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428字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最近看到這樣一個視頻:
8歲的女孩心疼父母夜市擺攤辛苦,常常陪著父母,在夜市攤位上讀書寫作業。
夜市經常要營業到凌晨2點,小女孩只能在攤位上支起檯燈寫作業,實在支撐不住就睡一會。寫完作業還會給媽媽幫忙賣烤麵筋。
接受採訪時,女孩說:
「小時候媽媽看我那麼累,該我(照)看媽媽了,我很心疼媽媽。」
懂得心疼父母的女孩,引來眾多網友的感動和羨慕。
經常會聽到一些家長抱怨,整天為孩子忙前忙後,那麼辛苦,孩子卻不懂事、不聽話,不會心疼自己,讓人心寒。
這讓我想起前不久的另一則新聞:
陝西西安,一位環衛工媽媽說,她12歲的兒子偷拿了她的身份證和銀行卡,玩遊戲充值花光攢了6年的3萬塊。
這位媽媽每個月的工資是2700元,6年攢了3萬元,原本打算給孩子上學用。如今卻被孩子花光,吃飯都要成問題。
看不見媽媽的辛勞,隨意揮霍媽媽辛苦賺來的血汗錢,這樣的孩子讓人氣憤的同時不禁思考:
為什麼有些孩子一點都不懂得心疼父母?這與我們的家庭教育是否有關?
養出一個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不是非要讓孩子感恩父母、道德綁架,孩子生來並不欠父母什麼。
而是因為學會愛,擁有愛的能力,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課題。
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必定是一個有同理心、會關懷體貼別人、懂得愛和給予、有責任有擔當的孩子。
這些美好品質,會讓他的人生更加幸福快樂。
家庭教育中,這3種錯誤的方式,最容易養出不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
01
父母付出太多、愛得太滿
不會心疼父母的孩子,很多是被「寵」出來的。
在家裡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什麼事都替孩子做好、給孩子特殊待遇、有求必應,這些自以為愛孩子的方式,其實是走入了溺愛的誤區。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視父母的照顧和付出為理所當然,只會一味地自私索取,不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和需要。
還記得2011年曾轟動全國的「留學生弒母」事件。
24歲的留學生汪佳晶,在日本5年的生活費全部靠母親每月7000元的工資收入。
他心安理得享受著母親省吃儉用提供的安逸生活,大好年華從未打過一份工,只知沒錢時跟母親伸手要。
當母親四處舉債,實在拿不出錢時,他便心生怨恨,向前來接機的母親連捅9刀。
記者調查發現,汪佳晶家境並不是很好,可是母親從小卻特別寵愛他,不僅一手包辦了孩子生活中的各種瑣碎事,還努力掙錢去供孩子讀書。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說:
「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父母愛孩子,要有分寸,應該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不包辦一切,讓孩子學會自己動手、為自己的事情負責,同時在家庭事務中承擔起自己的那一部分責任;
不無底線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家裡什麼條件,就怎麼養孩子,鼓勵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不以孩子為家庭的中心,事事遷就,懂得敬愛長輩、長幼有序。
02
沒有給孩子愛別人的機會
不會心疼父母的孩子,有些是因為沒有學習愛的機會。
有句話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為人父母后,家長習慣藏起自己的情緒、脆弱,展現給孩子的都是強大、堅韌的一面。
所以在很多孩子眼中,父母是無所不能的超人,不怕辛苦,不怕髒不怕累,什麼事情都難不倒,自然不會覺得父母也需要愛和關懷。
霍思燕杜江的孩子嗯哼被網友稱為「小暖男」,小小年紀就很會心疼、體貼父母。
在一個節目中,霍思燕讓嗯哼幫自己買一杯冰咖啡,嗯哼獨自跑去商店,卻「自作主張」買回一杯熱咖啡。
霍思燕不解地問為什麼,沒想到嗯哼雲淡風輕地說:「我怕媽媽感冒。」
嗯哼的暖男特質,和霍思燕平時愛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她在和朋友交流時,就常常說到,父母要學會偶爾示弱,「這個我不行,那個我不會」,給孩子表現的機會。
的確,家長在孩子面前有時候也可以不那麼強大,可以適當表現出自己疲憊、煩惱、脆弱、需要幫助的一面。
比如逛超市時,讓孩子幫忙拿點東西;下班回來累了,讓孩子幫忙分擔一些家務······
這樣,孩子才有機會學會愛和給予,懂得責任與擔當。
03
愛的方式不對,親子關係差
不會心疼父母的孩子,有時候是父母愛的方式不正確造就的。
不得不承認,很多父母只是在以「自以為對孩子好」的方式去愛孩子,並沒有真正滿足孩子內心對愛的需求、對被認可和信任的渴望。
比如,對孩子缺少陪伴、總是否定打擊孩子、過度包辦控制。
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體會不到來自父母真正的尊重、接納和愛,他和父母之間只有冷漠、疏離與隔閡,是學不會愛別人的。
曾有這樣一則新聞:
一位父親報警,稱自己被17歲的女兒家暴了。因為不給她買800元的鞋,女兒就把爸爸的衣服剪爛了,把自己關在衣帽間不出來。
在這位父親口中,女兒是一個不知感恩的「巨嬰」,送她出國讀書,去了一年就不去了,給她報吉他班,她也經常曠課。
女孩不止一次剪衣服,甚至對父母暴力相加,還曾扯下媽媽的頭髮。
然而女孩卻告訴警察,她並不是一定要買800元的衣服,而是她喜歡的,爸爸都不喜歡,買鞋只是一個導火索。
多年來她的生活都被父母控制著,安排一切,都是父母說了算,讓女孩十分壓抑。
長期以來,自己的生活沒有話語權,導致她的內心極其痛苦,所以才會用這些極端的行為來發洩。
父母自以為愛孩子,可是方式不對,孩子感受到的卻是不被尊重、不被接納、只有否定和控制。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愛?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給出的答案是:
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是可以肆意談論自己喜歡的男(女)孩,而不擔心被評判。是可以淡然說出自己被欺負被排擠,不擔心反被質疑自己不會處理人際關係。是不想要的,可以拒絕;想要的,可以堅持。是可以痛哭,可以頹廢,可以憤怒,可以失敗。是在你面前,我,可以做我自己。
父母愛孩子,首先就要捨得花時間精力陪伴孩子,多交流溝通。
其次,要懂得尊重孩子,把他當做一個平等獨立的個體來看待。
這意味著父母懂得考慮孩子的感受,理解他的情緒,照顧他的自尊,不隨意斥責、辱罵、打擊。
最後,不要總是以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控制孩子,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心聲,有些事情上允許他自己做選擇、做決定。
親子之間有健康良好的愛的流動,孩子充分感受到愛,才能學會愛。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