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你將來生了病,就用這個辦法對治,你懂了就解脫了

2021-02-23 南懷瑾先生書友會

     我們生病,不管是中醫、西醫,在醫理上有個最大的原則,學醫的同學們更要注意,任何病只有三分,但是我們心理的痛苦加上去,變成了七分,好痛哦!好痛哦!尤其生病的人喜歡人家照應,等於小孩子一樣,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沒有事情都要哭一下的。

     人生病的時候最喜歡別人來看他,照顧他,痛不痛啊?痛得很哦!有許多人就是小孩子脾氣,其實並沒有那麼痛,喊痛都是自己心理作用。譬如一個人感冒很痛苦,但是自己心理把它加重了,因為恐怖生病,下意識的心理作用;這個加上以後,使病的消除增加很多的困難。

     但是據我所知的資料,而且都有醫學上最高明的資料,很多醫不好的病,醫生給他吃的是白糖,包起來像一顆藥一樣,他說,多半是安撫病人的心理;結果病人也活得好好的,因為心理病很嚴重。

     科學文明愈發達,一般人的心理病癒嚴重,要解除自己心理這個問題,就是莊子這三個字,「無怛化」,沒有那麼恐怖,對於生命看得空一點,生病就不那麼恐怖。

——《莊子諵譁》

     一個人的身體,是一個物理的東西,強壯到極點之後,一定會變弱。相反的,有許多人身體看似多病,但是多病的人,往往能祛病延年,雖然整天病兮兮似的,卻能活得很長壽。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曉得自己多病,就會時時注意攝生調養。一個看來身體非常健康的人,有時候反而忽然死了,因為他自己覺得身體很健康,沒有病,往往就忽略了保健之道,所以一下就完了。

——《老子他說》

     修行人以病苦為師,身體太健康的不能成道,病苦是修道的親因緣,你看看《高僧傳》,看看歷代的神仙傳,所有有成就的人身體都不大好,十個中間有七八個少年多病。

     因為多病,他對人生的看法就深刻,會害怕,就追求脫離生老病死。因此得道的人多半是疾病中人,尤其是道家的人物,一個個都懂醫藥。因為自己多病,想要救命,久病就成良醫了。

     有人問我,為什麼有的出家同學吃素修行,身體卻愈來愈多病。好像佛法就是人壽保險,應該保證不生病似的,這是觀念錯誤。其實人生以病苦為師,要遭遇痛苦和身體多病,才容易有道行。又健康又快活又功名富貴,一切都得意的話,是不會想修道的。

     因為有病所以不敢亂來,然後又當然有點私心,想把身體修好一點,就是這樣才種進了善根。所以叢林規矩裡,修行人不求無病,病還是善知識呢。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藥師經》的秘密在哪裡,它明白地告訴你,身上的病是心理慢慢形成的。一切眾生,隨時要反省自己的心念。以佛法來講,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而來,所謂心不正,心不淨,人身就多病。什麼叫淨心呢?平常無妄想、無雜念,絕對清淨,才是淨心。有妄想、有雜念、有煩惱,是因喜怒哀樂、人我是非而來的。

——《藥師經的濟世觀》

     身體的病怎麼來的?由念而來。念又怎麼來?念由心造。因為心理不正常,慢慢形成身體的病。所以依佛法的醫理,一切的病都是心理來的。像我們現在,都有「老」病,生老病死的「老」,這就是個病態,這個病態的過程是由業力來,業力怎麼來?從心來。病由業生,業由心造。了心以後,就沒有病,也沒有生老病死,所以都要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我們又念《藥師經》,又念藥師咒,又拜藥師佛,怎麼照樣生病呢?

     首先,藥師佛有十二條大願,你檢查自己的行為,有哪一條做到?沒有做到而想得到藥師佛最大感應,未之有也。第二,藥師佛的每一條戒律、心行(心理上的修行),自己反省有哪一點做到?沒有做到,要求菩薩感應很難。好比你是部下,長官對你要求的行為,你做好了沒有?沒有做好,只一味要求上面應該對我好,應該給我待遇高,不可能。

     要從自己的心理建設開始,先擴充自己的心量、願力,學習藥師佛初發心的大願,以捨己為人為目的。先由心的轉變,然後是身的轉變。你想請藥師佛給你醫病,很容易!你走他的願力,就有感應,病就會好,身體就會健康。

     你生病求佛沒有感應,是你自己沒有救自己,沒有真懂藥師佛的道理,真懂了立刻有感應。

——《藥師經的濟世觀》

     文天祥在剛被俘的途中,曾經服毒、投水,以圖自殺,都沒有成功。後來遇到一位異人,傳給他大光明法,他當下頓悟,已了生死,所以三年坐牢,蚊叮蟲咬,但他在那裡打坐,一切不在乎。

     他說只要持心正氣,一切的苦難都會過去,傳染病都不會上身了。有些學佛學道的朋友常常問念什麼經、什麼咒可以消災免難、驅邪避鬼,我說最好是念文天祥的《正氣歌》。可惜大家聽了都不大相信,我也無可奈何!

     至於後世道家的咒語,便有一個根本的咒語《金光咒》,起首就是「天地玄宗,萬氣本根」,也可以說是從《正氣歌》中套出來的。

——《孟子與公孫醜》

     「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

     這一段就是教你要觀想什麼,參什麼,這是學佛的人,在病苦中最需要的東西。

     把這個身體空掉,觀身無常,觀空。病就病嘛!病你的嘛!病就是魔,那個魔到結果是什麼?橫豎是死嘛!你這樣觀,反而好得快。如果你憂心忡忡,這個那個的,你就病得越來越重,中了魔的詭計了。

     肉體上的病還沒什麼嚴重,最嚴重是心理的病。比如感冒了頭痛,你心裡覺得好像越來越痛,那就真不得了啦!瞭解了這個心理,就解脫了,知道都是一念來的,這一念是虛的,是自己欺騙自己,是「無有實法」的,都不真實的。你那個能知道自己痛的,是不會痛的,不要被騙了。你將來生了病,就用這個辦法對治,你懂了就解脫了。

     我把這個能知之性脫開身體,它就拿你一點辦法沒有,一下子腦子就清爽起來了,它魔不到你了。生老病死都是魔啊!都是從妄想顛倒諸煩惱生,都無有實法,這裡頭是空的,沒有痛苦,沒有難過。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先生:端午吃粽子的另一層含義——要你解脫
    中國古話說「但存方寸地,留為子孫耕」,你心地好,會給後代子孫好的影響,有好報。「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你們要注意,所謂真正的淨土,也沒有七重欄楯、琉璃為地等景象,那是為了我們這個欲界眾生而說的。真正的淨土也了不可得,連淨都無所謂淨,那才是真正極樂世界的淨土,涅槃清淨。維摩居士對文殊師利菩薩說,你怎麼說起外行話來了?一切佛的國土本來就是空的,心空了、念空了,佛土就現前了。
  • 南懷瑾先生早年參禪悟道的經歷
    所以南懷瑾聽了茫然說:「先生如此『漫言』,學生不能領會。」「漫言」,意思是可笑的戲言。袁煥仙說:「你如此『漫問』,誰要你領會?」      南懷瑾仍未領悟,又問:「佛教中說,『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對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根塵相接,生出『眼耳鼻舌身意』等識,稱為六識。
  • 南懷瑾先生:袁先生與我私下密語,傳授千聖心燈,我豈敢私藏?
    ,四川省鹽亭縣人,南懷瑾先生之師。【白話參考】南懷瑾先生說:壬午年(1942年),我的老師袁煥仙先生閉關於靈巖寺。我辭去公職,前往那裡專心跟老師學習。當時正值老師禁語(禁止自己說話的一種禪修方式)。我反反覆覆的困惑、紛紛擾擾的疑問,無法得到老師的開解。好友傳西法師對我說:「我把你的困惑稟告給老師,請求老師用紙筆回答你的問題,怎麼樣?」我歡喜合十謝道:「好,好!」因此傳西法師請求老師:禁語時用筆作答,不忌語時口授。煥師首肯。
  • 葉小文:向南懷瑾先生請益安身立命之說 | 紀念南懷瑾先生誕辰百年
    南懷瑾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大家、國學大師。他的著述涵蓋儒、佛、道及諸子百家。尤其可貴的是,言之高下在於理,道無古今惟其時,南老做學問,總能與時俱進,順應時代召喚,立足科學精神,將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推進到一個新的文化層面,開拓新的學術視野。記得2005年底,我去太湖大學堂向南老請益。初次見面,卻也似曾相識,並無老幼尊卑的分隔,直言不諱,相談甚歡。
  • 南懷瑾先生:《易經》與領導學
    懂了《易經》,才懂得領導,才可以做領袖。當領袖並不一定當皇帝,諸凡單位主管、家長、父母,都是領袖。做領袖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能說諸心」,要能使人心服口服,那不是「命令」就可以辦到的,為先從自己內心做起。你的一切措施、作為,不能只為自己著想。
  • 南懷瑾先生:打坐的秘密
    你久坐必有禪。什麼道理呢?因為你這個生命,少使它勞動,本身自然有一個法則在動在產生,你慢慢就感覺到了。不是你做工夫做出來的,你越做工夫它就越跑,你坐在那裡又要想辦法做工夫,又要通那裡通這裡,你說多麼勞苦!道法自然就是「精炁潛通」。
  • 南懷瑾:生命來自於寧靜
    這個世界如果不動就毀了、空了。我們認為這是死亡了,其實不是死亡,死亡仍是一個動態。世界上有沒有一個真正的靜止狀態呢?沒有。  從物理、生理,還是思想等方面看,沒有完全的靜態。靜態,是一種緩慢的動態,一種延長的現象。如果學物理學、哲學、或其他科學,就很容易懂這個道理。  所以,靜是個很難得的東西。宇宙萬物,如我們吃的水果、糧食,觀賞的花木,都是靜態的生長。
  • 南懷瑾老師:《易經》與領導學!
    菩薩、上帝就在你的思想裡,沒有你就沒有菩薩、沒有上帝。這就是「吉事有祥」的道理。……「佔事知來」,算命卜卦就是佔事,懂了《易經》,遇到事情一佔就看到了未來。平常我們說兆頭,兆頭就是佔事。換句話說,佔也是一種領導學,帝王要懂得領導學,便一定要懂得《易經》,然後所講的話,所做的事,才能「吉事有祥」。做領導的人,一切行為都要戰戰兢兢,不能做一點壞事。
  • 國士無雙:你所不知道的南懷瑾,儒釋道外衣下的報國之心
    02或許是自小體弱多病,讓南懷瑾對生命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從戰場上回來的他,心中一直有著巨大的疑惑,他要到西藏去,去那裡找尋生命的真諦。但南懷瑾知道,在白雪皚皚的峨眉金頂,閉關三年的南懷瑾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當他下山的時候,終於聞到了人味,因為山上幾乎沒有人,你完全感受不到人是一種什麼味道。
  • 【冬至】南懷瑾先生談「冬至閉關」:陽氣來時,只宜溫養
    南懷瑾先生閉關詩二首漫將世事叩關來欲說還休意再埋靈室明燈春氣暖隔簾朝市看輪迴 我道南矣一脈還百靈呵護透牢關諸天夜送長生藥穩把菩提仔細看陰陽順逆的確是妙難窮,你真懂嗎?「至」是一陽來復的時候,或者一陰初生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把握住天地法則,你打坐一個時辰,也就是兩個鐘頭,等於你坐三個月的工夫。當然這是吹噓一點的,是鼓勵性的,但是把握時辰打坐的話,功效絕對等於你多坐幾次是真的。……在十二闢卦的十二個月當中,半年屬於陽卦,「冬至一陽生」,陽氣在上升就是剛才講的「消」。
  • 南懷瑾切身經歷:《金剛經》的力量不可思議
    南懷瑾先生不僅多次講《金剛經》的智慧,還多次分享自己與《金剛經》的因緣,誦念《金剛經》的體驗。開經偈(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南懷瑾剛拿到《金剛經》時,根本不明白內容,不過心裡就生歡喜,用他自己的話講,就是「管他是般若還是菠蘿,也不去找佛學字典,就這麼規規矩矩,恭恭敬敬念了下去」。
  • 總裁豪門文:你不喜歡我是病,得治 我喜歡你也是病,不過沒得治
    總裁豪門文:你不喜歡我是病,得治。我喜歡你也是病,不過沒得治青春無語,卻煥發活力,鮮花無語,卻散發芳香,春雨無語,卻滋潤大地。好了,小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推薦5本總裁豪門文:你不喜歡我是病,得治。我喜歡你也是病,不過沒得治,喜歡這類小說的小主趕緊收藏起來了,關注小編更有每天好文推薦哦。1.《霍先生愛到最深處》作者:流雲梨白精彩內容:她不能坐以待斃,豁出去了,猩紅著眼,瘋了似的去抓男秘書的臉,跟他扭打成一團,「你們這些人渣,敗類!」男秘書又一次的將微涼扇到在地上,力道狠狠地,大手抓著她的頭髮,冷笑道:「就憑你也敢打我?」
  • 南懷瑾先生:聖誕節?只能叫它「耶誕節」!
    那你不是學佛嗎?要研究這個問題,現在屬於大學研究所「比較宗教學」,把每個宗教都拿來研究的,這個學問很大了。所以我講現在辦的佛學院,連別的宗教的內容也沒有介紹,別的宗教理論不懂,規矩也不懂,別的宗教也有它的一套,都要研究啊!所以我剛才講,你看耶路撒冷,新興的猶太國家以色列,原來都是西印度的範圍,都受印度文化的影響。換句話說,照我研究的比較宗教,認為世界上真正的宗教起源,都在印度!
  • 南懷瑾先生:上乘法門就是那麼坦然
    這一動一靜之間的「這個」,要看清楚。……「真不立,妄本空。」(師擊香板一下),你看到個什麼?看到個「什麼也沒有」,認得清這個「什麼也沒有」就差不多了。「有無俱遣不空空」,你不求空自然空啊!你向哪裡去求空啊!「第一義」在哪裡呀!在第九義上!大家都被第一義捆死了,害苦了。愛昏沉時就昏沉,愛散亂時就散亂,就這樣坐一枝香看。
  • 南懷瑾:世界上最可怕的魔是「佛魔」
    如南懷瑾先生所說,真正的大乘道是不用裝成學道的樣子的。且聽聽南老如何開示學佛之路。 就像我說許多學佛的人,一臉佛相,滿口佛話。有同學講電話,跟對方說要「供養」什麼東西,我在一旁聽了就罵,講什麼「供養」,講把東西給了人就是了嘛,偏要用「供養」,為什麼滿口佛話。學佛久了以後,講起話來就用另外一套術語,這就是學佛不通。 大乘菩薩學通了的,嘴裡沒有這些術語。
  • 南懷瑾先生生平與年譜
    合著)《參禪日記》(續集)(金滿慈著,南懷瑾批) 甲子198467  o 主持東西精華協會(臺北禪學中心)新正精進禪修  o 美國禪學大師卡普樂先生來訪  o 英國學者李約瑟先生來訪(陳立夫先生陪同),討論道家學術問題數小時  o
  • 南懷瑾先生的佛道儒對聯,可否詮釋東方三大聖人的思想和智慧?
    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就儒釋道三家精華,寫了這麼一副對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以佛法的向善、解脫思想為心法,以無為無不為作為修身指導,以仁義禮智信作為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
  • 南懷瑾:有的人想知道前生後世,佛告訴你這個道理,你就明白了
    「欲知前生事」,你問自己前生是個什麼人,做了些什麼事,「今生受者是」,他說你這一生觀察自己的行為遭遇,就曉得自己前生或多少生前做了些什麼,才有今生這樣的果報,以果看到過去的因。「欲知來生事」,你想知道來生或後幾生怎麼樣?也很容易,「今生作者是」,看你這一生做了些什麼。你欺騙了人,來生一定受欺騙;你殺了人,來生你一定還這個命債。一切一切,愛情也好,什麼也好,都有因果。
  • 南懷瑾先生: 餘習尊者因毒刺傷腳而參悟證果
    總算有一回,數聞,所以要多聞,常常聽,教育也是這樣,真的喲,你教了一百年,他還是不懂,你只教一句話,都沒有感應,他都記得了,記得了不受用,有一天突然會覺得有用,教育的目的效果才達到。你看叫我背得來,背來沒有用的,書背來還是沒有用,到達了某一天,啊,是這樣啊。所以以前讀書叫我們背很有道理。我們當年讀書啊,討厭老前輩的老師,那真是我們很討厭,現在想想感激不盡。
  • 南懷瑾的告誡:這種能力不夠,想要消業開智慧,只是妄想
    求的是得大智慧,以此開悟解脫,獲得自在。達到佛和菩薩的境界,也是修佛的至高目標。學佛的人不可謂不多,但是成道自在的卻沒有幾個,大多數人修了一輩子,都是在做無用功,想要努力,卻不知道和覺悟之人的差距在哪裡,也不知道如何填補這個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