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懂你們口腔圈病人是上帝麼?
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吐槽!
查資料發現,西方人從來沒有把病人比作「上帝」,也沒有要求醫生護士像供奉「上帝」那樣伺候病人。作為「上帝」發源地的西方社會,也沒有人提出過這樣的口號呀!享譽世界的梅奧診所(Mayo Clinic)也只是提「病人的需求第一」(The Needs of the Patient Come First)。
「上帝」,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在中國,即使是基督教或天主教的信徒,真正很清楚知道「上帝」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和份量的人,恐怕也不多。大多數人只是膚淺地知道:「上帝」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有的,是萬物的創造者、宇宙的統管者、真理的啟示者、萬民的拯救者、罪惡的審判者。所以,在國人的心裡,「上帝」與玉皇大帝、如來佛祖或者觀音菩薩無異。這麼一看,把病人當作「上帝」來對待,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那麼,應該怎麼樣看待病人,怎麼樣看待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關係呢?
中華民族有著非常講究人情倫理的傳統,我們往往偏好用虛擬的血緣關係來強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麼形成利益保護鏈,你助我,我護你,要麼結成利益共同體,共患難,同生死。究其原因,中國是一個沒有經歷過市場經濟逐漸生成和發展的國度,所以我們缺乏明晰的「人生而平等」的概念,缺乏文明的契約精神和權利意識。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把親人關係和朋友關係移植到企業與顧客關係上,但也就衍生出許多問題了。
「病人是衣食父母」?按照傳統觀念,父母和子女之間是不應該有金錢關係的,是不應該做生意的。父母和子女是一家人,賺父母的錢有悖常理,屬小人行為。由此及彼,把顧客當親人顯然不妥,再說,攀親也有牽強套近乎之嫌。
「病人是朋友」?國人對朋友的理解非常複雜,惺惺相惜是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朋友,「酒逢知己千杯少」是朋友,「人走茶涼」是朋友,「兩肋插刀」是朋友……朋友的概念太大太模糊,每個人對朋友的理解都不一樣,在你把病人當朋友的時候,你能確定病人也給予同樣的回報,而不是「偷著樂」呢?
表面看,對待病人要動之以情,這符合中國人的情理思想,也是中國式營銷的必修課。但如果百般呵護,不但診所受不了(成本太高),連病人也受不了(無故獻殷勤,非奸即盜)。
其實,醫生就是醫生,病人就是病人。在西方社會,醫務人員有醫務人員的倫理守則,必須遵循,既沒有人把他們譽為「白衣天使」,也沒有人把他們斥為「白狼」;病人也有病人的道德底線,每個人都從小接受公民教育,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知道作為公民應享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從不逾規。
客觀地說,病人還兼有「消費者」和「顧客」的身份。稱他們為「病人」,是因為醫生義不容辭地承擔著醫療衛生服務倫理學提出的責任;但當他們為自己的健康支付必需的費用,購買適當的醫療服務的時候,他們就是「消費者」;在醫生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服務時,他們的身份帶有更多的「顧客」色彩。有的時候,我們很容易陷入無聊的名詞定義爭論之中,忽略了這種爭論的終極目的。其實,不論病人是以哪一種身份出現,醫生和病人雙方都應該了解自己的責、權、利,共同為健康而努力。
在沒有非常恰如其分的比擬的情況下,假如硬要用某種關係來比喻,「病人是熟人」的說法還說得過去。「熟人」關係,不親也不疏,不遠也不近,不熟悉也不陌生,相互依賴但不相互依存,相互尊敬但不相互恭維,相互欣賞信任但不相互追捧放縱。在「熟人」關係下的醫生和病人:
一、不親也不疏,既能維持情感又能維護利益,做到利與義結合;
二、相互依賴但不相互依存,比較容易在主動和被動之間找到平衡;
三、病人比較樂於接受來自熟人的尊重和信任,醫生在滿足病人需求的同時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營銷成本。
概而言之,把病人當成上帝,雖能取悅病人,但成本極高,聰明的「上帝」說不定在那一天會拋棄診所;把病人當成親人、朋友,病人有可能在暗地裡認為你不是有病就是假惺惺;把病人當成熟人,可以比較好地實現診所和病人的價值,也更符合中國的傳統文化。
總而言之,沒有必要把病人捧為「上帝」,但必須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其實,最關鍵的還不是標語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