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中說,人生有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將立德擺在首位,可見,道德品質是領導的成事之基、立業之本。
一個好人,不一定能成為好的領導人,但反過來,要成為一個好的領導人,首先必須做一個正直的人。
三國時期,孫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人物。他臂力過人,武藝高強,勇猛無比,作戰身先土卒,人稱「小霸王」。在平定江東時,他每每衝鋒陷陣,手下人很為他擔憂。
一次,張紘勸他:「夫主將乃三軍之所系命,不宜輕敵小寇。願將軍自重。」他回答道:「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耳。」
很顯然,孫策既知將軍自重的道理,更知道以身作則的強大威力,他能夠迅速掃平江東,奠定鞏固的後方,與此有很大關係。
諸葛亮與司馬懿在街亭對戰,馬謖自告奮勇要出兵守街亭。諸葛亮心中雖有擔心,但馬謖表示願立軍令狀,若失敗就處死全家,諸葛亮才勉強同意他出兵,並指派王平將軍隨行,並交代在安置完營寨後須立刻回報,有事要與王平商量,馬謖一一答應。
可是軍隊到了街亭,馬謖執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聽王平的建議,而且沒有遵守約定將安營的陣圖送回本部。
等到司馬懿派兵進攻街亭,圍兵在山下切斷糧食及水的供應,使得馬謖兵敗如山倒,重要據點街亭失守。事後諸葛亮為維持軍紀而揮淚斬馬謖,並自請處分降職三等。
諸葛亮嚴以律己,深責自己用人不明,自行請罪,降職降薪,這種可貴的品質,是淨化部下心靈的清潔劑,是激發部下英勇殺敵的發動機。
作為一個領導者,只有從嚴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這樣才能使下屬從心裡信服,對他們產生號召力、影響力與凝聚力。
建安三年夏,曹操在出徵張繡的途中,下了一道命令,各位將士經過麥田時,不得踐踏莊稼,否則一律斬首。
一日曹操正在騎馬行軍途中,忽然一隻斑鳩受驚從田中飛出,曹操坐騎因此受驚竄入麥田,踏壞一大片麥子。曹操立即叫來行軍主簿,要求軍法處置。
主簿十分為難,曹操卻說:我自己下達的禁令,現在自己違反了,如果不處罰,怎能服眾呢?當即抽出隨身所佩之劍要自刎,左右隨從急忙解救。
這時,謀士郭嘉急引《春秋》「法不加於尊」為其開脫。此時曹操便順水推舟,說一句「既《春秋》有法不加於尊』之義,吾姑免死」,但還是拿起劍割下自己一束頭髮,擲在地上對部下說:「割發權代首。」
曹操隨後並叫手下將頭髮傳示三軍,將士們看後,更加敬畏自己的統腳,再沒有出現不遵守命令的現象。
作為一個領導者,如果你要求別人做到什麼,首先你自己要做到,用自己的行動給別人作出榜樣。否則,只會是「令一出,無人應」。