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設
1958年9月22日,正是我國當年的「大躍進」高潮時期,當時在「三面紅旗」(即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的指引下,一個「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潮在全國上下普遍掀起。蘄春人民為改造窮山惡水、建設美好家園也無不忘我地戰鬥在蘄春大地上。
這天,來自漕河(4鄉)、三渡(4鄉)、黃土嶺(3鄉)、彭思(5鄉)、株林(4鄉)、劉河(7鄉)、青石(6鄉)、橫車(6鄉)、張塝(15鄉) 等全縣8區54鄉以及蘄州、漕河兩鎮的民工2萬人,分別打著紅旗,一路路準時趕到侍郎廟、板溪、大桴衝一帶,打響了修建大同水庫的人海戰役。
侍郎廟山谷是一片風化黑雲母及花崗片麻巖的基礎,老河床地面高程(即海拔高度)為90. 989米。要在這裡建大壩,必須先抽乾河水,將軟層地面抽掉,再在硬底子上回填。當時機械設備很缺。指揮部想了很多辦法才調到幾臺6—8馬力的柴油抽水機。
縣委書記董舒同志親自出面,將西河驛米廠的一臺40馬力柴油機調上去,後來又將銀山煤礦的一臺柴油抽水機也調去,共一百餘馬力的抽水機仍然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1974年8月10日,大同渠系全線實現通水。這是當年舉全縣之力修水利的珍貴畫面。
後來,指揮部從附近幾個村組織了一百多乘手搖水車,靠人海戰役加機械輔助才把積水基本抽乾。
此時,2萬民工齊奮戰,從1958年11月12日起,到1959年1月9日止,經過了57天的日夜艱苦奮戰,終於完成了寬120米,深14—16米的河床抽槽。
但由於河槽地勢東高西低,底部最小河槽寬僅12.7米,且又因西端滲水量大,有30米寬一段河床 雖然也抽到巖基,但未能淨水鑿毛。不過,對大壩回填是不會有什麼影響的。
1959年1月10日,2萬民工懷著高昂的戰鬥激情,開始大壩回填的艱苦歷程。當時大壩設計總長為446米,壩高37.5米,面寬6米,內邊坡為1:3.5—1:3.25—1:3;外邊坡為1:1.5—1:30—1:2.75—1:2.5。按照當時這一設計要求,除木板心牆1010立方米外,共需填土方184萬多個方。好在大壩西端緊接侍郎廟山有一段堤可順著山包兩個面削坡,實際上填方145萬多個方。
在年關迫近的緊張關頭,1959年2月8日,縣委書記兼大同水庫建設指揮部政委董舒同志專門召開了一次縣委會議,主題是為了加強大水庫大壩建設速度並按時完成任務,決定在全縣再徵調5000民工,投人到大同水庫工地。這一措施很得力,保證了大壩按時合攏並搶在雨季前脫險。
1959年春起,正是我國三年自然災害頭一年,當時25000民工無糧吃。
高仕林副指揮長找了在縣裡主持工作並分管財貿的縣委副書記鄧平同志,從國庫調出300萬斤大米,價值30萬元,運到大同水庫工地,保證每個民工每天1斤半糧食。群眾親身感受到縣指揮部領導的關心,幹勁倍添,累倒了不怨,爬起來再幹。
歷時50天,大同水庫大壩勝利合攏。土方任務仍然艱巨,人們繼續向新的高度奮進。但當時因春耕生產在急,大部分民工撤回,留下部分民工常年奮戰。
1960年3月,大壩也初具規模,水庫首次攔洪蓄水。
1961年3月,大同水庫大壩這一宏偉工程才勝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