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棠:哈薩克敘事文學的審美心理探析"|論文

2021-02-18 民族文學學會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歷史文化發展的載體和鏡子,映現著民族的精神文化特徵,也滲透著民族的心理特點和精神特質,哈薩克敘事文學以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彰顯著民族獨特的審美心理。

1、英雄崇拜。「英雄史詩」在哈薩克語中稱作「厄波斯」原出自希臘語,意為「敘事詩」,「英雄史詩」。哈薩克著名學者阿吾裡汗·哈裡教授認為:「把哈薩克英雄史詩譽作所有詩體,乃至整個民間文學高山的峰尖,各種文學體裁中得頭 獎的駿馬,藝術造詣上趨向完美的瑰寶都是不過分的。」從英雄史詩和一些敘事長詩中我們看到,在頻繁的自然災害和不斷的抗擊敵人的戰鬥中,英雄總是挺身而出,與敵人浴血搏鬥,從而使人民和汗國贏得勝利。這種依賴英雄,誇大和突出英雄的力量與作用的心理充分說明哈薩克民族的英雄崇拜心理,期望一個英雄的出現來拯救蒼生。如著名英雄史詩《阿勒帕米斯》中,阿勒帕米斯為保衛家鄉和部落的利益而與卡勒瑪克人奮力抗爭,在激戰中,阿勒帕米斯不幸落入敵人之手,並被囚禁在地牢長達七年之久,最後,在牧羊人傑庫瓦特和敵首女兒阿依姆的幫助下脫身並且最終戰勝敵人,幫助牧羊人傑庫瓦特登上汗位。當阿勒帕米斯返回家鄉時才得知他的整個部落被洗劫後已淪為奴隸,而妻子古麗拜爾森即將被強娶,阿勒帕米斯裝扮成乞丐出席婚禮,最終憑藉高超的箭術,一箭射碎高懸的元寶而獲勝,並殺掉野心勃勃篡權奪位的烏勒坦,終於成為草原上勇敢神奇的英雄。英雄救世的壯舉使英雄崇拜的心理逐漸積澱為哈薩克民族的集體無意識而保存在民族的心理深層。

從對英雄的膜拜到對英雄的神化,因而使哈薩克民間故事和英雄史詩中的英雄人物大都被塗抹上了濃厚的神奇色彩。例如:民間故事《騎黑駿馬的肯得巴依勇士》,其中肯得巴依是他父母快六十歲時生的孩子,一出生就白白胖胖,又大又重,和別人家兩三歲的娃娃一樣,不僅個頭兒高大,還長得特別快,一天就長一歲。第一天會笑,第二天會走,到第六天,孩子已經什麼話都會說,什麼事都會做了,聰明、勇敢,而且力大無窮。摔跤、舉重、能把一峰一歲的駱駝輕輕地扔到半空,並成為當地最有名的獵手。哈扎卡甫爾老漢沒想到晚年竟得了這麼一個奇特的兒子,真是又驚又喜,於是給孩子起名肯得巴依(意思是富有的)。在後來的戰鬥歷程中,肯得巴依英勇善戰,曾為了救一匹白母馬砍死了惡狼,為了幫助一個放羊娃找到父親,殺死了害人的妖婆,後來又殺死了兇殘無比的獅子和有七個腦袋的魔鬼,為民眾解除了災難。最後,肯得巴依贏得國王的讚賞,和公主結了婚,把國王給他的牲畜和其他財產分給了人民。從此,「騎黑駿馬的肯得巴依勇士」的美名更是到處傳揚,而且從那時一直傳到現在。

民間故事《葉爾吐斯託克》中的葉爾吐斯託克也是父母在餓得頭暈眼花時,突然從氈房的天窗上掉下一大塊馬肋肉,老兩口美美地吃了一頓肥厚的馬肋肉,隨後就返老還童似的,容光煥發,精力倍增,六十歲的老母親竟然懷孕,而且生了一個兒子,老兩口十分希罕,因吃了馬肋肉以後懷的孕,所以給孩子取名葉爾吐斯託克(葉爾:英雄的意思,吐斯託克:胸肋的意思)。葉爾吐斯託克生得希罕,長得更特別,剛生下來,就像一歲的孩子一樣,一個月以後就會走路,兩個月就會說話,一年以後就像十二三歲的小夥子一樣魁梧健壯,而且力大無窮,摔跤無敵手,一箭能射穿九層厚的鐵板。一歲時已經是一個技藝嫻熟的獵手了,一天獲取的獵物足夠維持一個阿吾勒人的生活。在以後的生活歷程中,葉爾吐斯託克憑偉力戰勝了魔王的女兒白克吐克,除掉了草原上的禍害曲因庫拉克,憑藉著他的勇敢和智慧保衛著草原上人民的幸福生活。另外,英雄史詩《阿勒帕米斯》《闊布蘭德之歌》都有如此神奇的情節。

在塑造英雄的神奇無比的同時,也描寫刻畫了英雄的馬,高大、驃悍,跑起來風馳電掣,像飛鳥或子彈一樣,英雄們總是騎上這樣的神馬贏得勝利。危難時刻,馬還能出主意,救主人,像《葉爾吐斯託克》裡的沙裡庫克戰馬還能說話。這些神奇的想像和奇妙的構思說明哈薩克先民們具有強烈的理想情懷和神奇浪漫的想像,這是由於哈薩克先民們長期在西北大草原上,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要面對來自自然界的種種困難,又要在各種鬥爭中求得生存,正是這種英雄情懷和精神,使他們能超越物質的羈絆達到精神的滿足,頑強的意志和英雄主義的理想是支撐民族的精神力量。

2、自然崇拜。我國的哈薩克族主要居住在天山北部廣闊的草原、阿勒泰草原和巴裡坤草原,這不僅為居住在草原的哈薩克民族提供了獨特的生存環境,也為這個民族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心理提供了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的基本條件。草原環境和遊牧生存方式決定了哈薩克族古代文化的特點是依賴自然、崇拜自然和熱愛自然,自然是他們祖祖輩輩賴於棲息的家園,既給他們帶來幸福與安寧,也帶來痛苦與災難。被認為是哈薩克族主要族源的烏孫、康居人在遠古時就相信萬物有靈,因此他們特別崇拜與其生活有密切關係的牲畜及其他一些動植物。這種對自然的崇拜,實際上是對自然力的崇拜,是原始薩滿教的最初的形態。我們在系統地梳理分析哈薩克敘事文學時,幾乎每一篇故事的敘述都是以草原作為敘事背景來展開故事的。對哈薩克民族來說,草原不僅是一方有限的草地水土,更是一片廣闊的精神家園。自然環境不僅是人的生存依託,也往往成為人藝術地觀照這個世界的審美對象和不可或缺的審美載體。可以說這種親近自然、崇拜自然的心理已成為哈薩克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力量積澱在哈薩克民族的心靈深處。費爾巴哈說過:「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對象,這一點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歷史充分證明的」

哈薩克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遼闊的大草原上,過著「隨時令而遷、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在古代生產力極為低下,科學極為落後的情況下,為發展畜牧業,各氏族部落的先民開啟智慧,運用天時、地理、氣象等發展生產,因此對日、月、星辰都很崇拜。如古代花刺子模地名的意譯就是「太陽的土地」認為有太陽的地方就是最美好的地方。如敘事長詩《烏古斯傳》裡烏古斯將其長子取名為太陽,另二個兒子起名月亮、星星,由於古代烏孫崇拜太陽,族內的最高統治者就以太陽名王。「Kun」(太陽)是個古老的名詞,現代哈薩克語中也有關於太陽的祝詞,意思是「祝你幸福」。太陽的形狀對烏孫、康居及各民族部落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比如烏孫、康居人的氈房是圓形的,迄今哈薩克人還保持著向太陽發誓的習俗。

哈薩克著名作家葉爾克西的《留在草地上的牛跡》中寫道:「要命的是,哈薩克人情感的表述,有許多來自於動物的啟示。」把喜歡的姑娘比作「眼睛比藍天還藍,髮辮像流水,牙齒像珍珠」(《烏古斯傳》)描寫姑娘眼睛會說「瞧這雙美麗的眼睛就像駝羔眼啊」。由於哈薩克民族生活和生產的自然歷史條件,使得哈薩克民族更多地依賴於自然,形成了與自然無比親近、與自然和諧地共生共存的生活狀態與心理特點,對草原上各種動物、對牛、馬、羊、駝有著特殊的感情,把動物、牲畜看作「寶貝」,是大自然的恩賜,這顯然是長期遊牧生活形成的一種精神特質。

在愛情敘事長詩《闊孜情郎與巴彥美人》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有一天,卡拉拜和薩勒拜外出打獵時,看到一頭獵物,卡拉拜讓比自己年輕眼力好、槍法又準的薩勒拜開槍,薩勒拜正要開槍時,突然發現那是一頭懷著孩子的母鹿,他說不能打,但卡拉拜執意讓他打,礙於朋友的面子,薩勒拜只好開了槍,這之後不久,薩勒拜在打獵回來的途中不幸墜馬身亡。我們疑惑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的獵手薩勒拜怎麼會輕易地墜馬身亡?敘事的背後,是否隱含著愛護動物的天性,否則將受到懲罰,這與信仰薩滿教有關,也流露出對自然界的一切必須尊重、保護,友好、和諧共存的理念。可以想像古代哈薩克草原上牛羊成群、駿馬奔騰,畜牧業興旺發達,一片欣欣向榮的草原景象。這片草原上的牧民以勤勞的雙手、廣博的智慧牧養著自己的生活,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3、數字偏好。數字是表示事物量的基本數學概念,「就其本身而言是一種計數符號,但是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人們賦予它特殊的內涵和色彩。」因此,對數字的獨特理解、對數字的獨特內涵也表現出一個民族的特殊心理。

從哈薩克敘事文學當中,我們發現一些數字受到哈薩克人的偏愛,有一些獨特的內涵和理解。哈薩克人在數字方面很重視單數,尤其重視3、7和9,特別是3和7被哈薩克人看作是吉祥的數字。在遠古創世神話《迦薩甘創世》裡,說迦薩甘把天地做成三層:地下層、地面層和天空層。《烏古斯傳》裡烏古斯先愛上一個姑娘,娶她為妻,生下三個兒子,長子取名太陽、次子取名月亮、三子取名星星。後來,烏古斯又遇到一位「眼睛比藍天還藍,髮辮像流水,牙齒像珍珠」的姑娘,烏古斯對她一見鍾情,也娶她為妻,又生了三個兒子,長子取名天、次子取名山、三子取名海,看來3代表吉祥。在哈薩克民間敘事作品中,7是出現最多的一個數字,被認為數目之多,如《阿勒帕米斯》中阿勒帕米斯不幸落入敵手,被囚禁地牢達7年之久;結婚的彩禮多為77匹馬、47匹馬或17匹馬;如果有7個客人一同來到門前,主人特別高興,認為這是吉祥的徵兆。

在雙數中四十是一個使用最多的數字,在哈薩克生活習俗中佔有重要地位,在敘事文學中,我們發現四十有數量極多且神秘的色彩,如敘事詩的詩題有《克裡木的四十位英雄》、《巴合蒂亞爾的四十章》、《四十個大臣》、《鸚鵡故事四十章》等。在民間敘事詩《葉爾吐斯託克》中我們看到葉爾吐斯託克和新娘「舉行了四十天婚禮」、「舉辦了四十天喜宴」的描寫。在《烏古斯傳》中寫到,烏古斯可汗率眾徵戰,「經過四十天的跋涉,他們來到慕士塔格山下」。又如《闊布蘭德之歌》中,闊布蘭德有匹小紅沙馬,「從小馬駒一出生,闊布蘭德的妻子給馬餵了整整四十天剛下馬駒的母馬的奶,又餵了四十天頭胎下駒的母馬的奶」,可見「四十」有數大量很多很多的意味,達到四十是很了不起的極限,因而在哈薩克人特殊的理解中,「四十」就是一個神奇的數字。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說過:真正把人聯繫起來的是他們的文化心理。哈薩克敘事文學以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彰顯著民族的獨特心理。這些敘事長詩記錄著哈薩克民族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傳統及情感心理,為我們研究哈薩克民族文化和情感心理提供了最直接的素材。

相關焦點

  • 王寧|當代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文學敘事
    在一個被認為「宏大敘事」早已解體的時代,「世界文學」可算作21世紀以來一種新崛起的「宏大敘事」,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以及歌德等人對這一敘事作出過奠基性的貢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王寧認為,正是這些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學者們的著述不斷地從邊緣向中心運動,進而逐步形成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文學敘事,中國的理論家和學者無疑對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並且致力於為建構這一敘事提供中國的經驗和中國學者的智慧。
  • 湖南理工學院:專家學者重思再議「百年中國文學與災難敘事」
    紅網時刻嶽陽12月13日訊(通訊員 田夏)12月12日,「百年中國文學與災難敘事」學術研討會暨湖南省現當代文學研究會第二屆年會在湖南理工學院舉行,省內外二十多所高校、眾多科研機構和期刊雜誌社的近百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百年中國文學中的災難敘事,重構集體記憶,反思災難文學的責任擔當與精神價值
  • 最新容易寫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題目
    下面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優秀本科畢業論文,原文在論文模板屋可下載查看:1、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擬聲詞研究2、探尋《呼蘭河傳》中的孤寂情懷3、論《聊齋志異》中的男狐形象及其文化蘊涵4、老舍小說的「京味兒」—— 以《四世同堂》為中心
  • 得一字而盡見風流——文學語言的審美特徵與特點的比較
    老實說,我弄不清楚「文學語言的審美特徵」與「文學語言的特點」有什麼差別,因為弄不清楚,就想得多一些,這一想,竟想出些眉目來,我以為。是故冒著怡笑方家的危險,要在這裡做些比較了。「文學語言的審美特徵」是在文學本質的審美本質中提出來的概念,包含文學語言的「內指性」、「音樂性」、「陌生化」、「本色化」。其中「陌生化」指的是「文學語言要具有新穎、獨特、反常的特徵,習慣成自然的語言往往缺乏原創性和新鮮感,所以文學語言要力求創新,帶來陌生化的效果,給讀者帶來新奇的感覺。」
  • 福建師範大學教師論文獲得《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論文獎
    近日,《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論文獎頒獎會在江西省上饒市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出席會議並為獲獎者頒獎。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南帆教授的《懸念:輕與重——讀格非<月落荒寺>》和陳培浩副教授的《敘事裝置、靈的啟示和善的共同體——解讀遲子建<煙火漫捲>的城市書寫》被評為2020年度優秀論文(全國僅8篇),南帆教授還作為獲獎代表在會上發言。
  • 童慶炳:《左傳》,中國敘事文學的開篇
    【原題】中國敘事文學的起點與開篇——《左傳》敘事藝術論略 原載《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5期 【內容提要】《左傳》是中國敘事文學的起點和開篇。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的要素有情節(講什麼)——演進(怎麼講)——視角(誰講)。
  • 網絡文學中的「大敘事」策略——以吱吱的《花嬌》為例
    要說網絡文學沒有追求是完全片面的,但也不是評論家所說的:「網絡文學在當代中國,任何基於既有文學慣例的描述都無法滿足獲得命名權網絡文學的野心。」我覺得這種追求是網絡文學在堅持通俗性的基礎上對「經典性」文本的模仿和吸收,在祛「弊」創「魅」,在棄「大」追「小」,在「小」中實現「大敘事」。在女頻作品《花嬌》上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可能性。
  • 文學的多視角敘事技巧
    因為我沒有讀過很多書,所以很難說哪些小說使用了多視角敘事技巧。在我的印象中,多視角敘述在破案小說中普遍使用。在《平原上的摩西》破案小說出現之前,使用多視角敘事的破案小說很多。多視角敘事的優勢在於,它可以從主人公以外的視角看問題,因為不同的視角帶來不同的價值。
  • 哈薩克著名作家阿拜全集由浙江文藝出版 譯者獲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授勳儀式(本文圖片:央廣網發 浙江文藝出版社供圖)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二級友誼勳章2020年8月10日是哈薩克偉大詩人、思想家阿拜誕辰175周年,也是哈薩克斯坦設立的首個阿拜日。這一中文版收錄了阿拜的全部詩歌、敘事詩和散文作品《箴言錄》,絕大多數詩歌系首次翻譯為漢語。
  • 中國柯爾克孜文學巨匠們
    1988年7月畢業於新疆大學中文系語言文學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瑪納斯》研究室工作,從事柯爾克孜族民間文學、《瑪納斯》史詩和民俗文化搜集、整理、宣傳、研究工作。在民間文學、作家文學的研究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199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00年被評為副研究員。從2005年5月工作調動中央民族大學哈薩克語言文學系,任該系教學管理辦公室主任至今。
  • 復旦通識·學術寫作系列|段懷清:文學論文的幾種常見形式
    段懷清的講座涉及到文學閱讀及文學研究的方式,以及文學論文尤其是現代專業性、學科化文學研究論文的幾種常見形式及寫作實踐,且有意傳遞這樣一種或更多意圖,那就是形式本身並不能獨立自足地完成自我表達和意義建構,也就是說,當代論文寫作者在熟悉並使用學術論文的書寫形式時,亦需要保持一定的自覺意識和距離感。形式本身並非是不辯自明的或自洽的。
  • 淺談文學的時空觀及其意義
    正如格非開場所提到的,演講其實還有一個副標題——文學的時空觀及其意義,「時間」與「空間」這兩個文學文本的基本構成要素,在格非看來並非僅僅是小說敘事學或小說修辭學意義上的概念,也是構成文學史範式轉換、作家創作方法論革命,以及讀者審美接受變遷的關鍵線索,同時還是銜接文學內部與外部,文學自律性與他律性,文學與歷史、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其他時代屬性的重要樞紐。
  • 專訪| 李開元:除了寫論文,史學研究也要會歷史敘事
    《秦崩》《楚亡》和《秦謎》已掙脫極為嚴謹的學術範疇,更偏向於人文主義的歷史敘事與人文主義的邏輯推理,以曉暢的文風面向更廣泛的閱讀群體。李開元1982年從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留校擔任田餘慶先生助教。1989年獲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日本就實大學人文科學部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要研究秦漢史。
  • 探析日本電影美術發展史和階段特徵
    作為呈現藝術視覺形象的「表象」,遵從電影藝術發展脈絡的電影美術往往可以展現深層次的審美特徵。本文試從歷史時間維度對日本電影美術的發展進行階段性探析。日本電影自19世紀開始,經歷了高潮與低谷。在當時的日本,受明治維新和「脫亞論」思想的影響,人們認為現代文學和電影都是西方文化的代表,是先進的。但是對電影這個「年輕的外來移民」,日本的傳統藝術界是嗤之以鼻的,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本電影的發展較為緩慢,也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在其發展初期,日本電影吸收了大量傳統文化元素,以爭取更為喜愛傳統文化的觀者的青睞。
  • 東臺鄉鎮幹部楊鐵平長篇小說入選全國文學排行榜
    這是國內純文學評論刊物推出的排行榜,旨在通過評論家的共識視野去發現大時代裡具有大格局、大氣象的作品,推動當代文學健康繁榮發展。這是評委構成最合理、陣容最強大的排行榜。全國38位中青年批評家和6位重要文學期刊主編參加提名,全國14位著名批評家(含7位權威學術期刊主編)參加終評,老中青三代批評家共同參與,體現了批評家共識視野下的思想認知和文學審美。這是提名程序最嚴謹、結果最權威的排行榜。
  • 以「異質性」寫作建構青年文學審美範式 - 河北日報-11版:文化周刊...
    ■有人說,要想了解一個時代的文學生態和審美範式,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讓作家列書單。一些當代青年作家和讀者往往更熱衷於閱讀外國書,魯迅先生在其雜文《青年必讀書》中提到的這種現象,經過上世紀80年代先鋒文學的推波助瀾,逐漸由「時尚閱讀」演變成為當下的一種「生活日常」。
  • 【學術觀點】巴勝超:作為日常生活的民間文學:敘事長詩《阿詩瑪》的文學民族志
    [5] 畢志峰:《〈阿詩瑪〉我們民族的歌——試論撒尼敘事長詩〈阿詩瑪〉的幾個問題》,趙德光主編:《阿詩瑪研究論文集》,雲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頁。[6] 2006年5月20日,《阿詩瑪》經國務院(國發【2006】18號)批准,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哈薩克著名人阿拜
    nazar123歡迎您的關注這裡是年輕人的基地 哈薩克詩聖,原名伊布拉希姆·庫南巴耶夫(1845年-1904
  • 2020年度全國文學報刊聯盟會員大會舉行
    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民審美追求的精品力作,為繁榮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文藝作出了積極貢獻。他希望以這次會議的召開為契機,與會各方能夠搭建常態交流平臺,圍繞弘揚方志敏精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幫助提升上饒文學創作的整體質量和水平,深入推動上饒文化強市建設。宋向偉主持會議開幕式後,還舉行了2019年度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全國文學報刊聯盟獎頒獎儀式,並頒發2019、2020年度《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年度優秀論文獎。頒獎會上,宋向偉就評獎相關情況作了說明。
  • 「套路」太多,文學批評成「流水線作業」?
    文字流於粗暴懶惰,業內疾呼:見性情、有溫度、引共鳴的評論去哪兒了日前,不少學者在多個公開場合表達了對文學批評現狀的嚴重不滿,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包括但不限於——過於被規範化生產的批評文字,只在一個模糊的主題上打轉,卻無法指出作品存在的真問題;過早學會了論文腔或流於單一「學院派」,通篇充滿行業「套話」 甚至行業 「黑話」,大段大段學術八股腔的「掉書袋」,不忍卒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