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草木間 是為茶的真滋味
明朝大家徐渭曾為喝茶這一小事兒,下過一個浪漫唯美的定義:「茶宜精舍,雲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鳥間,清泉白石,綠鮮蒼苔,素手汲泉,紅妝掃雪,船頭吹火,竹裡雙煙……」
從大家徐渭的定義中可以窺見,喝茶對中國人來說自帶儀式感。
這種儀式感包含樸素、生態的飲茶環境,要有「雲林竹灶」、「綠鮮蒼苔」,還要有「清泉白石」、「竹裡雙煙」。
極意認為這是為了喝出茶葉「人在草木間」的真滋味。茶生於荒蕪,天生自帶天地自然氣息,品茶的意境之一便是要通過茶湯口味,感受異於城市的山林野韻。
此外,茶葉的本質是一種可使用的植物,先天環境決定了不同種類茶葉的口味特徵,而後天的衝泡條件,如水質、茶器、衝泡手法等,則決定了喝茶人能否喝出茶的真實口感。
作為專業級文化茶禮器開創品牌,本篇科普小文章,極意便從器具的角度為大家提供選擇與購買的參考。
因茶置器 喝出真滋味的第一步
不同質地的茶具,會讓茶湯呈現不同的色澤和味道。茶具選的好,可以為茶增香添味,反之則會大損其中真味。
茶具的選擇與茶葉種類息息相關,挑選茶具的基本原則,便是根據茶葉種類的特徵選擇適合的茶具。
嬌嫩綠茶
綠茶使用春季茶樹發出的嫩芽、嫩葉製作而成,脆弱鮮嫩,因此在衝泡過程中切勿用高溫水衝泡。
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兩葉的綠茶(信陽毛尖、西湖龍井),用80-85度的水衝泡;
原料更加粗老的綠茶(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可以用90度的水衝泡。
在茶具選擇上,玻璃器具最為合適。玻璃杯、玻璃壺,能夠展現綠茶的優美形態,另外玻璃器皿散熱快,不會悶壞茶葉。
本色白茶
白茶人工加工環節少,近乎完美的保存了鮮葉的物質,白茶根據原料採摘的級別,分為四個等級:
用純芽頭製作而成的稱之為白毫銀針;一芽一葉製作而成的稱之為白牡丹;一芽兩葉,一芽三葉製作而成的稱之為貢眉;被抽芯之後的大葉片製作而成的稱之為壽眉;
鑑於白茶的級別不同,因此在茶具選擇上也有很大區別:
利用純芽頭製作而成的白毫銀針,白毫披身,外形優美,嫩度較高,不適合高溫悶泡,因此玻璃茶具非常適合它。
白牡丹,有芽有葉,白綠相兼,衝泡水溫比銀針要更高一些,但也不能長期悶泡。因此選用胎薄的白瓷蓋碗最為合適。
外形為一芽兩葉的貢眉和大葉片的壽眉,大多由葉片製成,它生長周期長,內含物質豐富,香氣濃鬱,因此它適合高溫悶泡。
在茶具選擇上,適合用瓷壺,瓷壺既能聚合熱量,另外瓷壺壺壁密度高,不透氣,不會損失茶葉的香氣。
烏龍茶
烏龍茶大多以茶樹的芽、葉、嫩莖為原料,加工過程中用碳火烘焙多次,香氣濃鬱,滋味醇厚,因此衝泡過程中當以高水溫悶泡。
在茶具選擇上用蓋碗、瓷壺、紫砂較為合適,既能提供它需要的高溫,還能完全釋放烏龍茶的香氣。
紅茶
紅茶屬於全發酵茶,紅湯紅葉,顏色特別光鮮豔亮。
因發酵之後咖啡鹼含量豐富,所以衝泡過程不適合高溫悶泡,最宜選用白瓷蓋碗與玻璃壺衝泡。
黑茶
黑茶是經過渥堆處理的後發酵茶,多以陳茶的形式出現,茶湯紅濃,香氣陳醇,衝泡過程需高溫長時間悶泡,選擇聚熱性,密閉性強的紫砂壺衝泡最宜。
藉助茶具的吸附性,可以消去茶葉存放的部分堆味,讓茶的香氣更加柔和,滋味也更加醇厚。
普洱茶
普洱茶,雲南喬木大葉種,經過渥堆發酵的普洱稱為熟普,未曾發酵的稱為生普。
無論生普還是熟普,茶湯色澤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
普洱茶的滋味需要高溫浸出,所以衝泡茶具首選紫砂壺,紫砂可匯聚高溫保留溫度,同時紫砂壺有著很好的透氣性,可以完美保留普洱的香味。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關於茶具的選擇,由於篇幅限制,此篇文章極意亦只能科普不同茶類茶具選擇的基本框架與信息。請各位茶文化愛好者持續關注,極意陸續會出品更多關於茶文化的相關科普文章,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