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國難時勇敢無畏,最後卻被冤死

2020-12-15 小佛說史

眾所周知,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大一統的時代。雖然朱元璋出身卑微,但他真的是有勇有謀,能文能武,胸懷大志。在元末天下大亂的時候,善於用人的他採用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成功建立一個非常龐大又有實力的王朝,一統了天下。他的功績真的是有目共睹的,也因此被很多人誇讚過,就比如說"治隆唐宋",這是康熙曾經說過的。"自古能君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這是開國領袖說他的。不得不說,他那時候用重典治亂世,在當時來說,對整個民族的生存,發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人總是會離開的,像這種偉大的人也有離開的時候。

在1368年夏天的某一天,這位太祖離開了。但是似乎這一切都是命運安排好的,這一年,杭州西湖邊上出生了一名男嬰。就像是註定好的一樣,失去明君的這天他們迎來了一位名臣。在此後的幾十年裡,他成功地挽救了危亡的明,讓這個明朝延續了兩百多年。這個人就是于謙,那個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

也許有的人從出生開始就註定不會平凡,于謙就是這樣的人。他和太祖去世的時間是同一年。他從小就很聰明,甚至被稱為神童。那時候就有一個遊歷四方經過的僧人說他是"將來拯救時局的宰相"。他刻苦讀書,在永樂十九的時候考中了進士,從此當上了官。他那個時候的偶像是文天祥,因為文天祥是一個民族英雄。他把文天祥的畫像天天放在自己的座位邊上,以此來激勵自己。當官的時候清清廉廉,踏踏實實,很有作為,後來在一次打仗的時候立了功,成功的被任命為一方大員。

他當官的時候極度廉潔,清正為民。他在的地方百姓都安居樂業,因為所有的貪官都不敢做點什麼,當時的一些賊人盜賊什麼的也不敢行動。那時候的朝廷是楊士奇、楊榮、楊溥來主持內閣,那時候很清明,他的奏摺、建議之類的很受到重視,回復執行的效率也很高。但是後來就不行了,明英宗朱祁鎮上位,他並沒有非常開明,很重要自己身邊的太監王振。而這個王振很有手段,當時所有的進京的官員都會給這個得意的王振送點禮,但是于謙就不,他每次都是兩手空空的。這也就是"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到了後來,王振的為非作歹終於給明朝帶來了一些困難。1449年的時候,王振攜明英宗和一眾大臣御駕親徵瓦剌,結果在土木堡這個地方慘敗。當時的皇帝被當成了人質,很多的名將無一倖免,當時的精銳部隊一個都沒剩。正當瓦剌俘虜了明英宗,妄圖以此要挾明朝,大家都以為國家要滅亡的時候,于謙站了出來。他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登基稱帝,用這個打斷了一些人的想法。並且以百姓為重,死守北京。

最後,在他的精心帶領下,大家打贏了,瓦刺成功的被打退了。他們放棄了被當成人質的英宗,但是沒有想到的是,這卻給他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後來英宗回到了自己的家,成了太上皇。于謙在他扶持的皇帝的幫助下,重振朝綱,但這也引來了很多的嫉妒和恨意。他為人太正直了,所以得罪了很多人。再後來,石亨等人發動了政變,並誣陷于謙謀反,就這樣于謙冤死。

雖然他被冤死了,但是他的"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人格魅力仍然激勵著很多人,更是融入民族精神之中,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文:追風少年

相關焦點

  • 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注釋】 石灰吟:讚頌石灰。吟:吟頌。指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千錘萬鑿:無數次的錘擊開鑿,形容開採石灰非常艱難。
  • 【談古論今】要留清白在人間
    要留清白在人間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朝一代忠臣、政治家、文學家于謙的這首《石灰吟》借物喻人,既讚頌了石灰,又表達了自己高潔的品質,其表現出的大無畏的凜然正氣更使該詩成了千古名詩。 據說于謙的這首《石灰吟》是其途徑常山輝埠,在龍山寺借宿時所作。
  • 6首詩,寫盡于謙的一生: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豫薦你|文【全文2446字,圖片11張】 6首詩,寫盡于謙的一生: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比如寫「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最後當了官卻是窮奢極欲;寫「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元稹其實是個「情聖」,還辜負了好多女子;寫「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汪精衛,最後卻成了賣國賊。
  • 青雲計劃優質專欄·王老師說詩文|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要留清白在人間▓ 王宜早 王宜早手書于謙詩《石灰吟》石灰吟于謙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1398—1457)是明代民族英雄,我在《書卷多情似故人》一文中簡要介紹他的事跡時,提到這首《石灰吟》:「這是于謙17歲時寫的,通過對石灰製作過程的擬人化描寫,表現了不畏艱險、勇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以及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境界。
  •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本期人物:于謙。嶽飛、文天祥、于謙都是公認的民族英雄,最終都被殺害。文天祥是被敵方殺害的,而嶽飛和于謙都是被己方殺害的。嶽飛被殺害時,戰爭並未勝利,于謙卻是在戰爭勝利後被殺的,而且是被自己救回來的人所殺,相比之下,更加冤枉。
  • 官場小說:要留清白在人間
    小學畢業周年前三次聚會,王三都沒有去參加,這次畢業四十年聚會,說什麼也要去參加,畢竟王三現在是縣委書記的司機,手中握著很有分量的資源。聚會上,當同學們喝得酒酣之際,只聽王三吐著豪言說:「告訴兄弟們,我王三雖然是個小司機,可給縣委書記開車收穫大著呢,縣委書記有什麼,我就有什麼!」
  • 《石灰吟》明·于謙
    石灰吟明·于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于謙:昨日是功臣,今朝是罪臣,行刑之前其最後14個字令人敬佩
    這位曾經挽救了大明朝的大功臣于謙,就這樣被五花八門地綁入了大牢。可是你要處置人家,你總得要找個罪名啊?可是,于謙怎麼看都沒有問題,不論是生活作風問題還是其他方面,于謙都非常完美。可是朱祁鎮卻只是笑著搖了搖頭,對徐有貞說道:「于謙是有功的(謙實有功)。」徐有貞傻眼了。沒辦法,徐有貞急了。他拋出了最後的一個理由:「不殺于謙,此舉無名。」
  • 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于謙?文治武功無一亮點
    于謙是杭州錢塘人,他的故鄉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于謙是歷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被稱為救時宰相,于謙是一位有功於社稷、品德高尚的忠臣,得到了人們的愛戴,千古美名傳。于謙是一位高風亮節的人物,曾經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于謙忠心耿耿,為什麼明朝皇帝一定要除掉他?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寫下的這首石灰吟膾炙人口,他的最終結局也印證了這首詩,于謙作為明朝的大忠臣,卻在1457年被下令處死。歷史上對于謙的評價一直很高,那明朝皇帝為什麼一定要幹掉于謙呢? 其實,這跟當時明朝的朝廷有很大的關係,跟愛國無關。
  • 小學課本中唱石灰吟的于謙,名揚千古,為何皇帝非要殺他不可?
    如果不是于謙那句「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大義言辭,狼子野心的也先就會繼續以朱祁鎮為要挾,明英宗就不可能有再登皇位的人生轉折。然而,明英宗成功復闢後的當天,就迫不及待的把于謙關進了死牢,五天後「棄市」。這究竟如何呢?故事為何和小學課本中截然不同呢?
  • 于謙「兩袖清風」美名傳
    于謙是我國明朝著名的清官,他為官清廉、憂國憂民,在國家危亡時勇於挺身而出,保衛了國家,人稱「救時宰相」。  于謙嚴以律己,為官不搞排場,生活節儉。他被任命為兵部右侍郎兼巡撫河南、山西都御史,上任時,乘坐的是普通的騾馬車,既無鑼鼓儀仗,也無衛兵隨從。
  • 有人勸于謙進京送禮,于謙甩甩袖子:只有清風
    一代名稱于謙,字廷益,號節庵,祖籍河南考城(今民權縣)人。小時候的于謙,非常喜歡和敬仰文天祥,把文天祥的畫像掛在家裡,以此激勵自己努力讀書,長大後成為像文天祥這樣的英雄。永樂十九年于謙考取進士,宣德初年,被授御史一職,後巡按江西,頌聲滿道。
  • 于謙《石灰吟》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注釋 石灰吟:讚頌石灰。吟:吟頌,指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千錘萬鑿:也作「千錘萬擊」或「千鎚萬擊」;指無數次的錘擊開鑿,形容開採石灰非常艱難。
  • 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于謙到底做錯了什麼?
    孫太后聯合兵部侍郎于謙,扶持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贏得京師保衛戰勝利。在此之後,明朝迎接明英宗回京,安置於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鎮策動奪門之變,廢景帝朱祁鈺,殺少保于謙、名將範廣,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功臣,復位稱帝,改元天順。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重新登基稱帝後,朱祁鎮將力挽狂瀾的于謙殺掉了,這自然是明朝的一大損失。那麼,問題來了,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
  • 詩詞 | 于謙《石灰吟》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注釋石灰吟:讚頌石灰。吟:吟頌,指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千錘萬鑿:也作「千錘萬擊」或「千鎚萬擊」;指無數次的錘擊開鑿,形容開採石灰非常艱難。千、萬:虛詞,形容很多。錘:錘打。鑿:開鑿。若等閒: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 歷史「三不朽」——于謙,配得上嗎?
    近些年,北京德雲社在郭德綱的帶領下火了起來,跌倒低谷相聲市場也逐漸回暖,而在北京德雲社中,那個「抽菸」、「喝酒」、「燙頭」的于謙也紅了大中國的半邊天。其實,早在600多年前的明朝,這個名字就曾經名噪一時,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謙。
  • 于謙從來頂天立地,卻在此詩中,表達了內心的柔軟
    于謙,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12歲的時候,于謙看見石灰窯煅燒石灰,便寫下了「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名句。這一句,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著同樣的精神和信念。  而于謙也一直將文天祥當作偶像,一生都供奉文天祥的牌位。民間還一直流傳一個故事,說于謙出生前夕,其父於仁夢到文天祥,說是要轉世投胎做於家的子嗣。於仁醒來之後,于謙就出生了。
  • 明朝精銳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未打過仗的于謙如何打贏北京保衛戰?
    而在這危難之際,有一個人勇敢地站了出來,他就是于謙。當時朝中沒有領頭之人,還有不少的大臣主張南遷,唯有于謙等少數人堅決南遷,不願重蹈南宋的覆轍。就這樣在于謙等大臣的建議下,請郕王把兩京、河南備操軍保溫京城,還有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在人心漸漸穩定下來,國不可一日無君之際,于謙等大臣立了郕王為帝,明英宗成為了太上皇。北京在于謙的帶領下保住了,同時也保住了明朝的命脈。于謙是一個才華橫溢,為國為民,清廉自守的人。
  • 明朝于謙的千古冤案到底是怎麼回事,真相鮮為人知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一膾炙人口的名句,出自明朝重臣、民族英雄于謙的《石灰吟》。于謙劇照結合于謙的命運來看,他少年時創作的詩句卻一語成讖,最終含冤而死。正如《石灰吟》所說,他的一身清白天地為證,日月可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