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19: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北京協和醫院 協和醫生說
協和外科百年史是一部大師輩出、精英薈萃的歷史,黃家駟、吳英愷、吳階平、曾憲九等一個個載入史冊的名字宛如一座座學術豐碑。沿著前輩足跡,協和外科即將走過百年,今天的協和有這樣一群令人尊敬的長者,他們曾與先賢共事,是協和外科發展的見證者,他們雖年逾耄耋仍心系協和,他們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外科事業。
作為「全面推進學科發展、迎接協和百年」外科系列活動之一,10月30日下午,外科學系召開「邁向協和新百年外科學系老教授座談會」,邀請了鍾守先、黃漢源、蔣朱明、蔡力行、蘇長保、張思源和葉啟彬七位老前輩出席。外科學系主任翁習生,外科黨總支書記廖泉,外科學系副主任何小東、易傑,基本外科主任張太平,胸外科主任李單青,肝臟外科主任桑新亭,乳腺外科主任孫強,血管外科常務副主任鄭月宏以及外科眾多青年才俊參與了此次會議。
▲參會人員與老專家合影。
翁習生主任、廖泉書記主持了此次會議。翁主任對幾位老專家的到來表示衷心地感謝,並向他們匯報了新一屆外科學系領導團隊工作開展情況。他說,經過學系和基本外科主任和書記每日的督導、調研,學系迅速組建了外科急診手術團隊。手術團隊運行數月以來效果顯著,極大提高了急診外科的工作效率。廖泉書記介紹了醫院黨委在新形勢下加強黨建工作的舉措。
▲翁習生主任(左二)、廖泉書記(左一)主持。
鍾守先:
高起點人才濟濟,謀發展勇於創新
鍾守先教授是我國著名肝臟外科專家,曾擔任外科學系主任和基本外科主任。鍾教授為大家講述了他所見證的協和基本外科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老協和學科建設起點高,有嚴格的淘汰制。曾憲九主任是協和外科奠基人,他提出要大力發展協和胰腺外科,規劃籌建了國內第一個加強醫療病房,為腸外腸內營養學、危重症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鍾守先認為,當今外科擁有一支人數多、高起點的人才梯隊,且仍在不斷發展成長。希望年輕一代能繼承老協和傳統,做前人不敢做之事。協和的希望在於「新」,團結、合作才能大有作為。一名好的外科醫生應該具有淡泊名利、刻苦鑽研的品質,奮鬥不止,方能其樂無窮。
▲鍾守先教授。
蔣朱明
建立問題導向,重視醫學轉化
蔣朱明教授是我國著名外科營養學專家,在腸內腸外營養支持、腸屏障功能的保護、外科病人營養狀態的評估和營養幹預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蔣教授為大家介紹了協和腸外腸內營養學的發展歷程。他在曾憲九主任的指導下深入學習了哈佛大學經驗,在比較艱苦的環境下開啟了協和營養學研究。當時科室床位少、人員稀缺,沒有現代的醫療設備和產品,所有工作都只能手工進行。即便如此,科室成功救治了因公負傷、19處腸穿孔、腸瘻的民警,並因此獲得國家級獎勵。蔣教授肯定了當今協和外科的醫師及護理隊伍,同時提出外科醫生要回到手術臺,回到病人床邊,凝練科學問題並開展研究,最後還要把研究成果用於臨床,這才是真正的轉化醫學。
▲蔣朱明教授。
黃漢源
漫漫行醫六十載,默默奉獻一生情
今年88歲高齡的黃漢源教授是我國著名乳腺外科專家,是建國初期的歸國華僑。彼時積貧積弱的中國激發了黃漢源教授行醫報國的志向,能夠進入協和工作讓他倍感珍惜。20世紀80年代,在曾憲九主任的指引、支持和幫助下,黃漢源教授創建了乳腺外科專業組,並領導這一專科不斷發展壯大。耄耋老人行醫六十餘載,手術近萬例,他發明的手術器械游離皮瓣尖刀在乳腺癌手術中游離皮瓣非常平整,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黃教授至今仍堅持工作,有時日手術量高達6臺,他希望能夠盡己之力,充分發揮餘熱,與大家共度協和百年輝煌。
▲黃漢源教授。
蔡力行
尊老愛幼,承上啟下
蔡力行教授是我國著名胰腺外科專家,耄耋之年仍思維敏捷、快人快語,她給大家分享了在骨科做住院醫師時的一個故事。有一次病房收治了一個氣性壞疽的病人,因為這種疾病有很強的傳染性,接管這個病人的醫生就不可能接管其他病人,也不可能上手術。當時她毅然決然地承擔了這項工作,每天為病人換好幾次藥,這一管就是三個月。她說,作為一名住院醫師,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要勇於承擔艱苦工作。談起協和的老教授,蔡教授說,她眼中的曾憲九主任是一位嚴肅又不失慈愛的師長,朱預老院長就像外科的「救火隊長」,每當她值班時,只要有朱院長在,她就什麼都不怕。協和「待同事如家人」的辦院理念影響了蔡老的一生,她對年輕人慈母般的關懷也贏得了晚輩的深切愛戴。她說,希望這種優秀的協和傳統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蔡力行教授。
蘇長保
多科協作,共同發展
蘇長保教授是我國著名神經外科專家,在垂體瘤微創手術方面造詣頗深。他為大家分享了神經外科的發展歷程。協和歷來有強大的多學科協作優勢,過去很多醫院都沒見過的垂體疾病的診斷是協和內分泌科的特長,內科優勢推動外科發展,使神經外科對於垂體病人的診斷、手術安全、術後併發症的控制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他用一個個生動的史實為大家分享了老協和人求精創新的精神。蘇長保認為,以史為鑑、取長補短,希望年輕一代外科人能充分發揮協和的綜合優勢,多科協作,牢牢守住這得來不易的學術地位。
▲蘇長保教授。
張思源
順應形勢,高速發展
張思源教授是我國著名胃腸外科專家。他說,60年代的協和外科床位很少,術後醫療條件有限,甚至沒有ICU,設施設備都比較落後,但依然取得了一系列成績。如今的協和外科能夠在前輩的積澱下取得驕人業績,培養一大批優秀的外科人才,是非常不容易的。如今,罕見病、疑難病的診治已成為主流,門診量節節攀升,診治準確率顯著提高。我們更應該順應形勢,大力發展專科,加強年輕醫生的全面培養,積極進行科研轉化,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張思源教授。
葉啟彬
夯實基礎,開拓創新
葉啟彬教授是我國著名脊柱外科專家。他表示,協和外科應繼續以「三基三嚴」為準繩,嚴謹求精,把基礎理論知識有效運用於臨床工作,勇於創新、不斷開拓、反覆實踐,收穫經驗及成果。期待轉化醫學綜合樓投入使用後,能夠為醫學發展提供更好的平臺。葉教授說,夯實基礎是繼續發展的前提,開拓創新是繼續發展的動力,協和一代代有為之士一定能再創新輝煌。
▲葉啟彬教授。
廖泉書記代表外科廣大同仁再次感謝前輩們的分享,大家得以再次回顧了協和外科的百年輝煌歷程,這為將來繼續探索協和外科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會議現場。
百年的奮鬥譜寫了一部敢為人先的醫學發展史,百年的輝煌奏響了一首激情澎湃的世紀交響曲。北京協和醫院是一個名醫大師輩出的搖籃,一座開拓醫學先河的聖殿。協和外科學系將繼續以傳承協和、發展協和外科為己任,爭做醫院發展的建設者、建言者,凝心聚力,再創協和百年新輝煌。
文字/張誼 劉子文 王璐
圖片/王鵬飛 外科學系
原標題:《邁向協和新百年 | 聆聽大師教誨 再創外科輝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