事角度。敘事作文一旦選好材料之後,要使敘述的事情生動,就必須精心挑選一個新穎獨特的敘事角度,即平常所說的敘事的「切入點」。只有把握好了敘事的角度,寫起來才會得心應手,文章才能一呵成。2、巧構跌宕起伏的敘事情節。古人說「文似看山不喜平」。
  • 陳彥長篇小說新作《主角》的敘事藝術
    陳彥長篇小說新作《主角》的敘事藝術 2018年01月31日 16:11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者:肖 濤 字號 關鍵詞:主角;敘事;人物;易青娥;文學;陳彥;戲曲;小說;文化;主人公
  • 聚焦新學人文學 | 朱華陽:英雄敘事中的歷史與文化 —— 評劉保昌的長篇歷史小說《楚武王》
    這種閱讀印象,讓我們認識到《楚武王》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重塑了楚武王這個歷史人物的文學形象,藝術地展示了楚武王的用人之法、為政之道、強國之要和成霸之略,更重要的是以博物考古的精神復現了楚國擴土、興邦和稱王這段艱苦卓絕的歷史。劉保昌是一位從事社科研究的學者,先治歷史後事文學。
  • 播音自備稿件究竟如何區分抒情、敘事?模擬主持雷坑怎樣跳過?
    自備敘事散文是什麼?補充:還有!?模擬主持我慌了!中戲要求自備文學作品!上戲要求自備敘事散文!......詩歌不是散文,千萬別踩雷!看清楚自備稿件院校的考試要求上海戲劇學院自備敘事散文朗誦,視頻時長90秒以內。
  • 是否仍沿用傳統文學標準? 對話網絡文學研究者:網際網路釋放文學生產力
    如此大規模人群同時進行文學寫作實屬罕見。邵燕君:中國是一個文學生產大國,有許多有文學才華、有文學夢想的人。這就需要一個好的機制,把藏在其中的文學種子打撈上來,讓它成長、更新換代。一個國家的文學是否發達,首先要看這套文學生產機制運轉得好不好。在寫作人才培養方面,我們的文學期刊機制曾經非常了不起,從地方級刊物到國家級刊物,一層層把許許多多文學青年推介起來。
  • 當代鄉土文學的「儀式化敘事」
    表現在文學作品中,儀式可凝結於具體細節之中,也可延展成宏大的敘事結構。將儀式主題融入小說的敘事結構,便構成「儀式敘事」。這種敘事手法常通過情節發展和人物塑造,生發出無限意蘊,在長篇鄉土小說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儀式敘事在小說整體的敘事結構中要與文本完美融合,要巧妙地輔助人物形象塑造,從而使其本身的獨特文化內涵在作品中得以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